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討心理疏導聯(lián)合主動呼吸循環(huán)技術對拔管后患者的效果評價。方法68例拔管患者隨機分為兩組,試驗組35例在拔管患者初期進行心理疏導和主動呼吸循環(huán)技術,對照組33例進行常規(guī)治療與護理,比較兩組病例72h內(nèi)呼吸、心率、血氧飽和度等生命體征,動脈血氣分析,拔管失敗及再次插管率等。數(shù)據(jù)應用SPSS13.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結(jié)果與對照組比較,試驗組患者拔管后很快適應拔管不適,呼吸平穩(wěn)、SpO2顯著高于對照組,動脈血二氧化碳分壓PaCO2顯著低于對照組,患者初次拔管成功率和再次插管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兩組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jié)論心理疏導和主動呼吸循環(huán)技術對拔管后患者不僅能增強呼吸肌能力,促進CO2排出,也能降低再次插管率,促進疾病的康復。
關鍵詞:心理疏導;主動呼吸循環(huán)技術;拔管;拔管成功率
有創(chuàng)機械通氣作為一種人工替代性通氣手段,普遍應用于由于各種原因引起的呼吸衰竭的治療,當患者病情穩(wěn)定,自主呼吸能力恢復到適當水平時,應及時撤離呼吸機,拔除氣管導管或氣切套管。但臨床發(fā)現(xiàn)約有13.5%~25%患者成功撤機后卻因拔管失敗需要再次插管[1,4],而再次插管患者的死亡率則明顯上升。本研究對拔管患者初期進行心理疏導和主動呼吸循環(huán)技術(Active Cycle of Breathing Techniques ,ACBT)鍛煉,大大提高初次拔管成功率,取得了明顯的效果?,F(xiàn)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擇2012年5月~2013年12月應用有創(chuàng)機械通氣后拔管的住院患者68例作為研究對象,不含意識障礙及欠合作者,排除非計劃拔管(自行拔管或意外拔管)患者。其中經(jīng)口氣管插管的38例,經(jīng)鼻氣管插管的15例,氣管切開的15例;基礎疾病為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的31例,腦梗塞的10例,心肺復蘇術后的3例,多發(fā)傷6例,腎功能障礙8例,重癥胰腺炎7例,農(nóng)藥中毒的3例?;颊唠S機分為試驗組與對照組。試驗組35例,年齡(61.5±7.2)歲,男性19例,女性16例,機械通氣時間為(12±6.2)d;對照組33例,年齡(53.6±6.6)歲,男性19例,女性14例,機械通氣時間(11±5.8)d。
1.2方法對照組:常規(guī)治療與護理;試驗組:拔管后24h加強心理疏導及進行主動呼吸循環(huán)技術。心理疏導內(nèi)容包括拔管的必要性、不適及24h護士床旁守候的意義等;主動呼吸循環(huán)技術(Active Cycle of Breathing Techniques,ACBT))的方法[2]:患者雙膝屈起,一手放在胸部,一手放在臍部以感覺腹部起伏。吸氣時感覺胸部擴張,吸氣后屏氣3s,然后慢慢呼氣。做3~4次。完成2次深呼吸之后,用力呵氣1~2次,從中等肺活量開始持續(xù)到低肺活量呵氣,接著咳嗽或進行有效的咳嗽,隨后再行腹式呼吸、深呼吸,循環(huán)進行。
1.3拔管失敗的判定[3]拔管后給予氧療伴或不伴無創(chuàng)通氣48h內(nèi)出現(xiàn)病情惡化、呼吸困難,二氧化碳分壓PaCO2及氧分壓PaO2進行性上升或下降,需再次行氣管插管或插入氣管切開導管。
1.4再插管標準[4]①心跳呼吸驟停;②胸腹呼吸運動不協(xié)調(diào)或輔助呼吸肌參與;③大量誤吸或不能有效咳痰;④面罩吸氧時SaO2≤85%或PaCO2≥60mmHg;⑤血流動力學不穩(wěn)定。
1.5評價指標比較兩組病例72h內(nèi)呼吸頻率、心率、血氧飽和度(SpO2)等生命體征;動脈血氣分析(PaO2,PaCO2),拔管失敗及再次插管率等。
2結(jié)果
2.1兩組患者生命體征比較:與對照組比較,試驗組患者能很快適應拔管不適,平穩(wěn)呼吸、SpO2顯著高于對照組,動脈血二氧化碳分壓PaCO2顯著低于對照組,兩組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兩組患者拔管失敗率及再次插管率比較,見表2。
3討論
主動呼吸循環(huán)技術(ACBT)[2]起源于新西蘭,不僅包括用力呼氣技術,而且強調(diào)了胸廓擴張訓練的應用以及呼吸控制的必要性,是一種可變化的彈性治療方法,目前已在國外應用于COPD等疾病的肺康復治療。Hristara-Papadopoulou A等[5]將45例肺囊性纖維化患兒隨機分為常規(guī)體位引流組和ACBT治療組,結(jié)果顯示兩組患兒痰液總量無差異,但采用ACBT治療組患兒痰液粘稠度降低,易于咳出。因此,ACBT有利于小氣道分泌物排除,促進粘膜的清除能力。本研究將心理疏導與主動呼吸循環(huán)技術聯(lián)合應用于拔管患者,緩解患者拔管初期的緊張恐懼心理,增強信心,有效地降低再次插管率。
3.1耐心疏導患者,了解其需求,提高認知程度 拔管初期因呼吸方式的突然改變,部分患者會出現(xiàn)緊張,恐懼,呼吸淺促甚至紊亂,影響拔管成功率。護士應主動關心患者,了解其心理和關心的問題,指導患者進行深呼吸功能鍛煉,平穩(wěn)呼吸及有效咳痰,以緩解患者緊張、恐懼心理。在拔管后24h內(nèi)加強監(jiān)護,針對患者不同認知水平,耐心解釋拔管的必要性和目的,告訴患者拔管是病情好轉(zhuǎn)的標志,必要時延長家屬陪伴時間,給與患者信心和鼓勵。
3.2指導呼吸功能鍛煉,增強呼吸肌能力,促進肺功能恢復 危重癥患者剛拔管時肺功能還處于恢復階段,呼吸肌收縮效率降低,氣道阻力增加,使肺和胸廓的順應性降低,通過主動循環(huán)技術中的深呼吸鍛煉,能增強呼吸肌能力,有效提高通氣量,增加肺泡通氣量,降低氧的消耗,改善氣促和缺氧的癥狀。因此患者拔管后初期在控制感染和增強營養(yǎng)的基礎上,要鼓勵其進行呼吸功能鍛煉,增強自主呼吸能力,促進肺功能恢復。
3.3清除氣道分泌物,減少CO2潴留,有效降低再次插管率 本研究發(fā)現(xiàn)兩組患者拔管失敗原因不盡相同:試驗組75%以上是因為血流動力學不穩(wěn)定,心功能不全導致拔管失敗或再次插管;對照組則約45%是因為氣道分泌物潴留與清除障礙,32%是因為CO2潴留導致拔管失敗甚至再次插管。這是因為拔管后患者氣道狹窄、萎陷、分泌物增多,部分患者咳痰無力或無效咳痰,痰液在氣道內(nèi)潴留不能咳出,呼吸費力,增加了患者不適感甚至瀕危感,而ACBT中的用力呵氣技術,使胸內(nèi)壓力下降,產(chǎn)生較小的氣道擠壓力,呵氣時,呼吸道管壁會產(chǎn)生內(nèi)在的振動,有效松動痰液,有利于痰液的清除,大大提高了拔管成功率,再次插管率明顯降低。
在研究中,我們發(fā)現(xiàn)試驗組對疾病的認識及態(tài)度已從原來的未知和被動轉(zhuǎn)化為對疾病的預防、治療有所了解,主動配合治療和護理,自覺鍛煉。通過對部分出院患者的隨訪,了解到試驗組52%患者出院后仍然堅持呼吸功能鍛煉,并指導患者繼續(xù)鍛煉,合理用氧,按時服藥等,使患者日常生活中仍能得到醫(yī)療指導和整體護理。
參考文獻:
[1]M urayama S,Sakai S,Soeda H,eta.l Pulmonary cryptococcosis in immunocompetent patients:HRCT characteristics[J].Clin Imaging,2004,28:191-195.
[2]李望,李曉玲.主動呼吸循環(huán)技術在呼吸系統(tǒng)疾病康復中的研究進展[J].護士進修雜志,2009,24(20):1874-1875.
[3]田蓉,梁建峰,馮俐,等.自主呼吸試驗在機械通氣脫機過程中應用[J].國際呼吸雜志,2009,29(21):1321-1324.
[4]Fox DL , Muller N L.Pulmonary cryptococcosis in immuno competent patients:CT findings in 12 patients[J].AJP Am J Roentgeno, 2005,185:622-626.
[5]Hristara-PapadopoulouA,Tsanakas J.Results of active cycle of breathing techniques and conventional physiotherapy in mucociliary clearance in children with cystic fibrosis[J].Hippokratia 2007,11(4):202-204.
編輯/申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