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水災是清代遼寧地區(qū)的主要自然災害。從努爾哈赤起兵到清朝滅亡三百余年間,水災給遼寧帶來人員傷亡、財產損失、建筑損毀、土地成災、交通阻斷等直接危害,并由此產生了糧食危機、流民問題、社會矛盾等不穩(wěn)定因素,對于社會的發(fā)展構成一定威脅。當今,水災仍然是遼寧地區(qū)主要的自然災害,深入認識清代水災危害,以期提高人們?yōu)暮σ庾R,更好地防災減災。
關鍵詞:清代;遼寧;水災;危害
中圖分類號:K24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4)23-0155-02
一、清代遼寧水災概況
水災是清代遼寧地區(qū)的主要自然災害。關于清代遼寧水災的統(tǒng)計,根據(jù)清代遼寧特點以及資料的不同,可以分為三個階段。首先是從努爾哈赤起兵(1583)至清入關(1644)六十余年。這一時期,后金(清)逐漸崛起,明朝在遼東勢力逐漸衰弱。關于水災的記載資料較少,在《明實錄》和《奉天通志》中共記載水災五次,分別為萬歷十四年、二十一年、三十二年、四十一年、崇禎十一年,記錄的地區(qū)為遼東兩次、鐵嶺衛(wèi)一次、寧遠兩次。在《滿文老檔》中提到水災五次,分別為萬歷十九年、天命三年、四年、天聰二年、六年,其中沈陽兩次、清河一次,其余兩次未指出明確地區(qū)。這幾次水災的規(guī)模不一,所記述側重不同。
第二階段為從順治入關1644年至雍正十三年(1735)期間90年,根據(jù)《清實錄》、《奉天通志》記錄水災為九次。分別為順治七年、十年、十一年、康熙二年、三十二年、三十五年、三十六年、四十五年以及雍正十三年。記述的地區(qū)為寧遠六次、遼陽兩次、開原一次、盛京一次。在這九次水災中,根據(jù)記錄的詳略情況,我們不難看出其中康熙三十二年的水災相對災情較重,已經引起清朝政府的重視。由于康熙三十二年水災直接導致“禾稼不登、粒食艱窘?!笨滴醴Q:“著遣部院堂官一員前往、自甲兵以至匠役當差人等、有不能糊口者,將人口數(shù)目,查明賑濟?!盵1]792這一時期,清朝在全國范圍內建立穩(wěn)固統(tǒng)治,關于處理災情的措施也逐漸完備。
第三階段為乾隆元年至清末。相對于前兩部分,這一時期的水災記載十分豐富。在《清代遼河松花江黑龍江流域洪澇史料》一書中對乾隆二年至宣統(tǒng)年間(1736-1911),共175年間的水災情況進行了統(tǒng)計。其中,遼河流域水災發(fā)生294縣次,遼西諸河51縣次,遼東半島諸河69縣次,鴨綠江流域40縣次。其中嘉慶十一年、十五年、二十三年、二十五年、道光十四年、光緒三年、十二年、十四年、十七年、十八年、二十年、二十二年、宣統(tǒng)元年等年份記載條目均超過十條,相對來說是水災規(guī)模較大、受災嚴重的年份。而在乾隆十一年、嘉慶二十三年、道光二十一年、光緒二十二年、宣統(tǒng)二年中,水災記載在所有的水系中均有體現(xiàn),應該是受災范圍最廣的年份。
二、清代遼寧水災的直接危害
清代遼寧還是以農業(yè)經濟為主體,而水災對于農業(yè)經濟社會的影響尤甚。從水災給遼寧帶來的直接影響來看,主要有以下五大方面。
首先,人員傷亡。洪水來襲,往往是驟然而至,老弱病殘來不及逃離,就會被洪水淹斃。在《興京旗人檔案史料》書中有“旗人蔡長發(fā)為其兄蔡長春等人被水淹斃事之供詞”,供詞中詳細說明了蔡長春等人在洪水來臨時,來不及逃走而被淹斃?!敖衲炅麻g,連日大雨,到二十九日半夜時候,河水漲發(fā),把屋子圍住……因他二人腿腳不能得力,不料回來時小的住的房子都被水圍住,不能進得屋去。日后河水消退,小的救災河沿打撈尸身,找至板橋子下約有二里多地才打撈著?!盵2]205而更多的人在水災之后形成的糧荒、瘟疫中傷亡。
其次,財產損失。每遇大水,史料中都會有“廬舍漂浮,器物、牲畜順流而下”等語,此景雖慘烈,但是倉儲被淹的損失更大?!叭q(1806年)沈城雨水稍多,于五月二十九日(7月15日)河水陡發(fā),將渾河口木廠存貯大小值板枋等項盡行漂失……計九千七百九十一件。”[3]49一些沿海地區(qū)迭遭水患風災,致使“沖刷鹽灘,損壞船只,所有鹽厘船規(guī)收數(shù)自難暢旺?!盵3]136木廠、鹽灘、糧倉也往往在水患中被沖毀。
第三,建筑損毀。關于建筑的損毀,史料的記載主要表現(xiàn)在三個方面。一是民房民居,每有水患,都有民居損壞數(shù)目的報告,而清政府也根據(jù)損壞的程度給予撫恤。二是公共建筑,除了民宅,一般的建筑均屬此列,包括官署、城墻、陵墓、寺廟、碑塔等?!芭d京界屬穆奇驛站,去歲(1810)被水沖淹房基不堪復建,”[3]53驛站官地、驛廳、馬圈及眾丁住房被大水沖去一百二十間,房址地已成沙淤,能以原址重建。三是防水大堤。興京地區(qū)有清朝的祖陵,清朝對此非常重視,在此修建了泊岸工程?!芭d京地方官報稱,遵查永陵明堂前草倉河泊岸工程,今歲大雨時行后,除午、未二方系去歲新修均屬整齊,辰申二方及龍頭石路各工,現(xiàn)經修理未竣不計外,謹查得草倉河巳方兩岸樁笆早已無存。”[3]102在其他地區(qū),清末也進行堤防修建,但一遇洪水,經常是水漫堤絕。
第四,土地成災。幾乎每有水患,就有土地被淹的奏報,但是土地受災程度各有不同。有的年份,部分地區(qū)是“雨水過多被澇,收成歉薄”,有的年份,部分地區(qū)是“秋收無望,勘已成災”。光緒二十年的水災“致遼河、柳河、渾河、洋河、鷂鷹、大凌、太子、三岔等河同時泛濫出槽,所有附近各河之承德、新民、廣寧、錦縣、遼陽、海城、牛莊、岫巖及地處下游之蓋平、復州、熊岳各廳州縣所屬旗民地方紅冊、余租各項地畝均被淹浸?!盵3]130在宣統(tǒng)二年的受災土地統(tǒng)計中,被災各項民地達十八萬三千七百二十九畝。被災各項旗地達五十八萬三千五百二十畝[3]161。還有時海水倒灌,造成鹽堿鹵地,多年無法耕種。
第五,交通阻斷?!胺钐斐械驴h屬三興隆店起至廣寧所屬中安堡止,計長二百余里……三次修整,漸成坦途。上年(1746)夏秋大雨連綿,更兼沿邊內外,山水猝然匯入,將從前所修道路、橋梁多有沖壞,往來車馬阻隔難行……查的從前所修道路,被水沖陷者共三十六處,或長十余丈以至四五十丈不等?!盵3]41在水災期間關于赴任、押解刑犯等事務都被耽擱下來,甚至一些人冒險渡河而被卷走溺斃。
三、清代遼寧水災引發(fā)的社會問題
水災造成的直接損失可以通過政府的賑濟救助等措施予以緩解,但是一旦由于水災處理不當,就會引發(fā)出一系列糧食危機、流民問題、社會矛盾加劇等社會問題,在某種程度上已經威脅到清政府的統(tǒng)治。
在農業(yè)社會中,水災最易引發(fā)糧食危機。洪水直接淹灌進田地,造成糧食減產、甚至絕收。庫存的糧食也遭到水淹,霉變。1910年,新民府“沉沒官民房屋七千四百余間,商號存糧均被淹浸?!盵3]160還有“錦縣……該縣本年運通黑豆……俱應于每年春間由城倉運至??诰徒廖浵佂蜅7慷谫A,候船裝運,適因此次河水漲發(fā)驟至……實在水浸壞霉變豆三千五百石……”[3]52光緒十四年遼寧發(fā)生罕見水災,同年山東亦是大災,往年山東、直隸多賴奉省糧草,是年,李鴻章也奏請從奉省調糧,但欽差大臣定安兩次上奏:“民間糧石存儲無多,一經販運出境,必致糧價抬高,貧民皆患食貴,是以有奏禁出口之請?!盵3]111“奏明高粱、粟米二項暫行禁止出口,以重民食,其余各項雜糧依常販運,并聲明今年(1889)六七月間如果年景豐稔再行奏請開運。”[3]111兩個產糧大區(qū)同遭水患,清政府在糧食調配上難以擺布,這種糧食危機已經不單單是一個省內的危機,而是直接影響到東北、華北、華東的糧食問題。雖然奉省糧食沒有外運,但水災次年“省南新民、遼陽、海城、牛莊等處,掃樹葉而食者村皆有。本年二月,水中雜草每斤賣錢七文,陳年酒糟每筐賣錢一吊五六百文,均充民食?!盵3]117糧食短缺的情況依然十分嚴重。
當水災發(fā)生后,田地被災,倉儲被淹,民人衣食無著,被迫背井離鄉(xiāng),這是水災過后常常出現(xiàn)的景象。嘉慶十年,水災過后,“冬間貧民進城求食”[3]47。當水災程度較重或受災面積較廣時,逃荒者則“輾轉遷回,流離在道,鳩形鵠面,行路傷心?!盵3]117而當政府無力救助,或地方官員措施不力時,則流民的情況更為嚴重。嘉慶十六年水災過后,據(jù)和寧奏稱:“該處村屋荒涼、男婦遷徙被災情形較重”[4]383。對此,嘉慶認為是地方官辦事不力,“朕降有恩旨,百姓聞知。自可安心待賑,不致紛紛流徙絡繹不斷。乃觀明等拘泥勘報限期、具題待覆。窮黎迫于饑寒,遂各輕去其鄉(xiāng),莫由安集。是其辦理遲延之咎?!盵4]402-403流動人口是社會的不安定因素,流動人口的增多容易引發(fā)社會秩序的混亂,能否妥善安置流民直接關系到社會的穩(wěn)定。
水災容易加劇社會貧富分化,一方面貧戶失糧、失地、失居所,一方面富商囤糧居奇,欲售高價。“錦州雖稍有糧石,但通省嗷嗷待哺,分之已苦其少,且有糧之戶在商而不在民。”[3]117初期水災所導致的社會問題還主要反映在經濟層面,但是如果得不到有效的控制,這種經濟危機必然導致社會矛盾的深化,進而轉化為政治危機。歷朝政府都非常重視水災應對。清代在繼承前朝基礎上,也逐漸形成了比較完整的救災程序,如遇災害,必須經過報災、勘災、賑濟、撫恤等一系列的救災程序。而且由于遼寧是清朝龍興之地,在水災應對方面,清政府給予一些相對優(yōu)厚的政策。但是清朝中后期,國勢漸衰,加之內憂外患,對于接踵而至的天災人禍,清政府已是應對不暇,一些走投無路的貧民不得不鋌而走險,宣統(tǒng)二年“遼陽去歲河西一帶水災甚巨,現(xiàn)聞大沙嶺黃泥洼小北河等處一帶饑民自白日蟄居而夜間即四出而偷竊”。而清末遼寧出現(xiàn)的一些胡匪也與水災有著莫大的關系[5]。由于水災導致財富不均,進而引發(fā)的抗捐、偷竊、搶劫等一系列違法行為,嚴重威脅了清政府的統(tǒng)治。更有甚者,一些官吏利用天災,貪贓枉法,中飽私囊,人為加大社會仇恨心理,加深社會矛盾。鑒古至今,目前水災仍然是遼寧地區(qū)的主要自然災害,總結清代水災危害及其治。更有甚者,一些官吏利用天災,貪贓枉法,中飽私囊,人為加大社會仇恨心理,加深社會矛盾。鑒古至今,目前水災仍然是遼寧地區(qū)的主要自然災害,總結清代水災危害及其引發(fā)的社會問題,對于今天正確認識預防處理自然災害仍然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清圣祖實錄:卷164[M].北京:中華書局.1985.
[2]趙煥林,楊豐陌.興京旗人檔案史料[M].沈陽:遼寧民族出版社,2001.
[3]水利電力部科技司,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清代遼河、松花江、黑龍江流域洪澇檔案史料[M]//清代江河洪澇檔案史料叢書.北京:中華書局,1998.
[4]清仁宗實錄:卷250[M].北京:中華書局.1985.
[5]于春英.清代水災打擊下的東北民生[J].吉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