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前對幸福觀的研究是個熱點,但針對與女大學生幸福觀的研究相對比較少。女大學生是一特殊群體,接受過高等教育,是推動社會快速發(fā)展的重要生力軍,她們的幸福觀關系到社會的健康發(fā)展與社會的文明進步。同時正確幸福觀的形成對她們自身的全面發(fā)展也是至關重要。當前,由于受各方面因素的影響,一些女大學生的幸福觀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問題,出現了偏頗。
關鍵詞:女大學生;幸福觀;問題表征;歸因分析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4)23-0288-02
一、幸福觀的含義
幸福觀是我們人生價值觀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于什么是幸福可以說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與感悟,恩格斯說:“每個人都追求幸福是一種無須加以論證的,顛撲不破的原則?!盵1]幸福是一種主觀感受,它是人們在一定社會條件下,在認識世界與改造世界的過程中,由于自身價值的實現而獲得的精神上的愉悅。人們對幸福的認識、如何獲取幸福的方式以及幸福標準的一些觀點就是所謂的幸福觀,它集中體現了人們對生活的一種態(tài)度??茖W的幸福觀它是主客觀的統一,從客觀上來說,它是社會經濟水平發(fā)展的結果,它是以物質條件為基礎的,同時也離不開一定的社會環(huán)境。從主觀方面來說,它是人們內心的體現,是一種主觀感受,是由自身的生活態(tài)度和價值取向決定的。
二、問題表征:當代女大學生幸福觀出現問題的幾個方面
據調查數據顯示,當代女大學生的幸福觀念主流上是積極的,擁有較為正確的幸福觀。她們堅持幸福建立在一定物質基礎之上的同時也認同真正的幸福是物質層面與精神層面幸福的統一,是個人利益的獲得與集體利益得到保障的統一。但由于受市場經濟與西方的一些價值觀念的影響,當代女大學生幸福觀也出現了一些問題。主要包含以下幾方面。
(一)過分看重個人幸福和忽視集體幸福與社會責任
馬克思說:“人類只有為同時代的完美,為他們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達到完美?!薄皻v史認為那些專為公眾謀福利從而自己也高尚起來的人是偉大的。經驗證明,能使最多數人得到幸福的人,他被本身也是最幸福的人?!蓖瑫r也有一句話很好地闡釋了個人幸福與集體幸福之間的關系,那就是“只有個體與社會統一的幸福,才是真實的幸福,只有在二者統一的基礎上才能真正實現自我的幸福?!币虼宋覀兛梢钥闯?,集體幸福與個人幸福是不可分割的,二者緊密相連,互為前提,個人幸福的獲得是處于集體幸福的實現之中的,在一般情況下集體幸福要比個人幸福更重要,過分地追求個人幸福,而忽視甚至放棄集體幸福是一種錯誤的幸福觀。
在對一些調查和網上的數據的研究中發(fā)現,其中16.1%的女大學生覺得對個人幸福的追求是第一位的,42.2%贊同個人幸福與集體幸福是統一的,二者同等重要。她們在回答“在追求自我價值時你覺得最大的幸福是什么”時,在她們的選擇之中只有8.5%認為在自己有限的生命里為社會奉獻,不斷的追求集體幸福是自己最大的幸福;19.06%對自己最大的幸福是為人民服務,為全人類的進步而奮斗持反對的觀點;25.77%的說不清。在訪談中,有些女生認為在個人幸福與集體幸福發(fā)生沖突時,自己會選擇個人幸福,有一定的個人主義傾向,實用化傾向嚴重,形成個人主義幸福觀,進而在追求個人幸福和自我時會忽視自身對社會的義務與自身本應該盡到的責任。
(二)追求物質幸福和精神幸福時出現偏頗
幸福是以一定的物質為基礎的,但并不意味著物質上越充裕你就越幸福,幸福是一種內心體驗。正確的幸福觀應該是主客觀的統一,物質幸福與精神幸福追求的統一。眾所周知,幸福是道德精神世界的整合,若一個女大學生道德生活沒有一個支撐點,她是很難擁有幸福的,只有一個懂得履行自己義務和有道德的人才能體會到什么是幸福。每種幸福觀都代表著不同的價值體系,為此女大學生要想擁有一個正確的幸福觀,除了對物質幸福的追求外精神幸福的追求也是必不可少的。
湖南師范大學對于物質幸福與精神幸福這一課題進行了一項調查顯示,其中11.2%的大學生認為擁有足夠的金錢就是最大的幸福,而對物質享受與精神享受那個更重要的回答中,9.9%的覺得對物質的最大追求與享受能使自己感受到最幸福,也有3.5%的同學說自己能上網聊天在網上娛樂是自己最幸福的,僅僅11.6%的人認為自己通過努力不斷的追求來實現自己的理想是最大的幸福。在一些面對面的訪談中,個別女大學生會認為生活就是要懂得享受,物質上的享受要高于精神上的享受,最大限度地滿足自己的物欲才是最幸福的。在我們平常生活之中,我們不乏看到有的在網上炫富,炫自己的名牌皮包,炫自己所開的豪車等,把滿足自己的物欲、追求奢華的生活作為自己最大的幸福;甚至有的由于家里條件的不允許,又為了滿足自己的欲望,不得不顧尊嚴的去求包養(yǎng),做有錢人的情人、小三。從這些現象中得出一部分女大學生過分地追求物質享受,以錯誤的方式來實現自己的物欲,而忽視自己的道德理想與精神方面的幸福,更深一步來說,一部分女大學生的幸福觀出現了嚴重的錯誤。
(三)傳統觀念的滲透與缺乏主體意識
雖然當代女大學生喜歡追求自我,但當回歸到現實生活中,有一部分女大學生由于從小受傳統觀念的影響,還是認同“女主內,男主外”的觀點,把自己的幸福很大程度上歸結于自己的另一半,從而缺乏主體意識。在一項調查中表明,有46.3%的認為自己無論如何精明能干嫁一個好的老公才是自己一生最幸福的事,18.3%的同意在社會中男人相對來說比女人要更強,男人在家庭里應處于主導地位。還有一些調查表明,其中有48%的認同嫁一個好丈夫是第一位的,而取得高學歷是次要的,64.2%的覺得男人要以事業(yè)為重,而女人應把家庭放在第一位,應做賢妻良母,在社會上52%的女人贊同女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事就是相夫教子,絕大多數人認為要想有一個和睦的家庭,女人就應把大部分時間投入到家庭里而不應該是事業(yè)上,尤其不應該做領導,超過半數的女大學生認為在一個家庭里要想家庭和睦男人必須要比女人強。從以上數據可以得出,當代很大一部分女大學生看似表面比較喜歡追求自我,堅持更好地實現自身價值,但當回歸現實時,自身仍沒有從傳統的女性觀念中解放出來,自己不能很好地認識自己,使她們缺乏主體意識、女性意識與自身獨立的人格。
三、歸因分析:當代女大學生幸福觀偏頗的深層追析
當代女大學生的幸福觀存在不同程度的問題是有一定原因的,本文主要從當今的社會環(huán)境、學校的教育這些客觀因素以及她們自身這一主觀因素來分析幸福觀出現偏頗的各種原因。
(一)傳統社會中的女性觀念與市場經濟的影響
傳統的女性觀念是“男強女弱”、“女主內,男主外”,隨著社會的發(fā)展這些思想雖然逐漸被弱化,但它并未徹底的根除。女大學生她是一個特殊的群體,受到良好的教育,她們要實現自身的價值,追求自我,但由于傳統女性觀念和就業(yè)時受到性別歧視使她們承受著過多的壓力,這些因素束縛著她們對自身價值的追求,因此她們當中的一部分會選擇依靠父母和找一個好的伴侶來獲得自身的幸福。除了傳統的女性觀念之外,市場經濟的沖擊與西方價值觀念的滲透對當代女大學生的幸福觀也有一定的負面影響,一部分女大學生認為有了錢就是幸福,把追求更好的物質生活擺在了重要的位置,由于抱有這樣的心理,在追求幸福的方式上,一些女大學生不認為踏實勞動和努力拼搏是獲得幸福的手段,而是不擇手段來達到自己的目的,來獲取幸福。由此可見,受這些因素的負面影響當代女大學生的幸福觀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問題。
(二)高校教育的不足
高校教育的不足主要是高校德育教育的不足,高校德育教育進行的好與壞與女大學生能否形成正確的幸福觀息息相關,高校德育教育的不足主要表現在以下兩方面。
其一,德育內容的不足。從高校進行的德育教育來看,首先是德育內容的不足。德育內容太過于注重理論的政治教化,這與社會的快速發(fā)展與學生的主體要求有一定的脫節(jié)。在當今多變、多樣的社會下,學生的主體意識有了很大的提高,相對落后的德育內容不僅不能使學生認同,反而會使學生很抵觸,只有那些體現社會進步與學生生活相適應的更加人性的德育內容才能更好地被學生接受。其次是德育內容中對幸福觀教育的缺乏。道德教育內容中除了有教她們如何感知幸福外更重要的是要有教她們懂得創(chuàng)造幸福的內容。幸福觀的教育是德育教育的核心內容,培養(yǎng)女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幸福觀是高校德育教育最為重要的任務。讓學生自身不斷地完善自我,學會正確地處理自己與他人之間的關系,使學生擁有正確的幸福目標,學會追求幸福的正確方式,提升獲得感知幸福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質,這是高校德育教育的主要任務之一,但是,從現今的高校德育教育來看對大學生幸福觀教育的內容微乎其微,就更不要說是女大學生幸福觀的教育內容。
其二,高校德育教育方式的不足。從目前高校德育教育的方式來看,高校的德育教育還是依靠傳統的教學模式來教授,以向學生灌輸道德知識為主,這樣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不符合社會發(fā)展也不利于學生接受和內化。道德知識與道德是不能等同的,以這樣的方式傳授給學生的是道德理論知識而不是道德,為此,以這樣的方式教育高校的道德教育也只能是低效的。道德是一種精神,是需要學生自身來感悟的,要使德育教育有強大的生命力,必須使德育教育根植于生活之中,只有以這種方式進行德育教育,才能實現德育教育的目的,從而更好地引導個人形成正確的價值取向和幸福觀。
(三)自身因素的局限性
女大學生的幸福觀存在問題,除了社會環(huán)境與高校德育教育的影響外,自身這一主觀因素也是不可忽視的。當代女大學生幸福觀出現問題從自身因素來看主要體現在以下兩方面。
其一,主體意識缺乏與依賴心理強。較強的主體意識有利于女大學生更好的完善自我和追求自身價值的實現,而缺乏主體意識則是缺乏一種精神動力,從而影響女大學生正確幸福觀的形成。由于受傳統的性別觀念的影響,一部分女大學生對自己的幸福不是主動追求而是被動地接受,具有較強的依賴心理。她們認同在自己的一生中嫁一個各方面都好的丈夫要比自己努力奮斗重要得多的觀點。
其二,女性意識的微弱。在一些資料調查中顯示,很大一部分女生認為“家庭美滿”是自己最大的幸福,她們贊同“可以為了自己丈夫的事業(yè)犧牲自己的前途”。還有的贊同為了更好地照顧家庭,可以不去工作的觀點。可見,一部分女大學生缺乏自身應有的女性意識。她們渴望實現自身價值,但當現實與傳統女性觀念相沖突時,自身則會向傳統觀念妥協。為此可知,女大學生女性意識的缺乏也是造成錯誤幸福觀的重要原因之一。
總之,女大學生幸福觀存在問題,是受社會環(huán)境、高校德育教育的負面影響以及自身的局限的因素共同引起的。因此,在培養(yǎng)女大學生正確幸福觀的時候我們應著重從凈化社會環(huán)境、加強高校幸福觀的教育以及如何提高女大學生的主體意識和女性意識這三方面做出努力,從而引導她們形成正確的幸福觀。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樊浩.道德與自我[M].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4.
[5]李志仁.高校女大學生比例上升現象之我見[J].吉林教育科學,2000.
[6]龔惠香.大學生人生價值觀的調查與分析[J].高等農業(yè)教育,2001.
[7]李志,彭建國,彭曉玲.對當代大學生幸福觀的調查[J].探索,2000.
[8]肖俊.當代女大學生的思想問題探析及對策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08.
[9]檀傳寶.德育美學觀(修訂版)[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