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對石河子市社區(qū)419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發(fā)病危險因素、一般情況及并發(fā)癥進行臨床調查及分析,從而為本社區(qū)2型糖尿病發(fā)生及發(fā)展的防治提供依據(jù)。方法 以石河子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8個社區(qū)的2型糖尿病患者為入選對象,測量身高、體重、腰圍等臨床指標,詢問年齡、性別、吸煙史、飲酒史及并發(fā)癥等情況,進行記錄、統(tǒng)計和分析。結果 石河子市社區(qū)2型糖尿病患者平均年齡(66.21±9.11)歲,有2型糖尿病家族史、合并高血壓、吸煙史、飲酒史、腹型肥胖、肥胖因素的男女之間差異的χ2統(tǒng)計值分別為6.518、9.436、52.838、40.744、70.619、4.865,均P<0.01;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前三位的是合并腦血管意外56.80%,合并糖尿病視網(wǎng)膜病變25.54%,冠心病24.11%。結論 石河子市社區(qū)糖尿病好發(fā)于65歲以上人群,肥胖、高血壓、2型糖尿病家族史、吸煙、飲酒,尤其是肥胖、2型糖尿病家族史、高血壓為高危因素。糖尿病并發(fā)癥以腦血管病變?yōu)槭装l(fā)。
關鍵詞:社區(qū);糖尿病;危險因素;并發(fā)癥
由中華醫(yī)學會糖尿病分會發(fā)起的2007~2008年全國糖尿病流行病學調查表明我國已成為糖尿病高發(fā)國家。大于20歲的2型糖尿病患病率已經(jīng)超過9.7%,糖尿病總的未診斷率為56%,糖尿病前期人群可高達15%[1] 。尤其中老年人群,糖尿病發(fā)病率更高,而且早期癥狀不明顯,晚期并發(fā)癥多且嚴重[2]。因此迫切需要在中老年人群中開展糖尿病的早期診斷和早期防治?,F(xiàn)對石河子市8個社區(qū)共419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危險因素、一般情況及并發(fā)癥情況進行基線調查,記錄并進行統(tǒng)計分析,為進一步健全石河子社區(qū)糖尿病患者的防治制度提供依據(jù)。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石河子社區(qū)(20社區(qū)、21社區(qū)-1、21社區(qū)-2、22社區(qū)、33社區(qū)、40社區(qū)、48社區(qū)、龍巖崗社區(qū))確診的糖尿病患者為入組對象。共計419例。
1.2 調查方法與內容
1.2.1 調查方法以社區(qū)居民為對象,以社區(qū)為單位,以2型糖尿病患者為入選對象,采用面對面訪談法,填寫調查表,并測量血壓、身高、體重、腰圍及血糖、糖化血紅蛋白等,詢問吸煙史、飲酒史、合并并發(fā)癥情況。
1.2.2 采用問卷及內容統(tǒng)一采用衛(wèi)生部課題組研究制定的\"第三部分:針對社區(qū)居民的調查(糖尿病患者填寫)\"一表。包括:被調查者的一般資料,第一次隨訪情況,第二次隨訪情況。
1.2.3測量方法及診斷標準
1.2.3.1血壓測量血壓測量采用臺式水銀血壓計,患者檢測血壓前30 min內禁止吸煙和飲用咖啡,在安靜環(huán)境下休息5~10 min。醫(yī)師將血壓計汞柱開關打開,汞柱凸面水平應在零位;被測上肢(通常為右上肢)裸露、伸開并外展45°;將血壓計袖帶縛于上臂:氣囊中部應對準肱動脈,袖帶松緊以恰能放進一個手指為宜,測得血壓數(shù)值,每個測量對象均測量3次,取其平均值。
1.2.3.2血糖測量血糖均抽取靜脈血,測定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全部按照1999年WHO關于糖尿病的診斷標準:空腹血糖≥7.0 mmol/L 或餐后2 h 血糖≥11.1mmol/L。
1.2.3.3體重及身高測量采用經(jīng)校準后統(tǒng)一配發(fā)的體重測量儀測量,刻度精確到0.5kg,身高的測量采用身高坐高計,被檢查者赤足,立正姿勢站在身高坐高計的底板上(上肢自然下垂、足跟并攏,足尖分開成60°)。測量數(shù)值精確到0.1cm。
1.2.3.4 腰臀圍測量 采用標準軟皮尺測量,腰圍是取被測者髂前上嵴和第十二肋下緣連線中點,水平位繞腹一周,皮尺應緊貼軟組織,但不壓迫,測量值精確到0.1cm。臀圍為經(jīng)臀部最隆起部位測得身體水平周徑。
1.2.3.5 相關定義及標準 腰臀比(WHR)=腰圍(cm)/臀圍(cm)。 WHR:男性>0.9,女性>0.8為中心性肥胖。體重指數(shù)(Body Mass Index,簡稱BMI),BMI=體重(kg)/身高2(m2)。超重/肥胖根據(jù)2002年中國成人體重指數(shù)分類的建議標準[3]:超重 (OW):24 kg/m2 ≤ BMI <28 kg/m2;肥胖(OB):BMI ≥ 28 kg/m2。
1.3統(tǒng)計分析將問卷通過審核、查對、整理后,使用SPSS17.0軟件錄入數(shù)據(jù),并進行數(shù)據(jù)的統(tǒng)計和分析。
2 結果
2.1 2型糖尿病患者的一般情況 本次符合調查要求的患者共計419人,男性188人(44.87%),女性231人(55.13%),男女比例1:1.13;年齡32~86(66.21±9.11)歲;民族:均為漢族。 BMI平均25.36±2.94,大于24。(見表1)。
2.2 2型糖尿病患者危險因素分布情況見表2和圖1,對社區(qū)糖尿病患者BMI研究分析顯示,體重正常范圍者144例(34.37%),超重及肥胖患者275例(65.63%)。糖尿病患者中有糖尿病家族史、服用降壓藥、吸煙史、飲酒史、肥胖、中心性肥胖的人群中,男性與女性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除吸煙飲酒是男性患糖尿病的高危因素,肥胖、中心性肥胖、合并高血壓、合并2型糖尿病家族史是女性2型糖尿病中常見的高危因素。
圖1 男女2型糖尿病患者患病危險因素分布情況
2.3 2型糖尿病患者并發(fā)癥情況分析 見表3。
3討論
近年來, 隨著世界對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關注, 對2型糖尿病危險因素的研究日益增多[4]。本研究結果分析顯示,在石河子社區(qū),有2型糖尿病家族史、合并高血壓、較高的WHR和BMI、有吸煙史和飲酒史均為糖尿病的危險因素,這與鄒宇華[5]等\"除了受遺傳因素的影響以外, 飲食習慣、高血壓、患有心腦血管疾病、吸煙、肥胖、職業(yè)因素等均與糖尿病的發(fā)生有關\"的結論相符合。 對BMI及WHR分析提示在石河子社區(qū)中,肥胖是糖尿病發(fā)病率增加的重要影響因素之一,這與\"約有3/4 左右的糖尿病患者存在有肥胖現(xiàn)象\"的說法相一致[6,7]。男女分組對比中,糖尿病患者中女性BMI增高的患者所占比例更大;結合WHR,女性患者中心性肥胖的比例高于男性。綜上分析,除吸煙、飲酒外,其余上述危險因素均女性高于男性,提示有2型糖尿病家族史、合并高血壓、肥胖是女性患糖尿病的主要危險因素。中心性肥胖的女性更應提高警惕。因此,預防中心性肥胖的發(fā)生是降低糖尿病患病率的重要措施[8]。
本研究顯示,石河子社區(qū)糖尿病患者平均年齡在65歲以上,血壓為129.26±13.28/79.87±33.89mmHg,BMI為25.36±2.94,由此可見,石河子社區(qū)2型糖尿病以老年人高發(fā),BMI大于正常值者為主要高發(fā)人群,因此,應每年進行體檢篩查,做到早期發(fā)現(xiàn)、早期診斷與早期治療, 從而降低糖尿病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
社區(qū)糖尿病發(fā)病率高、危害大,且糖尿病并發(fā)癥嚴重,應給予足夠重視。糖尿病合并腦血管意外所占比例最大,其次是糖尿病視網(wǎng)膜病變和冠心病,糖尿病合并慢性并發(fā)癥后果嚴重,尤其是心腦血管疾病,引起死亡的可能極高。國內早有報道,約3/4的糖尿患者無癥狀,不易發(fā)現(xiàn),因而往往得不到及時確診和治療,致使慢性并發(fā)癥增多[9]。慢性病防治已經(jīng)成為目前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工作的重中之重,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機構應充分發(fā)揮自身經(jīng)濟、有效、方便、快捷和上門服務的特點,在慢性病防治中起到積極作用。
在石河子市社區(qū)65歲以上,合并有肥胖、高血壓、家族史、吸煙、飲酒的糖尿患者群,開展宣教,尤其是對肥胖、有家族史、高血壓的女性,可預防本地區(qū)2型糖尿病的發(fā)生發(fā)展及腦血管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和發(fā)展。
參考文獻:
[1]Seligman R,Meisner M,Lisboa TC,et al. Decreases in procalcitonin and C-reactive pro-tein are strong predictors of survival in 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J].Crit Care,2006,10( 5) : R125.
[2]杜立峰,孫師元,王鵬. 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病原菌分析[J]. 實用老年醫(yī)學, 2003,17( 6) : 327-328.
[3]中國肥胖問題工作組數(shù)據(jù)匯總分析協(xié)作組. 我國成人體重指數(shù)和腰圍對相關疾病危險因素異常的預測價值:適宜體重指數(shù)和腰圍切點的研究[J]. 中華流行病學雜志, 2002, 23(1): 5-10.
[4]馬駿,王建華,王正倫,等.2 型糖尿病危險因素的病例對照研究〔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 2001,22( 5) :565- 367.
[5]鄒宇華1, 張弛2 , 張冬梅,等.2 型糖尿病危險因素的非條件Logist ic 回歸分析[J].Chin J Prev Cont r C hron Non-commu n Dis, February 2004, Vol 12, No. 1:12-14.
[6]Peiris AN, Mueller RA, Smith GA, et al. Splanchnic insulin metabolism in obesity: influence of body fat distribution[J]. J Clin Invest , 1986, 78(6):1648-1657.
[7]Peiris AN, Mueller RA, Struve MF, et al. Relationship of androgrnicactivity to splanchnic Insulin metabolism and peripheral glucose utilization in premenopausal women[J]. J Clin Endocrinol Metab,1987, 64(1): 162-169.
[8]李龍心,何森,張軍,等.成都地區(qū)中老年人群體重指數(shù)及腹型肥胖對糖尿病患病率及空腹血糖水平的影響,[J]華西醫(yī)學 2012, 27(4)
[9]楊紅,張云君,方萍,等.社區(qū)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基線調查分析[J].地方病通報,2008,23(5):33-34.
編輯/王海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