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銳杰
摘要:
本文論述了英漢習語的文化差異,并以實例說明了英漢習語翻譯的幾種常見方法,強調(diào)了在翻譯過程中要注意"貌合神離"的現(xiàn)象,提高英語學習者準確理解原文意境的能力,從而在翻譯的過程中體會英漢習語的文化差異。
關鍵詞:英漢習語;文化差異;翻譯;貌合神離
習語是某種語言經(jīng)過長期使用而提煉出來的固定短語或短句。本文所說的英語習語(idioms)是就其廣義而言的,包括俗語(colloquialisms)、諺語(proverbs)、俚語(slang expressions)和典故(allusions)等。由于地域、歷史、宗教、習俗等方面的差異,英漢習語承載著英漢兩種文化不同的民族特色及文化信息。因此習語的翻譯不僅要翻譯出原語習語的形象、修辭方法,還要翻譯出其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并充分注重其文化差異。
一、英漢習語的文化差異
(一)地理環(huán)境。在中國人的心目中, “東風”即是“春天的風”,它象征著“春天”、“溫暖”,它吹綠了中華大地,使萬物復蘇,故有“東風報春”之說,所以中國人偏愛東風。而英國的“東風”是從歐洲大陸吹來的,象征“寒冷”、“令人不愉快”,因此英國人討厭“東風”。英諺中有When the wind isin the east , its good for neither man nor beast (東風到,寒風吹,對人對畜都不好)。不過英國人喜歡“西風”,在英國,報告春天的消息是“西風”,它給英倫三島送去春天,故有“西風報春”之言。英國著名的浪漫主義詩人雪萊就曾寫過一首詩《西風頌》(Ode to the West Wind) ,詩的最后一行名傳千古的佳句表達了他對未來的美好憧憬和堅定信念: O , Wind , if winter comes , can spring be far behind (啊,西風,假如冬天已經(jīng)來臨,春天還會遠嗎)
(二)宗教信仰。中國是一個以信仰佛教為主的國家,佛教傳入中國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對中國人的影響根深蒂固,人們相信有“佛主”在左右著人世間的一切。與此相關的習語很多,如“借花獻佛”、“閑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等。在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我們有道教的“玉帝”,佛教的“閻王”,有神話的“龍王”,有“開天辟地”的盤古和“主宰自然界”的老天爺。
(三)風俗習慣。英漢習語差異是多方面的,最典型的莫過于在對狗這種動物的態(tài)度上?!肮贰迸c“dog”在中西方文化中具有不同的價值觀念。狗在漢語文化中是一種低微的動物。對中國人來說,大多數(shù)情況下,狗是令人討厭的東西,其形象是骯臟、齷齪的。漢語與狗有關的習語大都含有貶義,如 “狗急跳墻”、 “狗膽包天”等等。而在西方英語國家中,狗被認為是心愛的東西或人類最忠實的朋友。英語中有關狗的習語大都沒有貶義,如topdog (最重要的人物) ,lucky dog (幸運兒)。在英語習語中常以狗的形象來比喻人的行為。如Dog does not eat dog (同類不相殘)等。形容人“病得厲害”用sick as a dog ,“累及了”是dog tired。與此相反,中國人喜歡貓,貓在中國的文化內(nèi)涵中一般指其可愛精靈的特性。人們常用“讒貓”比喻人貪嘴,常有親昵的成分。而在西方文化中, “cat”是魔鬼的化身,是中世紀巫婆的守護精靈,人們厭惡它,所以She is a cat是指“她是一個包藏禍心的女人”。
(四)歷史典故。中英兩國都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的博大精深蘊藏著豐富的民間傳說和歷史故事,習語中有很大一部分皆來源于此。英語典故習語多來自《圣經(jīng)》和希臘羅馬神話,也有莎士比亞作品中的典故。如:a Pandoras box (潘多拉之盒———災難、麻煩、禍害的根源等) , cut the Gordians knot (快刀斬亂麻)等等。而漢語中的習語主要來源于浩如煙海的中國經(jīng)傳典籍、寓言故事和神話傳說,還有大量的習語如: “名落孫山”、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狗咬呂洞賓,不識好人心”等等。
二、英漢習語的翻譯
(一)直譯法。直譯法指在符合譯文語言規(guī)范的基礎上,在不引起誤會的聯(lián)想和誤解的前提下,保持習語的比喻、形象以及民族色彩的方法。翻譯時使用直譯法能保持原文風格。如:Easy come , easy go來得容易,去得快。
(二)意譯法。一是改造法:這種方法既達意又不悖于原文。例如:a cat on hot bricks.形象是一只在熾熱的磚頭上行走的貓,痛苦而狼狽,這個情景與漢語中的“熱鍋上的螞蟻”不謀而合,都表示“焦急而狼狽”,翻譯時更換了形象,更有利于讀者的理解。二是對聯(lián)法:在漢語中,以對聯(lián)形式構成的習語較多,上聯(lián)說形象,下聯(lián)說的是意義。
(三)套用法。有相當一部分英語習語和漢語習語在內(nèi)容和形似上都非常符合,雙方不但有相同的意義和修辭文采,并且有相同或相似的形象比喻。如果遇到此種情況,不如直接套用漢語中的同義習語,才能做到形似與神似的統(tǒng)一。
三、習語翻譯中的“貌合神離”的現(xiàn)象
有些習語其實際意義相差甚遠,不能互譯。如Wash ones hands ,一看到它,我們總會想到漢語中的“洗手不干”、“金盆洗手”,以為兩者的意義一致。實際上它們從意義到用法上都有相當大的距離。前者是“不管,不負責”的意思,而漢語中的“洗手不干”原指盜賊改邪歸正,現(xiàn)在可以指不再干某職業(yè)或某事。又如,中國有句古話,叫做“知子莫如父”,英國也有個成語“It is a wise father that knows his child. ”( The Merchant ofVenice)
本文從歷史典故、宗教信仰、生活習慣、以及地理環(huán)境等方面分析體現(xiàn)在習語中的英漢文化差異,提出英漢習語中首先要保證原文隱含意義的準確傳達,即翻譯出原文的真正意義,在沒有文化沖突的情況下兼顧形象意義和字面意義,并要根據(jù)具體的語境正確譯出原文的褒貶意義。
(作者單位:甘肅省通渭縣襄南鄉(xiāng)黑石頭初級中學,甘肅 定西 7433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