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儒家“和而不同”的思想是中國文化之精髓和人文精神的核心。巴哈伊教主張廢除種族、宗教、民族和政治等偏見,實現(xiàn)“地球乃一國,萬眾皆其民”的天下大同思想與儒家的“和而不同”思想對構建當代和諧社會都有著積極的意義。要實現(xiàn)世界和平及全人類團結,我們應該大力弘揚這種“和而不同、美美與共”的和諧觀。
關鍵詞:儒家;和而不同;巴哈伊;人類一家;和諧
中圖分類號:B2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4)29-0018-02
在這個日益現(xiàn)代化的地球村里,伴隨著媒體、網絡工具的普及、交通工具的便捷,短暫、臨時、快捷、便利成為現(xiàn)代化人們的生活方式。距離近了,心卻遠了……人們更加繁忙,家庭失去了天倫之樂,朋友失去了敘舊之閑!很多人患上了“現(xiàn)代化綜合征”:傷感懷舊、心理失衡、憂郁焦慮、空虛痛苦、苦悶浮躁、孤獨冷漠……人們需要一種精神上的支撐!我們看到近年來孔子學院在世界各地的陸續(xù)建立、還有諸多新興宗教如巴哈伊教在世界范圍內的快速傳播。這些現(xiàn)象都充分說明,人們在攜手努力拯救地球危機,人們的內心渴望人與自然、人與人、國與國等等之間的和諧。
儒家思想與巴哈伊教都含有諸多可為現(xiàn)代化的發(fā)展提供強有力精神支持的內涵。尤其是相關和諧的思想對構建當代和諧社會、和諧地區(qū),乃至和諧世界都有著積極的意義。
一、“和而不同”——儒家思想的精髓
“和而不同”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特質,是儒家所特別倡導的倫理、政治、社會原則。孔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jié)之,亦不可行也。”(《論語·學而》)在孔子看來,君臣父子,各有嚴格的等級身份,若能各安其位,各得其宜,使尊卑上下恰到好處,如樂之“八音克諧,無相奪倫”,做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這就是“和”。顯然,這里指的是“禮”之“和”,與一般所理解的和氣、和睦、和善、友好有別,是指“無相奪倫”,互不侵犯,也就是相安無事,諧而不亂,所以往往“和諧”連用。
孔子有句至理名言“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論語·子路》)講的就是君子以“和”為準則,胸懷寬廣,能容百物,善于聽取不同意見,但不盲從附和,敢于提出自己的見地、保留自己的特質;而小人只知道對別人的觀點茍同附和,卻不能從內心做到與人真正的和睦。
在孔子的思想中,不僅將是否奉行“和”的思想應用于君子和小人的區(qū)別,而且是是否遵循先王之道的試金石。所謂“和而不同”,就是在協(xié)調一致中保持差異與個性,承認不同的存在,尊重不同個體各自的特征,個體間和諧相處,既不屈已從人,也不強人從己,而是在公正平等的條件下相互融合吸收,互為依存補充,形成新的和諧統(tǒng)一,達到“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中庸》),歸根結底形成“和”的局面,以此和睦家庭、鄰里,最終協(xié)和萬邦。
孔子以后,儒家學者進一步發(fā)展并逐漸完善了“和”的思想。孟子強調“盡心、知性、知天”的天人合一論,要求達到心、性、天的和諧。其名言“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了“和”的絕對重要地位與價值。以董仲舒為代表的漢代新儒家,以先秦原始儒學為基礎,援陰陽五行入儒,使之成為理論骨架,結合法、道、墨、名諸子思想,利用《黃帝內經》為代表的自然科學理論成果,建構了一個以天人感應為核心的新儒學,進而論證人際之間、天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的內在和諧統(tǒng)一;宋代朱熹則通過整合儒釋道而創(chuàng)新為理學等等,都是對“和”思想的新發(fā)展。
儒家的“和”的觀念已輻射到中國人生活的各個層面,深入到了每個中國人的心靈深處。治國安邦強調“和睦興邦”、“和平共處”,治理家園講究“家和萬事興”,為人處事恪守“貴和持中”,人生修養(yǎng)要達到“心平氣和”的境界……正是“以和為貴”的思想為全民族所普遍認同,由此鑄就了中國人的整體觀念和協(xié)同精神。
絢麗多姿、各具特色的民風民俗、民族習慣、民族傳統(tǒng)共同構建成了和諧統(tǒng)一的中華民族?!昂投煌钡乃枷朐诰S護民族團結、祖國統(tǒng)一的政策制定中顯而易見。在中國歷史上,大凡繁榮昌盛的朝代,基本上都是遵循或體現(xiàn)這一原則的,漢唐時期,在處理與少數(shù)民族的關系問題上,能夠實現(xiàn)和親的往往是比較強大的朝代,例如:昭君出塞、文成公主遠嫁吐蕃等,以此來緩解或解決民族沖突。偉人鄧小平同志提出的“和平統(tǒng)一、一國兩制”方針就是“和而不同”思想結出的碩果,在這個方針指導下,香港和澳門相繼順利回到了祖國的懷抱,并且社會穩(wěn)定、經濟繁榮,也讓臺灣的回歸指日可待。
和平與發(fā)展是當今世界的兩大主題。不同膚色、不同種族、不同地域、不同國家的人們都有自己的歷史和文化傳統(tǒng),如果遵循“和而不同”的原則,彼此間能互尊重、相互學習、取長補短、共同進步,那么世界和平便不再是夢想!
二、“人類一家”——巴哈伊教倡導的和諧論
巴哈伊教,產生于19世紀中葉的伊朗,源于伊斯蘭教什葉派十二伊瑪目教派的謝赫派的巴布教。先知是巴哈歐拉,其后阿博都巴哈、守基·阿芬第為教團領袖,守基逝世后該教教權不再世襲傳承,改由各國靈體會選出的世界正義院行使。
巴哈伊教在人生歸宿問題上雖然和儒家思想不同,但其和諧社會思想和儒家卻有許多相似之處。
巴哈伊教主張上帝唯一,萬物皆由上帝創(chuàng)造。所有造物都是由完美無缺的紐帶互相聯(lián)系在一起,就像是組成人體的各個器官一樣?!袄?,腳和腳步與耳和眼是聯(lián)系起來的。在邁步之前眼睛必須向前看,而在眼睛仔細觀察之前必須用耳傾聽。無論人體的哪一個器官有缺陷,其他器官也會產生缺陷?!盵1]43
在有關人與人之間相處時,巴哈伊教要求信徒對于陌生人,無論他們是來自土耳其、日本、波斯、俄國、中國或是地球上任何一個國家,你們都要友好相待。“要把善待和廣容天下人的巴哈歐拉教諭化為行動,不要滿足于用語言表達友誼,要將心中燃燒著的仁愛釋放給每一個你們遇上的人?!盵2]15
對于國家與國家之間的關系,巴哈伊教倡導東西方合作,互惠互助,以達到共同繁榮、世界和平?!耙莾煞奖舜擞訉Ψ剑顐ゴ蟮暮湍谰蜁霈F(xiàn),全人類將團結在一起,最完美的狀態(tài)便會產生,牢固地把大家聯(lián)合起來,這個世界就將成為一面反映上帝品質的明鏡?!盵2]21
“地球一體、人類一家”是巴哈伊教義的軸心和基石。巴哈伊教認為,在上帝的創(chuàng)造計劃中,并沒有像法國人、英國人、美國人、德國人、意大利人或西班牙人這樣的種族差異和分別。這些界限是人為的、虛假的,不是自然的、天生的。“所有的人類都是同一棵樹上的果實,是同一個花園的花朵,同一片海洋的波浪。”[1]79至于愛國的偏見,也是由于絕對愚昧無知而產生的,因為地球的表面是一個祖國?!罢麄€世界都是人類的故鄉(xiāng)。這些邊界和關口是人為設置的……其實地球才是所有人的祖國,而不是任何有限的地區(qū)?!盵1]265
巴哈伊教認為世界各大宗教雖然對神的稱謂不同,但本質上是來源于同一個神圣的根源。各宗教所啟示的永恒真理匯聚合一,不同時代會有與之要求相適應的神圣宗教產生,是上帝降示的漸進性啟示。該教承認來自各宗教的神的9名使者:亞伯拉罕、克里希那、摩西、瑣羅亞斯德、釋迦牟尼、耶穌、穆罕默德、巴布和巴哈歐拉。
巴哈伊教認為所有人類同根、宗教同源、人人平等的教義,在其他的宗教里是沒有的,這或許就是他能夠迅速被人們接受并廣泛傳播的基石。
三、各美其美、美美與共——和諧世界的圖景
阿博都巴哈多次提到中國:“中國有著最大的潛力,中國人追求真理最為誠摯”、“中國是未來的國家?!盵3]24不知道他是否受到過儒學的影響,總之他是看到了中國綿延幾千年的傳統(tǒng)文化的博大精深,在“和而不同”思想的指導下,歷史悠久的中國必將不斷地強盛,成為維護世界的和平和諧的主要力量。
我們努力創(chuàng)建和諧社會,而真正的和諧是什么?它不僅僅是小區(qū)鄰里之間的和諧,還包括大地上萬物和諧而快樂地共同成長;人對自然萬物有一種敬畏,有一種順應,有一種默契!我們應當學會欣賞天地自然世界里每一份充實的生命之開展:河邊的柳樹抽發(fā)綠色的芽,山中的茶花開放粉紅的花蕊,鳥兒在碧藍的高空飛翔,魚兒從湛藍的海水中躍起……我們應當學習植物王國萬博紛呈中的美與和諧一致的美:“令我們賞心悅目的花園是:這里的花朵在色彩、形狀、氣味上千姿百態(tài),各色相映,姹紫嫣紅,可謂百花齊放,分外妖嬈。我們對樹木也有這樣的感覺。一個長滿果樹的果園令人陶醉。同樣,一個種有多種草本的植物園也會令人流連忘返。正是由于五彩繽紛和千姿百態(tài)才增添了它們的嫵媚和韻味。每一朵花,每一棵樹,每一個果實,除了它們本身的美,還通過它們之間的對比而顯現(xiàn)出其他特色,并展示出它們各自和整體的獨特迷人風采?!盵2]26
和諧產生美麗,和諧生發(fā)力量!我們都愿意看到這樣的場景:有綠葉依偎的美麗的鮮花,顯得清純和鮮潤;有白云陪襯的湛藍天空,顯得靜穆和安詳;有萬物簇擁的大地,顯得和平和馨香;赤橙黃綠青藍紫構成的彩虹,顯得斑斕和神秘……而不同民族、不同派別、不同觀點的思想文化的交互滲透、兼容并蓄、共同存在,人與自然、人與人、國與國之間的互相依存、互相映襯、互相促進、共同發(fā)展,才會呈現(xiàn)出一個“和而不同,美美與共”的和諧而美麗的地球大家園!那時,真誠和友愛將戰(zhàn)勝仇恨,安寧與和諧必將擁抱這個爭斗的世界!
參考文獻:
[1]阿博都巴哈著作選集[M].曾佑昌,譯.北京:新紀元國際出版社,2004:43.
[2]Abdu’l- Baha. Paris Talks[M].London: Baha’i Publishing Trust, 1972.
[3]李紹白. 人類新曙光:巴哈伊信仰[M]. 澳門: 澳門巴哈伊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