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立德,立言,立功”的“三不朽”思想,是中國古代一個很重要的命題,它讓人們在有限的生命中追求和實現(xiàn)永恒的人生價值。中國古代“三不朽”思想的來源、內(nèi)涵及對培養(yǎng)當代大學生思想素質(zhì)的借鑒意義做一探討。
關(guān)鍵詞:三不朽;價值;大學生;理想信念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4)23-0290-02
中國古代十分重視對人生意義和價值的探討,突破生命短暫的局限,發(fā)揮主觀能動性,樹立崇高的理想信念,為民族振興、社會進步做出重要貢獻,形成了可貴的“三不朽”思想。這種“三不朽”思想對國民的理想信念、民族性格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對中華民族的發(fā)展進步具有重要作用,是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十分寶貴的精神財富。本文對中國古代“三不朽”思想的來源、內(nèi)涵及對培養(yǎng)當代大學生思想素質(zhì)的借鑒意義做一探討。
一、“三不朽”思想的來源
“死而不朽”思想形成于東周時期,《左傳》中有幾處都提到了“死而不朽”。如魯國大臣孫季說:“若弗殺弗亡,君之惠也,死而不朽”。秦將孟明視也說:“寡君之以為戮,死而不朽”。他們把能夠為君盡忠看作死而不朽,可見“死而不朽”的思想在春秋時期的上層社會普遍存在。春秋時魯國的穆叔(叔孫豹)將這種“死而不朽”論進行了深化和總結(jié)。他與晉國的范宣子曾就何為“死而不朽”展開討論,提出了“三立”、“三不朽”:
二十四年春,穆叔如晉。范宣子逆之,問焉,曰:“古人有言曰:‘死而不朽’,何謂也?”穆叔未對。宣子曰:“昔■之祖,自虞以上為陶唐氏,在夏為御龍氏,在商為豕韋氏,在周為唐杜氏,晉主夏盟為范氏,其是之謂乎?”穆叔曰:“以豹所聞,此之謂世祿,非不朽也。魯有先大夫曰臧文仲,既沒,其言立,其是之謂乎!豹聞之,‘大(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三不朽。若夫保姓受氏,以守宗■,世不絕祀,無國無之,祿之大者,不可謂不朽?!盵1]
這段爭論同時也在《國語》中有所記載,文字略有不同,但大致意思是一致的。范宣子認為,他的祖先從虞、夏、商、周以來世代為貴族,家世顯赫,香火不絕,這就是“不朽”。叔孫豹則不以為然,他認為這只能叫作“世祿”而非“不朽”,真正的不朽則是垂德后世,建功立業(yè)和著書立說,此三者雖久不廢,可謂真正的不朽。
二、“三不朽”思想的內(nèi)涵
“三不朽”的思想一提出就有一大批追隨者,將“三不朽”作為畢生之追求,不僅是其倡導、宣揚者,更是其實踐者。司馬遷在《與摯峻書》中就明確說:“遷聞君子所貴乎道者三,太上立德,其次立言,其次立功?!辈茇А兜湔摗ふ撐摹分姓f:“蓋文章經(jīng)國之大業(yè),不朽之盛事。年壽有時而盡,榮樂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無窮。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見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詞,不托飛馳之勢,而聲自傳于后?!薄稌x書·杜預傳》記載:“預博學多通,明于興廢之道,常言德不可以企及,立功、立言可庶幾也。”司馬遷將“立德、立言、立功”作為君子所貴的道,曹丕把文章“立言”作為不朽之盛事。杜預也是立功、立言的踐行者。以上幾人都涉及“立德、立功、立言”其中的一個方面或幾個方面。但“立德、立功、立言”所涵蓋的范圍比較廣,這些論述對三者的界定還很模糊。唐人孔穎達在《春秋左傳正義》中對“立德、立功、立言”三者分別做了界定:“立德謂創(chuàng)制垂法,博施濟眾”;“立功謂拯厄除難,功濟于時”;“立言謂言得其要,理足可傳”。在后人對“三不朽”的解讀中,“立德”指道德操守而言,“立功”乃指事業(yè)功績,而“立言”指的是著書立說,把真知灼見形諸語言文字,傳于后世,給人以啟迪。
“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思想被后代人繼承發(fā)揚,同時也進行了創(chuàng)新與改造。晚清學者魏源提出了“四不朽”之說,把“立德、立功、立言、立節(jié)”稱為四不朽。但立節(jié)從屬于立德,與“三不朽”沒有本質(zhì)的區(qū)別。梁啟超提出“大我不死”和“精神不死”論,胡適提出了“社會的不朽”論。這些理論積極的一面就是將個人與社會聯(lián)系到了一起,把一種精英式的不朽,擴大到了廣大民眾的不朽,把每個人的一己行為與人類的歷史發(fā)展聯(lián)系在一起,給有限的個體生命賦予永恒的意義,人的一言一行、所作所為,無論是非功過、積德造孽,都會在歷史上留下印記。
三、“三不朽”思想對培養(yǎng)當代大學生思想素質(zhì)的借鑒意義
“三不朽”探討的是如何超越人有形生命實體,在有限的生命中獲得永恒的精神價值。而對身后不朽之名的追求,正是古圣先賢超越個體生命而追求永生不朽、超越物質(zhì)欲求而追求精神滿足的獨特形式?!叭恍唷比松鷥r值理想的提出,對后世產(chǎn)生了積極深遠的影響。它不僅成為儒家人生價值的主導思想,而且成為中華民族關(guān)于人生價值的基本的、核心的觀念。
我國當代的大學生,在經(jīng)濟全球化,生活方式多樣化,各種價值觀念互相碰撞、沖突的大環(huán)境下,價值取向上也必然具有多元化這一特征?!叭恍唷眱r值觀體系對當代的大學生價值觀教育具有重要意義?!叭恍唷笔侨松谑罆r應當爭取達到的理想目標,是從古至今有志之士的精神追求。它不僅使有限的個體生命具有了永恒價值,更正確揭示了個體價值與社會價值、當下行為與長遠利益的辯證關(guān)系。大學生應該把其作為一生的理想追求。正如余英時先生所說:“中國思想的最可貴之處則是能夠不依賴靈魂不朽而積極地肯定人生。立功、立德、立言是中國自古相傳的三不朽信仰,也是中國人的‘永生’保證。這一信仰一直到今天還活在許多中國人的心中。我們可以毫不遲疑地說,這是一種最合于現(xiàn)代生活的‘宗教信仰’?!盵2]
(一)以社會價值為主導價值
不朽,是對現(xiàn)實的超越?!叭恍唷钡乃枷?,讓人們超越個體生命而追求永生不朽、超越物質(zhì)欲求而追求精神滿足。說的是個人的行為,實現(xiàn)的是個人的價值。但在內(nèi)容上以社會價值為主導價值。所謂有所“立”,即個人對國家、對社會、對他人有所貢獻,是從社會價值的角度來衡量人的價值。針對當代大學生價值取向上多元化的現(xiàn)象,針對大學教育中缺少對人的價值和生存意義的關(guān)懷等現(xiàn)象,用“三不朽”思想中社會價值為主導價值的觀念來引導大學生的行為有重要意義?!叭恍唷彼枷胍蟠髮W生為實現(xiàn)個人的價值,不僅要樹立更高的目標、人生理想,這種人生理想還要有益于人民和社會。我們在進行大學生價值觀教育時,要把儒家的“三不朽”論納入到價值觀教育中?!叭恍唷彼枷肱c愛國主義、社會主義和集體主義為核心內(nèi)容的社會主義的主導價值體系相得益彰?!叭恍唷眱r值觀使人們都樹立一心為群體,為國家、為人類謀幸福——一心為公的人生觀,拋棄自私自利、損人利己、貪取無厭的腐朽思想,實現(xiàn)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共產(chǎn)主義價值目標?!叭恍唷彼枷爰葟娬{(diào)社會價值,也關(guān)注個人的現(xiàn)實利益,既關(guān)照活在當下的人們,也提到了人們對未來的義務。通過道德調(diào)整個人與社會關(guān)系的現(xiàn)狀,通過調(diào)整義務、責任、奉獻、社會價值與人的權(quán)利、尊嚴、索取和自我價值的關(guān)系,讓個人發(fā)揮主觀能動性,樹立崇高的理想信念,為民族振興、社會進步做出重要貢獻,從而突破生命短暫的局限,為后人敬仰。
(二)以立德為核心價值的“三不朽”
“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傲⒌?、立功、立言”之間是有其先后關(guān)系的,是有所側(cè)重的?!傲⒌隆北环旁诹说谝晃唬恰叭ⅰ钡母?。儒家提倡以德為本,以功、言為用?!傲⒌隆北蝗送瞥?,放在首位,但常常也是難以企及的。《晉書·杜預傳》記載杜預“常言德不可以企及,立功、立言可庶幾也”,可見一斑。當今社會,受功利主義價值觀很大的影響,教育領域存在著重自然科學輕人文社會科學的不良傾向。在“立功”的光芒下,“立德、立言”很容易被忽視。而這種忽視也帶來了一定的消極后果,使得人們重視個人能力,忽視道德修養(yǎng)。“新聞媒體陸續(xù)報道高知階層違法犯罪的案件。如在中醫(yī)界很有名氣的高級研究員、博士研究生導師劉應泉因制販毒品被法院判處死刑?!盵3]北宋大學者司馬光說“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從修身做起,有了高尚的道德修養(yǎng),然后才能做出卓越的有益于社會、國家、人民的事情。否則,能力越大,對社會的危害越大?!傲⒌?、立功、立言”其實并不是對立的,界限分明的,三者是相互聯(lián)系的?!傲⒌?、立功、立言”統(tǒng)一于“立德”。一個人要想做到三立,即或一立、二立也并非易事。然而,一個人的能力有大小,不僅有大德,還可有小德;不僅有大功,還可有小功;不僅有大言,還能有小言。雖不能為國家立功,能為本單位的群體立功也可以。作為當代大學生,培養(yǎng)高尚的道德情操,培養(yǎng)自己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就是“立德”的現(xiàn)代詮釋。加強自己專業(yè)知識的學習,掌握豐富的科學知識,成為這方面的專家,更好地為國家為民眾服務,是“立功”的現(xiàn)代詮釋;敢于堅持己見,發(fā)表自己的真知灼見,提出合理的意見建議,也是“立言”的重要表現(xiàn)。以當代大學生作為所“立”的主體對象來看,“立德、立功、立言”雖有著不同的含義內(nèi)容,但人們在踐行過程中,這三者又不可能獨立的存在。雖然不同人的家庭條件、教育修養(yǎng)、社會文化等的差異,使得他們在追求理想目標上都有一些差別。但必須從自身做起,培養(yǎng)高尚的道德修養(yǎng),盡管他們?nèi)粘I钪袥]有做出轟轟烈烈的卓越社會貢獻,只要他們以自己微薄之力實現(xiàn)自身的價值,來滿足社會不同層次的需要,為整個人類社會做出了貢獻,就會在歷史上留下足跡。
在到處充斥著追名逐利的短期行為的當今社會,“人生三不朽論”突破生命短暫的局限,追求永恒的人生價值。超越一己私利,注目于社會的發(fā)展、民族的未來。在個體價值與社會價值、當下行為與長遠利益相互依存、相互滲透中實現(xiàn)了個人與社會的共同發(fā)展。它對大學生樹立崇高的理想信念,追求一種凡世的永恒價值,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陳佩雄.四書五經(jīng)[M].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592.
[2]余英時.文史傳統(tǒng)與文化重建[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4:488.
[3]秦倫柱.與青年大學生談談三不朽[J].高等教育研究學報,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