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代中國,要改良還是要革命?為此爭論不休。實際上,這不是二選一問題,而是既要改良,又要革命,革命引起改良,改良又為革命作量變積累,二者是相互聯(lián)系,共同成為近代中國歷史發(fā)展重要動力。但是,近代中國最后還是只能選擇革命,因為:第一,社會制度初期、中期改良大多數都能成功,但社會制度末期改良大都會失敗;第二,在從封建社會到資本主義轉變中一般需采用革命或戰(zhàn)爭方式;第三,清朝是中國君主專制頂峰,發(fā)生革命是自然;第四,清朝是少數民族掌權國家,由于民族問題必會導致革命爆發(fā);第五,清末改良以不推翻舊制為前提,注定會失?。坏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近代中國更容易引發(fā)革命;第八,近代中國只有革命才能消除封建根基,避免國家分裂,實現(xiàn)國家統(tǒng)一和振興。
關鍵詞:革命;改良;中國近代
中圖分類號:K2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4)23-0150-03
20世紀初,?;逝膳c革命派曾經為了改良還是革命熱烈爭論過。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社會主義改革開始,尤其是到2011年,紀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學者們對革命和改良關系又進行了一場激烈討論,觀點各異。目前,學術界主要有兩種意見:其一,改良更符合中國國情。著名史學家袁偉時、張朋園先生持此觀點。他們認為:康梁的改良方式更好一些,不會流血,也不會造成后來幾十年的軍閥割據。其二,革命是不能不做出的最后選擇。著名史學家金沖及、胡繩武、龔書鐸等持此看法。這一派認為:清朝像一棵快枯死的大樹,再嫁接也活不了;所以,革命是最后不二選擇。
那么,如無辛亥革命,清政府立憲真能為中國殺出一條血路,中國會比今天更好嗎?其實,誰都知道,歷史是不能假設的。清末之所以出現(xiàn)革命,自有它的道理。本文就近代中國改良與革命關系問題作一探討,以求教于同仁。
一、社會改良與社會革命之理論詮釋
(一)社會改良
社會改良是同一種社會形態(tài)發(fā)展過程中的量變,是統(tǒng)治階級為了鞏固和完善自己建立的社會制度而在社會各個領域采取革新措施;社會改良一般是在社會形態(tài)量變過程中,當一定的社會制度經過量變發(fā)展,其基本矛盾開始尖銳,但是還未到白熱化時,就需要改革來調整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以便更大程度上能適應生產力發(fā)展[1]121。
一般來說,一種社會制度初期、中期、末期都可能出現(xiàn)改良。社會改良是社會前進的重要動力,這種作用表現(xiàn)為:其一,鞏固新生的社會制度或使原有的社會制度持續(xù)存在并獲得一定程度的發(fā)展;其二,社會改良為新社會制度的誕生作量變和部分質變的準備[2]207。
(二)社會革命
社會革命是階級斗爭的最高形式,是社會形態(tài)的質變;從本質上看,社會革命是革命階級推翻反動階級的統(tǒng)治,用新的社會制度代替舊的社會制度,解放生產力,推動社會發(fā)展;社會革命一般是產生于舊的社會制度末期,也就是發(fā)生質變時期;此時,舊生產關系已經無法容納生產力進一步發(fā)展,只有通過革命,推翻舊制度,建立新制度,才能從根本上解決社會基本矛盾問題,這就是社會革命爆發(fā)的根本原因和條件[1]119。
社會革命是社會發(fā)展重要動力,表現(xiàn)為社會革命是實現(xiàn)社會形態(tài)更替的重要手段和決定性環(huán)節(jié);當舊的生產關系嚴重阻礙生產力,舊的上層建筑又極力維護舊的經濟基礎時,必須通過社會革命這一手段來摧毀或掃除歷史前進的障礙[1]120。
(三)社會革命與社會改良的關系
社會革命與社會改良相互聯(lián)系,又相互區(qū)別;社會革命與社會改良都是為了解決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都是歷史發(fā)展重要動力;但兩者又有明顯的區(qū)別:其一,社會革命是要推翻舊制,社會改良是在舊制前提下做出調整;其二,社會革命是由被統(tǒng)治階級發(fā)動的,是自下而上進行的;社會改良是由統(tǒng)治階級或統(tǒng)治階級內部的某種社會勢力或集團發(fā)動的,是自上而下進行的[2]207。
二、近代中國是革命和改良相互聯(lián)系,共同成為近代中國歷史發(fā)展重要動力
(一)內憂外患促使清政府進行改良
19世紀60年代,太平天國起義暴發(fā),兩次鴉片戰(zhàn)爭發(fā)生,習慣于天朝上國、康乾盛世繁榮的大清,已感到陣陣寒意和不安。中國封建士大夫中出現(xiàn)了一種新的危機意識,他們意識到對中國來說已發(fā)生千年巨變。如1872年,李鴻章說,西人東侵是三千年來所發(fā)生的最大變化;稍后,曾紀澤進一步指出這是五千年來最大的變化;張之洞最后總結說,這是中國亙古巨變。千年變局怎么辦?只有改,只有變,向西方學習。這樣,清政府便開始洋務新政。
(二)清政府三次改良層次遞進,為辛亥革命做量變準備
洋務新政是中國近代第一次改良。然而,在近代的中國,時代已不允許中國走西方舊路。因為,中國已是一個被別人侵略、瓜分的國家,再加之以中國歷來的重農抑商政策,使資本主義萌芽始終未能得到充分發(fā)展,因而中國缺乏資本原始積累的條件。不過,我們是后來者,可以少走彎路,可以直接引進西方先進東西;同時,主張學習西方的洋務派手中有實權,可以用手中之權來學習西方的洋務運動,頑固派再反對也無效。當然,由于對西方認識尚停留于表面,再加之以因頑固派反對而有所顧忌,這決定了改革只是皮毛,其指導思想是中體西用,認為中國的思想文化意識,政治制度還是好的,不能丟,西方只有技術比中國先進,因此只要引進西方軍事技術來武裝清軍就行,這顯然還處于器物救國層次。
1898年的戊戌變法,比洋務新政又有明顯遞進:一是發(fā)起變法的不再是統(tǒng)治階級,而是新生的民族資產階級;并且,變法得到統(tǒng)治階級最高權力人物支持;我們看到,資產階級代表發(fā)起維新運動后,先是光緒為首的帝黨支持,后是掌握實權的慈禧也贊成變法,只有頑固派反對變法;過去認為慈禧是反對變法的,現(xiàn)在不少學者都指出慈禧其實是支持變法的,因為在鞏固大清江山這點上,變法對二人都有利,正是這一因素,才順理成章有后來的清末新政[3]。二是這次變法從內容上看,已不再是僅僅停留于技術層面,學習西方一點零碎皮毛,而是全方位改革;可見,這是一次深入細致的社會變革,而不是像洋務派那種外科手術式的改革[3]。三是從改革目的看,雖然從光緒到慈禧作為統(tǒng)治者來看,并不想推翻舊制度,但從民族資產階級來看,則是要最終推翻封建制,走資本主義道路,這已脫離舊制度范圍,比洋務新政前進一大步。
1901年的清末新政,比之前兩次改良,可說是又遞進一大步。這反映在:一是統(tǒng)治階級總動員,上至慈禧、光緒下至以前的頑固派和地方督撫等都贊成,此時不再有贊成變法與反對變法之差別。二是改革指導思想已沖破中體西用范圍,基本上采用西學,如設議院,開國會等[3]。三是有更廣泛社會基礎;上有統(tǒng)治者,下到清朝社會各階層,都積極參加到這場變革運動中,不像前兩次,只是統(tǒng)治階級中一部分,最多加上民族資產階級參與,而廣大人民只是觀眾而已[3]。
(三)近代中國既要改良,又要革命,革命和改良相互作用,共同成為近代中國百年歷史發(fā)展重要動力
縱觀中國近代史上三次改良,可謂層次遞進,都是在為新的革命作量變積累。的確,分析改良與革命關系,二者是分不開的。革命逼迫清改良,新政又為革命準備條件,如準備了推翻清朝的“三妖”:新軍、新式知識分子、立憲派與資政院咨議局。改良不能消除革命,革命也不會一開始就取代改良。二者相互作用,互為因果。改良是前奏,革命是結果,也是新的改良動力,而革命自然是起決定作用。但是,革命也有很大副作用,不能一味用革命代替改良。一個國家選擇改良還是革命要視具體情況而定。所以,清末出現(xiàn)改良是必然,產生革命也是必然,改良和革命共同成為近代中國百年歷史發(fā)展重要動力。
三、革命是近代中國最后選擇
(一)社會制度初期、中期改良大多數都能成功;社會制度末期改良大都會失敗
社會制度初期、中期,當社會基本矛盾開始激化,就可能發(fā)生改良。此時,生產關系與生產力二者之間矛盾還沒達到白熱化程度?,F(xiàn)存的生產關系只要調整,就能重新適應生產力發(fā)展要求。因此,改良一般能成功,哪怕因具體原因使改良失敗,但也不會引起革命,使舊制被推翻。如中國夏之少康中興,商之武丁中興,春秋時管仲改革,戰(zhàn)國時的李悝變法,商鞅變法,西漢文景之治,北魏孝文帝改革,唐之貞觀之治、兩稅法,北宋之王安石變法,明之張居正改革,清之地丁銀制度;世界其他國家如波斯大流士一世改革,古希臘的梭倫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伯利克里改革,古羅馬的格拉古兄弟改革,日本大化改新,西歐16世紀宗教改革,俄國彼得一世改革,美國羅斯福新政等。這些改良大都起到進一步鞏固現(xiàn)有社會制度,或進一步削清上一種社會制度殘余的作用。即使有的改良失敗,但舊制度卻還能續(xù)存下去,并沒有因此而引起革命,因為舊制還有調整空間。
社會制度末期,社會基本矛盾已白熱化,社會危機空前嚴重,而統(tǒng)治者決不會等死,自動交出權力。因此,統(tǒng)治者企圖用改良來挽救危機。但是,舊的生產關系不管怎么改,都無法適應生產力發(fā)展要求,改良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必定失敗。量變積累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質變;改良最終會引起革命,革命是最后不能不做出的選擇。如中國西周末的宣王中興,雖暫時使西周好轉,但最后還是沒能挽救西周滅亡命運;再如唐末永貞革新,明末崇禎皇帝改革,都注定失敗命運。
由此可見,清末三次改革,盡管層層推進,但正因處于封建社會末期,社會基本矛盾已無法通過改革來解決,最終逃不脫失敗命運。
(二)在從封建社會到資本主義轉變中一般采用革命或戰(zhàn)爭方式
歷史進入封建社會,由于是自然經濟為主,使得它就像花崗石一樣頑固。所以,對付它,只搞改良不行,非得來一次革命不可。統(tǒng)觀近世,在從封建社會到資本主義轉變中,盡管有改良,但是,主要方式還是革命和戰(zhàn)爭。如英法美荷德意都采用了資產階級革命或統(tǒng)一戰(zhàn)爭方式,因為這些國家資產階級力量強大。日本也是先有武裝倒幕運動,用戰(zhàn)爭方式推翻封建幕府統(tǒng)治,建立資產階級明治政府,然后用改革來削清舊制,發(fā)展新制,是先革命后改革。只有俄國有點特殊,主要是俄國資產階級力量軟弱妥協(xié),而俄國又不像中日那樣面臨著外來民族危機,不需立即來一次大手術。因此,俄國采用改良方式進入資本主義,但正因如此,改良不徹底,又引發(fā)第二次資產階級革命。可見,中國也不例外,而且,中國封建社會最長最典型,也最堅固,因此,中國要想從封建過渡到資本主義,最好的方式就是來一次革命,徹底摧毀腐朽的清王朝。
(三)中國特殊國情決定最后必然選擇革命
我們知道,革命和改良,都是歷史前進動力,究竟哪一種好,不能抽象來論定。一個國家選擇革命還是改良,只能由這個國家具體情況而定。
1.清朝是中國君主專制頂峰,發(fā)生革命是自然
從全世界來看,凡君主專制極權國家難免不會發(fā)生革命,這是歷史的結論。日本搞君主立憲,因為日天皇本來就權力不大,不存在放不放權問題;而英國有過斯圖亞特王朝君主專制,就有了英國資產階級革命,而后又出現(xiàn)政變,搞君主立憲。至于法國,更是典型波旁王朝專制,因而引發(fā)資產階級大革命。
再看中國,自古就存在兩條發(fā)展線索,即西周開始的分封制和秦開始的中央集權制;分封制大略與今日之君主立憲制相當,帶來的大都是分裂割據;而中央集權君主專制,雖有專制不好一面,但在統(tǒng)一、抵抗外敵侵略、發(fā)展經濟等方面,客觀效果要好許多;到明清,君主專制加強到極限,這一點,世界上任何國家都不可及;因此,學者陳小雅指出“辛亥革命不可避免的深層原因,即辛亥革命是專制制度自身不可避免的結果”,“世界歷史上,凡專制的權力發(fā)展充分的制度,都免不了脆性瓦解(即導致大革命的結局)。它無法逃避政府官員的腐敗,社會調節(jié)機能差,其結局只能是走向崩潰?!盵4]因此,在中國發(fā)生革命是自然。
2.清朝是少數民族掌權國家,由于民族問題必會導致革命爆發(fā)
清朝與歷史上許多朝代不同,它是由少數民族統(tǒng)治的國家,并且,這在近代各國都是沒有的情況。滿洲貴族擔心漢人掌權不利,權力對清來說尤其重要,決不敢輕易放權的,這可從清朝政策中可見一斑,如漢人少有任地方督撫的。后來太平天國起義,清朝才開始重用曾國藩等漢人參政,但即使像李鴻章這樣有實力的人物也難與滿洲貴族抗衡,最高實權仍是滿洲貴族的。只是在辛亥革命后,滿人才讓袁世凱組閣,被迫交權。的確,凡是沾上民族問題色彩,都會產生革命和戰(zhàn)爭。歷史上,元朝是靠農民革命推翻,清也只能靠民族革命來解決。
3.清末改良以不推翻舊制為前提,注定會失敗
清末三次改革都是以不推翻舊制為前提,如拿清末新政來看,清政府骨子里并不是要學英或日式君主立憲,清頒布的《欽定憲法大綱》規(guī)定:議員200名,其中100名為欽定,議會決議要經皇帝批準才有效。這哪里是西方君主立憲制,而是變相的君主專制。因此,時人也對清政府絕望,認為“欲思排外,則不得不先排滿;欲先排滿,則不得不出以革命。革命革命,我同胞今日之事業(yè),孰有大于此乎?”[5]??梢?,在近代中國,幻想不改變封建社會就能走向現(xiàn)代化,只是空想。
4.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近代中國更容易引發(fā)革命
近代中國,一步步淪為半殖民半封建社會。內有人民反抗的革命危機,外有資本主義入侵的民族危機,這在歐美國家都是沒有的情況。也許日本開始與中國一樣,但日本很快走上武裝倒幕之路,推翻賣國的封建政府,建立資產階級政府。但有人說,殖民統(tǒng)治無礙于中國的現(xiàn)代化,在半殖民半封建社會,中國仍能改革而走向現(xiàn)代體制;但是革命派非要推翻滿洲,這是一種誤解。顯然這是一個原則問題,是一個要不要推翻舊制這一大前提的問題。
分析來看,正是西方侵略才造成近代中國更加貧窮落后;因為帝國主義雖客觀上給中國帶來一些先進東西,但決不愿中國走上獨立富強的資本主義道路,它們是要把中國變?yōu)槠涓接梗欢袊那逭c帝國主義勾結,成為其工具;1901年,慈禧講得好,要“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在這樣賣國政府統(tǒng)治下,中國還有出路?尤其是1905年日俄戰(zhàn)爭,清政府的不堪表現(xiàn),讓不少愛國者已經認識到,要愛國就反清;梁啟超當時也在報刊上撰文痛斥清政府是“誤國殃民之政府”、“妖孽之政府”;的確,清政府的賣國行徑,將越來越多的立憲派人士推向革命一邊,成為反對自己的勢力[5]。所以,中國國情特殊,中外反動勢力勾結,只有革命,推翻半殖民半封建社會,才能找到新的出路。
5.近代中國只有革命才能消除封建根基,避免國家分裂,實現(xiàn)國家統(tǒng)一和振興
革命并不是總能實現(xiàn)預料結果,由于客觀原因作用,革命也許會流產。辛亥革命就是由于封建勢力、帝國主義破壞而失敗。于是有人說,正是革命把皇帝趕下來,才出現(xiàn)后來天下大亂。實際上,沒有辛亥之變,清也很快會走向分裂,慈禧、光緒一死,憑宣統(tǒng)、載灃之本事,還能維持統(tǒng)一?再看,辛亥革命后為啥分裂?一是革命失敗,因而未能消除自然經濟,中國千年歷史證明,在封建自然經濟影響下,每一朝代剛開始還能統(tǒng)一,但后期就會不可避免地出現(xiàn)分裂,導致這一朝代滅亡;二是帝國主義共同統(tǒng)治中國,才造成分裂;由此可見,革命后出現(xiàn)分裂,實非革命之過錯;其實,孫中山為啥建同盟會?目的就是避免將來分裂;武昌起義后建中央政府,也是要統(tǒng)一;但革命失敗,使大好期望落空;這正好說明,革命才能消除封建根基,避免國家分裂,不要革命只能帶來分裂,今天中國正是經過革命才實現(xiàn)國家高度統(tǒng)一,富強振興,這是無可爭辯的事實。
綜上所述,近代中國,改良與革命是相互聯(lián)系,不能分割,不管新政是快還是慢,都注定會失敗,中國只有革命才能推翻舊制,走向新制。那種幻想沒有革命,立憲就會成功,立憲比革命更好的想法只是一廂情愿罷了。
參考文獻:
[1]石云霞,劉建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趙家祥.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0.
[3]汪林茂.層級遞進的晚清三次新政[J].歷史教學,2002(2).
[4]陳小雅.誰應當對辛亥革命負責[J].東方,1995(3).
[5]龔書鐸.近代中國社會變革的思考[J].歷史教學,199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