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訂后的新版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材無論在編排體系和內容上都更適合中學生學習,但在“綜合性學習”部分卻存在著一些問題,現在把它們提出來與各位專家和同仁共同探究。
一、“綜合性學習”內容與“寫作”內容有重復現象。眾所周知,新教材的變化之一,就是把“寫作”和“綜合性學習”兩個內容進行了獨立編排,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學語文室劉真福說:“寫作從綜合性學習中剝離出來,原來的綜合性學習就變得更純粹。由原來的6次活動,減為現在的3次。篇幅變小的同時,目標、任務也更加顯豁,不再提示寫作的任務。”(《語文學習》2013年第9期第6頁)可見,獨立編排的目的就是為了使“寫作”內容條理更清晰,可操作性也更強。
但遺憾的是,在新教材第二、四單元的“綜合性學習”中還是出現了有關“寫作”的內容。筆者對新、舊教材進行了仔細對比,發(fā)現這兩個單元中的“寫作”內容都是舊教材中的內容,出現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是編者沒有根據新教材體系的變化而進行恰當的調整。如第二單元《漫游語文世界》第三部分要求“寫一篇作文”,舊教材第二單元原來是“綜合性學習·寫作·口語交際”三個內容的混編,有寫作內容是正常的。而本次教材修訂后第二單元已經有了獨立的“寫作”內容,如果再把原來單元中的內容原封不動(除了個別詞句修改,其余都是原來教材中的)地搬過來,就出現了重復的現象。
再如第四單元《成長的煩惱》,這是舊版人教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寫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的內容搬過來的,雖然新教材中這兩個內容的中間部分進行了細化,但后兩個內容的結尾依然是舊教材上的內容,即“寫成一篇作文,題目自擬”和“寫一封信,幫助他化解煩惱……”。
筆者認為,在這兩個單元的綜合性學習內容中是不應該出現寫作內容的,而新版的七年級下冊教材中就很好地避免了這個問題,在三個單元的“綜合性學習”中都刪去了舊版教材中關于“寫作”的練習。
對于上冊教材中的這方面不足,作為一線教師應該如何處理呢?筆者認為有兩種方法:一是針對綜合性學習中的寫作內容,對學生不做寫作要求;二是變換學習方式,改為與現實生活緊密聯系的內容,如針對第四單元中的寫作內容,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就這次采訪所得,歸納整理,在適當的場合與其他同學交流。”教學中這樣處理,一是符合教材修訂的要求,使條理更加清晰;二是這樣處理也符合“要多關注學生在語文活動中提出問題、探究問題以及展示學習活動成果的能力?!保ā靶抡n標”語。)
二、個別地方語言表述和標點使用不當。學生教材,尤其是語文教材的語言要規(guī)范、通用,具有典型性和邏輯性,應成為學生學習語言的藍本。可修訂后的“綜合性學習”中有些語言表述卻不夠準確、嚴密。
(一)第四單元《成長的煩惱》中的第一部分第二自然段開頭“向人傾訴是消除煩惱的有效方法”。這個句子表述是不夠嚴密的,因為消除煩惱的方法有很多,如自我調解、運動放松等都可以消除煩惱。筆者認為,這個句子如改為“向人傾訴是消除煩惱的有效方法之一”,表意就更準確、嚴密了,同時也與后文語句連貫。
(二)第六單元《少年正是讀書時》第一自然段中“讀書可以讓我們享受和吸取人類文化的成果,讓我們狹窄的心靈世界逐漸變得廣闊,變得豐富多彩”。筆者認為,心靈世界的廣闊與否與讀書有一定的關系,但不是絕對的,如果保留“狹窄”一詞,給人的感覺是把讀書的作用絕對化了,所以這里“狹窄”一詞也應刪掉。另外,從句子結構上來看,這是個二重復句,從兩個方面強調讀書的作用,可以作如下結構劃分“①讀書可以讓我們享受和吸取人類文化的成果,|并列②讓我們的心靈世界逐漸變得廣闊,|并列③變得豐富多彩”。而事實上,從本單元的主題語“少年正是讀書時”和文學作品對人的影響來看,這里應該稍作改動,即改為“①讀書不但可以讓我們享受和吸取人類文化的成果,|遞進②還可以讓我們的心靈世界逐漸變得廣闊,|并列③變得豐富多彩”。這樣一改,是不是更符合語境和主題呢?
綜合上述,新版七年級上冊《綜合性學習》部分在內容編排和語言規(guī)范上還存在著一些瑕疵,教師在使用教材的過程中還是應該以辯證的態(tài)度來對待這個問題。以上拙見,望起拋磚引玉之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