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嚴超
摘 要:自由是人類有始以來的不懈追求,在如何理解自由的問題上,新自由主義與馬克思主義分別站在不同的立場給予了不同回答,盡管在一些問題上有許多相似觀點,但核心理念卻存在顯著區(qū)別。正確理解這兩種思想流派的自由觀在本質上的不同,是堅定社會主義政治建構的關鍵。
關鍵詞:自由;個人;社會;政府干預
中圖分類號:A8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14)11-0027-03
新自由主義是當代西方社會的一支重要政治思潮,它產生于19世紀末,是在西方主要發(fā)達國家逐漸由自由資本主義向壟斷資本主義轉變的時代背景下,對傳統(tǒng)自由主義進行修正調整而產生的。雖然由來已久,但其資產階級的核心價值觀和政治觀對當今的西方社會仍產生著重要的影響,對我國社會主義政治建設也會帶來一定的沖擊。因此,剖析其內在核心本質,弄清新自由主義自由觀與馬克思主義自由觀的區(qū)別,有助于加深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認識,堅持社會主義政治建構的方向。
一、新自由主義與馬克思主義在自由基本概念上的不同理解
自由是人類與生俱來的向往和追求,也是近代以來西方主流思想共同的價值本質。但什么才是真正的自由?古典自由主義認為,當個人處于非強制或不受限制的狀態(tài)時,才是自由的,因此所有來自外在政治的、宗教的、法律的約束都被看成是自由的妨礙;過多的國家干預通常被看成是削弱了個人的積極性并侵犯了基本自由[1]。這種自由實際上是一種擺脫了他人與社會存在,無外物打擾的自我陶醉,追求的是一種唯我世界,是一種絕對的自由。新自由主義者把這種自由理解為“消極自由”,在極力反對的同時提出了“積極自由”的概念。
首先,他們認為現(xiàn)實中的人總是會被各種社會力量尤其是經濟因素牽制,自由總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其次,自由不是擺脫束縛就能獲得的,它應當有更為深刻的含義。格林認為,那些被某些事物強迫和約束的人固然沒有自由,因為不是自愿的,但假若僅僅只是解除這些束縛,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也無助于真正自由的實現(xiàn)[2]。在新自由主義者那里,自由并不是自由自在、毫無約束地做自己喜歡的事,而應當是一種自身具有的道德能力和創(chuàng)造精神,通過發(fā)揮自身的能力,使自己不斷得到完善,同時也為別人提供安全和幫助。這是一種向上的具有引導性質的力量,是一種追求自我實現(xiàn)的積極的自由。它不僅僅只是個個人問題,更是個社會問題,因為每個人要想有所作為,總是要考慮到周圍的環(huán)境和條件,而且必須符合他人和社會的公共利益,這是一種必須遵從的道德準則。
新自由主義在道德的基礎上把人的內在潛能的發(fā)揮與人的目標追求聯(lián)系在一起,闡明自由是具有自主性、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同時自由的實現(xiàn)會受到外在條件和環(huán)境的制約,這樣就將自由的自主性與束縛性結合在了一起,克服了古典自由主義的片面性和絕對性,闡明了新的自由觀。但遺憾的是,新自由主義者并沒有進一步回答這種外在制約條件的根源在哪里,以及如何才能使自主性和約束性得到統(tǒng)一,在什么基礎上實現(xiàn)統(tǒng)一等一系列問題。
馬克思主義在自由具有相對性的問題上,比新自由主義更透徹,從現(xiàn)實的角度回答了人的自由受到的是客觀必然性和規(guī)律性的制約,自由的實現(xiàn)必須以人生存所依賴的自然條件和社會條件為前提,自由與必然性始終是一對矛盾統(tǒng)一體。從認識論的角度上看,自由首先意味著對客觀必然性和規(guī)律性的認識,這種認識既包括對外物本質及規(guī)律的認識,也包括對主體自我能力、狀況等的認知。在這種綜合性認識的基礎上,通過發(fā)揮主觀能動性,以一種感性的實踐活動使外物和自我超越“實然”狀態(tài),使客觀必然性與自身發(fā)展和諧一致,自由最終作為主體的一種屬性,成為主體的擁有。因此自由彰顯的是在這個過程中人的認識和改造的能力?!白杂刹辉谟诨孟胫袛[脫自然規(guī)律而獨立,而在于認識這些規(guī)律,從而能夠有計劃地使自然規(guī)律為一定的目的服務?!盵3]在馬克思主義那里,自由既是一種內在的理想向往,也是一種主體能力與價值的外在表現(xiàn),更是一種包含認識過程、實踐過程的現(xiàn)實追求。
二、新自由主義與馬克思主義在自由的主體上的不同認識
自由是誰的?與他人和社會有關嗎?個人和社會的關系問題,就成為自由主義自由觀的核心問題。由于自由主義起源于17世紀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時期,因而早期的古典自由主義帶有濃厚的文藝復興的人文印記,奉行個人感受至上,認為每個人的生命、自由和財產是不可被剝奪的權利,同時相信個人有充分的理性和自我完善能力,在個人和社會的關系問題上,奉行個人第一的原則。
隨著資本主義的不斷發(fā)展和壟斷的不斷加劇,越來越多的人認為,現(xiàn)實最需要的是公共利益和社會責任,在個人與社會的關系上,更應當強調人的社會性。為此,美國的新自由主義者提出了“新個人主義”的概念,試圖彌補古典自由主義在個人與社會關系上存在的空缺。他們認為,個人的想法與行為總是與社會始終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脫離社會及社會關系的單個人是不存在的。這種思想最早來源于亞里士多德關于“人天生是一個政治動物”的判斷。杜威指出:“不受團體組織——無論是家庭的、經濟的、宗教的、政治的、藝術的,還是教育的——約束在一起的個人只是些怪物?!盵4]在個人利益實現(xiàn)的問題上,新自由主義也提出了自己的主張,認為僅僅憑借個人的能力是不能完全實現(xiàn)和擁有自己的權利的,因為個人權利和財富的取得不僅離不開社會各種條件和機會的提供,而且也需要得到社會的保護。因而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必須加強合作。
與古典自由主義相比,新自由主義不再極端和片面地注重個人權利和幸福,開始在個人和社會之間尋求一些平衡和聯(lián)系,強調二者的一致性,指出個人的幸福是建立在社會的基礎上。這雖說有一定的進步性,但其最終歸宿仍舊是個人主義,個人的幸福和滿足才是其追求的終點,社會的價值只是為個人的利益實現(xiàn)提供條件。換句話說,新自由主義只是為個人利益的實現(xiàn)尋求一個更好的方法而已。
在個人和社會的關系問題上,馬克思主義主張二者是內在統(tǒng)一的,一方面人不是社會歷史的消極產物,而是社會歷史的主體,離開人,社會歷史就不可能是人的歷史。而這里的“人”不是單純的抽象物,是由一個個具體的、現(xiàn)實的、有血有肉有思想的個人組成,所謂社會,也只不過是表明個人彼此之間發(fā)生的那些聯(lián)系和關系的總和。即使是在實現(xiàn)自由的過程中,馬克思主義也極為注重個人自由的實現(xiàn),《共產黨宣言》指出:“每個人的自由發(fā)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fā)展的條件”,個人的解放是一切人解放的前提。另一方面,馬克思主義認為,社會歷史構成了個人存在和發(fā)展的前提和基礎,同時還規(guī)定了人的存在方式和現(xiàn)實本質。個人總是處于一定的社會關系中的個人,“不管個人在主觀上面怎樣超脫各種關系,他在現(xiàn)實性上總是這些關系的產物”[5]。同時,自由的實現(xiàn)是以實踐為基礎的,而實踐是社會歷史的實踐,人們只有組成一定的社會,結成一定的社會關系才能進行實踐,才能在實踐中獲得自由。也就是說自由只能以社會歷史的形式存在,并且只能通過社會化的實踐才能實現(xiàn)。在闡明二者統(tǒng)一性的同時,馬克思主義站在無產階級的立場上,強調了集體主義的重要性,這種集體是在消滅剝削階級,消滅私有制之后建立的“人類共同體”。這個共同體中,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是一致的,集體利益的實現(xiàn)是個人利益實現(xiàn)的保障,這樣,馬克思主義就使個人的自由和社會利益在共產主義的基礎上得到了統(tǒng)一。
三、新自由主義與馬克思主義在自由實現(xiàn)路徑上的不同探求
新自由主義者在提出積極自由觀的時候,就認為要實現(xiàn)真正的自由,個人應當積極地努力,以充分體現(xiàn)自身的力量。但國家不能放任個人的行為,以免不同的個人之間產生沖突從而使各自利益遭受到損害,因而加強國家干預就顯得尤為必要。國家本是社會和諧的調解者,同時也是個人自由的發(fā)展條件的創(chuàng)造者,為保證每個個人的自由,應努力構建福利國家,實現(xiàn)有利于個人發(fā)展的公共的善。與此同時,政治上的自由不能離開經濟上的獨立,在壟斷經濟當道的時代,個人要想實現(xiàn)自由,經濟上的平等是前提,壟斷是這種平等的障礙,布蘭代斯因此主張,首先就應取消大壟斷資本的統(tǒng)治,在經濟上給與每個人平等自由競爭的機會。
而在如何避免政府干預過度的問題上,新自由主義者們懷著理想主義的信念相信,人有理性能力支配自己和控制社會,隨著國家干預的擴大,官僚政治會威脅到自由,這時有必要讓社會中的其他組織發(fā)揮制約作用,擴大社會獨立團體的民主是一項有效的措施。羅爾斯認為,除了平等的自由權利之外,還應當保證其實現(xiàn)的社會條件,自由市場必須以公正為目標的政治和法律制度來調節(jié)和約束,使公民的自由平等具有可實現(xiàn)的現(xiàn)實條件。
應當說,在實現(xiàn)自由的途徑和方式上,新自由主義者們提出了平等是前提,尤其指出經濟上的平等機會和相應的社會條件保障,建立福利國家,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限制壟斷資本的擴張,改善中低層人民的處境,也使得追求自由具有了更多的現(xiàn)實意義。但它的缺陷也是明顯的,國家是階級統(tǒng)治的工具,在階級社會里,要想實現(xiàn)真正的平等,生產資料所有制是關鍵,新自由主義者們在爭取自由平等權利和機會上發(fā)出了很強的呼聲,但經濟基礎不改變,平等也只能是抽象的平等。盡管羅爾斯等人看到現(xiàn)實條件改變的重要性,但他們所說的改變也只限于縮小自然和社會偶然因素造成的機會和分配差距上,主張用差別原則來糾正能力和天賦方面的不公平,雖帶有社會主義平等分配的色彩,但在資本主義私有制存在的前提下,這種平等和自由永遠是一小部分人的特權擁有。
馬克思主義認為,自由實現(xiàn)的最根本障礙來自私有制,自由不能只是一小部分人的自由,全世界的無產者聯(lián)合起來推翻資本主義社會,結束私有制的統(tǒng)治,才是通往自由的唯一出路。無產階級通過奪取政權,建立社會主義的生產方式,大力發(fā)展生產力,建立新型的自由和平等的經濟關系和社會關系,才能得到最終的解放,這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
在馬克思主義那里,以每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fā)展為原則的自由才是最高級、最理想的自由,要實現(xiàn)真正的完滿自由,必須通過真正的自由勞動。自由勞動是建立在自由時間基礎上的,它告別了傳統(tǒng)的不得已而為之的勞動形態(tài)。作為完整的人的生命活動,自由勞動使人成為積極創(chuàng)造的、有明確的內在必然性的理想的主體,即自由個性和全面發(fā)展的個體,充分體現(xiàn)出歷史主體的創(chuàng)造性本質。共產主義正是以每個人的全面發(fā)展為基本原則的自由人的聯(lián)合體。
要實現(xiàn)真正完滿的自由,首先必須在認識客觀必然性的基礎上實現(xiàn)目的性。在自由的概念中,不僅包含人的目標實現(xiàn),而且包含各種規(guī)律和客觀條件,自由也就是主體客體化,客體主體化,從認識必然性到改造世界的過程,主體的自由程度應是歷史的必然性與人的創(chuàng)造性的內在統(tǒng)一,其根本手段在于人們的社會實踐。通過實踐,人類才能正確反映人類自身,才能正確反映外部世界存在和發(fā)展的必然性,也才能在認識的基礎上改造客觀世界。通過社會實踐,主觀能動性和客觀必然性才能在對立中實現(xiàn)統(tǒng)一,人的體力、智力才能得到較好的發(fā)展,人的自由才能得以實現(xiàn)。
——————————
參考文獻:
〔1〕安德魯·文森特.現(xiàn)代政治意識形態(tài)[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58.
〔2〕馬德普,W·金里卡.中西政治文化論叢(第四輯)[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55.
〔4〕杜威.新舊個人主義[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87.
〔5〕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2.
(責任編輯 張海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