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觀察自擬扶正滌痰解痙湯治療支氣管哮喘的療效。方法 將門診收治的75例支氣管哮喘患者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45例用自擬方扶正滌痰解痙湯治療,對照組30例用常規(guī)西藥治療,均治療15d為1個療程,療程結束后總結療效。結果 治療組總有效率93.33%;對照組總有效率73.33%;兩組比較差異顯著(P<0.05) 。結論 扶正滌痰解痙湯治療支氣管哮喘療效滿意。
關鍵詞:支氣管哮喘;扶正滌痰解痙湯;中醫(yī)藥治療
支氣管哮喘是呼吸系統(tǒng)較常見的慢性氣道炎癥,本癥病程纏綿,反復發(fā)作,發(fā)作時痰鳴氣喘,呼吸困難,甚是痛苦,但由于其成因復雜,目前仍無特效治療方法。2009年以來,筆者自擬扶正滌痰解痙湯治療本癥45例,并與西藥治療的30例對比觀察,結果療效顯著,現(xiàn)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組75例均為我院門診和住院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45例和對照組30例,治療組男26例,女19例;年齡23~63歲,平均47.25歲;病程1~34年,平均11.5年;病情屬輕度者22例,中度者23例。對照組男17例,女13例;年齡25~58歲,平均51.5歲;病程1~39年,平均12.4年;病情屬輕度者16例,中度者14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及病情方面比較差異無顯著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診斷標準:兩組患者均符合中華醫(yī)學會制定的《支氣管哮喘的定義、診斷、嚴重程度分級及療效判斷標準》中診斷標準[1]:具備支氣管哮喘急性發(fā)作期診斷標準,按支氣管哮喘嚴重程度分級標準符合輕、中度,年齡18~65歲。臨床表現(xiàn):胸悶喘急,喉間痰鳴,身困乏力,氣短聲怯,腰膝酸軟,納差食減,大便溏薄,面色萎黃,舌淡紅,苔薄膩或黃膩,脈濡緩或弦滑。
1.2方法
1.2.1治療組 45例均用自擬方扶正滌痰解痙湯加減,基本藥物:菟絲子15g,白果仁10g,西洋參15g,茯苓15g,黃芩15g,金銀花25g,炙麻黃10g,炒杏仁15g,半夏10g,膽南星12g,地龍15g,蘇子15g,葶藶子15g,橘紅15g,炙甘草10g。加減:身寒肢冷加桂枝、干姜;痰熱壅盛加海浮石、桑白皮、瓜蔞仁;高熱不退加柴胡、板藍根、生石膏;氣陰兩虛加太子參、麥冬、五味子;食欲不振加建曲、炒萊菔子、炒麥芽。1劑/d,水煎服。15d為1個療程。
1.2.2對照組 氨芐西林膠囊0.75g,4次/d,口服;氨茶堿0.2g,3次/d,口服;鹽酸氨溴索60㎎,3次/d,口服;酮替芬1㎎,3次/d,口服。療程同治療組。
治療期間注意防寒保暖,忌辛辣油膩魚腥食物,禁煙酒,保持充足睡眠,防止情緒波動。
2結果
2.1療效標準 參考《支氣管哮喘的定義、診斷、嚴重程度分級及療效判斷標準》[1]擬定。臨床控制:主要臨床癥狀和體征消除,相關醫(yī)技檢查均顯示正常,隨訪半年未復發(fā);有效:主要臨床癥狀和體征較治療前明顯緩解或改善,相關醫(yī)技檢查顯示大部或部分改善,發(fā)作頻次減少;無效:主要臨床癥狀和體征及醫(yī)技檢查較治療前無明顯改善或加重。
2.2治療結果 治療組45例中臨床控制23例,占51.11%;有效19例,占42.22%;無效3例,占6.67%;總有效率93.33%。對照組30例中臨床控制10例,占33.33%;有效12例,占40.00%;無效8例,占26.67%;總有效率73.33%。兩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顯著(P<0.05),治療組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
3典型病例
江某,男,36歲,2012年11月10日初診。自訴自幼體弱多病,25歲時因食魚蝦又感風寒致發(fā)熱咳嗽,痰鳴氣喘,不能平臥,某院診為支氣管哮喘,住院治療月余病情緩解,但此后每遇寒冷或食魚腥哮喘即發(fā)作,曾多方求治,收效甚微,今感寒病發(fā),故來求治。刻診:胸悶喘急,痰鳴有聲,惡寒發(fā)熱,身困乏力,氣怯聲低,腰膝酸軟,食欲不振,大便溏泄,面色晄白,舌質淡,苔薄黃膩,脈濡數(shù)。此乃感受風寒觸動宿疾使然,素體虧虛,衛(wèi)外失職,寒邪入里與宿痰蘊結,蘊而化熱,痰熱壅阻肺道,故致哮喘。治宜扶正祛邪,滌痰平喘。予扶正滌痰解痙加減,處方:柴胡15g,荊芥15g,菟絲子15g,西洋參15g,茯苓15g,黃芩15g,金銀花25g,炙麻黃10g,半夏10g,膽南星12g,地龍15g,蘇子15g,葶藶子15g,橘紅15g,炙甘草10g。7劑。水煎服,1劑/d。11月17日二診:服藥后惡寒發(fā)熱癥除,喘息程度大減,身覺有力,此乃藥已中的,上方去柴胡、荊芥以扶正滌痰解痙湯原方7劑繼服。11月24日三診:諸癥悉除。痼疾纏頑,不易根除,當扶正固本以為久計。扶正滌痰解痙湯去黃芩、葶藶子、地龍、炙麻黃、金銀花加山茱萸15g,山藥15g,補骨脂 12g,肉蓯蓉12g,核桃肉15g,再服30劑以資鞏固。隨訪1年,病情穩(wěn)定,幾無復發(fā)。
4討論
支氣管哮喘成因極其復雜,因此目前西醫(yī)采用的常規(guī)療法只能控制癥狀卻不能防止其復發(fā)。而中醫(yī)治病基于整體觀念,強調辨證施治,每從病機入手而獲佳效。根據(jù)臨床表現(xiàn),支氣管哮喘當屬中醫(yī)\"哮證\"\"喘證\"范疇,中醫(yī)認為哮喘一癥病因雖雜,體虛邪湊是其主要病機,所謂\"邪之所湊,其氣必虛\"也。哮喘虛之關鍵在于肺脾腎三臟,脾為生痰之源,肺為儲痰之器,肺主呼氣,腎主納氣。今脾肺腎皆虛,脾虛則運化失健,精微不生則不能滋養(yǎng)先天,水濕不運則蘊而成痰;肺虛則氣失所主,氣不衛(wèi)外則六淫易侵,肺府空虛則痰濕易潴;腎虛則精氣不藏,精氣不藏則不能納氣歸元,氣浮于上則易觸動宿痰。故支氣管哮喘一癥病因雖多,脾肺腎虧虛,濕痰蘊結,氣道不利,外邪侵襲是其主要病機。其治也當以扶正祛邪為則,扶正以固腎培土生金為要,祛邪以滌痰解痙平喘為先。自擬扶正滌痰解痙湯即以菟絲子、白果仁、西洋參、茯苓補腎固元,培土生金,以扶助正氣;麻黃、杏仁、半夏、橘紅、膽南星宣肺平喘,滌痰除濕;蘇子、葶藶子降氣化痰,通調氣道;金銀花、黃芩清泄郁熱,肅肺解毒;地龍清熱涼血,解痙定喘;甘草止咳化痰,調和藥性。全方配伍,共奏補腎固元,健脾益肺,滌痰除濕,平喘利氣,解痙止哮之功。因藥證契合,故取得顯著療效。從臨床觀察看,中醫(yī)療法較之西醫(yī)療法雖在迅速控制癥狀方面存在不足,但在減少發(fā)作頻次即遠期療效方面卻具有較明顯的優(yōu)勢。
參考文獻:
[1] 中華醫(yī)學會. 支氣管哮喘的定義、診斷、嚴重程度分級及療效判斷標準[J]. 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1993,16(1):5.
編輯/王海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