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觀察針灸結合中藥治療失眠的臨床療效。方法 將符合診斷標準的120例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每組各60例。治療組采用針灸治療,以人中、百會、四神聰、印堂,雙側(勞宮、涌泉穴、大陵、內關、神門)為主穴,再根據證型配穴,并結合中藥治療,以歸脾湯結合酸棗仁湯加減為主方,再隨證型加味。對照組每晚睡前30min口服舒樂安定2mg,治療組和對照組各治療10d后,間隔2~3d后再治療10d,共治療30~50d。結果 120例患者經治療后,對照組總有效率為86.6%,治療組為96.6%,兩組對比差異顯著(P<0.01),治療組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結論 針灸結合中藥治療失眠療效顯著,操作簡單,安全,無毒副作用,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失眠;針灸治療;中藥治療;辨證論治
失眠又稱\"不寐\"。是以經常不能獲得正常睡眠為特征的一類病癥,主要表現(xiàn)為睡眠時間、深度的不足,輕者入睡困難,或寐而不酣,時寐時醒,或醒后不能在寐,重者徹夜不寐,常影響人們的正常工作、生活、學習和健康,并常伴有頭痛、頭暈、心悸、怔忡、健忘、食欲減退和精神疲憊等臨床癥狀,現(xiàn)代醫(yī)學歸屬于神經衰弱范疇?,F(xiàn)代醫(yī)學治療主要采用苯二氮卓類鎮(zhèn)靜安眠藥及心理治療來治療本病,雖然有一定的療效,但長期應用易產生耐藥性、成癮性、抑制呼吸等毒副作用,而心理治療效果不穩(wěn)定,影響因素較多,但是中醫(yī)針灸結合中藥在辨證論治基礎上治療失眠效果顯著,我科從2012年~2014年2月份,對120例失眠患者進行治療,取得顯著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本組120例患者均為我院門診及住院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60例,其中對照組中男11例,女49例,年齡33~81歲,平均為53.2歲,病程2個月~33年。治療組中男性患者9例,女性51例,年齡為31~79歲,平均為51.6歲,病程50d~30年,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取穴和中藥及辯證配穴治療組以五心穴(人中,雙側勞宮、涌泉穴)、百會、四神聰、印堂、大陵、內關、神門為主穴。根據證型配穴:心脾兩虛者加心俞、脾俞、足三里;陰虛火旺者加太溪、腎俞、心俞;肝郁化火者加肝俞大陵行間;胃腑失和者加中脘足三里 ;心膽氣虛者加心俞、膽俞、陽陵泉、丘墟。中藥以歸脾湯合酸棗仁湯加減為主方:黨參20g,黃芪30g,酸棗仁20g,龍眼肉20g,白術15g,茯神15g,遠志15g,當歸10g,知母10g,木香10g,炙甘草10g,大棗10g,隨證加減:心脾兩虛者加:阿膠10g,山藥30g;陰虛火旺者:去黨參加生地15g,麥冬15g,天花粉10g,黃連6g;肝郁化火者加:龍膽草15g,蘆薈15g,柴胡10g,郁金10g;胃腑失和者加:陳皮10g,法半夏10g,厚樸10g,黃連3g;心膽氣虛者加:阿膠10g,石菖蒲15g,重用茯神30g。
1.2.2操作治療組對所選用的穴位常規(guī)消毒。先用不銹鋼針針刺五心穴,以雀啄瀉法,其中人中以斜向上刺雀啄瀉法以眼球濕潤為度,勞宮、涌泉直刺雀啄瀉法,有針脹感即可,對于重度失眠患者,可留針30min,中輕度患者不留針,再針刺百會、四神聰、印堂、大陵、內關、神門,均先用平補平瀉手法,留針30min。然后隨癥配用上述穴位,其中心脾兩虛、脾胃失和、心膽氣虛者配穴用補法,陰虛火旺、肝郁化火者配穴用瀉法。中藥1付/d,水煎300ml,口服150ml,2次/d。對照組選用口服舒樂安定2mg,于睡前30min口服。
1.2.3時間及療程治療組留針30min/次,1次/d,10次為1療程,間隔2~3d再行第2個療程,連續(xù)治療3~5個療程。中藥10d為1療程,間隔2~3d再行第2個療程,連續(xù)治療3~5個療程。對照組口服舒樂安定2mg,1次/d,10d為1療程,連續(xù)3~5個療程。
2結果
2.1療效判定的標準根據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頒布的《中醫(y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 [1]制定:①治愈:失眠消失,睡眠恢復正?;蛩邥r間在6h以上,醒后精力充沛;②好轉:失眠減輕,睡眠時間在3h以上;③無效:失眠癥狀無改善。
2.2療效觀察兩組患者治療后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
對照組和治療組各60例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統(tǒng)計學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但是治療效果對比差異顯著,治療組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統(tǒng)計學χ2檢驗差異顯著,P<0.01。
3典型病例介紹
張某,男,56歲,因外傷致全身多處骨折術后2個月余,術后一直睡眠很差,夜間只能睡30min~1h左右,甚至徹夜難眠,白天也無法入睡,精神極差,痛苦不堪,于2013年9月21日由骨科轉入我科后,進行針灸治療,先針刺五心穴,人中斜向上雀啄刺法,以眼球濕潤為度,留針,再針刺雙側勞宮,涌泉,平補平瀉留針,然后針刺百會,四神聰,印堂,內關,大陵,神門,針刺得氣后留針,最后辯證選穴,因外傷后氣血虧虛故加用中脘,足三里,氣海俞,血海以調理脾胃,補氣和血。中藥以歸脾湯合酸棗仁湯為主方加味:黨參20g,黃芪30g,酸棗仁20g,龍眼肉20g,白術15g,茯神15g,遠志15g,當歸10g,知母10g,木香10g,炙甘草10g,大棗10g,阿膠15g,山藥30g,熟地20g;1付/d,水煎300ml,口服150ml,2次/d。經治療3d后患者睡眠狀況明顯好轉,晚上可睡眠3~4h以上,精神狀況明顯好轉,1個療程后睡眠恢復正常,1個療程治愈,2~3d后再鞏固1個療程,后一直未再發(fā)。
4討論
中醫(yī)認為失眠是由于人體氣血陰陽失調,臟腑功能失調,心失所養(yǎng)而致。故針灸治療失眠的關鍵在于調整機體陰陽的偏盛偏衰,疏通經絡,調理氣血,平衡陰陽,配合使用中藥以歸脾湯合酸棗仁湯為主方,起到益氣養(yǎng)血,寧心安神的功效,促使機體恢復到正常的生理狀態(tài)。武連仲教授總結的\"五心穴\"即人中(頭心)、雙側勞宮(手心)、涌泉穴(足心)[2]。涌泉是足少陰腎經之井穴,陰陽二氣之根皆從下而上,故刺涌泉可滋陰清熱,交通心腎,使水升火降,上下貫通,虛火上炎者可壯水制火,實火獨亢這也可釜底抽薪。人中(水溝)穴屬督脈,為諸陽之會,連心絡腎,上通入腦,故針刺可安神定志,醒神開竅,勞宮為手厥陰心包經之滎穴,滎主身熱,故可清心安神。百會穴為督脈經穴,總督諸陽之脈直通于腦,位于巔頂絡腎貫心,有調氣補陽,以補下元虛損,調髓益腦聰竅,寧心安神之效,百會、四神聰,印堂均為頭部穴位,針刺得氣可調理頭部經氣重新調整,引陽入陰,以恢復陰陽平衡。神門乃手少陰心經之原穴,心藏神,故取之可寧心安神,大陵、內關為手厥陰心包經之原穴和絡穴,且內關又為八脈交會穴之一,通陰維脈,可治療胃、心、胸部疾患,故原穴、絡穴相配具有寧心安神、清肝解郁、和中降逆,寬胸理氣等作用,故神門、大陵、內關相配以達到清降心火,安心神之功效。心俞乃心氣之所聚之處,能疏通心絡,調節(jié)心的氣機,從而改善心得藏神功能,肝俞、脾俞、腎俞、膽俞、乃肝脾腎膽之氣輸注背部的穴位,均具有疏通經絡,條暢氣機,且肝俞、膽俞有疏肝理氣,調肝利膽,脾俞健脾理氣,腎俞補腎助陽,太溪為腎經原穴,滋陰補腎,中脘、足三里調理脾胃,以助氣血生化之源,協(xié)助心的藏神功能,以起到安神功效,根據證型選配以上穴位以達到治病求因,標本兼治的效果。中藥方中:黨參、黃芪補氣健脾,當歸、龍眼肉、養(yǎng)血合營,茯神、酸棗仁、遠志養(yǎng)心安神,白術、炙甘草、大棗、和胃健脾,以資氣血生化之源。知母滋陰降火、木香、白術健脾理氣、使補而不滯,再隨證配伍,以配合針灸治療調理氣血,平衡陰陽,寧心安神,使機體恢復到\"陰平陽秘,精神乃治\"的良好狀態(tài)。
現(xiàn)代醫(yī)學研究,頭針和體針可刺激大腦中樞釋放與睡眠有關的神經遞質,激素,神經肽等,其含量直接影響著睡眠和睡醒結構,如NE(去甲腎上腺素)和5-HT(五羥色胺),二者是對睡眠和覺醒狀態(tài)起決定作用的一對介質,當腦內NE的含量不變或升高時,降低5-HT含量可引起失眠,當腦內5-HT不變或升高時,降低NE含量可引起嗜睡[3,4]。正是由于針刺這些頭穴和體穴,促使大腦分泌與睡眠有關的神經遞質或通過增加可利用的5-HT及調動別的睡眠物質而起到催眠作用,這可能就是針灸治療失眠的生化機制,使大腦皮層的興奮與抑制功能達到平衡,以建立起正常的睡眠和覺醒節(jié)律[5]。
綜上所述,運用針灸配合中藥治療失眠療效顯著,不僅避免了口服西藥帶來的副作用及耐藥性,而且簡單易行,安全,易于推廣,值得廣大醫(yī)務工作者臨床應用。
參考文獻:
[1]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20.
[2]唐艷,殷麗莉.武連仲教授治療頑固性失眠之特穴特效[J].中國針灸,2007,27(12):927-928.
[3]庫寶善.慢波睡眠的藥理學研究[J].北京醫(yī)科大學學報,1999,31(3):204-208.
[4]王淑英,姚海燕,庫寶善.電子誘導睡眠器的實驗研究[J].醫(yī)學研究通信,1998,27(7):24-26.
[5]周曉卿. 頑固性失眠治療八法[J].河南中醫(yī)學院學報,2004,19(111):44-45.
編輯/哈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