摘 要:在中國語境中,得到道乃道德。道德律是無條件的絕對命令,它超出理性所能涵蓋的范圍。在現(xiàn)代社會由于人的理性主義的生存方式,道德遺失了。但是,道德之于人具有重要意義,是人之為人的最后標志,是人無法完全拋棄的。道德與理性的對立對應人的存在的二重化,即人不斷在精神存在和肉體存在之間撕扯。對立加深道德的遺失,而道德回歸的希望仍然存在。
關鍵詞:道德;理性主義;人的存在的二重化
中圖分類號:B8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4)29-0022-02
一、何謂道德
道德概念沒有確切定義,不同的人對道德有不同的解釋。有關道德的學說的分類復雜,相互沖突。最早的有性善論和性惡論的對立等。魏英敏總結了“描述倫理學、規(guī)范倫理學和元倫理學”[1]1三大類型。下面又有諸多細分:描述倫理學分為“道德社會學、道德心理學、道德人類學、道德民俗學等”[2]3;“元倫理學的發(fā)展形成了直覺主義元倫理學和新實證主義元倫理學兩大類型。直覺主義元倫理學又分為價值論直覺主義和義務論直覺主義……新實證主義元倫理學包括感情主義和語言分析學派”[3]9;“規(guī)范倫理學分為價值論、義務論和德性論(或叫美德論)三大類型”[4]25。還有所謂道德虛無主義等。
(一)中國古代的道德
中國古代把道看作最高本體?!暗揽傻?,非?!馈幻擅?,非?!盵2]53。道可以被解說,但是說出來的道已不是原本的那個道了?!吨芤住は缔o》云,“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意即“一陰一陽的矛盾的變化規(guī)律就叫作‘道’”[3],但懂得“君子之道”的全面意義的人不多。雖然含義不太確定,但我們?nèi)钥梢园训览斫鉃椋喝说男袨楹退枷胨鶓撜J識和遵循的規(guī)律、本質和真理以及人生存的本來意義和本真狀態(tài)等。我們再來看德是什么。再來看德,《禮記·樂記》云,“禮樂皆得,謂之有德。德者得也”,“對于禮樂都深有所得,就可以稱作有德。德的意思就是在精神上、理智上的完美獲得”[4]528。德是得到,對禮樂有所得是在心靈上被陶冶和凈化,這是中國古人推崇的一種進入道德境界的途徑??梢姡赖戮褪堑碌?,就是得到道。得到道會對人產(chǎn)生規(guī)范作用,“于是,‘道’與‘德’所合成的‘道德’一詞的詞源含義也就無非是應該如何的行為規(guī)范”[5]。
(二)道德律是絕對命令
道德是一種精神體驗和情操,無法排除感性因素,無法被確切測量和計算。道德關注的不是外在功利,其動機是內(nèi)在的。在康德那里,道德律是絕對的,“善良意志的自律被康德稱為絕對命令(categorical imparative)”[6]323,絕對命令是定言判斷,“絕對條件是無條件的,或者說,是以自身為目的之合理要求”[6]324;“因此道德律在人類那里是一個命令,它以定言的方式提出要求,因為這法則是無條件的”[7]。理性無法理解這種意志,當康德以“無條件”來說明道德的動機時,理性人總在迷茫:為何無條件,無條件怎讓人信服?
(三)道德之重要意義
首先,道德是人之為人的最后根據(jù),“關于人有道德的需要,古代的思想家們就有了清醒的認識,并把道德作為人類區(qū)別于動物的主要標志之一。古希臘的著名思想家亞里士多德就說:“人類不同于其他動物的特性就在于他對善惡和是否合乎正義以及其他類似觀念的辨認?!保▉喞锸慷嗟拢骸墩螌W》)。在中國,從先秦時期的著名思想家孟軻到明清之際的著名思想家王夫之,也都強調‘德之不好’,‘人之所以異于禽獸者幾?!ā睹献印じ孀由稀罚盵8]32。“道德是社會調控的重要方式”[8]52,“道德是個人自我完善的精神力量”[8]55。其次,道德是人生幸福的基礎。那些完全以金錢為目標的人,即使擁有大量金錢,時常面臨精神空虛。再次,道德是事業(yè)成功的保證。“仁者無敵”[9]206,“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9]241?!洞髮W》有言,“仁者以財發(fā)身,不仁者以身發(fā)財”[4]907,即使是為了發(fā)財,也要有一個好的“身”。此“身”既指身體,也指道德修養(yǎng)。精明的生意人也認識到他們必須講道德、重誠信,否則,交易的成本將增加。當然,這種道德不是純粹意義上的道德,因為有功利成分。
二、現(xiàn)代社會道德的遺失和回歸
(一)理性主義生存方式與道德的遺失
理性,主要就是指以思辨推理為運思程序的思維方式,是人腦用來整理和擴展感覺和記憶等信息材料,并最終獲得某種認識并據(jù)此做出某種決定的過程和能力。理性是人生存不可缺少的,是人認識事物和安排生活從而獲得物質資料的重要方式,是人肉體存在的必要保障。人要靠理性來組織生產(chǎn)勞動、交流認識、協(xié)調行為、聯(lián)絡感情等。如果沒有了理性,人將生活在真正的混沌中,將沒有能力在自然界中獲得必要的物質資料以保持個體的生存和社會的有機性。理性本身與道德并不必然沖突,它們共同使社會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一個道德人并不一定缺少理性,只是道德應該調控理性。理性并不是人的全部,認為理性是人的全部就走向了理性主義。理性主義是把理性絕對化,認為理性是人的本質,理性能為人解決一切問題并把社會推向前進。其實,追求客觀、要求推理精確和邏輯嚴密的理性并不能完全把握道德,那些試圖用理性清晰論證道德的結果只能出現(xiàn)五花八門、相互沖突的學派。
人類使用理性完成從蒙昧向文明的過渡,其標志是語言文字。有了語言,人和人的交流方便了,一個人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可以很快被他人理解;有了文字,知識開始記載和積累。從此,人口增長,物質生產(chǎn)突飛猛進,人成為自然界的主宰。經(jīng)過文藝復興、啟蒙運動以及英、法、美等國家的大革命,人類進入現(xiàn)代化?,F(xiàn)代化又迅速擴展為全球化。在全球化運動中,市場經(jīng)濟深入到世界各個角落,科技發(fā)展;物質的進步令人眼花繚亂,社會瘋狂繁榮。語言文字標志理性的覺醒,而機器大工業(yè)、私有制、市場經(jīng)濟和科學技術又與理性主義生存方式相聯(lián)系。所以,人類至今所取得的所有大的進步,都應歸功于理性。然而,當理性被無限擴大后變成理性主義以后,道德遺失了。正當人們陶醉于巨大的物質財富之中時,各種問題和危機不斷涌現(xiàn)。
(二)人的存在的二重化與道德回歸的希望
道德遺失是否真的沒有道德嗎?盡管我們時常感到人際的冷漠,聽到偷盜搶劫、坑蒙拐騙的案例,看到為私利而置一切道德于不顧的人,但我們也看到公交車上給老弱病殘孕讓座,也聽說慈善家做事等。其實,道德從來沒有真正消失,只是社會作為整體不把道德作為最高追求,道德遺失是道德被邊緣化了。
但是,道德對于人就像水對于魚一樣重要。莊子說“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10],正是由于道德的不充分,人們才只能相依為命、同病相憐,像兩條旱地的魚,只能吐些濕氣和唾液來相互滋潤,而不能在江湖中自由自在地游來游去,忘掉對方、忘記道德。所以,正是由于道德的不充分,人們才看到道德的重要性,才會翻來覆去討論道德問題,“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暗,有忠臣”[2]134。
人的存在具有二重化悖論,即人總是在精神存在和肉體存在或心靈和肉體之間撕扯。偏向精神存在人會注重心靈的寧靜祥和,會注重對人生本來意義的思考;只看到肉體存在人會把金錢和物質利益當作最高追求,會推崇理性主義生存方式,從而遺失道德。人的精神存在和物質存在是一對矛盾。這一矛盾在現(xiàn)實中表現(xiàn)為道德和金錢的矛盾,強調金錢就要壓制道德,而強調道德則限制人對金錢的追求。道德遺失是說人把金錢而非道德當作目的。
人既不能完全拋棄肉體,也不能完全離開精神。只要精神不行,《金剛經(jīng)》第一品說:佛祖及其弟子們坐禪參道,到了吃飯的時候都出去討飯,吃完洗刷完畢繼續(xù)坐下靜思談論。這些人全心追求精神世界的事物,絲毫不顧及肉體與世俗,但是他們還是要活著,還是要吃飯,所以他們?nèi)テ蛴?,但是乞討也要有對象,也要有世俗人勞動做飯以供他們乞討。為了獲得更多物質財富以滿足人的以肉體為主的各種需要,理性是必要的和必需的。在對這個包括自己的肉體在內(nèi)的物質世界進行觀察、思辨、推理、并從中獲得物質利益時,理性是適用的。人的理性比動物的爪牙更強大,“知識就是力量”。反過來,只要肉體和理性其結果只能是道德的遺失。近代唯物主義“人是機器”等說法基本排除了精神存在,把精神看成被動地依附在肉體上的東西。人甚至可以不用在意精神問題,只研究人的生理結構等就夠了,“心靈只是一個毫無意義的空洞名詞,一個思想謹嚴的人使用這個名詞時,只是指我們身體里那個思維的部分”[11]。這種哲學否定精神,道德作為精神存在無處寄身。
由于道德和理性都是人無法拋棄的,兩者之間也就產(chǎn)生矛盾。這一矛盾是無法取消的,當人只追求物質利益而置道德于不顧時,他只是在自欺欺人和掩耳盜鈴,總有一天他會因為遠離道德而感到空虛和痛苦。道德回歸的希望就在于人在這一不可取消的矛盾中的選擇,久而久之,這一矛盾帶給人的最后結果是,人或在道德遺失的痛苦中繼續(xù)掙扎,或回歸道德以享受和諧之美。
道德不可缺失,人們對道德的遺失心懷焦慮,竭力呼喚道德的回歸。道德遺失的現(xiàn)實與人們追求道德回歸的力量之間形成對立和斗爭。道德被邊緣化的程度越深,人渴望道德回歸的呼聲越強烈,促使道德遺失及其回歸的兩股力量的斗爭越激烈。斗爭總要分出勝負,這兩種力量究竟哪個最后勝出是不確定的。今天道德遺失的事實起碼說明使道德遺失的力量占著上風。不過,只要人和社會都還存在,道德回歸的希望也總是同時存在。
參考文獻:
[1]魏英敏.新倫理學教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2]陳鼓應.老子注譯及評介[M].北京:中華書局,1984.
[3]黃壽祺,張善文.周易譯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4]王文錦.禮記譯解[M].北京:中華書局,2001.
[5]王海明.倫理學原理[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66.
[6]趙敦華.西方哲學簡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7][德]康德.實踐理性批判[M].鄧曉芒,譯.楊祖陶,校.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42.
[8]唐凱麟.倫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9][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3.
[10]陳鼓應.莊子今注今譯[M].北京:中華書局,1983:178.
[11]北京大學哲學系外國哲學史教研室.西方哲學原著選讀(下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