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觀察呼吸內(nèi)科慢性咳嗽癥狀的病因和治療效果,以供臨床參考。方法選擇2010年2月~2013年1月我院呼吸內(nèi)科慢性咳嗽患者125例作為研究對象,回顧性分析其臨床資料。分析引起慢性咳嗽癥狀的病因及藥物治療效果。結果引起慢性咳嗽癥狀的病因包括咳嗽變異型哮喘、鼻后滴漏綜合征、胃食道返流綜合征、嗜酸細胞性支氣管炎等,其中以咳嗽變異型哮喘、鼻后滴漏綜合征較常見。經(jīng)藥物治療后,咳嗽癥狀均有所好轉(zhuǎn),其中咳嗽變異型哮喘患者有效率明顯高于鼻后滴漏綜合征患者,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呼吸內(nèi)科慢性咳嗽癥狀的病因以咳嗽變異型哮喘、鼻后滴漏綜合征較常見,其中咳嗽變異型哮喘的藥物治療效果更好,在今后的臨床工作中應予以重視。
關鍵詞:呼吸內(nèi)科;慢性咳嗽;病因;治療效果
慢性咳嗽是呼吸內(nèi)科患者臨床常見的主訴癥狀之一,以咳嗽為唯一或主要癥狀,臨床時間超過8w,但胸部X線等影像學檢查未見明顯異常。引起慢性咳嗽的病因較為復雜,治療方法和效果也各不相同[1]。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擇2010年2月~2013年1月我院呼吸內(nèi)科慢性咳嗽患者125例作為研究對象,年齡3~78歲,平均年齡(45.22±10.36)歲;體重9~87kg,平均體重(58.36±11.42)kg;病程8~16w,平均病程(11.52±2.64)w;其中男性患者67例,女性患者58例。
所有患者均以咳嗽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無痰或伴有少許白色黏痰,不伴咳血癥狀??人猿掷m(xù)時間在8w以上,心肺無陽性體征,胸部X線片或CT檢查未見異常。
1.2診斷標準和治療方法刺激性干咳,以夜間為主或夜間加重;慢性咳嗽持續(xù)時間超過8w;組胺支氣管激發(fā)試驗結果陽性,經(jīng)特異性治療有效者診斷為咳嗽變異型哮喘[2]。
發(fā)作性或持續(xù)性咳嗽,有慢性鼻炎、鼻竇炎、鼻息肉、慢性咽炎等病史,伴有鼻后滴漏感、咽部異物感、咽后壁粘液附著感;查體可見咽后壁濾泡增生,鵝卵石樣改變;鼻竇X線片或CT檢查結果提示鼻竇粘膜增厚,鼻竇腔模糊不清;經(jīng)布地奈德吸入、呋麻滴鼻液治療有效者診斷為鼻后滴漏綜合征。伴感染者需加用抗生素治療[3]。
慢性咳嗽癥狀在夜間或平臥時加重,伴有胸骨后燒灼感、噯氣、吞酸等癥狀;胃鏡檢查、食道pH值監(jiān)測結果提示可能發(fā)生胃-食管反流;經(jīng)抑酸劑、促進胃動力藥物治療有效者診斷為胃食管反流性咳嗽[4]。
1.3數(shù)據(jù)處理所有數(shù)據(jù)均采用SPSS17.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χ2檢驗進行組間比較。P<0.05認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引起慢性咳嗽癥狀的病因包括咳嗽變異型哮喘56例,占44.80%;鼻后滴漏綜合征58例,占46.40%;胃食道返流綜合征5例,占4.00%;嗜酸細胞性支氣管炎6例,占4.80%。經(jīng)藥物治療后,咳嗽癥狀均有所好轉(zhuǎn),其中咳嗽變異型哮喘患者有效率明顯高于鼻后滴漏綜合征患者,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討論
咳嗽是人體受到外界刺激后的一種重要的防御機制,同時也是各種疾病的信號。引起慢性咳嗽的病因較復雜,牽涉多種疾病,除呼吸系統(tǒng)以外,消化系統(tǒng)、耳鼻咽喉科疾病等均可引起咳嗽癥狀,給臨床診斷和治療帶來一定的困難。在臨床診斷過程中應詳細詢問病史、全面體格檢查,并進行痰液檢查、肺功能測試、外周血過敏原測定、皮膚過敏原測定、心電圖、支氣管鏡檢查、胃鏡檢查、鼻竇X線片、鼻咽鏡、食管pH值測定等針對性的輔助檢查,必要時給予診斷性治療。
咳嗽變異型哮喘是一種與嗜酸性粒細胞有關的慢性氣道炎癥,多數(shù)患者僅以咳嗽為唯一癥狀,常常未引起臨床重視。因此多數(shù)患者在就診時病程較長,臨床診斷和治療也較為棘手。經(jīng)糖皮質(zhì)激素、支氣管擴張劑診斷性治療后多數(shù)患者可明確診斷。
鼻后滴漏綜合征患者的慢性咳嗽癥狀以白天為主,入睡后較少發(fā)生?;颊叨喟橛新员茄?、鼻竇炎、鼻息肉、慢性咽炎等鼻咽部疾病史。非變應性鼻炎患者使用抗組胺藥物、局部滴入縮血管藥物或吸入糖皮質(zhì)激素治療具有一定的效果。變應性鼻炎患者注意避免接觸過敏原,以減少鼻部分泌物產(chǎn)生,從而明顯減輕慢性咳嗽癥狀。
胃食管反流性咳嗽是因胃內(nèi)容物反流進入食管所致,多發(fā)生于夜間。多數(shù)患者伴有上腹部不適,經(jīng)抗炎、抗感染、止咳化痰等治療后療效欠佳。胃鏡、24h食管pH監(jiān)測是有效的診斷手段,經(jīng)抑酸劑、胃動力藥物治療可達到顯著的治療效果。
嗜酸細胞性支氣管炎主要依靠痰液檢查嗜酸性粒細胞計數(shù)進行明確診斷,但同時需要排除可引起嗜酸性粒細胞計數(shù)增加的其他疾病。
在呼吸內(nèi)科慢性咳嗽的臨床診斷時需做到全面、仔細,根據(jù)病史詢問結果選擇相關的針對性輔助檢查,從簡單到復雜,逐步排除,先考慮常見病,后考慮少見病,特異性治療有助于明確診斷。
本研究結果表明:呼吸內(nèi)科慢性咳嗽癥狀的病因以咳嗽變異型哮喘、鼻后滴漏綜合征較常見,其中咳嗽變異型哮喘的藥物治療效果更好,在今后的臨床工作中應予以重視。
參考文獻:
[1]馬丙蘭,姜秀春.246例慢性咳嗽患者的病因及診治分析[J].中國實驗診斷學,2012,16(3):504~505.
[2]蔣艷芳.呼吸內(nèi)科慢性咳嗽癥狀的臨床觀察[J].中國醫(yī)藥科學,2012,2(24):219~220.
[3]李娜嘉,劉金麗,孔莉娟.慢性咳嗽臨床常見病因分析與藥物治療[J].黑龍江醫(yī)藥,2012,25(1):115~116.
[4]程曉明,曹國強,戴曉天,等.慢性咳嗽臨床診治的多中心回顧性研究[J].解放軍醫(yī)學雜志,2011,36(2):181~183,187.
編輯/孫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