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分析CT灌注成像對肺癌放療治療療效的評價價值。方法 采用回顧性分析方法對27例患者的臨床治療資料進行整理、分析?;颊呋熐?、后進行CT灌注成像掃描,比較分析治療后有效與無效患者的血容量(BV)、血流量(BF)、對比劑平均通過時間(MTT)、表明通透性(PS)以及強化峰(PH)等參數結果。結果 27例患者化療后19例患者有效,有效率為70.37%,無效8例,無效率為29.63%。灌注參數中有效組治療前后比較BV、BF、PS和PH顯著降低(P<0.01),MTT值顯著(P<0.01)升高。而無效組患者治療前后上述參數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CT灌注成像掃描能準備反應腫瘤血流情況,對治療效果有確切的評價意義,對治療優(yōu)化方案也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肺癌;CT灌注成像;化療;療效;評價
肺癌在我國的發(fā)生率逐年上升,合理、有效的治療方案對延長患者生命意義重大。治療的療效評價則對治療提供重要的參考。腫瘤內血管極為豐富,血管的過分生長則使其血管形態(tài),血液動力學發(fā)生改變[1-2]。而CT灌注成像恰可以反映腫瘤組織中微血管形態(tài)學與動力學等的變化[3-4]。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以2010年1月~2013年7月在我院進行治療的27例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為分析對象,采用回顧性分析方法,對這27例患者的臨床治療資料和隨訪記錄結果進行整理分析。其中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6例,患者的平均年齡(41.56±9.37)歲。所有患者入院后經檢查確診為非小細胞肺癌,有實體病灶證據,臨床分期為Ⅲb-Ⅳ期,KSP評分>60分,心、肝、腎功能基本正常,無其他特殊嚴重的疾病史,經分析評價所有患者的預計生存至少3個月。
1.2方法治療前進行CT灌注成像,記錄各參數數據。然后進行相同方案的化療計劃,采用TP方案(順鉑+紫杉醇)或者NP方案(順鉑+長春瑞濱),完成化療療程后對每位患者相關標準[5]進行治療療效的評價,并按編號記錄患者的治療療效結果。隨后分為有效組與無效組兩組,分別進行CT灌注成像,隨后統(tǒng)計分析灌注參數結果。
所采用的CT為Philips Brilliance64層螺旋CT,CT參數:120Kv,50mA,層厚0.5mm,0.5s/w。采用優(yōu)維顯300對比劑,300mg/ml,灌注成像掃描對比劑劑量為50ml,以5ml/s速度注射,10~30s后開始掃描,間隔時間為2s。排除患者等其他一切影響掃描質量的因素。
1.3統(tǒng)計學方法將所有患者的實驗數據進行整理后錄入統(tǒng)計學分析軟件SPSS19.0進行數據的處理與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為差異具有顯著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治療前,27例患者肺癌組織2.6cm~13cm,平均(5.37±2.13)cm。行CT灌注成像其相關灌注參數為:MTT在20~30s之間,平均(13.79±2.68)s;BV平均值(16.32±4.57)ml/100g;BF平均值(23.96±9.93)ml/(min·100g);PH平均值為(28.32±7.64) Hu;PS平均值為(22.35±7.43) ml/(min·100g)。治療后,27例患者19例有效,8例無效,按照預定患者編號統(tǒng)計分組患者治療前的各參數平均值,然后對有效與無效患者分別進行CT灌注成像掃描,分別計算兩組患者治療后的的各參數平均值進行對比分析。見表1。結果表明,有效組19例患者治療前后CT灌注掃描參數比較差異均具有顯著統(tǒng)計學意義(P<0.01)。但無效組患者治療前后參數比較分析結果顯示,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腫瘤組織內血管豐富,血流量和血容量也相應較大,抑制血管的生長是治療腫瘤的途徑。但往往憑普通CT掃描以腫瘤大小情況對腫瘤組織的生長情況進行評價不甚嚴謹。CT灌注掃描借以腫瘤組織中血管及血液的形態(tài)學和動力學改變來評價,能夠準確反映腫瘤的血供等,通過各項灌注參數比較,能定量評價肺癌治療前后的血流變化,早期預測治療效果。結果顯示,治療有效組治療前較治療后血容量(BV)、血流量(BF)、表明通透性(PS)以及強化峰(PH)顯著下降(P<0.01),對比劑平均通過時間(MTT)顯著增加(P<0.01)。但無效組患者治療前后上述指標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這一方面說明,CT灌注掃描能準確的反應腫瘤內血管形態(tài)及血液動力學的改變;另一方面通過兩組的比較說明CT灌注掃描能有效的評價治療效果。
總之,因為癌組織中血管明顯多于正常組織,CT灌注成像能對腫瘤中的血管和血壓進行參數化分析,能客觀、科學的評價腫瘤的生長或抑制情況,那么該方法對肺癌治療的效果預測,療效評定及實驗性化療方案的療效等均有極大的價值,非常值得臨床運用。
參考文獻:
[1]Miles KA. Functional computed tomography in oncology[J].Eur J Cancer,2002,38: 2079-2084.
[2]趙振軍,梁長虹,謝淑飛,等.多層螺旋CT 肺灌注對肺腫瘤的診斷價值[J].中國醫(yī)學影像技術,2004,20(2):232-235.
[3]林麗珠,陶志廣,周岱翰.WHO標準和RECIST在肺癌多中心療效評價的比較[J].中國腫瘤臨床,2006,33(5):253-255.
[4]夏平,郝敬明,王濤,等.CT灌注成像在肺癌療效評價中的應用[J].中國醫(yī)學影像學雜志,2012,08:565-568
[5]鄭心婷,林麗珠,楊賢衛(wèi).CT灌注成像對非小細胞肺癌化療及血管靶向治療療效的評價[J].中國腫瘤臨床與康復,2012,19(3):254-257.
編輯/哈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