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討運動療法治療脊髓損傷患者痙攣與中樞性疼痛的療效。方法 選擇黑龍江省康復醫(yī)院骨科收治的脊髓損傷患者152例,其中以痙攣同時伴有中樞性疼痛患者69例為研究對象。采用運動療法增強拮抗肌功能,抑制下肢痙攣狀態(tài)。并為完全性脊髓損傷患者制作了矯形器,在平行杠內進行站立支撐和行走訓練。4w為1個療程后,采用McGill疼痛問卷評定治療前后中樞性疼痛程度變化;利用改良的Ashworth分級標準評定肌痙攣程度變化。結果 ①疼痛評定:運動治療后疼痛分級指數(shù)、疼痛感覺、疼痛情緒、疼痛強度等指標評分均值較治療前評分均值顯著降低(P<0.01);②肌痙攣評定分值減低。結論 運動療法在治療脊髓損傷患者痙攣和中樞性疼痛具有顯著療效。
關鍵詞:運動療法;脊髓損傷;痙攣;中樞性疼痛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69例患者均為脊髓損傷后伴有中樞性疼痛和痙攣的患者,其中男61例,女8例,年齡15~62歲,平均36.7歲。采用美國脊髓損傷協(xié)會(ASIA)評定法分級,A級22例,B級9例,C級11例,D級24例,E級3例。其中頸椎損傷37例,胸段4例,胸腰段22例,腰段6例。致傷原因:交通事故、高空墜落、重物砸傷、腫瘤與炎癥。病程1~12個月,平均3.1個月。
1.2方法運動療法以患者肌力訓練,增加關節(jié)活動范圍及肢體按摩為主,治療時間40min/次,1次/d。運動療法包括主動運動、被動運動和按摩等手法治療。①主動運動痙攣肌的拮抗肌,產生交互性抑制作降低肌痙攣;②被動運動時也可結合某些反射機制來降低肌張力;③深而持久的肌肉按摩,或溫和地被動牽張痙攣肌,可降低肌張力;④并為部分完全性脊髓損傷患者制作了矯形器,在平行杠內進行站立支撐和行走訓練。經過4w的治療后分別對患者進行治療前和治療后的評定。
1.3療效評定方法
1.3.1疼痛評定采用McGill疼痛問卷評定[1]?;颊咴谄?5個詞匯中選擇出適合自身疼痛的詞的分值,計算出疼痛分級指數(shù)總分(PRI-T)、疼痛感覺方面總分(PRI-S)、疼痛情緒方面總分(PRI-A)、選詞數(shù) (NWC),視覺模擬定級(VAS)評定疼痛強度,現(xiàn)有疼痛強度(PPI)。
1.3.2肌痙攣評定改良的Ashworth分級標準評定。
1.4統(tǒng)計學分析采用SPSS13.0軟件以自身對照的方法,治療前后參數(shù)值進行配對資料的t檢驗,P<0.05為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論
2.1統(tǒng)計表見表1。
2.2肌痙攣評定治療前69例患者,其中1+級8例,2級21例,3級32例,4級8例;治療后0級2例,1級31例,1+級21例,2級12例,3級3例。
3討論
痙攣是脊髓損傷(SCI)患者的常見并發(fā)癥之一,通常發(fā)生在傷后1個月,不論肌肉的隨意運動是否恢復,損傷水平以下均能逐漸恢復其獨自的反射,此反射較受傷前亢進,此種正常反射的亢進,稱為痙攣[2]。其臨床表現(xiàn)為肌張力增高、深反射亢進、陣發(fā)性痙攣及肌強直等。有文獻報道:65%~78%的慢性SCI患者會產生痙攣[3]。目前認為:肌痙攣主要源于反射過程中中樞抑制作用的減弱,同時也存在中樞興奮作用的增強[4]。中樞性疼痛表現(xiàn)為損傷平面以下呈擴散性感覺異常性疼痛,常為燒灼痛、針刺痛、麻木或跳動痛。一般為自發(fā)性,多與情緒改變有關。Bedbrook認為,SCI后感覺傳入的缺失導致的神經調節(jié)機制紊亂引起的中樞神經系統(tǒng)興奮性過高可能是中樞性疼痛的原因之一 。國內學者認為,其中Bedbrook和Melzack提出的中樞興奮性改變學說,具有一定的理論和實驗依據(jù),更具有說服力[5]。
口服藥物、鞘內注射巴氯芬,酚酞等和較少應用的脊神經根切除術和脊髓切開術等方法治療痙攣都有效。由于沒有被廣泛認可有效的藥物和外科治療,損傷后痙攣在臨床上仍然是一個難題[6]。
參考文獻:
[1]董紅,邱卓英,李學軍,等.中文版MPQ的標準化及在脊髓損傷患者評定中的應用[J].中國疼痛醫(yī)學雜志,2000,6(2s):395.
[2]周天健,李建軍,主編.脊柱脊髓損傷現(xiàn)代康復與治療[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2006,4:908-913.
[3]Adams MM,Hicks AL.Spasticity after spinal cord injury[J].SpinalCord,2005,43:577-586.
[4]張志杰,劉四文,唐丹.脊髓損傷后肌痙攣的評價與治療[J].中國康復醫(yī)學雜志,2006,21(2):188-189.
[5]戴紅.關于脊髓損傷后的中樞性疼痛的發(fā)生機制[J].中國康復醫(yī)學雜,1998,13(3):142-143.
[6]韓肖華. 脊髓損傷后疼痛和痙攣的機制與治療[J]. 國外醫(yī)學(物理醫(yī)學與康復學分冊),2003,23(3):118-120.
編輯/哈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