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志洲
〔關鍵詞〕 寄宿制;逃學;家庭;社會;對策
〔中圖分類號〕 G63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4)
22—0025—01
集中辦學,讓農(nóng)村孩子享受優(yōu)質(zhì)教育是地方政府為民做的一件實事。優(yōu)美的校園環(huán)境,寬敞的教室,現(xiàn)代化的教學設施,舒適的學生公寓,老師24小時陪在身邊,輔導學習、指導生活、疏導心理,無微不至的關懷。讓孩子們在遠離父母的校園中快樂、健康、和諧、幸福地生活、成長。筆者根據(jù)自己在寄宿制學校工作的經(jīng)驗,談談對寄宿制學校學生逃學的一些認識。
一、因不適應寄宿生活而逃學
孩子從小就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突然從農(nóng)村學校進入城市,到了新學校,才發(fā)現(xiàn)陌生的環(huán)境、陌生的同學、陌生的生活場所是自己極為不適應的,渴望回到自己熟悉的環(huán)境中,個別學生便不顧學校的紀律而逃學。
新生入校,要提前做好心理疏導工作,通過班會讓學生盡快相互認識、互相熟悉,在新的環(huán)境中找到朋友。聯(lián)系家長,取得家長的支持,通過電話多關心、鼓勵孩子,與孩子一起度過“斷乳期”。縮短學生在校時間,保證學生在校7-8天能回家與家人團聚,以緩解學生想家之苦。
二、 成為“弱勢群體”而逃學
有些低年級學生較懦弱、膽小,對學校管理還不是十分的了解,往往會成為個別高年級學生恐嚇、欺負、敲詐甚至毆打的對象。這些孩子遇事不敢向老師反映,當傷害達到承受極限時,為逃避傷害而選擇逃學。
召開“主題班會”展示案例或現(xiàn)身說法,讓學生展開討論,找到自我保護的方法。教給學生避免傷害的方法,保護自己。集中開展法制教育,從學校紀律、違法犯罪的角度,讓學生認識到這樣做的危害及后果,約束自己的行為。在校園設立“知情信箱”,便于學生反映問題。通過校園廣播、視頻、班會、校園文化,營造和諧校園氛圍。引導學生和睦相處、相互幫助,共同進步。
三、因“貪玩上網(wǎng)”而逃學
一些孩子平時習慣了雙休日玩耍,進入寄宿制學校后,一個學段就是7、8天,甚至10天或更長。單調(diào)的學習生活一天天重復,就會萌發(fā)逃學的念頭。
在每個學段中,以班級或年級組為單位,組織看視頻、談心、閱覽、球賽、文體活動等,豐富校園生活。與家長溝通,在學段后期,通過探望、電話等方式,關心孩子。開放學校微機室,給學生提供適當?shù)淖杂蓵r間,引導學生們搞一些電腦制作,使這些“網(wǎng)絡高手”玩游戲的特長得以發(fā)揮,讓他們體驗成功感。通過心理輔導,幫助孩子遠離網(wǎng)吧。
四、 因家庭原因而逃學
有些留守兒童,父母長期在外打工,只與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孩子找不到心靈寄托,得不到安慰;有些孩子父母雖在身邊,但家庭不和睦,孩子回家也得不到家長的關愛,感受不到家庭的溫暖;以上這些孩子在得不到親人的安慰、關心時,往往會選擇在虛擬空間尋求安慰,只要網(wǎng)友關心自己,同情自己,說出自己心中的煩惱,很容易放松警惕,與網(wǎng)友成為無話不談的知心朋友,當網(wǎng)友提出見面、散心的要求時,就會逃學跟著網(wǎng)友跑了。
通過家長學校、家長會等形式,培訓家長,幫助家長了解孩子,學會與孩子溝通,科學教育管理孩子,化解家庭矛盾,為孩子創(chuàng)建和諧的家庭氛圍。取得家長的支持,禁止學生將手機帶到學校,讓孩子遠離網(wǎng)絡。對留守兒童,學校要充分利用留守兒童之家,讓孩子定期與家長視頻會話,傾訴心聲。心理輔導老師要有重點地進行團體輔導,引導學生理解父母,拉近子女與父母的距離,加深親情,學會感恩,不要輕易相信陌生人。
五、因社會誘惑而逃學
班主任老師要隨時了解學生的交友圈,發(fā)現(xiàn)交友不慎,及時通知家長,取得家長的配合。家長要嚴格控制孩子的零花錢。對孩子多次要錢,要與班主任聯(lián)系證實,以防孩子借學校的名義騙錢逃學。通過組織學生觀看“今日說法”等法制欄目,讓學生認識到不慎交友,逃學離家的危害,學會自我保護,遠離傷害。
六、因厭學而逃學
這一類學生因?qū)W習基礎差、習慣差,上課不愿意聽講,無事可做,要么自己玩,要么與他人說話,作業(yè)錯誤率較高或干脆不做,終日游手好閑,成了老師、同學眼中的“雙差生”,就會由困學厭學而發(fā)展為逃學。
班主任要與科任老師溝通,對學困生給予特別的關注,降低學習要求,多給表現(xiàn)機會,讓他們體驗成功的樂趣,激起學習的信心。與父母溝通,對孩子多關心、多鼓勵,不放棄,對孩子始終充滿信心。班主任與班級同學溝通,讓同學們多與這些同學參加集體活動,接納他們、關心他們、幫助他們,讓其感受師生的關愛從而堅持學習。
七、因心理障礙而逃學
建議家長帶孩子看心理醫(yī)生。心理輔導老師要定期對其疏導, 配合醫(yī)生加以治療。班主任要積極鼓勵孩子多與同學交流,主動走出自閉的心理,共享學校生活的快樂。
?笙 編輯:蔡揚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