肱骨外上髁炎又稱網球肘,是以肘部疼痛、關節(jié)活動障礙為主癥的疾病,屬于傷筋范疇,為骨科常見病,是臨床常見的頑癥之一。筆者自2012年9月以來,運用火針配合拔罐治療肱骨外上髁炎50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50例患者均為門診患者,男18例,女32例;年齡35~55歲43例,20~35歲7例;病程1個月~3年。
1.2方法
1.2.1取穴曲池、手三里、手五里、靈骨穴、阿是穴。
1.2.2治療方法患者坐位,患肘置于治療臺上屈肘45°~90°,囑患者自然放松,針刺部位用2%碘酒棉球消毒,再用75%酒精棉球脫碘。取0.35mm×10mm華佗牌一次性針灸針,右手拇指、食指、中指微屈夾持針柄,置針與酒精燈火焰的外焰處,從針尖開始加熱至針體1/2處通紅至白熾,對準曲池、手三里、手五里、靈骨穴穴位快進快出,每穴針刺2針,針刺深度為0.5cm;阿是穴為肱骨外上髁壓痛點處,此處火針刺法用點刺法,即用火針于肱骨外上髁上施點刺法,共3針,深度以針尖至肱骨外上髁骨膜為佳;取口徑1~3cm的玻璃火罐于肱骨外上髁火針點刺處行閃罐法治3~6次,以局部出血或皮膚潮紅為度;再以同等大小的火罐從曲池至手三里、手五里行走罐法3~6次,以局部皮膚潮紅為度。針刺拔罐后囑患者針刺局部2d內盡量不沾水以防術處感染。隔3d施術1次,5次為1個療程,連續(xù)治療2個療程。
1.3治療效果
1.3.1療效標準參照1995年1月1日實施的《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制定療效標準。臨床治愈:疼痛、壓痛消失,持物無疼痛,肘部活動自如。顯效:疼痛明顯減輕,肘部功能改善。無效:經治療癥狀無改善。1.3.2治療結果50例患者中,痊愈43例,好轉5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6%。
2病例介紹
患者,女,36歲。1個月前提端重物時不慎拉傷左肘部,開始疼痛較輕,隨后逐漸加重,現(xiàn)左臂輕輕活動即疼痛,到當地生院服止痛藥治療效果不明顯,遂到我科就診。檢查見肱骨外上髁處壓痛敏感,疼痛向前臂橈側放散,令患者屈肘旋前再伸肘疼痛加劇,診斷:肱骨外上髁炎。隨即采取火針及拔罐療法,經2次治療后,疼痛癥狀全部消失。2個月后隨訪,未復發(fā)。
3討論
肱骨外上髁炎屬中醫(yī)\"肘勞\"\"肘痛\"或\"痹證\"范疇,主要是由于肘部勞損,或因風寒濕邪客于肘部,以致局部氣血瘀滯,筋脈失和,不通則痛?;疳樢喾Q燔針、燒針等,《素問.調經論》中指出\"病在筋,調之筋;病在骨,調之骨,燔針劫刺\",《靈樞.經筋》中強調\"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可見古人早就發(fā)現(xiàn)火針對筋病有較好療效;同時曲池、手三里、手五里均為手陽明太腸經穴,脾胃主肌肉, 肱骨外上髁炎為\"病在筋\"之病,故取之有效。靈骨穴位于第一、二掌骨結合處,亦即拇指、食指叉骨間之終端,其通經活絡功能極強,單用本穴對治療肘痛、口噤不開、頭暈具有特效[1],在此取靈骨穴之通經活絡功能以治肘痛。阿是穴局部點刺取\"以痛為腧\"之意。從現(xiàn)代醫(yī)學而論,肱骨外上髁炎均由于急慢性勞損導致肱骨外上髁周圍軟組織無菌性炎癥。病理檢查時可見到此伸肌總腱的抵止部周圍有瘢痕組織的形成,伸肌總腱深處有一根無名的小血管,神經束從肌腱處穿過腱膜及深筋膜到皮下,該血管、神經束在肌筋膜處受到瘢痕卡壓,局部血液循環(huán)受阻,從而導致局部代謝障礙的發(fā)生[2],繼而出現(xiàn)疼痛、無力、活動受限等癥狀?,F(xiàn)代臨床研究顯示[3]火針點刺具有消堅散腫,促進慢性炎癥吸收作用,可使病變組織破壞,激發(fā)自身對壞死組織吸收作用。高溫直達病所,針體周圍微小范圍內病變瘢痕組織灼之炭化,受壓的神經及血管得到松解,粘連板滯的組織得到疏通,局部血液循環(huán)狀態(tài)隨之改善。加上局部走罐治療,可以活血化瘀,疏通經絡,使瘀阻之邪向外發(fā)散,氣血流暢,起到\"通則不痛\"的效果。
參考文獻:
[1]王敏.董氏奇穴精要整理[M].沈陽: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2011:34. [2]邵福元、邵華磊,頸肩腰腿痛應用診療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9:654.
[3]吳峻,沈蓉蓉.火針治療慢性軟組織損傷的實驗研究[J].中國針灸,2002,22(1).
編輯/哈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