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討在治未病思想的指導下的護理對胃痛患者健康的影響。方法 抽取2013年7月2日~10月10日前來我院就診的152例重癥胃病患者,采用中醫(yī)治未病思想進行護理,將所有患者隨機分為實驗組例和對照組例。對照組給予西藥進行治療和護理,而實驗組在此基礎上使用中醫(yī)治未病理念為指導進行中藥辯證護理以及治療。觀察患者治療后3個月內(nèi)的治療效果。并對護理的質量進行滿意度評價。結果 3個月內(nèi),實驗組總效率為94.8%。對照組僅為63.2%。兩組的比較結果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觀察組的療效比對照組高。對照組護理滿意度為26.3%,實驗組為52.6%,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結論 采用治未病思想指導治療,這不僅可以提升護理質量并可促進術后患者的恢復。
關鍵詞:治未病思想;臨床應用
\"治未病\"思想出自《黃帝內(nèi)經(jīng)》[1]?,F(xiàn)當代,治未病的思想在醫(yī)學中被大家廣為接受及廣泛運用?,F(xiàn)代醫(yī)學里,預防醫(yī)學已經(jīng)發(fā)展為重要的一門科學。因此,把\"治未病理論\"應用于護理治療工作中,指導護理者不僅要妥善應對現(xiàn)存問題,還應未雨稠繆、防微杜漸的預防思想,以防止某些隱患事件的發(fā)生。本院對152例患者隨機分組。平均分為實驗組76例和對照組76例兩組。對照組采用正常手段護理。實驗組在此基礎上,以中醫(yī)治未病理念為指導施護。觀察兩組的病癥發(fā)生情況。并對護理工作質量做出評價。現(xiàn)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納入特征納入指征:①在本院被診斷為重癥胃脘痛患者(主要癥狀是胃脘處劇痛,饑餓時病痛增強。包括急性胃炎,胃潰瘍,慢性胃炎,十二指腸潰瘍等)②與患者進行溝通后,患者愿意配合此次護理方式及研究。
1.2一般資料選取我院2012年7月2日~2013年10月10日前來就診的152例胃脘痛患者為研究對象,長期的反復發(fā)作及相關病癥引發(fā)相關胃痛。平均年齡均在20~59歲,按照手術時間對所有患者隨機分為實驗組76例和對照組76例。實驗組中,46例女性患者,30例男性患者。對照組中,女性患者42例,男性患者34例。比較兩組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3方法在兩組患者入院并完成相關的檢查后,采用西醫(yī)對對照組進行治療,采用中醫(yī)治未病思想對實驗組進行治療。并進行以下護理。
1.3.1對照組按正常處方對患者進行治療,采用正常護理手段照看對照組患者并追蹤觀察3個月后的療效和患者的身體健康。
1.3.2實驗組在對照組的護理工作的基礎上,采用中醫(yī)治未病理念進行個性化的健康教育方式開展護理工作,以防相關并發(fā)癥和疼痛的發(fā)生。
1.3.2.1注重飲食調(diào)護中醫(yī)講究\"五味入胃,各歸其所喜,故酸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腎。久而增力,物化之常也\"[2],因此,我們得出傳統(tǒng)醫(yī)學對飲食搭配的重視程度。這一點對于胃痛患者也極其重要,從\"治未病\"理論出發(fā),在飲食調(diào)護中應當做到:①為患者灌輸包含與治療的關系,要求患者飲食要有節(jié),也要因人、因時制宜。②結合患者自身體質進行相關指導,注重粗細糧的搭配,注重內(nèi)養(yǎng),以提升身體的素質。③在病室里,重癥胃痛患者在服用藥前數(shù)小時應能進水以及其他容易消化的清淡流食,服藥之后1~2h后可以根據(jù)患者的病情漸進半流食或者較松軟的食物,比如骨湯,牛奶,蛋養(yǎng)料羹等較為營養(yǎng)的食物。④指導患者合理搭配食物、葷素結合,做到定時定量,食用宜溫、宜軟,細嚼慢咽,增加身體的抵抗力以及胃部的耐受力,切忌食用刺激性(辛辣),油膩、煎炸食物以及暴飲暴食,禁止抽煙、酗酒等傷害胃的生活方式。
1.3.2.2病痛傳變的護理由于每種疼痛都有自身的特殊的傳變方式和發(fā)展規(guī)律。而胃痛則是因為胃絡受損,貴瘍穿透等,可視的吐血及便血,重癥者則會出現(xiàn)心情煩悶,容易出汗和肢體冰冷,這些都是極為嚴重的現(xiàn)象,患者應該即刻入院進行治療。而對此類患者,護理人員需要具備強烈的責任感和極其敏銳的洞察力,仔細摸透胃痛的傳變路徑。護理人員可以采取一些預防措施對相關可能發(fā)生傳變的部位進行特殊護理,提高患者的抵抗力。在患者病情稍輕時,應該及時采取手段防止相關疾病的復發(fā)。
1.3.2.3用藥護理在病痛康復期,醫(yī)師需根據(jù)患者病癥,加以區(qū)別的施護和進食;在患者胃痛痊愈初期,體內(nèi)病邪還未完全排除,所以此時應給患者服用中藥進行調(diào)理,補氣養(yǎng)血,在服用時,要提醒患者在飯后服用中藥,需每次少量,多次進行。
1.3.2.4加強精神調(diào)護患者的情緒是影響病痛發(fā)生頻率和程度的重要因素[3]。憂思易怒,肝郁氣滯,內(nèi)阻心脈[4]。這對于本來就病情較重而且復雜病因的患者而言無疑是康復的一大阻礙。因此,護士開導患者,鼓勵患者說出顧慮。及時與患者溝通,耐心說明相關細節(jié),排解患者的憂慮。此外,護士還需妝扮得體,心態(tài)良好,面帶微笑,與患者自然交流。同時指導患者控制心緒的方式,引導患者維持良好的心境。
1.3.2.5起居情況胃痛患者大多胃寒,往往正氣不足,所以應引導患者做到規(guī)律作息時間,同時也要注意胃部的保暖,保持臥室的通風和安靜,以避免寒邪侵體。
1.4觀察指標①了解所有患者治療期間的體征和相關癥狀。進行相關檢查后,比較各組在治療后相關病癥情況。②要求患者及其家屬對治療期間的護理工作進行評價,統(tǒng)計滿意度。包括很滿意,一般滿意以及不滿意3個級別。
2 結果
2.1對比兩組患者術后3w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見表1。
注:實驗組患者的病癥發(fā)生率與對照組相比低。
2.2護理質量評價見表2。
注:對比兩組結果,P=0.00<0.01。從而得出實驗組患者的滿意度較高。
3討論
中醫(yī)\"治未病\"思想是中醫(yī)一大精華。所謂治未病就是采用預防手段,防止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以及傳變[5]。它在某些程度上與當代預防醫(yī)學中的某些理論是相互契合的。它強調(diào)疾病預防比治療更加重要和有效。
胃痛患者大多數(shù)身體狀況都欠佳甚至惡劣。長期的反復發(fā)作和長時間的病程再加上患者的容易疏忽使得在經(jīng)過治療之后,患者需很長時間才能徹底康復,而且引發(fā)的相關癥狀也較多。
本次研究中,筆者采用治未病思想對護士進行相關指導,最終取得顯著療效。由此可見,治未病思想是一種治療理念和方法。它采用預先護理手段和個性化的護理手段,對病患進行護理,這樣不僅可以使患者在治療時更加放松地面對,也可以提高患者配合治療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某些病痛的發(fā)生,同時也大幅度提升了護理質量以及滿意度。這些都使患者減少病痛,促進術后恢復。它對于臨床護理工作以及疾病的防治有著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參考文獻:
[1]蔡麗嬌,陳錦.\"治未病\"理論在護理實踐中的應用進展[J]護理研究,2010,11,24(11):2920-2921
[2]方桂珍.\"治未病\"理論在護理實踐中應用[J],吉林醫(yī)學,2008,9,32(5):690-691.
[3]Bass Jr J B,F(xiàn)arer L S,Hopewell P C, et all. Treatment of tuberculosis and tuberculosis infection in adults and children. American Thoracic Society and The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J]. American journal of respiratory and critical care medicine, 1994, 149(5):1359-1374.
[4]高燕輝.運用中醫(yī)治未病思想護理胃病患者[J],健康必讀,2011(10).
[5]王崗,鄭成強,劉穎,等.淺析治未病思想在糖尿病防治中運用[J],光明中醫(yī),2013,28(9):1808-1809.
編輯/王海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