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飛
摘 要:教學反思是教師促進自身成長,提高教師自身業(yè)務水平的重要途徑。對于高中地理教學而言,教學反思應當是宏觀性的,而宏觀性某種程度上講就是方向性,只有保證方向正確,進一步的反思才會真正產生推動教師向前的力量。
關鍵詞:高中地理 教學反思 宏觀視角
在實際教學中,作者堅持從地理課程及實施等視角,反思高中地理教學應當具有的價值取向,反思自身的教學行為如何促進學生地理素養(yǎng)的提高。多年的堅持收獲了一些結果,借此機會與同行們分享。
一、課程理念的認同與加強
高中地理是一門基礎課程,既有文科的內涵,又有理科的特點。體現在實際教學中,地理既需要進行概念的記憶,又需要進行邏輯的推理。而在高考評價的驅動之下,地理課程的理念又被賦予了更多的實際意義。坦率地說,地理課程理論角度的理念與實際理念之間還是存在著認識上的差異與操作上的不同的,在當下的客觀實際中,協(xié)調好這種認識,對學生成長所需要的課程理念予以認同,會直接影響課堂教學的實施與教學目標的達成。
在作者看來,一方面地理學科在高考評價的需要驅動之下,已經不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小學科了(對于學生而言尤其要加強這種認識),另一方面教師對自己所教的這門學科也還有一些不到位的認識,課程標準在界定學科性質時所用的“地理學是研究地理環(huán)境以及人類活動與地理環(huán)境相互關系的科學”這一表述,并沒有真正深入到每一個教師的理解領域。在實際教學中,更多地從地理環(huán)境以及人類活動與地理環(huán)境相互關系上在實施,至于將這種關系當成是一種“科學”,并從科學的視角來觀察地理教學的并非多數。盡管其中有諸多客觀條件的制約,但我們仍然認為如果高中地理教學缺乏了這種視野,那是難以真正讓學生理解地理課程的學習的。
教學細節(jié)的研究也需要宏觀視角,新課程理念強調多種學習方式,這些學習方式并不完全隸屬于地理學科,但在地理課堂上卻不能缺席。合作學習、自主學習、探究式學習等更多地還是停留在教師的理念當中,并沒有真正轉化為教學的實際,這從教師的日常教學中以及外出觀摩課堂上的蛛絲馬跡中可以看出來。真正的自主學習應當是學生將新接觸的地理信息,與原有的地理知識進行相互作用的過程,這是一個需要時間的過程,但有多少課堂上給足了學生這個時間呢?實際是課堂上鮮有自主學習的時間,而公開課堂上的這種時間也往往少之又少,學生的學習也是蜻蜓點水式,根本沒有受益。這說明理念變成實際,還需要在化解現實矛盾的情況下繼續(xù)努力。
二、教學方法的選擇與實踐
由于高中地理同時具有文科與理科的性質,因此地理教學的方法選擇也是一個多元化的過程。但不得不承認的是,盡管經過了新課程理念這些年的洗禮,實際教學中關于教學方法的選擇往往還是單一的,正如有些高中地理教學知名研究者所指出的:課堂上灌輸式、講授式的情形還比較普遍;先進教學方法的應用還停留在形式層面上,教學效果還不理想。
作為一名普通高中地理教師,作者深知其中的困惑與矛盾,新的教學方式確實會出現效果不佳的情形:讓學生自主學習,結果時間浪費了,效果還不如講授;讓學生討論,學生會將討論變成閑談;讓學生探究,學生則根本無法展開。與其如此,還不如回到講授的老路上去,那樣的教學得心應手,且能對付考試。但作者仍然希望對教學方法的選擇與實踐可以走向深入,因為這是學生發(fā)展的需要——學生只有在更為先進的教學方法中才能生成更符合其成長需要的能力;也因為這是教師專業(yè)成長的需要——教師只有在這種困難的克服中才能真正獲得成長。
于是作者提出一個觀點:自主學習、合作學習不在多,但要深入、要真實、要有效。在實際教學中可以精選部分適合的內容,如在教學“地殼的物質組成和物質循環(huán)”內容時,這類知識學生一般具有一定的知識基礎,可以有效地展開自主學習,類似于地殼的物質組成、常見的礦物識別等,學生靠原有知識即可實現理解;而“摩氏硬度計”等內容對于學生而言,雖然形式上是新的,但所需的知識都有所涉獵,因此也可以自主探究學習。至于在學習過程中形成的一些小困難,則可以在合作學習中討論解決,最后再由教師點撥,即可收到比較好的效果。
因此從這個意義上來看,真正有效的教學方法在于教師對教學方法的理解,在于對學生學習情況的把握。有了這樣的條件作為基礎,教學方法的實施才會有效。而其前提,其實正是對教學方法宏觀方向的正確把握。
三、教學評價的理解與優(yōu)化
教學評價是困擾包括高中地理在內的幾乎所有學科的一個話題,談到教學評價就離不開“教學質量”,這里的教學質量之所以加上引號,是因為其總是依靠學生的考試分數來體現的,盡管很多人內心深處并不認同學生的考試分數就是教師的教學質量,但在這根指揮棒的指引下,卻仍然身不由己:教師的教學行為必須接受它的指揮!
在這種情況下,如何既不影響學生接受現實評價,又能促進自身對地理教學的優(yōu)化理解呢?作者以為關鍵是要把握好正確的方向,而這個方向的把握顯然又離不開宏觀視角。比如說作為高中地理教師,要知道學生的成長需要什么?學生需要的這些素質在自己的地理課堂上怎樣才能生成?而這一生成的過程是否又能滿足當下考試評價的需要?……
這些問題在有些人看來可能太大,過于宏觀。可事實上卻對教師的教學方向有著明確的作用。結合對這些問題的思考,得出這樣的認識:高中地理教師要認同《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提出的、已經被大多數地理教學研究者所認同的理念,要認真研究高中學生的成長需要,將地理知識以學生所需要的、所喜歡的方式傳遞給學生,并讓學生在地理學習的過程中認識到作為人類家園的“地”球表層之道“理”,認識到地理課程跟其他文化課程一樣,可以豐富自己的認知,可以提高自己的能力。
而地理教師也應當在這一認知不斷發(fā)展的過程中,認識到地理教學不僅是謀生的一種手段,更是通過教學來促進職業(yè)生命發(fā)展的重要平臺。地理教師的價值體現,正在于這種研究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