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心悅
摘 要:隨著高等教育國際化水平的提高,高校中外合作辦學不斷發(fā)展。通過引進外國教師和派出學生赴國外高校學習,越來越多的中國學生得以接受高質量的國際化教育資源。以南郵—紐約理工合作項目為例,借鑒國內高校的成功經(jīng)驗,探討中外合作辦學全英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嘗試提出解決對策。
關鍵詞:中外合作辦學;全英文教學;學術英語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4)33-0222-02
引言
中外合作辦學是我國改革開放后在教育領域里出現(xiàn)的新生事物,隨著我國對外開放領域的不斷擴大以及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中外合作辦學發(fā)展迅速。但由于中西方教學思想不同,教育主客體多元化等原因,中方和外方的英語教學在教育理念、教學方法、思維方式、語言及非語言交際等方面存在的諸多差異日益凸顯。中外教師教學要求和方法的差異給長期接受傳統(tǒng)英語教學的學生在適應全英文授課方面造成了一定困難,也影響了全英文授課的有效性。本文主要針對此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嘗試提出對策。
一、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全英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學生英語基礎薄弱,水平參差不齊
中外合作辦學作為一種新生的教育模式,尚未完全成熟和完善。不同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的人才培養(yǎng)質量良莠不齊,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的社會認可度還不高,其本科段專業(yè)通常放在本科三批招生,大多數(shù)學生的高考成績與同批次錄取的普通專業(yè)學生相比較低,英語基礎自然也較為薄弱。進入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的大學生,絕大多數(shù)英語水平還未達到可以上全英文專業(yè)課程的水平。
以南京郵電大學和美國紐約理工學院成立的南郵—紐約理工國際實驗班為例,兩校自2007年起利用各自的教學資源,通過全英文授課合作培養(yǎng)學生,學生前三年在國內接受外籍教師的全英文授課,第四年赴美國紐約理工學院本部進行學習。本科一年級學生在進入全英文專業(yè)課程后,普遍反映剛開始聽課時最多能夠聽懂10%的課程內容,甚至有學生表示完全聽不懂。英語基礎薄弱嚴重影響了全英文授課的效果,讓學生在學習專業(yè)課程時倍感吃力。
2.課程設置不合理,缺少銜接性英語課程
中外合作辦學對于學生的英語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在以中文授課的高中學習和以全英文授課的本科學習之間,僅靠現(xiàn)行的公共基礎英語教學并不能很好地完成銜接,目前的中外合作辦學項目中,還缺乏旨在提高學生學術英語能力的課程。
以南郵-紐約理工國際實驗班為例,雖然合作辦學項目在本科一年級設置了包括聽說、筆記、寫作等方面的英語課程,但授課內容相對基礎,不能滿足學生的需求,進入全英文專業(yè)課學習后仍舊感到困難重重。很多學生提出,希望能開設融合專業(yè)知識的英語課程,即介紹本專業(yè)英語詞匯、基礎知識及研究方法的學術英語課程,為后期全英文的專業(yè)課學習奠定基礎。外方任課教師也認為,中外合作辦學項目中應設計更加完善的學術英語課程,在提高學生英語運用能力的同時,訓練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指導其進行資料尋找、邏輯構建、說明論述和報告展示等,并指導其進行區(qū)別于文學寫作的、以學術為目的的專業(yè)性寫作(Professional writing)。而開設此類課程則需要針對目前的教材、師資及教學方法進行改革與完善。
3.外方教師授課內容隨意性大,中外方教學方法差異明顯
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大多數(shù)聘用外方教師進行授課,外方教師授課強調讓學生自主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但一直接受傳統(tǒng)教育的中國學生,恰恰缺乏此種獨立思考的能力,缺乏發(fā)散性思維和批判性思維,對外方教師的靈活多樣、鼓勵自主思考的授課方式難以適應。另一方面,外教課堂上學生的自主學習也容易流于形式,討論的內容常言之無物,課堂氛圍看似活躍,但學習內容雜亂無章,學習目的并不明確,課堂教學質量相對較低。
以南郵—紐約理工國際實驗班的美方課程為例,盡管美方教師授課生動有趣,但學生也提出,外方課程內容往往較為隨意,與本專業(yè)知識關聯(lián)性小。如電影賞析等寫作訓練課,其中教授的寫作方法無法運用到今后的專業(yè)學習中,對學生學術水平的提高并沒有實質性的幫助。
4.原版英文教材難度大,影響教學效果
教材是全英文授課中重要的一環(huán),由于全英文教學的特殊性,教材在滿足專業(yè)課教學需要的同時,也需要兼顧學生的實際英語水平,選擇合適的難易程度。目前國內的中外合作辦學課程多使用原版英文專業(yè)教材,對于習慣使用國內中文版教材的高中畢業(yè)生來說,適應外國原版教材還存在一定的困難。
例如,南郵—紐約理工國際課程實驗班從本科一年級起開設全英文授課的專業(yè)課程。教材方面,學生普遍認為原版教材專業(yè)術語多、閱讀篇幅長,其直接閱讀原版教材存在一定困難,原版教材的體系構成、講解方式與傳統(tǒng)中國教材也有明顯差異。而中文教材更易理解,30%-40%的學生購買有相應課程的中文教材,大多數(shù)學生在預習課程時會選擇中文教材,考試之前才會使用英文教材進行復習。
以上調查結果使我們不得不反思我國現(xiàn)行的中外合作辦學項目中全英文教學所存在的問題,由于學生水平、課程設置、教學方法、教材設計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在某種程度上說,全英語教學未能起到原先提高英語能力和專業(yè)水平的雙重效果,甚至還對學生造成了額外的學習負擔,對于一部分學習積極性不夠高的學生,語言問題很可能會成為他們學習之路上的絆腳石。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的全英文教學課程亟須重新定位和重新設計。
二、中外合作辦學英語教學中存在問題的對策
1.改革課程設置
中外合作項目在開始進行全英文授課之前,有必要安排學術英語課程,作為基礎英語和專業(yè)課之間的過渡性課程。以最早引進中外合作辦學模式的中國大學寧波諾丁漢大學為例,新生入學后的前5周為學術英語導航周,旨在幫助學生適應以英語為媒介的學習環(huán)境,之后的課程由學術英語和專業(yè)課組成,課程涉及語言和學習技能等多個方面,為高年級的專業(yè)課程學習提供英語學術語言支持和專業(yè)課學習技巧保障。開設學術英語教學的目的不僅在于提高學生的英文水平,更在于提高學生運用英語進行專業(yè)學習的能力。教師應著重指導學生運用英語獲取信息、分析信息、傳遞信息,加強學生和教師之間的互動,全面提高其聽、說、讀、寫的綜合能力,訓練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和批判性思維,使其能夠使用英語獨立完成學術活動。有條件的情況下,可以融入相關專業(yè)的基礎知識,為學生的全英文專業(yè)學習做好準備。
2.分層次進行教學
進入中外合作辦學機構的學生,由于高中接受的英語教育水平有差異,其使用英語的能力也必然存在著差距。對于水平較好的學生,無休止的打基礎,不斷重復的內容很容易使他們產(chǎn)生厭倦心理;而對于水平較差的學生,直接進入學術性英語學習,會使其感到吃力,無法有效地吸收知識。應該根據(jù)學生的不同情況,定制英語教學方案??梢酝ㄟ^考試作為輔助手段,考查學生英語水平。對于基礎較為薄弱的學生,建議從英語的基礎課程上起,即通過閱讀、聽力、口語等方面的常規(guī)訓練,提高其英語綜合能力。對于英語基礎較好的學生,可進入學術英語的學習課程。
3.加強中外方師資溝通
在學術英語課程結束之后,學生基本已具備了接受全英文授課的能力。全英語教學除了學生水平需要達到一定高度之外,教師能否適應此種教學方式,也是至關重要的。中方教師在進行全英文授課時,往往僅使用英文教材或英文演示稿,實際授課仍然使用中文,這樣的教學方式并不能達到全英語教學的真正目的。合作項目應利用現(xiàn)有資源加強中外教師的合作交流,中方教師可以借此提高英語授課能力,通過觀摩課等學習外教靈活生動的教學方式和教育理念,而外方教師也可以通過中方教師了解中國學生的學習特點,設計出合適的教學大綱和授課內容。學校應向承擔雙語教學任務的教師提供到外語系或是外國進修的機會,借鑒西方的教育經(jīng)驗,引入以學生為主的“啟發(fā)式”教育,實現(xiàn)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互動,培養(yǎng)學生表達自己意見的習慣。
4.設計合適教材
由于中西方教育體系的差別,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對教材的編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直接使用原版教材對剛進入全英文課程的學生來說會造成很大的學習障礙。任課教師應在教學大綱要求的范圍內選擇難度適宜的外文教材,也可以借鑒寧波諾丁漢大學的做法,由合作辦學項目內的中外方教師合作編寫適合于中國學生的教學資料和教材。自主編寫的教材應根據(jù)不同專業(yè)的具體情況和特殊需求進行選材,注重語言信息和知識信息,適當降低課文的語言難度,同時所選材料要注重真實性、實用性,盡量與學生所學專業(yè)相聯(lián)系,讓學生能夠在通過實踐學習知識的同時,自然掌握相關的語言知識。
三、小結
隨著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在我國的蓬勃發(fā)展,中外辦學方式不斷磨合,這一過程中我國的合作辦學機構取得了一定成就,但在全英文教學中還存在以上亟待解決的問題。中外合作辦學項目應更新教育理念,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學習先進教育方法,通過中外方的共同努力,不斷提升中外合作辦學全英文教學的效果,力爭培養(yǎng)出高層次、復合型的國際化人才。
參考文獻:
[1]劉偉.中國高校國際化合作的五種模式淺析[J].世界教育信息,2008(9).
[2]王藝.中外合作辦學項目中文化差異對英語教學影響的研究[J].科技信息,2009(13).
[3]方宗祥,葛謝飛,湯美玲.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大學英語教學模式新探索——以南郵—紐約理工國際學院項目為例[J].學理論,2009(10).
[4]蔡基剛.全英語教學可行性的研究——對復旦大學“公共關系學”課程的案例分析,中國外語,2010(6).
[5]蔡基剛.寧波諾丁漢大學和復旦大學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差異的研究[J].中國大學教學,2011(1).
[6]王福銀,張寶蓉.外國優(yōu)質高等教育中國化的新探索——寧波諾丁漢大學辦學模式解析[J].中國高等教育,2005(Z3).
[7]鞠玉梅.國外EAP教學與研究概覽[J].外語教學,2006(2).
[8]蔡基剛.ESP與我國大學英語教學發(fā)展方向[J].外語界,2004(2).
[9]羅娜.EAP我國大學英語教學中不容忽視的領域[J].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學報,2006(1).
[10]王海華,王同順.雙語教學與公共英語教學的接口問題[J].外語界,2003(1).
[11]王黎生.高校中外合作辦學中英語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教育與職業(yè),2010(3).
[12]李明勇,羅國立.中外合作辦學模式下英語教學的困境與出路[J].新課程教育,2012(4).
[13]劉彬.中外合作辦學英語教學模式改革研究[J].當代教育論壇,2008(10).
[14]王曉明,孟春國.中外合作辦學英語課程現(xiàn)狀調查與分析[J].金陵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