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過研究行為療法對急性心?;颊呱尜|(zhì)量的影響,進行行為療法對臨床急性心?;颊咦o理質(zhì)量影響的研究,探討行為療法對急性心梗患者影響的可能的機制,為今后急性心?;颊叩呐R床護理工作提供相關理論依據(jù)。
關鍵詞:行為療法;急性心梗;生存質(zhì)量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循環(huán)系統(tǒng)最嚴重的疾病之一,在發(fā)達國家已位于心血管疾病死亡原因之首[1]。近年來隨著醫(yī)療水平的提高,急性心梗導致的死亡率雖有所降低,但急性心?;颊叩呐R床護理仍然存在著許多問題。所以,提高AMI患者的護理質(zhì)量十分重要。
1急性心肌梗死
急性心肌梗死(簡稱急性心梗),是由于心肌缺血導致的心肌壞死。原因主要包括冠脈血栓形成、冠脈痙攣、斑塊內(nèi)/下出血或潰瘍以及心肌需氧量劇增。近年來急性心梗發(fā)病率持續(xù)上升,發(fā)病年齡也趨于年輕化[2]。雖然急性心梗的死亡率有所下降,但仍有資料顯示:AMI患者復發(fā)的危險要比普通人群高5~7倍[3]。所以,急性心梗的預后已成為臨床護理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課題。
2行為療法
2.1行為療法的概念行為療法是指建立在行為學習理論基礎上,幫助患者消除或建立某種行為的治療方法,旨在通過各種形式的學習提高患者自我控制能力,以控制自己的情緒、行為和內(nèi)臟生理活動[4]。
2.2行為療法的內(nèi)容近年來護理模式從簡單的疾病護理轉向以患者為中心的整體護理方向發(fā)展,并逐漸形成全方位的綜合護理體系。行為療法臨床護理的誕生補充了整體護理的不足,成為整體護理中的重要部分。
對于AMI患者來說,行為療法除了包括住院期間的常規(guī)健康宣教、護理和用藥,還包含以下幾個方面[5-9]。
2.2.1患者入院后,護士耐心幫助其熟悉病房環(huán)境,營造良好的就醫(yī)氛圍,為開展研究打好基礎。
2.2.2向患者發(fā)放科室自制的《急性心肌梗死知識手冊》,并根據(jù)患者的認知程度進行個體化健康教育,使其了解該病的基本知識,建立科學認識,以配合疾病的治療和護理工作。
2.2.3在常規(guī)護理的基礎上,護士對實驗組患者進行行為療法干預。由護士了解患者原有的錯誤生活習慣,并鼓勵其改正,促進健康行為的形成。例如,飲食應少食多餐、定時定量。減少高糖、高鹽、高脂肪食物的攝入,增加蔬菜和水果,以保持大便通暢;向患者講解睡眠的重要性,提高睡眠質(zhì)量;根據(jù)患者個體狀況,選擇合適的運動方式;心理方面,針對患者的具體問題勸解、安慰和鼓勵,使患者保持心情舒暢。
2.2.4行為矯正以個體化為原則,每天選擇患者喜歡的音樂曲目,定時欣賞以改善患者的焦慮和抑郁狀況,并選擇患者喜愛的書籍閱讀,以陶冶情操。
2.2.5放松訓練①每晚要求患者在疾病允許內(nèi)舒適平臥,閉上眼睛,慢慢呼吸。心中專注于平靜的畫面,保持5min,通過語言及視覺想象誘導心理放松;②肌肉的放松訓練;③深呼吸,以增加血氧量,減少心梗的發(fā)生。
3可能的機理
筆者分析,在AMI患者的護理過程中,行為療法可能通過以下機制產(chǎn)生效作用。
3.1情緒波動可使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和心血管系統(tǒng)處于不穩(wěn)定狀態(tài),血管舒縮功能受到影響而使心梗再發(fā)[10],通過矯正不良行為,消除焦慮抑郁情緒。
3.2緊張、恐懼和疲勞可導致交感神經(jīng)興奮,血壓增高、心率加快、心肌耗氧量增加,誘發(fā)心梗的發(fā)生。行為療法通過放松訓練抑制身心緊張,降低交感神經(jīng)興奮性,改善微血管痙攣及微循環(huán),減少心梗的發(fā)生[11]。
3.3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可使體內(nèi)的游離脂肪酸減少,加速極低密度脂蛋白的分解,同時增加高密度脂蛋白含量,防止動脈硬化,從而減少心梗再發(fā)的危險。
3.4急性心梗是一種雙因素疾病,既有心理應激因素,又有軀體因素,二者存在雙向關系,軀體癥狀可導致心理障礙使病情加重,同時心理因素又影響治療效果。所以,通過行為療法使患者改善機體應急狀態(tài),使其身心放松,消除其緊張、焦慮,使患者在治療過程中能處于最佳心理狀態(tài),有利于早日康復[12]。
參考文獻:
[1]羅春燕.個體化健康教育對急性心肌梗死恢復期患者的效果觀察[J].贛南醫(yī)學院學報,2010,30(2):265.
[2]魏永華,許祿穎.健康教育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恢復期的影響[J].吉林醫(yī)學,2010,31(2):240.
[3]高麗華.綜合護理干預對冠心病患者生活質(zhì)量的影響及分析[D].吉林:吉林大學公共衛(wèi)生學院,2012:1-53.
[4]梅春麗,鞏占偉,孫新,等.生活干預對ACS患者心理狀態(tài)及sFas表達水平影響的研究[J].中國實驗診斷學,2013,17(1):160-162.
[5]王海娟.認知療法對老年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生命質(zhì)量的影響[J].齊魯護理雜志,2012,28:26-27.
[6]林燕勤,鐘玲,羅麗瓊,等.護理干預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便秘的影響[J].中外醫(yī)療,2011,34:149-150+152.
[7]金秀梅,戴麗娜.急性心?;颊叩恼w護理[J].中國實用醫(yī)藥,2013,8(2):233-234.
[8]袁方.健康教育知識缺乏對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預后的影響[J].齊魯護理雜志,2012,18(7):118-119.
[9]黃靈珍,陳翠艷,戴偉麗,等.行為療法在急性心肌梗死恢復期患者護理中的臨床應用[J].吉林醫(yī)學,2013,10:1931-1933.
[10]黃靈珍.行為療法在急性心肌梗死恢復期患者護理中的臨床應用[J].吉林醫(yī)學,2013,4(34):1931-1933
[11]劉潮梅.急診心梗患者焦慮相關因素分析與護理干預[J].中華全科醫(yī)學,2010,8(8):1069-1070
[12]孫慎杰,萬大國,楊淑珍.認知行為治療對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抑郁障礙患者炎癥反應和生活質(zhì)量的影響[J].廣東醫(yī)學,2012,14:2129-2131.
編輯/哈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