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論文,以抽象思維為主,所謂“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但并不排斥語言的生動、鮮活,所謂“良言一語”,也指“理”的“言說”。鮮活的語言,不僅為議論文字增色,也讓人讀之如坐春風,心暖誠悅。
一、“文青范兒”勝過“普通青年”
片段1
一點鮮艷的嫣紅一旦和著水點到宣紙上,瞬間便能予這墨竹一絲不均勻的血色:少,抑或不為人知,甚或更添光彩;多,則折紙損畫、白盡心力。(頗具“現場感”)在國畫中,顏色是不宜亂用的。墨竹周遭,很少環(huán)繞鮮艷紛雜的色彩;彩云勾邊,亦從不用細筆點墨。(繪畫技法,表述細膩)
正如在生活中,朋友是不宜亂交的。(引出論題)
片段2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這句話,自古以來人們常把它掛在嘴邊。因為它念起來順口,也確實有十分的道理。(直接點出論點)
議論文的開頭,或陳述實例,或引用名言,或描述場景,或描繪畫面,等等??傊?,“曲筆”比開篇直截說出論點要好。片段1不同一般:以繪畫技巧入題,將散文筆法嫁接到議論文的開篇,文筆優(yōu)美,文字清新,頗具文藝青年的“范兒”,亦有雜文大家的影子。
從整體上衡量,并不主張議論文的語言散文化——抒情化、詩歌化。尤其是回歸文體的當下,切忌抒情、敘述、描寫等雜糅進議論文的“四不像”式的語言與語體。
片段2開頭直接點出論點,未嘗不可,因而仍在“普通青年”的范疇。問題在于,“常掛在嘴邊”“念起來順口”,并非需要論證的緣由。一方面,對論點知之甚少,一方面,自己尚未被感動。因而,語言軟弱無力,語意寡淡無味。
二、“形神兼?zhèn)洹眲龠^“黯然失神”
片段3
近朱者赤,越靠近陽光你便越容易獲得光明。(深入詮釋,且扣題)
海倫·凱勒便是這樣一個例子。她是一個六歲失明失聰的盲聾啞人,這樣的一個離植物人僅差一步之遙的少女卻考上了享譽世界的大學,并且成為演說家激勵著一些人的一生。(海倫的“今天”)為何說她是“近朱者赤”呢?這源于她的導師:莎莉文。原本的海倫是一個自暴自棄,孤獨膽小的小女孩。(海倫的“昨天”)莎莉文帶著一股樂觀勇敢找到了她,用自己的熱情與獨特的教學教會了她認知與寫作,又用更大的耐心教給她唇語。(海倫的“導師”)因為有了她,海倫的世界才能充滿了歡快的云彩,正如那燦爛又熾熱的赭石,慢慢融化了海倫身邊黯淡又冷漠的冰山,并注入了新的活力。(詩般的語言,剖析海倫變化的原因)
片段4
曾經有一個人,她雖不富有,每天上班、下班。后來,她嫁了人,老公很不好,鄰居也是小氣的女人,她變得小氣善妒,最終還不幸得了抑郁癥。(語言簡單,人物模糊,性格抽象)
片段3作為論據,既緊扣論點,又有形有神地敘述。形,有故事情節(jié),用倒敘結構,引人細讀;神,人物性格——原來的海倫,“自暴自棄,孤獨膽小”,與“改變”后形成對比。海倫的導師,“帶著樂觀勇敢”“用更大的耐心”,彰顯環(huán)境力量之大,難度大、力量大、變化大,對比的張力也大。震撼的故事,生動的敘述,令人動容。緊扣論點,張弛有度,入情入理。當然,議論文實例的敘述,語言必須是節(jié)制的,不可為追求“生動”而曲折鋪陳,因事害文,因敘傷論。
片段4用于議論文的開頭,可以引出論點,也有論據前置之效。但敘述有骨無肉,有形無神,讀來乏味。
片段5
是的,“近朱者赤”??拷嘧樱愫退麄冊谝黄鹁蜁退麄円粯訐碛幸活w赤紅的心,從而成為一個為國家拋頭顱灑熱血的戰(zhàn)士。而你若跟著那些翰墨者交往,自然也就會被其書氣所陶冶成為一個讀書人。(先引用,并詮釋“近朱者赤”)
然而別忘了,接下來傅玄還有一句話:“音和則響清,形正則影直。”聲音是悅耳和諧的,它聽起來才清越;身形是端正的,影子看起來才是直的,這是人心的意志對于人的行為的影響。魯迅沒有與墮落的“留學生們”為伍,而是靠近正直真誠的藤野先生,這便是魯迅內心作出的選擇。(再引用,從另一維度詮釋緣何“近朱”)
片段6
運用化學中的“擴散”原理,可以解釋這一現象。往一碗清水滴入一滴墨,時間長些,整碗的清水都變黑了。這是因為墨水分子與水分子已經融為一體,也可以說是墨將水“染”黑了。(既是引述化學原理,又是用墨“染”水作比喻)
當然也應該看到,再多的墨倒進大江大河大海之中,雖可染一方一時,但終將海晏河清。那是因為,江河海之水,還有自我凈化的功能。(再用水的自我凈化作比喻)
否則,只道被染,不說自凈,難免成為李某某母親的借口。(思辨作結)
片段7
為什么“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當一個人所在的環(huán)境中存在一種行為,開始并沒有什么影響,隨著日日看那種行為,慢慢就覺得理所當然,并自覺或不自覺地擁有那種行為了。(泛泛而論)
片段5引述的雖是古人的話,但大有“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的清新之感。第一次引述,乃一個維度,正向論述。第二次引述,乃另一維度,側向論述,“近朱者”亦須一顆赤子之心,更可相得益彰。
片段6先是引述化學知識,后是分別用墨染水、水自凈作比喻。比喻的內容,乃日常生活的現象,既淺顯易懂,又貼切生動。極富自然之趣,又有哲學理趣。
片段7同樣論述“近墨者黑”的原因,但自說自話,不免乏味。作為議論文,固然要“講道理”,但也難在“講”道理。因此,與片段6相比,學會運用比喻,就顯得重要。
四、“分而析之”勝過“囫而圇之”
片段8
那么,到底怎樣才會真正獲得“赤”呢?這并不是天天與一個成績優(yōu)秀的人待在一起發(fā)呆就能得到的。要想獲得優(yōu)秀的品質,不光要與優(yōu)秀的人待在一起,更要觀察。(引出對環(huán)境的“觀察”)然而,我認為,這里的“觀察”其實是兩個詞:“觀看”與“審察”。(將“觀察”一分為二)首先,你應當“觀看”你身邊的人,注意他的一舉一動,注意他對細節(jié)對生活的態(tài)度,注意他是如何優(yōu)秀的,然后再“審察”自己。曾子曾說:“吾日三省吾身。”孔子也說過:“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弊允∈呛苤匾模挥凶允〔拍馨l(fā)覺自己的缺點,并讓那顆向上的心督促自己改正,離“赤”更近一步。
片段9
既然人類在社會環(huán)境下會趨同、同化,即“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情況是普遍存在的,我們在面對這種情況時,又該怎樣做呢?當然是“近朱”“遠墨”了?!睹夏溉w》便是一個典型的例子。(“近朱”“遠墨”,語言抽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