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研究高血壓人群體位性低血壓發(fā)生率及危險因素,總結治療經驗。方法 選取12個社區(qū)453例高血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分析男性、女性患者及不同年齡段患者體位性低血壓的發(fā)生率,并分析各項危險因素。結果 高血壓男性患者與女性患者于收縮壓、舒張壓變化情況上差異不顯著,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于年齡因素差異顯著,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危險因素中腦卒中B0.279,χ2值6.7,OR值1.50,P值<0.05;冠心病B0.468,χ2值11.2,OR值1.66,P值<0.001。結論 體位性低血壓癥狀常見于中老年人群,合并冠心病、腦卒中患者會顯著增加體位性低血壓的發(fā)病率。
關鍵詞:中老年人群;高血壓;體位性低血壓;危險因素
體位性血壓低是常見于老年人群的一種臨床現象,其與臨床疾病有一定的差別,發(fā)生率相對較低,但可能引發(fā)多種疾病,如心肌梗死、突發(fā)性心臟病等,嚴重者可致死亡。研究認為,高血壓疾病及服用抗高血壓藥物能夠促使體位性血壓低現象的發(fā)生,增加其危險性。本文采用抽樣調查方法,選取453例高血壓患者分析其體位性低血壓發(fā)生率及相關危險因素,旨在對其行針對性預防及改善預后。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12個社區(qū)居民進行多階段整群抽樣分析,每戶家庭選取1人參加,年齡范圍45~80歲,平均年齡(62.74±5.58)歲,通過篩選共選取高血壓患者453例作為本次研究對象,納入標準:高血壓診斷為2月內3次不同時間檢查收縮壓≥140mmHg(舒張壓≥90mmHg);納入排除標準:帕金森、心肌病、瓣膜病、精神疾病等[1]。
1.2方法于各醫(yī)院建立調查點,調查人員對參與者各項基本信息進行調查,醫(yī)務人員測量參與者各項體征,并建立調查表,表中包含參與者各項基本信息與測量結果,如身高、體重、血壓、心電圖等。血壓測量方式:按照標準血壓測量方式,使用水銀血壓計,并根據參與者各項基本情況針對性選擇測量部位,測量前休息10min以上,間隔1min共測量3次,取測量平均值作為分析數據。采取參與者空腹12h以上的靜脈血于檢驗中心統(tǒng)一檢測各項血液指標。收集高血壓患者服用藥物名稱、劑量等相關信息,確定患者用藥情況,將2個月內未服用或從未服用該類藥物的患者確定為未用藥患者[2]。
1.3診斷標準由臥位轉為立位后短時間內(2min)舒張壓下降≥10mmHg,或收縮壓下降≥20mmHg。
1.4統(tǒng)計學處理本次研究當中的所有數據均采用SPSS17.0統(tǒng)計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高血壓患者(453例)中臥立位血壓患者421例(92.93%),平均年齡(58.45±7.96)歲,其中男168例,女253例;年齡≥60歲者196例(46.56%),年齡<60歲者225例(53.44%);由臥位轉為立位后收縮壓(163.4±22.7)mmHg,舒張壓(98.2±11.3)mmHg;合并糖尿病患者44例(10.45%),合并冠心病患者41例(9.05%);合并腦卒中患者58例(13.78);未用藥患者共285例(67.7%),服用抗高血壓類藥物患者136例(32.3%)。
2.1體位性血壓變化情況與臥位血壓相比,患者立位舒張壓小幅度升高,收縮壓小幅度減少,呈立位后收縮壓下降值高于2min后的收縮壓。通過比較分析,高血壓男性患者與女性患者于收縮壓、舒張壓變化情況上差異不顯著,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于年齡因素差異顯著,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表2。
2.2相關危險因素經logistic多因素回歸分析,以上危險因素中腦卒中、冠心病是獨立危險因素,其中腦卒中B0.279,χ2值6.7,OR值1.50,P值<0.05;冠心病B0.468,χ2值11.2,OR值1.66,P值<0.001[3]。
2.3高血壓人群體位性低血壓發(fā)生率經統(tǒng)計分析,收縮型低血壓患者年齡≥60歲者發(fā)生率12.5%,顯著高于<60歲者8.9%,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舒張型低血壓分別為8.3%、8.5%無明顯差異;服用抗高血壓藥物患者發(fā)生率15.7%與未用藥患者發(fā)生率13.2%差異不顯著,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高血壓合并其他疾病患者發(fā)生率11.2%顯著高于未合并者7.5%,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經研究發(fā)現,年齡因素、高血壓疾病等能夠增加體位性低血壓的發(fā)生率,增加發(fā)病危險。高血壓患者體位改變時心律無法同時增加,自主神經系統(tǒng)受到損害,心室順應性下降等致使體位性低血壓的發(fā)生[4];衰老可導致壓力感受器的敏感性下降,損傷體位改變是正常的交感興奮及外周血管的收縮反映,因此中老年高血壓人群是該癥狀發(fā)生的危險人群[5]。
本研究抽樣選擇社區(qū)高血壓人群,通過多種分析方法可知:高血壓患者隨著年齡增長,體位性低血壓的發(fā)生率隨之增加,合并其他類型疾病,如腦卒中、冠心病等亦能夠顯著提高其體位性低血壓的發(fā)生率。因此,研究分析高血壓人群體位性低血壓的發(fā)生率及危險因素對高血壓臨床治療與改善預后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吳海英,惠汝太,等.中老年高血壓人群體位性低血壓發(fā)生率及相關危險因素[J].中華高血壓雜志,2009,10(10):109-111.
[2]茍曉燕,周曉莉,等.院老年患者體位性低血壓發(fā)生率及相關危險因素初探[J].中國現代醫(yī)藥雜志,2012,14(15)245-246.
[3]宋秀霞,姚曉愛,李會會.體位性低血壓的危險因素分析[J].中國慢性病預防與控制,2011,11(11):115-117.
[4]沈丹彤.神經源性體位性低血壓診斷與治療新模式的初步研究[J].南方醫(yī)科大學,2013,5(14):154-155.
[5]林仲秋,謝志泉.老年人體位性低血壓[J].中國臨床醫(yī)學,2011,12(23):225-227.
編輯/哈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