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討改良式保留灌腸治療兒童皰疹性咽峽炎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將367例皰疹性咽峽炎患兒隨機分為治療組184例和對照組183例,兩組均給予常規(guī)對癥治療,預防感染加用相關的抗生素,療程 5d。結果 治療組總有效率86.41%,對照組總效率87.98%,兩組之間無顯著性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改良式保留灌腸在治療兒童皰疹性咽峽炎時與靜脈給藥方法具有相同的療效,但是避免了兒童靜脈給藥的困難性及藥物過敏反應不良性,提高治療的有效率,起效快、療程短、安全性好,值得在臨床治療中推廣應用。
關鍵詞:皰疹性咽峽炎;改良式保留灌腸;靜脈給藥
皰疹性咽峽炎是兒科常見病和多發(fā)病,是兒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特殊類型之一,主要病原體是柯薩奇A組病毒,多在夏秋季發(fā)病,易侵犯1~7歲的嬰幼兒和學齡前兒童,同一患兒可多次重復發(fā)病,可能與不同亞型病毒感染有關[1]。常驟起發(fā)熱及咽痛,初起時咽部充血,并有灰白色皰疹,周圍繞有紅暈,2~3d后紅暈加劇擴大,皰疹破潰形成黃色潰瘍。皰疹主要發(fā)生在咽部和軟腭,有時見于舌,但不累及齒齦和頰粘膜[2]。皰疹性咽峽炎尚缺乏特效的藥物及免疫制劑,本文比較了改良式的保留灌腸方法和傳統靜脈輸液方法的臨床療效和安全性、可行性的差異,為兒童皰疹性咽峽炎的治療提供更優(yōu)選擇。
根據河南省中醫(yī)院兒科門診部2012年4月~10月的門診日志登記選取兒童皰疹性咽峽炎367例,分兩組進行觀察。治療組采用改良式保留灌腸方法,常規(guī)組采用靜脈滴注法。年齡均為0.6~5歲,以咽峽部出現皰疹樣改變?yōu)榇_診標準。應用頭孢地嗪,利巴韋林針劑進行治療,取得滿意療效。
1 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研究367例(男198例,女169例),均以咽峽部出現皰疹樣改變?yōu)榇_診標準,伴隨有發(fā)熱,哭鬧,不思飲食等伴隨癥狀。將367例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184例(男98例,女86例),年齡4~45個月,平均(23.21±2.12)月,高燒87例,咽部充血154例,白細胞計數正常112例,局部淋巴結腫大21例,牙齦出血87例。對照組183例(男100例,女83例),年齡5~46個月,平均(22.67±2.09)月,咽部充血152例,白細胞計數正常110例,局部淋巴結腫大25例,牙齦出血89例。兩組基本情況在性別、年齡、病情上統計學無顯著差異,具有可比性。
診斷標準 發(fā)病于夏秋季,起病急,表現為高熱,咽痛,流涎,厭食,嘔吐等。咽部充血,咽腭弓、懸雍垂、軟腭處有直徑2~4mm皰疹,周圍有紅暈,破潰后形成小潰瘍。排除手足口病,胸部X線檢查無異常,血常規(guī)檢查結果顯示白細胞計數正?;蚱呋蚱停诸愓;蛄馨图毎龈?,部分見中性粒細胞偏高[3]。納入病例標準 結合本病診斷標準,病程不超過3d者,均可納入試驗。但要排除重癥營養(yǎng)不良,或伴有其他心血管、肝、腎和造血系統等嚴重全身性疾病除外。
1.2治療方法 兩組均采用常規(guī)綜合治療,包括應用抗生素頭孢地嗪,預防細菌性感染及并發(fā)癥。頭孢地嗪分子量為628.64,劑量為0.5g/支,平均消除半衰期多為2.5h左右,產自廣東邦民制藥有限公司。40~50mg/( kg·d) 加入生理稀釋,1次/d,療程5d。利巴韋林注射液是針對本病病因進行抗病毒治療。利巴韋林注射液分子量為244.21,劑量為1ml/支,血漿藥物半衰期約為0.5~2h,產自鄭州卓峰制藥有限公司。利巴韋林針劑10~15mg/(kg·d)。治療組:在常規(guī)治療的基礎上改良式保留灌腸再給予馬來酸氯本那敏注射液1ml。用20ml的注射器把頭孢地嗪用0.9%的氯化鈉5ml稀釋,同樣利巴韋林也用0.9%的氯化鈉20ml的注射器稀釋到5ml,第三管用5ml的0.9%的氯化鈉加馬來酸氯本那敏注射液1ml沖管。采用一次性的橡膠導尿管,用石蠟潤滑,采用俯臥式,深入15~20cm,然后勻速把藥物通過導尿管射入直腸內,維持俯臥式30min,1次/d。對照組:采用靜脈滴注方法,根據年齡采用不同劑量的頭孢地嗪用0.9%的氯化鈉100ml稀釋,利巴韋林用5%的葡萄糖水100ml稀釋,1次/d。
1.3觀察指標 觀察皰疹的顏色,皰疹消退的時間,有無并發(fā)癥,如咳嗽、病毒性心肌炎,病毒性肺炎。血常規(guī)中的白細胞計數及淋巴細胞比率。
1.4療效判斷 顯效:治療1~2d內體溫恢復正常,食欲好轉,咽峽皰疹縮小,無潰瘍形成。臨床癥狀、體征及實驗室檢查各項指標正常;有效:治療4d內體溫恢復正常,食欲好轉,咽峽皰疹縮小并逐漸消失,無潰瘍形成。臨床癥狀和體征部分消失或好轉,實驗室檢查各項指標正常;無效:治療5d以上體溫仍不能恢復正常,皰疹不愈,潰瘍形成且融合,手足口并發(fā)皰疹樣存在,咳嗽等癥狀出現,體溫每日最高超過38℃,一般情況改善不明顯,臨床癥狀、體征和實驗室檢查各項指標無改善甚或加重[3-4]??傆行?(顯效+有效)/總病例數×100%。治療期間注意觀察患兒發(fā)熱、口腔、咽峽部皰疹變化的情況,及患兒的一般情況。
1.5統計學處理 數據結果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處理,計數資料采用(%)表示, 兩組間比較采用χ 2檢驗,計量資料用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5為具有顯著性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兩組一般情況比較 治療前兩組在年齡、體溫、白細胞計數及淋巴細胞比率上沒有統計學意義,P>0.05無顯著差異性,具有可比性(見表1)。
2.2兩組療效比較 治療組和對照組在療效上比較沒有統計學意義,P=0.654,P>0.05組間無顯著差異,這說明兩組間的療效沒有差異,在治療兒童皰疹性咽峽炎時改良式的保留灌腸方法的療效和靜脈滴注的療效相當(見表2)。
3 討論
皰疹性咽峽炎目前的治療途徑在臨床中多采用經脈注射,霧化,口服藥物及外用藥[5]。并且在用藥方面主要集中在抗生素、抗病毒、干擾素、中成藥的應用上[6-8],但是兒童患者的特殊性,其服從性差,藥物的利用率有限,直接導致其治療效果。本研究采用保留式灌腸,從根本(給藥途徑)解決這一問題,從臨床療效看,治療組的有效率達86.41%,對照組有效率為87.98%,組間比較沒有統計學意義。這表明改良的保留式灌腸和傳統的靜脈給藥在療效上相當的基礎上更符合臨床實際操作,解決兒童臨床用藥的局限性。
保留灌腸是將藥物自肛門灌入,保留在腸道內,通過腸黏膜吸收,達到治療目的。一般用于鎮(zhèn)靜、催眠及治療腸道感染。根據本人十幾年的臨床經驗,在保留灌腸的基礎上開創(chuàng)了改良式的兒童保留灌腸法。根據嬰幼兒的神經系統發(fā)育不完善,肛門收縮功能低下,采用橡膠導尿管保留灌腸。一般深度為10~15cm,保留時間為1~2h,5ml/管,中西藥均可灌腸。根據臨床療效觀察,發(fā)現改良式保留灌腸在治療皰疹性咽峽炎病中效果良好。
在進行此次的研究中發(fā)現,治療組的184例患者完成治療后,顯效的患者63例,有效的患者96例,無效的患者25例,治療組完成治療后獲得的治療總有效率86.41%;對照組患者完成治療后,顯效的患者59例,有效的患者102例,無效的患者22例,對照組患者完成治療后獲得的總效率87.98%,兩組之間無顯著性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何新霞[9]等使用中藥保留灌腸治療法臨床總有效率為95.24%,稍高于本文研究結果。分析原因認為在西藥基礎上進行中藥辨證施治聯合治療,通過解表藥、滋陰藥的搭配起到了中藥疏風清肺、滋陰降火的目的。從上述結果能夠看出,改良式保留灌腸其優(yōu)點主要表現在:第一安全性,灌腸可以避免一些過敏性體質的兒童對于靜脈滴注出現的藥物過敏反應,這在兒科臨床中具有重要的意義。第二方便性,灌腸方法可以避免兒科扎靜脈針的困難,一般只要患者大便通暢,大便次數不超過2次/d,大便質不稀的都可以采用灌腸方法治療。而且灌腸時間短,避免占用家長的長時間陪護,易于被家長接受。第三可靠性,通過臨床的觀察比較發(fā)現,灌腸方法的治療效果基本和靜脈滴注的療效相當,并且對于一些胃腸道疾病來說其療效更優(yōu)。
但是灌腸方法也存在著一定的不足,例如藥物保留時間不夠長,大便情況不良的限制了灌腸方法,并且有些患兒容易在灌腸后出腹瀉的情況。這些問題有待在臨床工作中進一步提高。
參考文獻:
[1]胡亞美,江載芳.諸福棠實用兒科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2; 1167-1175.
[2]薛辛東.兒科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8:247.
[3]曾援.熱毒寧與病毒唑治療小兒皰疹性咽峽炎的療效觀察[J].醫(yī)學信息,2011,24(12):780.
[4]黃邀.更昔洛韋與阿昔洛韋治療皰疹性咽峽炎的療效觀察[J].兒科藥學雜志,2005,11(5):31.
[5]李紅.炎琥寧霧化聯合蒙脫石散治療皰疹性咽峽炎療效觀察及護理[J].現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1,20(30):2886.
[6]文九芳.注射用單磷酸阿糖腺苷治療皰疹性咽峽炎的療效觀察[J].臨床合理用藥,2011,12(4):64.
[7]周穎華.干擾素肌注治療小兒皰疹性咽峽炎的療效分析[J].中國醫(yī)藥科學,2011,1(20):86.
[8]丁鴻飛.猴耳環(huán)消炎顆粒聯合利巴韋林噴劑治療小兒皰疹性咽峽炎的療效觀察[J].浙江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1,35(6):850.
[9]何新霞,黃芳.中藥保留灌腸治療小兒皰疹性咽峽炎臨床觀察[J].中國中醫(yī)急癥,2012,21(2):323.編輯/劉小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