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統(tǒng)計分析參與盆腔腫瘤供血的動脈起源與組成,為選擇性動脈灌注栓塞腫瘤供血動脈提供更有效的應用指導。方法 搜集55例行腹盆部影像檢查的盆腔腫瘤患者資料,采用容積再現(xiàn)(VR)進行CTA血管重建、3D-TOF及MPR進行MRA血管重建、DSA顯影顯示腫瘤供血動脈。 結果 卵巢腫瘤12例,患側由卵巢動脈、子宮動脈卵巢支共同供血5側,患側由OA供血5側,患側由OB 供血2側。外生性子宮肌瘤11例16個腫塊,均顯示雙側子宮動脈子宮支(UB)供血,3側OA 參與供血。7例乙狀結腸癌均為乙狀結腸動脈供血,直腸癌9例,3例直腸上動脈供血,5例直腸上、下動脈供血,1例直腸上、下動脈及骶正中動脈供血。盆腔轉移瘤7例,均由子宮動脈供血,2例有卵巢動脈參與供血。膀胱癌9例,均為膀胱動脈供血。結論 盆腔腫瘤供血動脈來源多樣,行選擇性動脈灌注栓塞前需充分檢查評估,避免遺漏重要供血動脈。
關鍵詞:盆腔腫瘤;供血動脈;CTA;MRA;DSA
近年來,介入放射學不斷發(fā)展,已經(jīng)成為臨床醫(yī)學的一種重要手段。盆腔腫瘤種類繁多,對于婦產(chǎn)科急性出血、婦科腫瘤、膀胱腫瘤、直腸及乙狀結腸腫瘤等盆腔疾病,介入治療較傳統(tǒng)治療方法有著微創(chuàng)、安全等獨特的優(yōu)勢。為了提高盆腔疾病介入治療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介入放射學醫(yī)師必須對盆腔血管的正常解剖及變異有深入的了解和研究。以往對于髂內(nèi)-子宮動脈的正常解剖及變異學者研究較多,而對于盆腔疾病其他供血動脈及潛在側枝供血研究較少。本文搜集77例經(jīng)手術和病理證實且行影像學血管造影檢查的盆腔腫瘤患者的資料,統(tǒng)計分析腫瘤供血動脈顯示情況。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搜集我院2012年6月~2013年12月行CTA、MRA、DSA檢查的盆腔腫瘤患者55例,年齡20~89歲,平均年齡61.5歲。原發(fā)性卵巢腫瘤12例,外生性子宮肌瘤11例,直腸癌9例,乙狀結腸癌7例,盆腔轉移性腫瘤7例,膀胱癌9例,均經(jīng)手術病理證實。
1.2 方法
1.2.1CTA 使用GE Lightspeed VCT XT 64排螺旋CT 掃描儀,掃描范圍從腎上極至恥骨聯(lián)合下緣。增強掃描參數(shù)為:管電壓120KV,管電流250MA-380MA,重建層厚0.625mm,間隔0.625mm。采用非離子型對比劑優(yōu)維顯(370mgI/ml)80~100ml,注射速度3.5~4.0ml/s,延遲掃描時間為23~28s。圖像后處理:將拆薄后的圖像數(shù)據(jù)傳至ADW4.4 工作站,采用容積再現(xiàn)(volume rendering,VR)和血管生長技術(add vessel,AV)顯示腫瘤供血動脈。
1.2.2MRA 使用GE Signa excite HD 1.5T MR掃描儀,掃描,采用對比劑馬根維顯30ml,注射速度2.5~3ml/s,延遲掃描時間10~15s。圖像后處理:將原始圖像數(shù)據(jù)傳至ADW4.3 工作站,采用MPR及3D-TOF技術進行神經(jīng)血管的重建并進行比較分析。將原始圖像進行疊加,然后選擇不同層厚、間距和方位多方位重建。將1mm層厚的原始圖像重建成1~2mm層厚和2mm層距的矢狀、冠狀和任意斜位的圖像。參數(shù)的選擇主要根據(jù)神經(jīng)和血管的粗細、走行、以及相互關系而定。
1.2.3DSA 使用西門子 AXIOM Artis dBA Detector System,患者取仰臥位,右側股動脈穿刺引入造影導管,使用5F豬尾導管、5F cobra導管及3F progreat 微導管,分別行腹腔動脈、雙側髂內(nèi)動脈、卵巢(睪丸)動脈造影,得到腫瘤供血動脈數(shù)字減影圖像。
1.3判斷標準 動脈增粗,分支伸入瘤體內(nèi)呈網(wǎng)格狀或放射狀分布者,稱為腫瘤供血動脈[1]。
2結果
2.1原發(fā)卵巢腫瘤 共12例。影像學提示提示腫瘤供血動脈為:患側卵巢動脈、子宮動脈卵巢支共同供血5例,患側由卵巢動脈單獨供血5例,患側由子宮動脈卵巢支單獨供血2側。卵巢動脈供血發(fā)生率為83.3%(10/12),子宮動脈卵巢支供血發(fā)生率為58.33%(7/12)。
2.2外生性子宮肌瘤 外生性子宮肌瘤11例16個腫塊,影像學顯示腫瘤供血動脈提示:腫瘤均存在雙側子宮動脈子宮支供血,發(fā)生率為100%(11/11),3例有患側卵巢動脈參與供血,發(fā)生率27.3%(3/11),表現(xiàn)為子宮動脈子宮支與卵巢動脈分支于瘤體內(nèi)交通、吻合,構成紊亂的血管團。
2.3直腸、乙狀結腸癌 共16例,影像學顯示腫瘤供血動脈提示:乙狀結腸癌7例,均為乙狀結腸動脈供血;直腸癌9例,其中4例為直腸上動脈供血,4例為直腸上、下動脈供血,1例為直腸上、下動脈以及腹主動脈根部發(fā)出的骶正中動脈供血。
2.4盆腔轉移性腫瘤 共7例,影像學顯示腫瘤供血動脈提示,3例為子宮動脈卵巢支供血,2例為子宮動脈子宮支及卵巢支共同供血,2例為卵巢動脈供血。
2.5膀胱癌 共9例,影像學顯示腫瘤供血動脈提示病變均為膀胱動脈供血。
3討論
盆腔腫瘤種類繁多,起源器官包括子宮、卵巢或前列腺、膀胱、直腸及乙狀結腸等。一般情況下,腫瘤由其起源器官的動脈供血,影像學上表現(xiàn)為動脈主干增粗,分支伸入瘤體內(nèi)呈網(wǎng)格狀或放射狀分布。多支供血動脈時,相互之間可以發(fā)生網(wǎng)格狀連接。腫瘤侵犯周圍器官時,亦表現(xiàn)為受侵器官動脈增粗,分支伸入腫瘤內(nèi)供血受侵犯區(qū)域[1]。采用CTA、MRA、DSA等影像學手段進行血管重建顯影,能準確判斷腫瘤供血動脈,能觀察供血動脈的走行、分別及連接等解剖細節(jié),為介入灌注化療及栓塞提供依據(jù)和指導。
子宮動脈從髂內(nèi)動脈前干發(fā)出,于宮頸部分為上、下兩支,上支較粗大,即子宮動脈子宮支,沿子宮側緣上行途中發(fā)出細小分支供血宮壁,行至宮角處再分出較大的宮底支和子宮動脈卵巢支,宮底支供血子宮,卵巢支供血子宮闊韌帶及部分卵巢[2]。文獻報道巨大外生性子宮肌瘤供血動脈顯影率100%,由子宮動脈子宮支供血發(fā)生率為98.5%,本研究11例16個子宮肌瘤中均顯示有子宮動脈子宮支供血,與文獻報道相似。
卵巢動脈(男性為睪丸動脈)起源于腹主動脈,在腹膜后沿腰大肌前面呈特征性螺旋狀向外下走行,正位投影與腰大肌重疊。進入盆腔后正位投影位于骶髂關節(jié)內(nèi)側,跨過輸尿管與髂總動脈下段,通過骨盆漏斗韌帶下降,之后向內(nèi)橫行,與卵巢前緣平行,經(jīng)卵巢系膜發(fā)出許多小支進入卵巢門及卵巢實質(zhì)(常呈逆時針螺旋扭轉進入卵巢門)[3]。卵巢動脈可參與婦科多種盆腔疾病的供血。有學者認為在下列情況下出現(xiàn)率較高: ①一側或兩側子宮動脈缺如、發(fā)育不良; ②既往有盆腔或婦產(chǎn)科手術史, 特別是做髂內(nèi)或子宮動脈結扎術后; ③子宮動脈栓塞術后;④位于子宮底部的子宮肌瘤;⑤來源于盆腔結構的任何腫瘤, 尤其是盆腔腫瘤巨大, 浸潤范圍廣泛者[4]。
膀胱的主要血液供應來自骼內(nèi)動脈前支的膀胱上下動脈。膀胱上動脈供應上側壁,下動脈供應底部、前列腺及上1/3尿道。次要的為痔中、閉孔、及陰部內(nèi)動脈等。在女性,除膀胱動脈以外,尚有陰道及子宮動脈供應膀胱。
盆腔腸源性腫瘤主要為直腸和乙狀結腸癌,其供血動脈主要來自于相應的腸系膜動脈分支[5]。乙狀結腸供血動脈為腸系膜下動脈的乙狀結腸支,直腸供血動脈有來自于腸系膜下動脈的直腸上動脈、來自于髂內(nèi)動脈的直腸下動脈。腫瘤局限乙狀結腸時,供血動脈為腸系膜下動脈的乙狀結腸支;局限于直腸時,供血動脈為直腸上、下動脈和骶正中動脈,或為其中某一支;局限于交界區(qū)的腫瘤,常表現(xiàn)為乙狀結腸支和直腸上動脈共同供血[6]。
近年來,隨著介入醫(yī)學的飛速發(fā)展和醫(yī)學模式的巨大轉變,介入技術在治療盆腔腫瘤性疾病中發(fā)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具有微創(chuàng)、短期療效顯著、并發(fā)癥及不良反應少的特點,在保全盆腔器官的正常生理功能以及挽救患者的生命等方面發(fā)揮著重要作用。隨著影像技術的發(fā)展,CTA、MRA、DSA已越來越多地被用于篩查盆腔病變的供血動脈,為指導介入灌注化療栓塞術提供有價值的信息,還可評價介入治療后供血動脈對腫瘤供血情況,以決定是否需要再次治療。
參考文獻:
[1]張應和,靳倉正,譚婉嫦,等.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在腹腔異位卵巢腫瘤起源診斷中的價值[J].中華放射學雜志,2009,43(4):365-368.
[2]譚婉嫦,謝振英,譚樹生.MSCTA盆腔腫瘤供血動脈成像及臨床應用[J].中國CT和MRI雜志, 2012,10(5):64-66
[3]劉競艷,萬業(yè)達.卵巢動脈的影像學研究進展及臨床意義[J].國際醫(yī)學放射學雜志,2013,36(1):29-33
[4]劉鳳永,王茂強,段峰,等.卵巢動脈參與盆腔腫瘤供血的介入治療[J].軍醫(yī)進修學院學報,2007,28(5):336-338
[5]徐化鳳,徐青,齊靜,等.螺旋CT診斷胃間質(zhì)瘤[J]. 中國醫(yī)學影像技術, 2010,26(4) : 709-711
[6]譚婉嫦,張應和,靳倉正,等.MSCTA腸系膜下動脈成像的臨床應用[J].中國介入影像與治療學,2008,5(6):119-122.編輯/王海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