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洪娟 王岱君 莊寶祥 劉雨清
(濰坊醫(yī)學院形態(tài)學實驗室,1濰坊醫(yī)學院病理學教研室,山東261053)
病理學是較早與臨床緊密聯(lián)系的一門基礎學科,是連接組織學與胚胎學、人體解剖學等基礎醫(yī)學與內科、外科、婦科等臨床醫(yī)學之間的橋梁課程。實驗教學是病理教學環(huán)節(jié)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只是通過觀看教學錄像、觀察教學切片和大體標本,來驗證鞏固理論知識,實驗項目固定,內容枯燥,體會不到病理學的重要性、實用性及與臨床的聯(lián)系,學生在實驗過程中缺乏興趣,缺少積極性和主動性,不利于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yǎng)。
對病理學教學方法的改革在不斷探索當中[1,2],但由于實驗學時的限制,在實驗課堂上掌握的知識已不能滿足學生的求知的渴望,因此病理學實驗室開放尤為必要。
目前病理學實驗室開放基本是實驗課的延續(xù),是為了學生進一步鞏固課堂上掌握的知識,復習大體標本和病理切片,觀看教學錄像和課件,屬時間和空間的開放,個別院校開放了部分病理學技術和科研項目[3]。而將病理切片、臨床病例資料、病人大體標本圖像有機結合進行數字化處理,并用于本科病理學實驗室開放,讓學生根據病人的病史、臨床表現(xiàn)、體征、輔助檢查、治療經過和疾病演變情況、病理切片、大體標本以及最終病理診斷結果,分析疾病病理表現(xiàn)與臨床表現(xiàn)、體征、檢查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從形態(tài)和臨床表現(xiàn)角度認識和掌握某種疾病,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和臨床思維能力,這種教學模式未見報道。
大學二年級正在開設病理課的臨床醫(yī)學專業(yè)學生。
2.1 臨床病理材料
從我院附屬醫(yī)院臨床病理科取得常見疾病典型病例:大體標本拍攝圖像保存;制備病理切片;同時將每一例病人的病例資料輸入微機作為病例素材庫;使每一種病理切片都跟隨病人的大體標本照片和臨床病例資料及正常組織切片。
2.2 尸體解剖材料
選擇我院病理學教研室和附屬醫(yī)院病理科所進行的典型尸體解剖案例,將病人的病史及死亡過程的資料同樣輸入尸檢病例素材庫,并對應大體和鏡下病理切片圖像,同時錄入最后的尸體檢查報告,以便學生系統(tǒng)學習和觀看。
選擇病變結構典型、清晰的教學用切片,用數碼顯微鏡攝像系統(tǒng)進行圖像采集,制備成切片庫,或購買商品化的病理學數字切片庫。
3.1 學生自行觀察分析
學生可以自主選擇某一疾病的病理切片及其正常的組織切片進行觀察,通過網絡查閱病人的大體標本圖像和臨床病例資料,并與數字切片庫中的典型病理切片進行對比,結合課堂學習的病理學知識,根據病人的病史、臨床表現(xiàn)、體征、輔助檢查、病理切片特點、大體標本特征,分析疾病發(fā)展過程中的病理變化,從而系統(tǒng)掌握某一疾病相關知識。也可選擇某一尸檢病例,結合病人的病史及病理學改變,分析病人的疾病發(fā)展及死亡原因。
3.2 師生分析討論
由實驗指導教師針對學生疑難問題,選擇某一病例與學生進行討論,將大體標本特征、病理切片的鏡下形態(tài)特點與病人的臨床病理表現(xiàn)聯(lián)系起來,分析疾病病理表現(xiàn)與臨床表現(xiàn)、體征、檢查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讓學生從形態(tài)和臨床表現(xiàn)角度認識和掌握某種疾病,為今后臨床工作奠定堅實的基礎。
4.開放效果評價
實驗室開放效果的判斷通過以下三種方法檢驗:
(1)切片考試:準備10種常見腫瘤的病理切片,將參加過開放實驗和未參加開放實驗的學生各隨機抽取100人,分為兩組進行切片考試,考查兩組學生對病理知識點的掌握是否有差異。
(2)提供真實尸檢病例進行分析,了解學生系統(tǒng)掌握及分析疾病的能力。
(3)對兩組學生期末考試成績進行比較。
(4)對參加開放實驗的學生隨機抽取100人進行問卷調查,請學生對開放實驗教學模式與傳統(tǒng)教學模式,就對教學方法的滿意度、對病理知識點的理解程度、感興趣程度及對提高綜合分析能力培養(yǎng)等方面進行打分,每項滿分為100分,將測評結果進行分析。
(5)所得數據采用SPSS 16.0統(tǒng)計軟件包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量資料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χ2檢驗,P<0.05為有統(tǒng)計學意義。
10種切片中有7張以上診斷正確者視為及格,結果見表1。參加過開放實驗組,100名學生中有88人切片診斷及格;未參加開放實驗組,100名學生中僅有62人切片診斷及格,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表1 兩組切片考試情況比較(%)
兩組期末實驗考試成績比較見表2。結果顯示,參加過開放實驗的學生較未參加開放實驗的學生,成績顯著提升。
表2 兩組期末實驗考試成績比較()
表2 兩組期末實驗考試成績比較()
組 別 人 數 期末實驗考試成績(分)參加過開放實驗組 100 78.24±10.35未參加開放實驗組 100 64.12±12.52 t 8.6924 P<0.01
通過對參加開放實驗100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對開放實驗教學模式的滿意度、對病理學感興趣程度及對提高綜合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所占比重顯著高于傳統(tǒng)實驗教學模式,見表3。
表3 兩組問卷調查情況比較(分,)
表3 兩組問卷調查情況比較(分,)
0.01對病理學知識理解程度 88.86±9.44 82.33±11.21 4.46 <0.01對病理學感興趣程度 91.56±6.72 70.56±7.22 21.29 <0.01提高綜合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 87.32±11.06 66.24±12.54 12.61 <0.01 t P對開放實驗教學模式的滿意度 90.12±8.24 81.32±9.26 7.09 <調查內容 開放實驗教學模式 傳統(tǒng)實驗教學模式
近幾年顯微數碼互動實驗室的應用,使學生和教師可以將顯微鏡下觀察到的切片圖像進行傳輸和互動[4];虛擬化的數字切片庫也開始進入課堂[5];基于Web的形態(tài)學實驗網絡輔助教學也在不斷改革中[6];本實驗將病理切片、臨床病例資料、病人大體標本圖像有機結合進行數字化處理,并用于本科開放性實驗教學,有效地彌補了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不足,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一、理論聯(lián)系實際,基礎聯(lián)系臨床,培養(yǎng)學生綜合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學生通過觀察正常組織切片和病理切片,從形態(tài)上認識疾病的病變特點,認識正常和疾病之間的演變,理解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規(guī)律;并通過觀察大體標本圖像及查閱臨床病例資料,將病理學知識點與臨床病例廣泛聯(lián)系,極早培養(yǎng)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
研究結果表明,參加開放實驗的學生,切片診斷正確率明顯高于未參加組,其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實驗考試成績也較未參加開放實驗組有顯著提升。這充分說明,通過這種模式的開放實驗,學生對病理學知識點的掌握顯著提高,能更好地從病理形態(tài)變化和臨床病理掌握疾??;同時通過問卷調查發(fā)現(xiàn),參加開放實驗的學生極大提高了對病理學學習興趣和綜合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和思考的能力,提高教學質量
以學生為主體,學生可以自主選擇自己感興趣的疾病,通過觀察正常組織學切片和病理切片,查閱病人的大體標本圖像、病人的臨床病例資料,以及與切片庫中的典型病理切片相比對,結合課堂上掌握的組織學和病理學理論知識,從而獨立完成對某種疾病的診斷。學生能夠自主學習和思考,將病理學總論和各論相聯(lián)系,將基礎知識和臨床知識相聯(lián)系,通過病理改變和臨床資料分析疾病的病因、發(fā)病機制、疾病的結局和轉歸,能夠調動學生思維,為學生提供自由發(fā)揮的空間,培養(yǎng)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性思維能力。
三、激發(fā)學生對病理學學習的高度熱情
學生在理論課和實驗課上認真學習了某些疾病后,渴望能夠在開放實驗上自主地對病理切片進行診斷,以檢驗自己對疾病病理變化和形態(tài)特征的掌握程度,如果診斷正確則心情愉悅,歡欣鼓舞,有種挑戰(zhàn)成功的感覺,充分調動了學習的積極性;如果診斷不符,通過指導教師的啟發(fā)和引導,以及對病例的講解和分析,使學生有種豁然開朗的感覺,更好地從形態(tài)與機能、局部與整體、病理形態(tài)學改變與臨床進行聯(lián)系,圍繞疾病進行預習和復習,督促其更好地進行學習。
綜上所述,本實驗所形成的教學模式,以學生為主體,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活躍了學生思維,培養(yǎng)了學生綜合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了教學質量,有效彌補了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不足,極大的促進病理學的教學工作,為臨床醫(yī)生的培養(yǎng)打下良好的基礎。
[1]陳素娟,林信富,林瑤等.病理學實驗教學方法探索.基礎醫(yī)學教育,2011,13(1):38-40
[2]錢洪流,曹學松,丘勁華等.病理實驗教學的數字化建設與創(chuàng)新.實驗技術與管理,2008,25(5):35-37
[3]王俊蘋,劉婷.實驗室開放與應用型病理學人才的培養(yǎng).中國醫(yī)療前沿,2012,7(5):85-87
[4]胡曉松,王霞,李娟等.顯微數碼多媒體互動系統(tǒng)在病理學實驗教學中的應用.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9,28(2):107-109
[5]王進京,孫保存,趙秀等.數字切片庫結合網絡在病理學實驗教學中的應用.基礎醫(yī)學教育,2012,14(12):935-937
[6]吳義春,陳命家,姚玉芹.基于Web的形態(tài)學實驗教學改革.中國組織化學與細胞化學雜志,2012,21(2):20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