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分析胃鏡結合核磁共振在胃癌術前的診斷價值。方法 抽取我院于2011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胃癌患者80例,將患者隨機均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其中觀察組采用胃鏡結合核磁共振進行術前診斷,對照組采用胃鏡進行檢查,分析兩組患者的檢查結果。結果 分析兩組患者的檢查結果,觀察組40例患者中,診斷26例診斷為胃癌,胃癌診斷率為65%。對照組40例,診斷出胃癌37例,胃癌診斷率為92.5%,差距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采用胃鏡結合核磁共振進行胃癌術前診治,能夠明確胃癌的術前分期,為臨床治療提供科學的依據(jù)。
關鍵詞:胃鏡;核磁共振;胃癌;臨床診斷
胃癌是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由于該疾病前期臨床癥狀并不明顯,利用胃鏡進行臨床診斷時,往往出現(xiàn)誤診的現(xiàn)象,延誤救治時機。針對這一現(xiàn)象,我們在胃鏡的基礎上聯(lián)合核磁共振進行聯(lián)合診斷,有利于對胃癌的定位和定性診斷,進一步明確患者的胃癌分期,為臨床治療方式提供依據(jù)。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本組選取我院于2011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胃癌患者80例,其中男性54例,女性26例,年齡為37~68歲,平均年齡(51.17±1.29)歲。胃癌患者均經病理證實,其中胃癌I期17例,胃癌Ⅱ期19例,胃癌Ⅲ期31例,胃癌Ⅳ期13例。本組80例胃癌患者,將患者隨機均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采用胃鏡結合核磁共振行術前診斷,對照組采用胃鏡進行術前診斷。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1.2.1對照組對照組采用胃鏡行胃癌術前診斷。取胃癌周邊及中心區(qū)組織,行常規(guī)儲存切片后,利用HE染色,并行病理活檢。
1.2.2觀察組觀察組采用胃鏡結合核磁共振行胃癌術前診斷?;颊咝谐R?guī)胃鏡檢查。核磁共振:檢查前空腹(10±2)h,服用(900±1000)ml水為對比劑,注射15mg山莨菪堿,采用1.5T超導型核磁共振成像儀掃描冠狀位、軸位。
1.2.3觀察指標通過胃鏡檢查結果分析胃癌患者的病灶位置、區(qū)間、嚴重程度等。根據(jù)核磁共振檢查結果分析病灶大小、范圍以及癌癥分期等。
1.3統(tǒng)計學分析應用SPSS13.0統(tǒng)計學軟件對上述治療進行數(shù)據(jù)的分析,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檢驗標準為α=0.05,P<0.05時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80例胃癌患者均經病理證實。觀察組采用胃鏡結合核磁共振共振進行檢測,診斷出37例患者為不同程度的胃癌:其中胃癌I期8例,胃癌Ⅱ期9例,胃癌Ⅲ期12例,胃癌Ⅳ期8例,準確率為92.5%。對照組采用胃鏡進行臨床診斷,26例患者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胃癌,其中胃癌I期5例,胃癌Ⅱ期6例,胃癌Ⅲ期9例,胃癌Ⅳ期6例,胃癌診斷率為65%,差距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確診率,發(fā)現(xiàn)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結論
隨著人們物質生活的水平的提高,生存環(huán)境的變化,胃癌逐漸成為常見的臨床癌癥之一。有學者指出,胃癌初期的臨床癥狀并不明顯,易出現(xiàn)誤診的現(xiàn)象。隨著醫(yī)療技術的發(fā)展,臨床上常常采用胃鏡結合核磁共振進行胃癌患者的臨床診斷,有利于明確患者的手術分析,降低手術風險。
胃鏡通過診斷處于運動狀態(tài)的胃液粘膜,檢查患者實處出現(xiàn)病變以及病灶的類型、大小、范圍等,通過對病灶周圍組織的活檢,可明確患者病因。由于胃鏡可以檢測出患者胃部組織間的細微變化,能夠提高對胃癌患者的診斷率。因此,胃鏡檢測技術常用于早期胃癌的臨床診斷中[1]。臨床研究中,采用胃鏡的方式進行臨床診斷,無法明確患者腫瘤的確切直徑,檢查結果停留在表面,對胃癌分期的診斷率有待提高。為降低手術風險,胃癌患者行手術前,應在胃鏡檢查的基礎上結合影像學進行檢查,明確患者的癌癥分期[2]。
80年代初期,核磁共振開始應用于臨床檢查中,其具有軟組織分辨率高、多參數(shù)成像的特點,在臨床中得到廣泛應用。相對與胃鏡檢測來說,核磁共振成像檢測技術可更加清晰的呈現(xiàn)患者胃部組織結構。相關文獻表明,利用核磁共振對胃癌患者行常規(guī)檢查的過程中,可以清楚的顯示出胃部的5層結構,有利于觀察病灶的位置、大小[3]。且核磁共振的檢查范圍較大,進行臨床診斷的過程中,可通過掃描胃部的冠狀位、矢狀位、橫斷面及任意斜面圖像,為胃部進行全方位檢查。根據(jù)患者的病情,對胃部的腫瘤進行分析[4],了解胃部腫瘤是否對周圍的臟器官造成影響,判斷淋巴轉移情況,為無法行胃鏡檢測的患者提供了手術依據(jù)。此外,核磁共振具有無輻射、創(chuàng)傷小的特點,可進行多次胃部截面檢查,隨時掌握患者胃部腫瘤的變化情況,對明確患者的癌癥術前分期具有重要意義。
現(xiàn)階段,受到檢查技術的限制,核磁共振診斷技術對胃部的充盈度的依賴性較大。即患者進行核磁共振的常規(guī)檢查時,應先服用適量的水為對比劑,充盈胃囊,如果患者的胃壁厚度≤5mm時,則患者未出現(xiàn)胃癌;如果患者的胃壁≥6mm時,則患者病情具有病理學中的診斷意義[5]。
臨床治療表明,早期胃癌患者行根治性手術后,治愈率較高。因此,當患者出現(xiàn)胃部不適、腹脹等癥狀時,應及時到醫(yī)院就診,盡早進行治療,提高患者的生存機率。筆者認為,在胃癌患者術前臨床檢測中,采用胃鏡結合核磁共振進行檢查可明確病灶的大小,位置以及對周邊器官組織的影響,提高胃癌分期的診斷率。本組共80例癌癥患者,觀察組診斷出37例。對照組診斷出26例,由此可見采用胃鏡結合核磁共振的診斷率較高。此外,觀察組40例患者中,胃癌I期8例,胃癌Ⅱ期9例,胃癌Ⅲ期12例,胃癌Ⅳ期8例,胃癌診斷率為92.5%。對照組40例患者中,26例患者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胃癌,其中胃癌I期5例,胃癌Ⅱ期6例,胃癌Ⅲ期9例,胃癌Ⅳ期6例,胃癌診斷率為65%,差距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由此可見,胃鏡結合核磁共振能明確的診斷出患者的胃癌分期,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綜上所述,采用胃鏡結合核磁共振對胃癌患者進行術前診斷,不僅可以明確病灶的位置,還能提高對胃癌術前分期的診斷率,有利于患者盡早治療,降低手術風險。
參考文獻:
[1]呂艷麗,李毅,劉光順,等.胃癌高發(fā)區(qū)血清胃蛋白酶原初篩加高危人群胃鏡檢查方案與直接胃鏡篩查方案的效果比較[J].中華腫瘤雜志,2013(5):394-397.
[2]朱芳來,凌安生.Ⅳ期胃癌腹腔內化療聯(lián)合胃鏡下局部治療療效觀察[J].實用臨床醫(yī)學雜志,2011(3):96-97.
[3]趙梅莘,丁士剛,劉琳娜,等.術前胃鏡下胃黏膜活檢組織TrkB、TRIM29表達對胃癌淋巴結轉移的預測價值[J].中華醫(yī)學雜志,2012(6):376-379.
[4]吉佳佳,阮靜,崔大祥.熒光磁性納米粒子標記間充質干細胞靶向胃癌研究[J].生物技術,2011(1):66-67.
[5]馬振海,任巧珍,趙永福,等.家族性胃癌與散發(fā)性胃癌臨床病理特征及預后的比較[J].中國胃癌外科雜志,2011(10):793-795.編輯/哈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