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討剖宮產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原因、診斷方法和護理對預防其發(fā)生的有效性。方法選擇2011年3月~2012年3月,剖宮產產婦104例,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實驗組術后在對照組基礎上,配合體位干預、早期功能鍛煉等系統(tǒng)護理,比較兩組下肢深靜脈血栓發(fā)生率和患者滿意度。結果實驗組發(fā)生率7.69%,對照組發(fā)生率21.15%,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實驗組滿意度82.69%,對照組滿意度69.23%,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結論剖宮產術后加強體位干預、產后運動等系統(tǒng)護理,可以降低下肢深靜脈血栓發(fā)生率,提高產婦生活質量舒適度,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剖宮產;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護理
剖宮產產婦經常在術后較嚴重的并發(fā)癥是合并下肢深靜脈血栓(DVT)[1],輕者帶來巨大的身心痛苦,重者因栓子脫落引起肺栓塞,危及產婦生命。為降低發(fā)病率,在剖宮產術后阻止其發(fā)生成為臨床工作重點,經多年研究發(fā)現(xiàn),術后及時采取必要的有效的護理措施,對預防DVT效果顯著: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擇2011年3月~2012年3月,剖宮產產婦104例,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所有產婦均單胎足月,麻醉方式相同,實行子宮下段剖宮產術。為研究方便,經本院護理倫理會批準,將產婦分為兩組,兩組產婦的年齡、孕周等一般資料見表1。
1.2方法對照組圍手術期采用傳統(tǒng)產科剖宮產護理,術后去枕平臥,常規(guī)輸液、心電監(jiān)護,護理各輸液和監(jiān)護管道,管道拆除后再開始離床活動。
實驗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針對個體差異術后給予系統(tǒng)護理。總結后主要包括:
1.2.1健康教育向產婦尤其是高齡、妊高癥、妊娠糖尿病、過度肥胖、原發(fā)下肢靜脈曲張或妊娠期水腫嚴重的及主要陪護的家屬講解DVT特點,病因,后果,術后早期活動的重要性,讓其高度重視積極配合護理。囑產婦不要扎腹帶穿緊身衣服,以免血液淤滯使靜脈壓升高[2]。告誡產婦及家屬不能吸煙,防止尼古丁刺激引起靜脈應激性收縮,誘發(fā)血栓。注意保暖,避免溫度低引起血管痙攣形成血栓。
1.2.2飲食配合從DVT形成與飲食的關系方面講解,指導產婦在可以進食后進低脂、清淡,易消化,且富含纖維素的飲食,忌辛辣和高脂肪、高膽固醇食物,多飲水,降低血液黏稠度[2]。
1.2.3功能鍛煉產婦回病房后,去枕平臥6h,膝下和腳下勿墊枕,家人給產婦按摩雙下肢,每2h協(xié)助其更換體位。麻醉清醒后,堅持作主動或被動運動,如屈伸足背、膝踝關節(jié)、抬腿等,加強股四頭肌和腓腸肌運動,按壓小腿和足背,使其背屈伸直,繃緊5~10s,反復3~5次后放松,按摩3~5次/d,直到可以自己活動。撤除鎮(zhèn)痛泵、導尿管等管道后,囑產婦下床活動,2~6h內排空膀胱。因產婦不宜長時間離床活動,故在床上配合抬臀動作,有規(guī)律地抬臀、縮肛,或平臥時屈頸看自己腹部,兩手交叉摸對側膝關節(jié),或雙上肢做環(huán)轉動作[2,3]。連續(xù)做10次/次,3次/d。
1.2.4藥物應用如果產婦出現(xiàn)下肢酸麻脹痛等現(xiàn)象,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鈣,口服華法林,檢測出凝血時間。如果癥狀加重,實施溶栓治療,應用尿激酶+葡萄糖靜脈滴注,病情穩(wěn)定減量。癥狀輕者要求臥床,抬高患肢,局部利用硫酸鎂熱敷,避免繼續(xù)按摩。
1.3臨床診斷參照第六版《婦產科學》[3],對DVT診斷是體溫升高,多在37.5~38.5℃之間,患肢觸診皮溫升高,皮色無變化或有瘀斑等皮膚顏色變化,下肢腫脹,劇烈疼痛,跛行或不敢行走,低熱,產婦情緒煩躁,呼吸加快,胸痛。如單側發(fā)病,患肢皮溫高于健側,雙側發(fā)病,與身體其它部位比較或測量皮溫可知。護士可根據產婦全身情況、對比雙下肢肢端的溫度、腫脹程度、疼痛部位、疼痛放射的方向,淺靜脈擴張,Homans征陽性等,告知醫(yī)生進行彩超檢查是否形成DVT。
1.4比較項目比較兩組DVT發(fā)生率、產婦滿意度。滿意度依出院前的調查表結果進行判斷,每項分滿意、不滿意兩項,3/4以上確定為此例滿意。
1.5統(tǒng)計學方法用χ2 13.0分析結果中的數據,用%表示計量資料,用χ2比較組間差異,如果P<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兩組DVT發(fā)生率、產婦滿意度比較,見表2。
3討論
19世紀時,Virchow提出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與血液高凝狀態(tài)、靜脈血淤滯、內膜損傷有關,剖宮產后產婦完全符合此三要素[3],①產婦選擇了剖宮產,術后因疼痛不愿早期活動,下肢肌肉泵弱,血液回流慢,下肢靜脈血流淤滯情況嚴重;②產婦在妊娠期血漿纖維蛋白大幅度增加,白細胞積聚,血液處于高凝狀態(tài);③過大過重的子宮壓迫盆腔靜脈,使血流動力學發(fā)生改變,因靜脈壓升高,血管內膜因撕裂使膠原纖維暴露[4],激活凝血過程,肢體靜脈淤滯,血管內膜損傷,凝血過程啟動,故發(fā)生DVT。
在臨床觀察時,護士要多關注產婦體溫變化,如果有持續(xù)低熱,下肢觸診皮溫升高,皮色有輕微變化,自己感覺下肢腫脹麻木,在離床活動或主被動活動時劇烈疼痛不敢行走,查體有淺靜脈擴張和Homans征陽性[5],根據其全身情況決定是否需要彩超檢查,及時觀察是否形成DVT。
DVT患者加強體位護理和功能訓練,尤其發(fā)病早期,抬高患肢,使患肢高于心臟,不屈曲膝關節(jié),使下肢處于松弛不受壓狀態(tài),以減輕腫脹,利于小腿靜脈回流。
從結果看,實驗組加強體位干預、產后運動等系統(tǒng)護理,DVT發(fā)生率7.69%,產婦滿意度82.69%,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說明護理有效,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陳海玲,胡曉燕.剖宮產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臨床護理分析[J].吉林醫(yī)學,2012,33(23):5104-5105.
[2]劉小倩.體位干預在預防剖宮產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中的作用[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0,7(18):27-29.
[3]陳尚軒.剖宮產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預防與護理[J].當代醫(yī)學,2013,19⑷:133-134.
[4]李新霞,趙倩.剖宮產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原因分析與護理對策[J].醫(yī)藥論壇雜志,2011,32⑸:198-199.
[5]莫巧屏,高照梅,陳宇,等.產后運動對預防剖宮產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研究[J].黑龍江醫(yī)學,2012,36(18):620-621.編輯/申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