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海 余 海
(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 湖北 武漢 430072)
商鞅(約公元前390—公元前338年)戰(zhàn)國時期衛(wèi)國人,是衛(wèi)國之“庶孽公子”,即非嫡系姬妾所生的公子,名鞅,姓公孫氏,稱衛(wèi)鞅或公孫鞅。因被秦孝公封于商十五邑,號為商君,故稱商鞅。商鞅“少好刑名之學”。衛(wèi)國原為周武王同母少弟康叔的封地,由康叔傳至昭公時,衛(wèi)國已日漸弱小,是魏國的臣屬國。在商鞅少年時代,李悝、吳起在魏國實施法家主張,并取得了相當成效。李悝、吳起的法家思想對少年時代的商鞅有非常重要的影響?!叭肭叵嗲叵喙?,攷其行事,則李克(李悝)吳起之遺教為多”(《先秦諸子系年考·商鞅考》)。及至年長,商鞅事魏相公叔座,為中庶子,他的才干很受公叔座的賞識,但未來得及重用,公叔座病重。魏惠王親自探往公叔座,說:“公叔若有不測,國家社稷如何辦呢?”公叔座極力舉薦商鞅為國相,“痤的中庶子公孫鞅,年雖少,有奇才,愿王舉國而聽之”(《史記·商君列傳》)。并說,若不能重用,“必殺之,無令出境”。魏惠王終沒有聽公叔座之言,沒有重用商秧。魏惠王九年,公叔座病死,恰逢秦孝公下令求賢,商鞅由魏入秦,通過孝公寵臣景監(jiān)四見孝公,終于用談論帝王之道方式取得孝公的信任,“語數日不厭”(《史記·商君列傳》)。在獲得秦孝公信任之后,商鞅開始變法,實施自己的政治抱負。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賢者更禮,不肖者拘焉?!薄爸问啦灰坏溃銍环ü?。故湯、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禮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禮者不足多?!鄙眺钡睦碚摵娃q解終于使秦惠王下定決心變法,并于孝公三年(公元前356年)以商鞅為左庶長,下令變法。
(一)商鞅第一次變法 商鞅第一次變法自孝公三年(公元前356年)開始共計十年。按照司馬遷的概括,這次變法的主要內容有:第一,頒布法律,實行保甲連坐法。令民為什伍,而相收司連坐。不告奸者腰斬,告奸者與斬敵首同賞,匿奸者與降敵同罰。第二,強制實行小家庭制度,打擊農村中宗法勢力。民有二男以上不分異者,倍其賦。第三,實行重農抑商政策。大小僇力本業(yè),耕織致栗帛多者,復其身;事未利及怠而貧者,舉以為收孥。第四,打擊貴族、富豪等既得利益者的勢力,獎勵對外作戰(zhàn)中的軍功,并重定爵秩等次,以顯尊貴。有軍功者各以率受上爵,為私斗者各以輕重被刑。宗室非有軍功,論不得為屬籍。明尊爵秩等級,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顯榮,無功者雖無所勞華。新法推行以后遭到保守勢力和不明真相者的攻擊和非議,據《史記·商君列傳》記載,“今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國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數?!蓖菩行路ㄔ獾奖J貏萘Φ拿黠@抵制。在這決定新法成敗的關鍵時候,太子犯法。商鞅認為,“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史記·商君列傳》)。太子既然觸犯法律,也應該受到懲處。但太子是君之嗣,不可以施刑,于是,“刑其傅公子虔,黔其師公孫賈。”同時,對于非議新法的民眾,商鞅皆訴之為“亂化之民”,全部驅逐到邊城,其后,民眾也不敢非議新法了。太子犯法刑其傅、黔其師,徹底打擊了保守勢力抵制新法的氣焰,為新法順利推行鋪平了道路。但由于受“刑不上大夫”的傳統(tǒng)思想影響,商鞅終究沒有懲處太子,形成了“法外有漏網之魚”,也為商鞅變法留下巨大隱患。經過十年新政,變法成績十分顯著,秦國治理得井井有條,秦民逐漸理解新法,也擁護新法,“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人足。民眾勇于公戰(zhàn),怯于私斗,鄉(xiāng)邑大治”(《史記·商君列傳》)。商鞅在政治經濟方面的治理才干進一步得到秦孝公的賞識。孝公十年(公元前352年),商鞅升任大良造。同年,將兵圍魏安邑,大勝而歸。三年以后,遷都咸陽,“居三年,作為筑冀闕宮庭于咸陽,秦自雍徙都之”(《史記·商君列傳》)。自此以后,秦不再遷都,并在咸陽完成了消滅六國、統(tǒng)一中國的大業(yè)。商鞅第一次變法打擊了國內保守勢力,整肅國家政治和經濟,為秦國富強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二)商鞅第二次變法 孝公十三年(公元前349年),商鞅任秦國相,并著手進行第二次變法。這次變法的主要內容有:第一,徹底實行小家庭制度,對社會基本組織單位實行根本改革。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內息者為禁。第二,廢封建,置郡縣,建立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徹底鏟除封建貴族維護既得利益的制度基礎。集小都鄉(xiāng)邑聚為縣,置令、丞,凡三十縣。第三,改革土地制度和賦稅制度。為田開阡陌封疆,而賦稅平。第四,統(tǒng)一度量衡制度,平斗桶權衡丈尺。第二次變法后四年,公子虔又犯法,商鞅將他處以劓刑,為商鞅招致殺身之禍留下了伏筆。孝公二十一年(公元前341年),齊國大敗魏國,殺魏將龐涓,俘獲太子申,魏國遭到沉重打擊。商鞅乘機向秦孝公建議攻魏,他認為,魏國是秦國的心腹之患,不是秦滅魏,就是魏滅秦?,F在,秦國昌盛,國富民強,群賢畢至,而魏國遭到齊的打擊,是攻打魏國的最好時機。魏國失敗以后必然東徙,秦國可以乘機占據河山之固,東鄉(xiāng)以制諸侯,此帝王之業(yè)也。秦惠公完全同意商鞅的意見,任商鞅為大將,出兵伐魏。商鞅用計襲虜魏將公子印,大敗魏軍。魏國先敗于齊,又敗于秦,國內空虛,便割河西之地獻于秦以媾和。魏惠王發(fā)出感嘆,“寡人恨不用公叔痤之言也”,但已經晚了。商鞅破魏返秦,秦孝公為獎賞他,將于、商之地十五邑賜給他,封為列侯,賜號商君。商鞅相秦十年,使秦國逐漸富強起來,奠定秦國統(tǒng)一中國的千秋偉業(yè),但由于他變法危害了封建貴族的利益,執(zhí)法又不分貴賤,召致了封建貴族的怨恨。當時有叫趙良的勸商鞅潔身隱退,商鞅不從。孝公二十四年,秦孝公死,太子繼位,稱惠文王。因商鞅變法觸犯惠文王,代其受刑的公子虔們便誣告商鞅欲謀反,并發(fā)吏逮捕商鞅。商鞅出逃,逃至關下,想借宿客舍,但根據他自己制定的法令,沒有驗證者不能住宿。商鞅因無驗證被拒絕留宿,只得逃往魏國。因其帶兵攻打魏國,魏王也不收容他,并將他遣回秦國。商鞅被逼得走途無路,只得回商邑率邑兵北出擊鄭。秦國發(fā)兵攻打商鞅,并殺商鞅于鄭黽池,處以車裂之刑,商鞅全家也盡為秦所滅。商鞅之死既是他個人的悲劇,也是中國歷史的悲劇,他是為變法而死,為秦國的富強而死。商鞅的個人命運雖然是悲慘的,但商鞅變法的歷史功績是偉大。他的一系列變法措施,從經濟基礎到上層建筑,都沉重地打擊了秦國奴隸制度,有力地促進了封建制度的鞏固和發(fā)展,是秦國由奴隸制向封建制轉變過程中的重要轉折點。商鞅雖然被殺害,但他的變法已經在秦國深深地扎下了根。《韓非子·定法》說:“商君死,秦法未敗也。”秦文惠王仍舊推行商鞅新法。商鞅的變法思想主要匯集在《商君書》中?!稘h志·諸子略》稱,法家有《商君書》二十九篇,《四庫書目提要》曰:“《三國志·先主傳注》亦稱《商君書》。其稱《商子》,則自《隋志》始也?!彼裕我院笥蟹Q《商君書》為《商子》。史學界認為,與《管子》、《晏子》等為后人所輯一樣,《商君書》非商鞅自著,亦為商鞅門客后學掇拾而成?!段墨I通考》和《古今偽書考》引用《周氏涉筆》說,《商鞅書》亦多附會后事,擬取他辭,非本人所論著。其精要確切處,《史記》本傳包括已盡。凡《史記》所不記載,往往為撰書者所附會。但是,《商君書》比較全面地反映了商鞅的政治經濟思想,當為史學界所認同,因此,是研究商鞅理財思想的基本依據?,F通行《商君書》為清朝嚴萬里校本,計五卷二十六篇,第二十一篇亡失,第十六篇《刑約》有目無書。
(一)求利論 商鞅沒有專門論述國家如何理財問題,他的理財思想貫穿在其富國強兵理論中。在《商君書》中,商鞅經濟思想的核心是如何建立強大的中央集權國家,鏟除封建割據勢力。圍繞著這一主題,商鞅闡述了一系列國家理財的基本觀念。商鞅認為,追逐私利是人的本性,人類行為的基本動機是為了追求自己的名利。他說:“民之性,饑而求食,勞而求佚,苦而索樂,辱則求榮,此百姓之情也。”“民之生,度而取長,稱而取重,權而索利?!鄙眺卑讶说淖分鹚嚼谋拘詺w結為求生存、求安逸的結果,是人生而俱有的,是任何人都無法回避的自然規(guī)律?!懊裆嬂?,死則虛名”(《商君書·算地》),“民之于利也,若水之于下也,四旁無擇也”(《商君書·君臣》)。人的欲望是無窮盡的,人在追逐私利的過程中也是無所顧忌的,他們不會受到禮義的束縛。“民之求利,失禮之法;求名,失性之常。奚以論其然也?今天盜賊上犯君上之所禁,而下失臣民之禮,故名辱而身危,猶不止者,利也?!北I賊之所以敢于觸犯國君禁令,拋棄臣民的本分,弄得名聲敗壞,生命危險,仍然盜竊不止,原因就是為了求利。因此,商鞅得出結論,哪里有名利,人們就往哪里去?!肮试唬好鶞悾瑒t民道之”(《商君書·算地》)。商鞅的求利論與荀卿的“性惡論”有異曲同工之妙,所不同的是,商鞅根據自己的求利論提出了一套獨特的治民治國的思想和政策。他的農戰(zhàn)、弱民、慎法、錯法等政策主張,都是以求利論為理論基礎。商鞅的求利論和西方經濟學中的“經濟人”思想都假設,人都是追求顯榮佚樂而回避羞辱勞苦,因而它們對人性分析的立足點是相同的,所得到的關于人性的基本結論也是相同的,但商鞅根據人的求利避害心理動機,提出用法制權威限制人的求利欲望,“塞私道以勞其志,啟一門以致其欲,使民先行其所惡”(《商君書·說民》)。要求民眾在國家限定的范圍之內滿足他們的求利欲望,而不像西方經濟學那樣,集中分析在給定環(huán)境中,人們通過自由選擇回避風險,以實現自己預期效用最大化,這可能是中西方理財思想的最大差別。
(二)財富觀念 商鞅認為,國富是衡量國家治理好壞的重要標志,只有國家富了,才會強大起來。在商鞅的思想體系中,變法圖強的基本目的是首先使國家富起來,所以,為國理財并積累財富在商鞅的思想體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什么是富呢?商鞅認為,入多出寡謂之富?!渡叹龝ぎ嫴摺氛f:“所謂富者,入多而出寡,衣服有制,飲食有節(jié),則出寡矣;女事盡于內,男事盡于外,則入多矣?!鄙眺钡摹案弧敝饕笓p益,是一個損益概念。在《商君書》中富的內涵很豐富,有農富、民富、商富等,如“農貧而富商,……,錢重則商富”,“故曰,欲農富其國者,境內之食必貴”,“邊利歸于兵者強,市利歸于農者富”(《商君書·外內》)等,但從商鞅的整個思想體系考察,他所關心的還是國家財富。他說強國應該知道十三個數字,國家的糧倉、錢府之數是其中最重要的數字,不知道這些數字,“地雖利,民雖眾,國愈弱至削”(《商君書·去強》)。商鞅認為,國家財富主要表現粟上,“民眾從不逃粟,野無荒草,則國富,國富者強。”“按兵而農,粟爵粟任則國富”(《商君書·去強》)。“勝敵草不荒,富強之功可坐而致也”(《商君書·算地》)。商鞅關于粟與金之間關系的論述,對于我們理解他的財富觀十分重要,他說:“粟生而金死,粟死而金生。粟本物賤,事者眾買者少,農困而奸勸,其兵弱,國必削至亡。金一兩生于境內,粟十二石死于境外;金一兩死于境外,粟十二石生于境內。國好生金于境內,則金粟兩死,倉庫兩虛,國弱;國好生粟于境內,則金粟兩生,倉府兩實,國強”(《商君書·去強》)。從這段論述中可以看出,首先,粟與金錢是互相對立、互相矛盾的關系,彼此互為消漲,粟多了金錢就不起作用,粟不起作用金錢就會多起來。在這對矛盾的關系中粟是主要方面,粟賤且從事農活的人多,購買糧食的人少,農民就貧困,國家必然削弱以至滅亡。其次,粟輸入刺激金錢輸出,粟輸出刺激金錢輸入。商鞅認為,一兩黃金可以刺激十二石粟流動,大概在當時市場中一兩黃金可以購買十二石粟。最后,粟是國家財富的根本,如果國內的粟多,糧倉和錢庫都會充實,國家就會富強;如果國內的粟多,且國家以黃金作為國家財富,那么,粟和黃金都會喪失,糧倉和錢庫都會空虛,國家就貧困。因此,粟是國家的基本財富,增加國家財富就是增加粟的生產,農業(yè)是國家財富的惟一來源,土地是國家財富的基本源泉。在農業(yè)經濟占主導地位且交換經濟不發(fā)達的社會中,重視粟的作用是很自然的,因為,粟是人們的基本食糧。但商鞅把國家財富完全局限在“粟”上,表明他的財富觀是一種狹窄的財富觀,這一方面說明他極端重視農業(yè),另一方面也說明,他的財富觀完全建立戰(zhàn)爭供給和國家兼并的基礎之上,因為,他否認國與國之間的市場對于國家理財的作用。胡寄窗先生在評價商鞅的財富觀念時說:“以商鞅的財富觀念與他同時的各家的財富觀比較,商鞅的財富觀念都要狹窄些。他認為農業(yè)是財富生產的源泉。”與儒家的上下同富觀念不同,商鞅主張國富民貧,因為,商鞅關心的財富是國家的財富,民是否富應視國家治理的需要決定。
(三)治理理財觀念 商鞅理財思想中最有特色的地方是強調國家治理對國家理財的作用。他從強國強兵的需要出發(fā),明確提出治理可以增加國家財富,“治行則貨積,貨積則賞能重矣”(《商君書·立本》)。商鞅根據國家治理與富國強國之間的關系,總結出強國的三個基本規(guī)律,即強國一定要治理,治理一定能夠強國;富國一定要治理,治理一定能夠富國;強國一定要富國,富國一定能夠強國。他說:“是以強者必治,治者必強;富者必治,治者必富;強者必富,富者必強。故曰:治強之道三,論其本也”(《商君書·立本》)。商鞅始終圍繞著治則強、治則富的基本原則闡述其強國富國思想,國家治理問題是《商君書》論述的主要問題,《商君書》通篇談論的是“治”的問題?!渡叹龝と趺瘛吩唬骸爸蝿t強,亂則弱。強則物來,弱則物去,故國致物者強,去物者弱”(《商君書·去強》)。在談到如何治理國家從而使國家富強起來時,商鞅提出“富國貧治”思想,指出“國富而貧治,曰重富,重富者強;國貧而富治,曰重貧,重貧者弱”(《商君書·去強》)。國家富足但要按照貧國來治理,國家更加富;國家貧窮卻按照富國來治理,國家更加貧窮。商鞅的富國貧治思想與其同時代理財思想家的節(jié)用思想有一定的相似之處,但從國家治理角度來,商鞅的這一思想更系統(tǒng)、更深刻,它揭示國家治理理財的基本規(guī)律。商鞅還從另外一個方面闡述其治理理財思想,他認為,“治國之常,貴令貧者富,富者貧。貧者富,國強;富者貧,三官無虱。國久強而無虱者,必王”(《商君書·說民》)。根據商鞅的群釋,所謂貧者富,就是用治理手段督促貧窮者努力生產財物,讓他們富裕起來;所謂富者貧,就是用賞賜手段鼓勵富者買官爵,讓他們的財產減少。因為,這部分人手中掌握了大量財富以后,會腐蝕農、商、官三種職位,就像人有虱害會危害人的健康一樣。商鞅說的是國家中的貧者富者的問題,核心還是國家富強問題,貧者富了國家富,富者貧了國家富,所以,他說:“治國能富者貧,令貧者富,則國多力,多力者王”(《商君書·去強》)。
(四)利出壹孔觀念 壹是商鞅思想體系中最重要的概念,如“作壹”、“修壹”、“務壹”、“壹言”、“壹賞”、“壹刑”、“壹教”等,是《商君書》中出現頻率最多的詞。商鞅的思想體系也是圍繞著“壹”展開的,其國家治理、富國強兵思想都是闡述了一個“壹”字。指出:“凡治國者,患民之散而不可摶也,是以圣人作壹,摶之也。國作壹壹歲者,拾歲強;作壹拾歲者,百歲強;修壹百歲者,千歲強。千歲強者王”(《商君書·農戰(zhàn)》)。商鞅將壹運用在政治、經濟、軍事、人性分析、國家治理、國家理財等各個方面,不勝牧舉,今特引用商鞅的幾段話,以說明壹的豐富內涵。商鞅認為:“是以明君修政作壹,去無用,止浮學事淫之民,壹之農,然后國家可富,而民力可摶也”(《商君書·農戰(zhàn)》)?!白饕粍t力摶,力摶則強,強而用,重強”(《商君書·說民》)?!笆厥邅y,守壹者治”(《商君書·靳令》)。“治國者貴民壹,民壹則樸,樸則農,農則易勤,勤則富”(《商君書·一言》)。商鞅將“壹”運用在國家理財中,明確提出“利出壹孔”思想,并系統(tǒng)地提出與之相應的治理政策和措施。商鞅在論述弱民思想時指出:“利出壹孔,則國多物;出拾孔,則國少物。守壹者治,守拾者亂?!痹谡撌鰢曳钏枷霑r又認為:“利出壹空者其國無敵,利出貳空者半利,用出拾空者其國不守”(《商君書·靳令》)。商鞅的“利出壹孔”思想有兩個方面的內容:(1)國家財富只有惟一的來源,即農業(yè),“壹之農,然后國家可富?!薄拔┦ト酥螄饕迹瑩恢谵r而矣。”“常官則國治,一務則國富”(《商君書·農戰(zhàn)》)。商鞅也提到山澤財物宜為所用的問題,在計算國家地力時要計算山林、藪澤、溪谷等,但在他的財富觀念中只有粟是國家財富,只有農業(yè)是國家財富的惟一來源。商鞅的這種“利出壹孔”思想導致他狹窄的財富觀和極端的重農主義政策主張。關于這一點我們在論述商鞅的財富觀已經談到。(2)一國之財富只能由國家壟斷。關于這方面的內容,商鞅沒有明確地說明,但商鞅兩次變法的政策主張集中體現了“利出壹孔”的這方面內容,目的是為了剝奪分封貴族享有國家財富的權利,這是商鞅變法的核心。同時,商鞅關于國家術數的論述,集中反映了其國家壟斷財富的思想。認為:“主操名利之柄,而能致功名者,數也。圣人審權以操柄,審數以使民。數者,臣主之術而國之要也。故萬乘失數而不危,臣主失術而不亂者,未之有也。今世主欲辟地治民而不審數,臣欲盡其事而不立術,故國有不服之民,主有不令之臣。故圣人之為國也,入令民以屬農,出令民以計戰(zhàn)。夫農,民之所若;而戰(zhàn),民之所危也。犯其所苦,行其所危者,計也。故民生則計利,死則慮名,名利之所出,不可不審也。利出于地,則民盡力;名出于戰(zhàn),則民致死。入使民盡力,則草不荒;出使民致死,則勝敵。勝敵草不荒,富強之功可生而致也”(《商君書·算地》)。商鞅認為,一國之內的名利皆應出自國君,國君依靠審數立術操名利之柄,因此,使用名利之權柄不可不審。如果使用不慎,國會有不服之民,主會有不令之臣。人們?yōu)槭裁闯錾胨廊ゴ蛘?,含辛茹苦去勞作,都是為了名和利,因此,國君壟斷名利的予奪之權,并慎謹地使用這種權利,國家就會富強。在商鞅看來,國家壟斷財富的享有權并不是完全剝奪臣民的財富,而是要獨占財富的予奪之權,杜絕臣民的私利泛亂,“利出壹孔”指臣民財富只能出自國家。春秋戰(zhàn)國時期,“利出壹孔”思想比較甚行,并非始自商鞅,但商鞅充分地發(fā)揮了這一思想,并把它全面、系統(tǒng)地貫徹在他的政治和經濟思想中,并將其成功地運用他的政策主張中,使秦國迅速富強起來,這是商鞅獨特之處。
(一)農戰(zhàn)思想的形成 商鞅是極端的重農主義者,他只承認農業(yè)是富國之本,完全忽視其它行業(yè)對富國的作用,同時,他寓農于兵,強調農業(yè)不僅為戰(zhàn)爭提供財物支持,而且還為戰(zhàn)爭提供源源不斷的兵員,所以,他重農是為了強國,從而在諸侯各國的兼并戰(zhàn)爭取得勝利。當然,商鞅也清楚地認識到,強國必須首先富國,重農首先是為國家積累財富。農戰(zhàn)思想的基本內容就是,集中全國一切力量,發(fā)展農業(yè)生產,并寓農于兵,擴大軍事實力。外國經濟思想中的重農主義透過流通過程從物質形式去研究生產的增長過程,目的是通過重農倡導一個自由競爭的變換經濟秩序,它是“具有封建主義外觀的資本主義生產的最早理論體系?!彼?,重農主義思想與商鞅“利出壹孔”的農戰(zhàn)思想是格格不入的,正如譚崇臺先生所說,“重農學派著重指出,農業(yè)部門的興旺發(fā)達會自然而然地帶來其他部分的優(yōu)化發(fā)展,而農業(yè)部門的興旺發(fā)達和隨之而來的其他部門的優(yōu)化發(fā)展,必須有一個先決的社會政治條件,那就是取消壟斷、排除國家干預而倡導自由競爭”(《商君書·農戰(zhàn)》)。商鞅反復強調農戰(zhàn)是治國的基本要務,是使國家富強的根本。只有專一于農戰(zhàn),國君才能治理好國家,成就王業(yè)?!皣耘d者,農戰(zhàn)也”,“國待農戰(zhàn)而安,主待農戰(zhàn)而尊”(《商君書·壹言》)。“治國貴民壹,民壹則樸,樸則農,農則易勤,勤則富”(《商君書·農戰(zhàn)》)。商鞅為什么特別強調農戰(zhàn)在治國中的作用,并把它作為治國的最高原則呢?根據商鞅國家理財基本觀念,農戰(zhàn)是國家積聚一切財力的基本途徑。在論述商鞅財富觀念時,我們反復強調,在商鞅心目中,只有國家集中了一切財力,才表示國家富了,并且,一國之財物只由農業(yè)生產提供。為了擴充國家的軍事實力,滿足國家兼并戰(zhàn)爭的需要,專一農戰(zhàn)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戰(zhàn)國中期,國與國之間的兼并更加殘酷。周初,諸侯及新封國家約有一千多個,到春秋初期,見于記載的約一百六十三國,春秋末年,僅有晉、鄭、衛(wèi)、秦、宋、曹、齊、魯、陳、楚、蔡、吳、越、燕等國,到了戰(zhàn)國初期,又只剩下齊、楚、燕、韓、趙、魏、秦等切雄了。國家減少主要由戰(zhàn)爭兼并導致的。在商鞅所處的時代,國與國之間的兼并不再像過去那樣,是強凌弱、眾暴寡、大國吞并小國,而是七雄之間為敵,大國與大國攻伐,是國與國之間全面的、持久的對抗,戰(zhàn)爭是檢驗國家經濟實力和政治實力的基本標志。在這樣的背景下,商鞅提出農戰(zhàn)思想,建立戰(zhàn)爭需求和導向的農業(yè)經濟就是非常自然的事情了。
(二)農戰(zhàn)思想的基本內容 (1)發(fā)展農業(yè),富國強兵,為國與國之間的兼并戰(zhàn)爭服務。我們已多次強調,商鞅是極端重視農業(yè)的,這一點毋須再述。在農與戰(zhàn)之間的關系上,商鞅是從戰(zhàn)出發(fā),以戰(zhàn)促農,以農養(yǎng)戰(zhàn)。因此,商鞅的一切發(fā)展農業(yè)生產的措施和政策都是從戰(zhàn)爭需要出發(fā)制定的。(2)興農戰(zhàn),廢巧言虛道。商鞅認為,巧言虛道于國百害無一利,損害國家實力,導致國家虛弱,是勞民之舉。指出:“今民求官爵,皆不以農戰(zhàn),而以巧言虛道,此謂勞民。勞民者其國必無力,無力者其國必削”(《商君書·農戰(zhàn)》)。商鞅所說的巧言虛道主要指“務學《詩》、《書》,隨從外權”,“靡事商賈,為技藝”等,簡而言之,只有農事和戰(zhàn)爭,才是國家君、臣、民的正事,其它的都非正事,是巧言虛道。(3)集中財力,杜絕私欲。商鞅認為,專一于農是集中財力、杜絕私欲的最好辦法。因為,專一于農會使臣民樸實專一,就會杜絕巧取官爵現象,“不可巧取則奸不生,奸不生則主不惑?!睘槭裁瓷鐣兴接麢M行呢?都是因為朝廷之中以巧言辯說取官爵,而不是以農戰(zhàn)取官爵,導致為臣之人“進則曲主,退則慮私?!薄胺蚯?、慮私,非國利也,而為之者,以其爵祿也;…而為之者,以末貨也。”那些曲意逢迎國君的自私自利之人,不考慮國家之利,都是為了官爵俸祿,都是為了追逐財貨。財物集中到臣民的手中,財富越多的人想當的官越大,社會上形成一種風氣,大家都去搜刮財物,賄賂上司,以求高升。于是,有地位有影響的人專力學習《詩》《書》,追隨國外努力鉆營做官;一般的人就經商,搞手工業(yè),都以此逃避農戰(zhàn)。如果大家都這樣避農戰(zhàn),糧食和國家財富怎能不減少?國力怎能不削弱呢?(4)摶一國力,使民歸心于農。商鞅認為,治理國家應該堅決杜絕民力散而不摶現象,“凡治國者,患民之散而不可摶也,是以圣人作一,摶之也”(《商君書·農戰(zhàn)》)。民力分散不便于統(tǒng)治、使用,又不便于對外作戰(zhàn),因此,商鞅堅決主張集中民力,摶一國力,基本方法是“令民歸心于農?!闭J為:“圣人知治國之要,故令民歸心于農。歸心于農,則民樸而可正也,紛紛則易使也,信可以守戰(zhàn)也。一則少詐而重居,一則可以賞罰進也,一則可以外用也?!薄氨苻r,則民輕其居,輕其居,則必不為上守戰(zhàn)也”(《商君書·徠民》)。商鞅深知治民對國君成就王業(yè)的重要性。集中民力是治民的核心,實行農戰(zhàn),令民歸心于農,是治民的基本要領。
(三)農戰(zhàn)思想的實施 (1)增加農業(yè)人口,發(fā)展農業(yè)生產。商鞅認為,增加農業(yè)人口,會直接促進農業(yè)生產發(fā)展。秦國當時地廣人稀,“人不稱土”,對于秦國而言,增加農業(yè)人口特別重要。增加農業(yè)人口之途徑有兩條,一是招徠“三晉之民”,三晉“土狹民眾”,土不足以養(yǎng)民,農民既受官府壓榨,也沒有田宅恒產,只要秦國制定正確的徠民政策,就會吸引三晉之民來秦務農。商鞅建議用“利其田宅”、“復之三世”等優(yōu)惠條件(《商君書·墾令》),招徠三晉民眾。二是限制國內從事非農業(yè)生產的人口,這方面的具體措施主要有:按照食口之數征稅,且加重役使,“則群淫游食之民無所于食”(《商君書·墾令》),從而強迫他們務農;限制商業(yè)服務上活動,如不允許糧食自由買賣、不允許音樂、歌唱和各種裝飾品流通,不允許開設客店等,減少商業(yè)、服務業(yè)從業(yè)人員,增加農業(yè)從業(yè)人員;限制“大夫家長”大興土木,不允許他們使用雇工,讓從事雇工的人從事農業(yè)生產;國家統(tǒng)一控制山林湖泊資源,讓依靠山林湖泊過活的人不再有生活來源,驅使他們從事農業(yè)生產。(2)公平稅賦。按照糧食產量征稅,“訾粟而稅”,讓青壯年農民一心一意地務農業(yè)。同時,加重關口和集市的商品稅賦,加大商人的稅務負擔,讓農民不愿經商。(3)統(tǒng)一全國法令,規(guī)一各縣治理方法和管理方式,杜絕奸邪官吏弄虛作假和過錯失職官吏隱瞞過失和錯誤。同時,減少政府官吏人數,建立國家信用,讓農民積極務農。(4)禁止糧食買賣,打擊商人利益。商人不能買糧食,豐年就不能國積居奇,荒年就沒有暴利,迫使商人不愿經商,而歸心于農。(5)禁止人口遷徙,保證農民安定,讓愚昧無知、浮躁多欲的人專心務農。(6)實行弱民政策,限制人們的奇談怪論,限制人們追求廣見多聞、巧言善辨、游逛閑居等,讓聰明的農民無從離開農業(yè)。(7)其它有利于農業(yè)生產的政策措施,包括禁止各地各種娛樂活動,讓農民專心專意地務農;提高酒肉的價格,加重酒肉的稅額,減少酒肉的消費;加重刑罰并實行連坐法,讓農民在農業(yè)以外不能有其他活動;禁止達官貴人和文人游居各縣,以免動搖農心,棄農轉業(yè);統(tǒng)一規(guī)定征收糧食的運送辦法,嚴禁官吏從中作弊等。
[1]胡寄窗:《中國經濟思想史》,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
[2]譚崇臺:《譚崇臺選集》,山西經濟出版社199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