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對“普世價值”問題的爭論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普世價值”已經(jīng)成為當前學術界研究的一個熱點問題。關于是否存在“普世價值”、什么是“普世價值”、如何看待“普世價值”等等一系列問題,學術界展開了激烈的爭論。對當前國內(nèi)關于“普世價值”的論點進行研究,并提出了一些觀點:“普世價值”存在基礎是人類共同的人性;“普世價值”隨著人類社會的發(fā)展而逐漸形成和發(fā)展;“普世價值”由于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而不斷成長;“普世價值”是人類永恒追求的目標。
關鍵詞:普世價值;普世;人性
中圖分類號:B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4)23-0041-03
一、“普世價值”的內(nèi)涵
“普世價值”在拉丁文中對應Oecumenical value和Universal value。“普世價值”由“普世”和“價值”兩個詞組成?!捌帐馈笔抢∥腛cumenicus的意譯,這個詞來源于希臘文Oikoumene,意為“整個有人居住的世界”?!捌帐馈背擞小捌毡椤钡囊饬x之外,它還含有“根”的含義,是一個富含價值意義的詞?!皟r值是一種關系性的存在,具有客觀性和主體性。價值包括兩個層面:其一,客體對主體的客觀作用和意義;其二,主體對客體效用、功能的評價??腕w對主體是否有用以及作用的大小取決于客體作用與主體之后,主體有怎樣的感受,主體感受是愉悅、高興還是討厭、憎惡。
“普世價值”所指的是全人類的價值觀念,不是指純粹的西方觀念,也不是指純粹的東方觀念,也就是說,它是一種放眼全人類,為了全人類的和諧發(fā)展而構建的價值觀,它超越時空、宗教和民族的限制,是存在于任何社會形態(tài)的永恒的、絕對的價值,具有廣泛性、普遍性、恒久性等特征。其根本目的在于維護全人類共同利益,而不是為了某一個國家的利益,這種價值觀應該是各民族都認可的。
二、國內(nèi)“普世價值”的研究
2008年前后,我國掀起了關于“普世價值”的爭論熱潮。從國內(nèi)的主要網(wǎng)絡媒體到各種報紙雜志,從普通的老百姓到學術界的精英都參與了進來,其廣泛的參與性,具有深遠的影響。學者們都提出自己的觀點和意見,目前我國學術界對“普世價值”的爭論主要集中為以下三個觀點。
(一)“普世價值”的肯定論
持“普世價值”肯定論觀點的學者們認為,世界上存在“普世價值”。人類共同追求的自由、民主、平等、人權、正義、博愛等就是“普世價值”。這些理念和價值共識不論是在古代社會還是在當代社會都具有普遍適用性,因為它們是在人類社會長期發(fā)展中形成的。
李德順認為,從人的存在之普遍性視角去觀察,可以看到,普遍性的價值不僅存在,而且是隨時隨地發(fā)生著的。地球上人類的眾多個體之間,必然有著很多共同的和普遍的基本需要和實現(xiàn)需要的基本能力,也就是普遍共同的價值尺度??傊?,如果以人的存在為價值的根基,以主體尺度來理解價值的普遍性和特殊性,那么就會毫不猶豫地承認“普世價值”的存在[1]。
杜光認為,民主、自由、平等都是“普世價值”所要求的。否定“普世價值”,拒絕民主自由,實質(zhì)上就是否定改革的民主主義性質(zhì),否定民主革命。我們承認“普世價值”是因為人類除了各自的個性和特定群體的共性之外,還存在著超越于一切差別的共同性,就是常說的“人性”,也可以說是人的天性是人與生俱來的本性例如趨利避害、珍惜生命、惻隱之心、對真善美的追求等等。目前在這場關于“普世價值”的爭論本身,就足以說明樹立“普世價值”是多么必要[2]。
吳稼祥認為,關愛生命這種所有人都珍視的價值,就是所謂的“普世價值”。普世價值實際上是包括中國人在內(nèi)的全人類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創(chuàng)造出來的共同文明的結晶,否認它的存在就是否認人作為人的存在[3]。
(二)“普世價值”的否定論
持“普世價值”的否定論觀點的學者認為,價值是具體的、歷史的、有階級性的,沒有永恒的放之四海而皆適用的價值。每個時代都有不同價值標準,都會受到當時所處物質(zhì)生活環(huán)境和社會環(huán)境的制約。人類社會的物質(zhì)生活環(huán)境和社會環(huán)境是在不斷的變化,人們的價值標準也會隨之發(fā)生相應的變化。歷史發(fā)展中不同階級的利益主體有不同的價值訴求,以至于相互對立。世界上只要有階級和階級斗爭的存在,就不可能存在適用于一切時代、適用于所有國家和民族的“普世價值”。
周新城認為,一些人鼓吹的“普世價值”實質(zhì)上就是西方價值。這些人關于“普世價值”的論斷在邏輯上是自相矛盾的。他們所說的“普世價值”并不真正是“普世”的。而只是一部分人的價值觀念;也就是說,價值是歷史的,而不是永恒的、不變的。從人類社會發(fā)展史的角度看,沒有普遍地適用于一切社會的永恒價值[4]。
汪亭友認為,社會是劃分為階級的,每個人總要隸屬某個階級。不同的階級對同一客體的主觀判斷的結果,往往是不同的,甚至是截然相反或對立的。因此,在有階級與宗教的社會里,不同的階級、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宗教信仰者對具體的價值認同與評判有很大差異,自然也就沒有適用于一切時代與一切人的“普世價值”觀[5]。
李崇富認為,在當今作為整體的世界還是階級社會的歷史條件下,根本不存在所謂“普世”的、超階級的價值體系和價值觀[6]。
(三)“普世價值”的相對論
持“普世價值”相對論觀點的學者會采用一種相對主義的立場,他們認為人類社會不存在絕對的“普世價值”,所謂“普世價值”是相對存在的,每個國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普遍價值觀念。
張西立認為,第一,在“普世價值”問題上,既要看到因國家自身特殊利益的不同決定了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國家主體價值觀,同時又要注意到國際交往過程中形成的反映各國共同利益的普遍原則的客觀性。第二,在“普世價值”問題上,既要充分尊重各國在社會制度、發(fā)展道路和價值觀念上所做出的自主選擇以及由此形成的客觀差別,不能推行“普世主義”;又要看到人類在漫長的發(fā)展過程中因相互交往、交流和交融,不僅創(chuàng)造了大量的共同擁有的文明成果,而且客觀上存在著某些共同的價值追求[7]。
俞可平認為,在這場爭論中有兩種極端觀點是令人擔憂的。一種認為普世價值就是沒有任何差別的共同價值,其極端就是簡單地把西方價值當作“普世價值”;另一種認為人類社會根本不存在任何共同的價值,其極端就是幼稚地認為“中國特色”與人類的普遍價值格格不入。辯證法告訴我們,任何事物都是普遍性與特殊性的統(tǒng)一,以爭議最大的民主問題為例,民主源于西方文明,但民主并不是西方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專利,它是人類共同的政治文明成果,是人類的共同價值追求[8]。
三、對“普世價值”爭論的幾點思考
國內(nèi)關于“普世價值”的爭論,學者們各抒己見,他們從不同的層面和角度,運用不同的研究方法來闡明自己對于“普世價值”的觀點和看法。這樣的學術爭論對人們?nèi)娴?、深入地了解和認識“普世價值”,具有重要的意義。通過對學者們的學術成果進行歸納和梳理,本文認為。
(一)“普世價值”存在基礎是人類共同的人性
“普世價值”是為人們所普遍接受和認同的、比較穩(wěn)定的、具有一定的社會啟發(fā)性的價值判斷。東方和西方的文化價值體系中都存在這種價值判斷。從人性的角度來說,“普世價值”是存在的。人類共同的人性是“普世價值”存在的基礎,人性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本性。
佛教的核心是慈悲,佛教以慈悲為懷,提倡“眾生平等”主張。道教的三寶是:一要慈、二要儉、三是不敢為天下先。基督教的核心是愛人,宣傳共同的愛。即“人人愛上帝,上帝愛人人”。儒家的核心是“仁”,即仁者愛人。這些思想都包含了普世性的價值觀念。在動物的世界中,一頭小牛犢即將被老虎吃掉,母牛會不顧一切地去保護、去解救小牛犢,這不僅僅表現(xiàn)為母牛要保護下一代,使種群能夠延續(xù)下去,而更多的表現(xiàn)為一種母愛,動物都有這種無私的母愛,更何況人類呢?
人類共同的人性使得人們對真善美的追求都是相通的,這些都是被人們接受和認同的價值觀念,正所謂的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人同此心是人類共同的人性,心同此理就是我們所談論的“普世價值”。劉麗華說過:“如果把普世價值的范疇體系比作一個美麗宏偉的建筑,那么,它的深厚的地基就是人性?!盵9]
(二)“普世價值”隨著人類社會的發(fā)展而逐漸形成和發(fā)展
“普世價值”是隨著人類交往而逐漸形成的共同價值取向,它不是某一個國家或民族獨創(chuàng)的。在人類社會長期的實踐和交往中,在不同文化的交流和碰撞中,逐漸形成了人類共同的價值取向即“普世價值”?!捌帐纼r值”是由世界上絕大多數(shù)的國家和民族創(chuàng)造的,它不是某個國家或民族的獨特創(chuàng)造。不同的只是每個國家或民族對“普世價值”形成參與的早晚、貢獻的大小不一樣而已。
正如前面所說的,佛教、基督教、儒家等核心思想都包含了普世性的價值觀念,它們的思想都為“普世價值”的形成做出了積極的貢獻。由于所處民族、國家、地理環(huán)境的不同,在表達方式上會有所不同,但是他們所提倡的和所揭示的“普世價值”的內(nèi)容卻是相同的?!捌帐纼r值”隨著人類社會的發(fā)展而發(fā)展,人類對“普世價值”的追求和構建也從來沒有停止過。在當代社會,隨著各國交往的不斷深入,多樣化的特殊價值觀念之間不斷的發(fā)生碰撞和融合,而在此過程中共同的價值觀卻得到不斷的充實、豐富和完善。雖然時代在不斷的發(fā)生著變化,但不同國家、民族的人們追求自由、民主、平等的愿望是不變的,人們都向往自身的自由發(fā)展和幸福的生活,都渴望不同民族、國家之間和平共處、友好睦鄰。
(三)“普世價值”由于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而不斷成長
全球化是當代最顯著的特征之一,在全球化的推動下,世界上國家之間、民族之間來往密切,經(jīng)濟融合、政治對話和文化交流的進程在逐年加快。人類從農(nóng)業(yè)文明進入到工業(yè)文明以來,生態(tài)破壞、環(huán)境污染、恐怖組織等全球性問題集中的出現(xiàn),嚴重影響到人類的共同利益和長遠利益。人類作為利益的共同體,面對這些全球性問題有著共同的需求、愿望。面對這些全球性問題,需要各民族和各國家之間達成全球性的共識,只有形成價值共識,不同民族不同國家的人們才能進行相互的經(jīng)濟、政治、文化交流,才能針對共同的全球問題尋求解決的對策。
經(jīng)過廣泛的協(xié)商、溝通和交流,現(xiàn)在已經(jīng)達成了一系列的全球性共識,形成了一系列世界共有和共享的價值和理念?!捌帐纼r值”作為一個時代人類共同的社會理想和價值目標,它使全球問題的解決成為可能。目前,世界各國簽訂的《聯(lián)合國憲章》《世界人權宣言》《人類環(huán)境宣言》等等就是在承認“普世價值”的基礎上達成的。人類的立場與態(tài)度受到“普世價值”觀念影響,在當今世界范圍內(nèi)“普世價值”有效的維護著人類社會的穩(wěn)定和發(fā)展。
(四)“普世價值”是人類永恒追求的目標
“普世價值”是人類永恒追求的目標,它體現(xiàn)了人類需要的理想目標和信念,包括真、善、美、自由、平等、博愛、公平、正義等。人類在進化發(fā)展的過程中,從來沒有停止過對美好事物的追求。雖然在每一個社會發(fā)展階段,人們受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水平的制約,無法完全達到一種應然的狀態(tài);而且由于歷史傳統(tǒng)、文化、宗教信仰上的差別,不同民族對這些價值目標的理解和踐行也是不一樣的,從而使這些“普世價值”在人類發(fā)展的歷史上留下了時代和階級的印跡。但從追求和實現(xiàn)人的自由而全面發(fā)展來看,這些“普世價值”都顯示了人類共通的“人性”,正是因為“普世價值”,不斷的激勵人們變革和超越現(xiàn)存社會,驅除黑暗、戰(zhàn)勝邪惡,推動人類社會在曲折中繼續(xù)前進。我們可以想象,如果人類放棄了對“普世價值”的追求,不僅無法實現(xiàn)馬克思所說的人的自由而全面發(fā)展,而且人類還會陷入萬劫不復的黑暗之中。
參考文獻:
[1]李德順.怎樣看“普世價值”?[J].哲學研究,2011(1):3-10.
[2]杜光.普世價值:一個時代性的重大課題[J].炎黃春秋,2009(1):4-7
[3]吳稼祥.中國爆發(fā)“南北戰(zhàn)爭”?——價值的沖突[DB/OL].天益網(wǎng),http://www.tecn.cn,2008-06-19.
[4]周新城.一些人鼓吹的“普世價值”實質(zhì)上就是西方的價值[J].政治學研究,2008(6):3-4.
[5]汪亭友.“普世價值”是個偽命題[J].政治學研究,2008(6):9-10.
[6]李崇富.關于“普世價值”的幾點看法[J].馬克思主義研究,2008(9):17-20.
[7]張西立.具體看待普世價值[N].學習時報,2009-02-16(2).
[8]文迪.“中國模式”與解放思想-訪中共中央編譯局副局長俞可平教授[J].上海黨史黨建,2008(11):1-4.
[9]劉利華.普世價值范疇體系初探[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5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