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寶
(平輿縣中醫(yī)院,河南 平輿463400)
運動神經元病(motor neuron disease,MND)是一組累及上、下運動神經元細胞及其傳導束的神經系統(tǒng)變性疾病,臨床常見肌肉萎縮、四肢無力、肢體強痙、聲音嘶啞、飲水嗆咳等多種癥狀,發(fā)病原因至今尚不明確?,F(xiàn)代醫(yī)學[1]認為:該病發(fā)生可能與興奮性氨基酸毒性作用、自由基氧化損傷、神經營養(yǎng)因子合成不能,或功能喪失、自身免疫、環(huán)境因素、先期病毒感染、遺傳等多種因素有關。自身免疫功能紊亂是MND目前研究、治療的一個方向。2008年6月—2014年6月,筆者采用參芪養(yǎng)元通絡方治療運動神經元病29例,總結報道如下。
選擇本院神經內科住院的運動神經元病患者29例,其中年齡20~29歲者8例,30~39歲者12例,40~49歲者5例,50~59歲者2例,60歲及以上者2例;病程在1 a以內者6例,1~2 a者12例,3~5 a者3例,6~7 a者8例;其中進行性脊肌萎縮癥16例,原發(fā)性側索硬化癥5例,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癥6例,合并進行性延髓麻痹者2例。病情程度分級:I級3例,II級8例,III級12例,IV級6例,V級0例。以中、重度患者為主,無終末期患者。
按照參考文獻[2]中運動神經元病的診斷標準。①隱襲起病、緩慢進展的上、下運動神經元性癱瘓。②既有肌肉萎縮和肌束震顫,又有腱反射亢進和病理反射。③延髓癥狀可見構音障礙,吞咽困難,舌肌麻痹、萎縮、肌纖維震顫。④缺乏以下體征:客觀感覺障礙,膀胱直腸障礙。⑤排除診斷:頸椎病、脊髓或腦干腫瘤、多發(fā)性肌炎。⑥肌電圖:在下運動神經元病損區(qū)呈現(xiàn)神經源性肌萎縮的肌電圖表現(xiàn)。⑦輕重程度分級為5級。
給予參芪養(yǎng)元通絡方,藥物組成:黃芪60 g,黨參 30 g,巴戟天30 g,黑附片20 g,熟地黃 30 g,山茱萸 20 g,蒼術 20 g,鹿角膠 30 g,菟絲子 20 g,石斛30 g,石菖蒲 30 g,桂枝 10 g,金銀花 30 g。每日1劑,水煎早、晚2次分服。2個月為1個療程,共治療1個療程。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3]制訂。肌肉跳動評分。①范圍。0分,無肢體;1分,1個肢體或1/4軀干;2分,2個肢體或1/2軀干;3分,3個肢體或大于1/2軀干。②時間。0分,無跳動;1分,累加<1 h/d(周);2分,累加1~4 h/d(周);3分,累加>4 h/d(周)。肌肉萎縮評分。0分,無肌肉萎縮;1分,只有1個肢體;2分,2個肢體;3分,大于3個肢體。構音障礙評分。0分,言語清楚;1分,言語含糊,但能聽懂;2分,言語含糊,能聽懂部分;3分,1個字都不能聽懂。吞咽評分。0分,進食正常;1分,飲水咳嗆,進食時間正常;2分,飲水咳嗆,進食時間 <30 min;3分,飲水咳嗆,進食時間 >30 min。舌肌評分。0分,無汗顫;1分,輕度汗顫,舌邊有輕度萎縮;2分,明顯汗顫、舌尖萎縮,但尚平整;3分,舌體萎縮,舌質萎縮,高低不平。肌力評分。①范圍。0分,V級;1分,IV級,2分,≤V級,II級,≤IV級;3分:0級。②程度。0分,無肢體;1分,1個肢體或1/4軀干;2分,2個肢體或1/2軀干;3分,3個肢體或>1/2軀干。
按照分數(shù)判定療效。顯效:分數(shù)減少≥60%。有效:分數(shù)減少<60%。無效:分數(shù)減少<30%。
顯效 15例,有效 12例,無效 2例,有效率為 93.2%。
見表1。
表1 治療前后臨床癥狀評分及神經功能缺損評分對比
見表2。
表2 治療前后血清NSE水平、血清SIL-2R水平對比
現(xiàn)代醫(yī)學認為:運動神經元病的發(fā)病與機體免疫功能紊亂有關,SIL-2R是T細胞激活的標志,是T細胞膜上的白細胞介素-2受體(IL-2R)α鏈脫落進入血液的成分,SIL-2R與IL-2介導的免疫反應及免疫性疾病病情變化相關。研究[4]表明:運動神經元病患者血清SIL-2R水平明顯高于正常人,升高的SIL-2R能夠與IL-2相結合,抑制T細胞單克隆增殖,使T細胞進入休止期,使活化的淋巴細胞衰竭失去免疫功能,并使NK細胞活性下降,導致機體免疫功能發(fā)生嚴重紊亂,失去正常的免疫應答而發(fā)病。神經元特異性烯醇化酶(NSE)是糖酵解代謝過程中的一種催化酶,存在于神經元和神經內分泌細胞中(占99%)。當神經元損傷或者壞死后,NSE可進入腦脊液,并通過血腦屏障進入血液,NSE水平測定可作為急性腦損傷、癲癇持續(xù)狀態(tài)和腦卒中等多種疾病神經元損害程度的標志。有研究[5]表明:運動神經元病患者血清NSE水平明顯高于正常,血清NSE水平高低可作為運動神經元損傷程度的標志。
中醫(yī)學無運動神經元病病名,根據(jù)其臨床發(fā)病特點,應歸屬“痿證”范疇。由于該病病程長、病情反復、病機較為復雜,乃本虛標實之證,脾腎陽虛、脈絡不通為基本病機。其病機變化大致從2個方面分析。1)脾腎陽虛為病變之根本[6]。脾為后天之本,主運化、統(tǒng)血,為氣血生化之源。若脾氣虛弱,氣血生化不足,導致氣血虧虛。腎為先天之本,主納氣、藏精。若腎陽虛衰,精血同源,腎精虧虛,不能生化氣血,氣血虛弱,腎氣不足,鼓動無力,全身氣血循行不暢,而成氣血瘀滯。因此,脾腎陽虛最終導致氣虛血弱、機體正氣不足、免疫力低下,此為本病發(fā)病之本。2)經脈失養(yǎng)、脈絡不通為發(fā)病之關鍵[7]。脾腎陽虛導致機體多種病情變化,均能致使脈絡不通。①脾腎虧虛、氣血生化無源,經脈失去氣血濡養(yǎng)而萎弱失用。②“邪之所湊、其氣必虛”,脾腎陽虛,氣虛血弱,機體正氣不足,免疫力低下,外邪乘虛入侵犯肺,致使“肺熱葉焦”[8]不能輸布津液潤澤筋脈、四肢,而致痿弱不用,如張子和所說:“大抵痿之為病,客熱皆因而成……總因肺受火熱葉焦之故,相傳于四臟,痿病成矣!”與現(xiàn)代醫(yī)學的免疫、病毒感染、重金屬污染、環(huán)境污染等發(fā)病學說頗為一致。③脾腎陽虛,鼓動無力,氣血循行不暢,導致經絡氣血瘀滯,失去濡養(yǎng)而發(fā)病。④脾主運化,腎者水臟,主全身津液之代謝。脾腎陽虛,無力化氣行水,導致痰濕水飲內停,阻礙經絡氣血循行而發(fā)病。由此可見,本病病機變化非常復雜,常常寒、熱、虛、實并存,氣血經絡同時為病,病情復雜多變,纏綿反復難愈,嚴重時可危及生命,治療相當棘手,常從肺、脾、腎、肝等多臟器著手,氣、血、痰、瘀、熱毒等多方面兼顧。
參芪養(yǎng)元通絡方以補養(yǎng)氣血、培補肝腎為治療之根本,重用黃芪、黨參為君藥,益氣健脾養(yǎng)血,黃芪之量倍于黨參,寓“補氣活血”之效。黑附片、巴戟天、菟絲子溫補脾腎陽氣,鼓舞全身氣血,氣血循行通暢,使肢體、經筋、脈絡得以濡養(yǎng);熟地黃、山茱萸補腎氣,益精血;鹿角膠為血肉有情之品,補腎氣,養(yǎng)精血;蒼術、石菖蒲化濕濁以通經絡,為臣藥。佐桂枝溫陽以通經絡;金銀花清熱解毒,祛邪外出;石斛養(yǎng)陰生津,榮養(yǎng)經絡,同時又能防止大量溫陽藥物傷及陰血,起到佐制之效。諸藥合用,使脾腎陽氣旺盛,氣血充足,肢體、經筋、脈絡、肌肉得以濡養(yǎng),故收效甚佳。
本研究結果表明:該方能明顯降低臨床癥狀評分、神經功能缺損評分,說明采用養(yǎng)肝腎、補氣血、通經絡的方法治療運動神經元病療效確切;同時,本方能夠顯著降低血清SIL-2R、NSE水平(P<0.01),提示可能是通過調節(jié)機體免疫功能、減輕神經功能損傷來實現(xiàn)的。
[1]崔榮太.運動神經元病治療的研究進展[J].國外醫(yī)學:內科學分冊,2006,33(10):442 -444.
[2]李洵樺,梁秀齡.運動神經元病研究的現(xiàn)狀和展望[J].國外醫(yī)學:神經病學神經外科學分冊,1999,26(4):177-179.
[3]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2.
[4]王小冬,吳祖舜,高俊風,等.運動神經元病患者血清SIL-2R水平檢測[J].中風與神經疾病雜志,1999,2(16):37-38.
[5]喬健,陳向軍,呂傳真.運動神經元病患者血清和腦脊液中NSE和GM1抗體測定及其臨床意義[J].中國神經免疫學和神經病血雜志,2001,4(8):109-110.
[6]張麗萍,王玨.裘昌林治療運動神經元病的經驗[J].中華中醫(yī)藥學刊,2011,29(1):86 -88.
[7]張麗萍,王玨.裘昌林治療運動神經元病的經驗[J].華中醫(yī)藥學刊,2011,29(1):86 -88.
[8]劉友章,李保良,潘華峰.鄧鐵濤教授治療肌萎縮側索硬化癥經驗介紹[J].新中醫(yī),2004,36(4):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