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君紅
【摘 要】隨著素質教育的大力實施和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新的課堂教學和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有了很大的不同,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中以老師為中心,而新的教學方式強調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一切為了學生,一切圍繞學生;只有這樣才能調動和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才能讓學生更好地參與到教學中來,從而讓學生成為課堂教學的主人,真正實現(xiàn)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和基本技能。
【關鍵詞】主體地位;高中歷史教學;體現(xiàn)方式
傳統(tǒng)的教學觀以老師和課本為中心,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沒有得到重視,這樣的教學觀念不但扼制了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更嚴重地阻礙了學生的探究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發(fā)展。只有強調學生是教學和學習的主體,才能在高中的歷史教學中充分地調動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從而使學生的主體價值在歷史課堂教學中充分的體現(xiàn)出來。讓歷史課堂不再是老師表演的舞臺,而成為學生表演和表現(xiàn)的舞臺,以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給他們主動探索歷史的舞臺。
一、真正轉變教學觀念,充分實施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
高中歷史課堂所教授的知識都屬于過去的史實,而新課程改革的理念是要求課堂教學必須以學生為主體,這就會存在這樣一個問題,那就是以學生為主體的歷史課堂教學中學生的主體作用發(fā)揮的不是很成功。究其主要原因還是歷史教師沒能擺脫傳統(tǒng)教學觀念的影響,在上課的過程中不由自主的仍然讓學生跟著老師的思維轉。面對這種情形就要求歷史老師積極地學習和研究新課程理念,提高學習的主觀能動性、自覺性和創(chuàng)造性,從而在高中歷史課堂教學的實踐中,積極的實施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并把提高學生的素質和以地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落實到具體的高中歷史教學中。
二、切實改變填鴨式教學方式,真正發(fā)揮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在傳統(tǒng)的高中歷史教學中,老師拿著課本在課堂上念,水平高點的老師把課本放在一邊,嘴里喋喋不休的給學生灌輸著歷史知識,從頭講到尾,不論學生是否聽的懂,是否愛聽不愛聽。這種填鴨式的教學方法忽略了學生的感受,不但不利于讓學生把他們的學習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發(fā)揮出來,更違背了新課程改革中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因此教師在教學方法的選擇上要改變這種填鴨式的教學方法,倡導新課程理念主張的以學生為主體的新的教學方法,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的積極性。例如我們在講授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的時候,就可以讓學生在了解基本史實的基礎上,讓學生回答這樣的問題:為什么薩拉熱窩事件是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的導火線?這樣一個小小的事件怎樣能使這場戰(zhàn)爭演變成世界范圍內的大戰(zhàn)?對于這樣問題的提出,學生們就可以去查找相關的歷史資料,從而得出正確的結論。這樣的做法就完全調動起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學生喜歡學了、愿意學了、主動學了,那么學生也就成了學習的主體。
三、構建平等和諧課堂,提高學生主體作用
要想在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充分發(fā)揮學生的學習主體性,就需要構建平等和諧的課堂氛圍。這就要求教師首先要轉變角色,不但是授課老師,更是學生的朋友。教師一旦成了學生的朋友,一旦和學生建立了平等的師生關系,且和學生打成了一片,那么學生就會愛屋及烏,就會喜歡上這個老師的課,就會對歷史課感興趣。另外,在課堂上老師對于學生和自己觀點不一樣的地方,不是嚴肅地批評學生,讓學生接受老師觀點,而是應當平等的和學生探究不一致的原因,使學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在這樣平等和諧的課堂氣氛中,何愁不能提高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作用?
例如,在學習西安事變時,可以拋開老師講學生聽的授課方式,可采用辯論式的教學方法。給同學們提出如下辯題:西安事變時到底應該不應該把蔣介石給放了?問題提出后,可把全班同學分成正方和反方兩組。無論是正方的“應該放蔣介石”,還是反方的“不應該放蔣介石”,雙方都會為了取得勝利而主動去查找資料來支持自己方的觀點,這樣的授課方式不但活躍了課堂氣氛,更激發(fā)了學生們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由于查找了資料和充分的事前準備,再通過激烈的討論和辯論,同學們不但對西安事變認識更深刻了,而且還獲得了其他的意想不到的歷史知識,更使他們能提出一些新的、有價值的觀點,這樣的探索和創(chuàng)新不但很好地發(fā)展了同學們的主體作用,而且使同學們嘗到了學習的樂趣,體會到了成功的喜悅。
四、實現(xiàn)教學活動的“動”“靜”結合,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
高中歷史課堂的教學中包括“動”和“靜”兩種活動。我們這里說的“動”即是學生在課堂上的回答問題、討論、向老師提出問題等方面;“靜”即是學生安靜下來,認真聽老師的精講與恰到好處的點撥。兩者既有聯(lián)系,又有區(qū)別,更是教學活動的有機結合整體。因此二者要結合起來適度進行,這種適度不但包括時間上的適度,即練習必須要精和空間上的適度,即講解要有明確的針對性。但二者的實施都是為了更好地服務歷史課堂教學。這種“動”和“靜相結合的課堂教學策略,體現(xiàn)出了歷史課堂教學動的一方面,也體現(xiàn)出了靜的一方面,動和靜的結合更好地抓住了課堂教學的節(jié)奏,也更好地提高了高中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總之,在高中的歷史課堂教學中,要想真正的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作用,就要提高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不但要充分地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更要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這樣就能充分地發(fā)揮學生的聰明才智,更好地提高他們主動學習的積極性。
【參考文獻】
[1]張靜,李曉風著.《歷史學習方略》.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9月版
[2]楊揚主編.《歷史教學實施指南》.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年4月版
[3]雊啟坤主編.《中學歷史教學創(chuàng)新教法》.學苑出版社,1999年版
(作者單位:江蘇省如東縣岔河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