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分析腹部切口術后發(fā)生脂肪液化的原因及防治方法。方法 對我院2001年1月~2011年1月38例腹部手術術后發(fā)生脂肪液化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 此類患者均在手術后3~7 d發(fā)病,通過擠壓切口,加壓包扎,拆除部分或全部縫線,TDP照射,引流,換藥等措施均達到切口愈合。結論 肥胖、糖尿病、營養(yǎng)不良、使用電刀、暴露時間、縫合技巧等是影響切口脂肪液化發(fā)生率的主要因素。術前預防、早期診斷、適時對癥處理可減少術后脂肪液化的發(fā)生,縮短脂肪液化切口的愈合時間。從而減輕患者的痛苦,縮短治療時間,降低醫(yī)療費用,避免醫(yī)療糾紛。
關鍵詞: 腹部切口;脂肪液化;高頻電刀
隨著醫(yī)療技術的提高和抗生素等應用,患者術后切口發(fā)生感染的幾率已經明顯下降。另一方面隨著近年來肥胖人群的增加以及手術過程中電刀使用不當,導致患者切口發(fā)生脂肪液化的幾率逐漸增高。我院為總結降低脂肪液化的有效方法,對2001年1月~2011年1月經手術治療后切口出現脂肪液化的38例患者進行了回顧性分析,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從2001年1月~2011年1月在我院行腹部手術切口發(fā)生脂肪液化病例共38例,其中男16例,女22例,年齡14~68歲,平均年齡45歲,上腹部手術14例(膽囊切除、膽總管探查10例,胃大部切除4例)、下腹部手術24例(闌尾切除9例,剖宮產術15例),均為肥胖患者,皮下脂肪厚度4~10cm。所有患者于術后3~7d切口出現較多黃色滲液,內混有少許脂肪滴和壞死組織。切口邊緣無紅、腫、熱、痛。切口愈合不良。
1.2方法 根據不同患者術后的切口情況,特別是糖尿病患者及肥胖患者更容易出現脂肪液化,對患者進行術后換藥時,現將切口撐開,查看是否出現大量滲液,并及時對其進行清除,并對創(chuàng)口進行排液擠壓法進行治療,并加壓包扎,早期行TDP照射。針對術后出現少量脂肪液化且切口愈合不佳的患者,可將其縫線進行部分拆除;而對于切口滲液較多的患者,其切口部位若全層不愈合,且出現皮下組織分離,則將其縫線全部拆除,同時將切口撐開,使用大量生理鹽水對切口進行反復沖洗,同時清除已經壞死的組織和滲液,最后用甲硝唑紗布濕敷,根據敷料情況對患者進行換藥,1~2次/d,直到切口部位重新長出肉芽為止,使用蝶形膠布對切口進行固定,同時口服抗生素進行抗感染治療。
2 結果
所有患者經過對癥治療后,均取得較好的療效。30例患者經過早期行DTP照射及換藥時采用擠壓排液法治療,一期愈合。余8例二期愈合,無1例出現術后感染,愈合時間為6~16d。
3討論
3.1切口脂肪液化原因 經作者觀察發(fā)現,發(fā)生脂肪液化的多為糖尿病患者、體型偏胖患者及術中高頻率使用電刀患者。①皮下脂肪厚,手術過程中由于對脂肪層的反復切割、擠壓、鉗夾等,造成脂肪組織出現缺血,甚至壞死的可能,同時還會產生大量的滲液,影響切口的愈合;②對切口的保護不夠,切口長時間暴露在空氣中,由于過度的牽拉使脂肪組織出現損傷并發(fā)生氧化分解,最終導致液化;③電刀高頻率的使用,會使脂肪組織發(fā)生淺表性的燒傷與變性,同時還會造成脂肪組織內的毛細血管出現熱凝固造成局部血管栓塞,進一步影響血供;④止血不全,由于滲血與血腫的形成或是造成死腔,導致脂肪發(fā)生液化壞死;⑤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好、營養(yǎng)不良者也可能出現脂肪液化。
3.2早期診斷的重要性 對于術后患者,特別是肥胖、糖尿病患者和使用高頻電刀的,術后第3d應注意觀察切口變化。一旦發(fā)現有黃色膿性液體滲出,需要立刻對其進行處理[2]。一般具有以下表現者可診斷為切口脂肪液化:①多發(fā)生于術后3~7d,多數患者訴切口處出現較多的滲出液,而無其他自覺癥狀。②切口長期不愈合,皮下組織發(fā)生游離,滲出液中可見部分脂肪滴。③切口處無紅腫及壓痛現象,邊緣以及皮下組織未出現壞死征象。④滲液鏡檢可見大量脂肪滴,連續(xù)3次培養(yǎng)無細菌生長。依據上述臨床表現,結合患者的基本情況,不難做出診斷。
3.3切口脂肪液化的預防 ①手術前綜合評價患者的全身情況,各項指標控制在允許范圍內,包括血糖控制在8muol/l以下、血漿白蛋白控制在35g/l以上等②手術操作,勿粗暴,避免過度牽拉,應仔細止血,結扎時線結不要過大,縫合時應將皮下組織全層縫合,禁止預留死腔。③在關腹縫合腹膜結束后,使用大量無菌生理鹽水對切口進行反復沖洗,將出現壞死的脂肪組織徹底沖洗,降低術后組織發(fā)生壞死的可能。④正確使用電刀,尤其是針對肥胖患者,在術中使用電刀時,切忌使用高強度電流對組織進行切割,應將電刀電流強度調節(jié)至恰好能切割組織最佳。同時盡量降低電刀對脂肪組織過長時間的接觸,禁止反復對組織進行切割。術中進行電凝止血時,盡量減小灼燒點,切忌在鉗夾組織處對血管鉗進行長時間的電凝,避免造成大面積的組織壞死。⑤對手術創(chuàng)面進行必要的保護,防止切口長時間的暴露,使用縫紗布或切口保護膜包裹傷口,禁止使用反復消毒的絲線,使用較細的絲線進行結扎止血。⑥對于肥胖的患者,切忌將其切口長時間的暴露在空氣中,滲血較多的切口需放置引流物,術后早期用TDP照射切口,保持切口干燥有利于預防切口脂肪液化的形成[3]。⑦改進消毒滅菌藥物,提倡使用高性能的碘制劑如碘伏等消毒。⑧對于營養(yǎng)不良或低蛋白血癥的患者,對其術前進行營養(yǎng)不良的糾正是必不可少的;⑨若患者腹部切口較長,則應注意咳嗽時切勿用力,使用加壓腹帶對切口進行包扎,防止縫線對切口造成新的損傷;⑩糖尿病患者應在其手術前后對血糖進行嚴格的控制。近年來有不少學者提出了一些改進方法,如脂肪液化腔內注射潑尼松治療[4],使療程縮短至平均8.8d;采用芒硝外敷聯合微波照射切口后療程平均縮短8 d;使用過氧化氫、胰島素、0.9%氯化鈉溶液沖洗,平均療程約4d;采用皮下深層、前鞘前面放置無菌吸痰管,持續(xù)負壓吸引的方法,脂肪液化的治療過程縮短,平均約3 d等。
參考文獻:
[1]張義才.腹部切口裂開的防治分析[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00,12(3):163-164.
[2]張延齡.圍繞《切口脂肪液化20例治療體會》一文的討論[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00,5(20):319.
[3]葛自銀,楊樹清.婦產科腹部手術切口脂肪液化51例[J].中國婦產科臨床雜志,2002,3(3):170-171.
編輯/王海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