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娟 夏小鴻
作為課程設計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課程的評價方法直接影響到課程最終的實施效果。在我院的課程改革中,我們針對這一環(huán)節(jié)進行了整體設計,評價體系力求“多元化”,多元的評價對象、多元的評價主體、多元的評價角度、多元的評價方式,立足于促進課程不斷優(yōu)化、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促進教師教學水平的持續(xù)提高。
一、多元評價對象
評價對象的選取包括三個方面:對課程的評價、對學生的評價、對教師的評價。評價體系關注課程運行的全過程,強調課程的教與學兩方面,也強調課程設計本身。針對課程,我們關注課程設計每個環(huán)節(jié)的科學性、實用性、合理性,以不斷促進課程的完善;針對學生,我們關注其對理論的掌握、實踐操作以及職業(yè)道德素養(yǎng)的提升,以實現(xiàn)全面考核;針對教師,我們關注教師的理論水平、教學能力和師風師德,通過評價促進其不斷進步。
二、多元的評價主體和評價角度
評價主體的選擇,強調參與互動,自評與他評相結合,不同的評價主體,從不同的側重點實現(xiàn)對對象的全面評估。
對課程的評價,評價主體包括校外專家、校內教師、在校學生和畢業(yè)學生四方:
1.校外專家以課程標準為依據(jù),針對目標定位的合理性,整體設計的科學性,情境或任務選取的實用性,教學條件的充分性等方面進行原則性的把握;
2.校內教師的評價關注課程的具體實施,針對教學方法是否能夠適應高職學生的學習特點,教學手段是否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內容是否實現(xiàn)對學生知識、能力和道德的提升等方面做出評估,關注課程的微觀環(huán)節(jié);
3.在校學生以對課程的學習感受為依據(jù),關注如何調動學習的興趣提出建議;
4.畢業(yè)學生結合所學課程與實際工作,從課程的實用性,課程對能力、素質提升的作用方面進行評價。
對學生的評價,評價主體有學生本人、小組成員、教師、第三方評價等:
1.學生自評是指學生對自己的學習效果做出評價,如在實訓環(huán)節(jié),設置了階段總結環(huán)節(jié),學生總結自己在實訓中的得與失。自評將評價的權利交給學生,通過反思,全面的認識自我;
2.小組評價是指各小組針對組員的表現(xiàn)進行評價。在課程中需要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完成工作,針對學生的具體表現(xiàn),小組成員對其打分。評價側重于組織紀律性、協(xié)調能力、合作能力、交流能力等;
3.教師評價是指教師針對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習成果作出綜合考核;
4.第三方評價即將社會評價標準引入課程。如針對會計基礎、會計電算化實訓課程的學習通過會計從業(yè)資格證考試進行更權威的社會評估。
對教師的評價關注教師教學質量,從學生、教務處、系部教師、領導、督導等方面展開。學生的評價側重學習體會、教學能力、師德師風三個維度,包含10項指標;教務處的評價側重教學準備、教學實施、期末考試三個角度,關注教學常規(guī);系部教師評價側重對教育事業(yè)的付出、對學生培養(yǎng)的貢獻等;領導評價更加全面,側重師德師風、承擔工作、教學效果、教學內容、教學改革、教學常規(guī)等;督導關注課堂教學,通過實地聽課,對教師的教學能力進行評估。
三、多元的評價方式
在進行每一對象的評價時,評價方式的選擇將直接決定著評價的效果。在方式的選擇上我們也遵循多元化思路。
首先,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如在針對課程的評價中,定性評價的方式大量采用,用開放性的文字代替固定項目的打分,更廣泛而明確的獲知課程改進的方法;而在針對學生的評價中,既有定性評價又有定量指標。如學生自評采用文字總結,更多體現(xiàn)在自我反省,而其他主體采用定量的方式,通過打分和成績等量化指標讓評價更加準確。
其次,過程評價與結果評價相結合。評價不僅僅在于考核,更在于促進提高,因此關注過程和關注結果同樣重要。如在針對學生的評價中,學生成績的構成包括平時成績和期末成績兩個部分。對學生的考核越來越強調學生求知的過程、探究的過程和努力的過程,評價不是最終目的,以評價促進學生成長才是關鍵。
多元的評價對象,反饋了學生的學習成果、展現(xiàn)了教師的教學效果,更讓我們及時反思課程設計;多元的評價主體和評價角度,從更加全面的視角實現(xiàn)了對課程、學生和教師的客觀考核;多元的評價方式,將定性定量手段相結合,過程與結果相結合,用評價促改革、用評價促完善,真正發(fā)揮評價體系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