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川鄂
內容摘要:稱謂語是語言詞匯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也是富含民族文化特色的習言。職業(yè)職務稱謂是社會成員之間根據(jù)各自所從事的職業(yè)以及不同職務、職銜相互稱呼的語俗。職業(yè)職務稱謂是社交稱謂語的一個重要內容。不同民族的社會結構和社會文化有著各自的復雜性和獨特性,導致不同語言的職業(yè)職務稱謂語也是極其復雜和獨特。很多對英漢職業(yè)職務稱謂的研究都是基于文化和性別語言的視角,本文擬將從言語行為理論視角研究這一重要而有趣的社交稱謂習俗,從職業(yè)職務稱謂的類別、方式及感情色彩的表達進行語用對比分析。
關鍵詞:英漢 職業(yè)職務稱謂語 對比
根據(jù)奧斯丁的言語行為理論,人們在使用職業(yè)職務稱謂詞語時,同時要完成三種行為:以言表意行為、以言施事行為和以言取效行為。在這里,以言表意行為就是用職務職位來稱呼他人,這一行為簡單清楚明了,不用過多敘述?!耙匝匀⌒袨椤笔侵阜Q謂人在用職業(yè)職務稱呼對方之后通常還可能對被稱謂者、自己或其他人的感情、思想和行為產生一定的影響?!耙匝匀⌒袨椤笔且环N言后行為,它依賴于語境,不一定通過話語本身就能取得。而語境的構成包括該民族的生理心理機制、倫理道德觀念、社會制度規(guī)范等多方面因素。因此職務職位稱謂的“以言取效行為”在沒有特定的語境下也是不確定的。所以我們要著重分析的是“以言施事行為”與職業(yè)職務稱謂詞語。
1、“以言施事行為”下漢英職業(yè)職務稱謂類別及語用對比
漢語社會中幾乎所有職務和部分職業(yè)(表示社會地位的象征詞)都可做社交稱謂。而且同種職業(yè)在不同的語境中也有不同的稱謂。例如,在正式語境中,我們稱呼餐廳的工作人員為“服務員”,而在有些非正式的語境中,我們也可戲稱他們?yōu)椤靶《薄?/p>
英語中能用做稱謂語的職務不多,一般用于對皇室成員、政府上層、宗教界、法律界和軍界人士的稱謂,如president Obama, (奧巴馬總統(tǒng)),Judge Smith(史密斯法官)。有的職務稱謂還顯示出一定的模糊性。如“President”可用來稱呼“總統(tǒng)”、“主席”、“大學校長”和可用于“銀行行長”等職務的稱呼。在英語中可用作稱謂語的職業(yè)很少,常用的主要有doctor(醫(yī)生)、nurse(護士)、waiter/waitress(飯店服務員)等。
對比之下,我們很容易地看到漢語職業(yè)職務稱謂語遠遠多于英語。從以言施事行為來看,漢語職業(yè)職務稱謂的豐富性是為了能更好地表示出對個體的社會地位的確立,以權勢或地位差別的顯現(xiàn)來表示對被稱謂人的尊重。在漢語中,職務稱謂注重突出雙方的權勢差別,并以說話者個體身份的自我壓縮、貶低、隱藏來表示自己的謙讓習俗禮節(jié)以及對被稱謂者的尊重。職業(yè)職務稱謂是在社會中的言語行為,它可以反映交際雙方的社會地位和社會關系,尤其反映出交際雙方的權勢(power)和同等性(solidarity)。在西方社會,個人憑借自己的能力和本事從政被認為是一種個人價值的張揚和體現(xiàn)。同時,為保證行政權的高效行使和體現(xiàn)行政權的領導服從關系,因此公共權力機關在上下級、平級之間的稱呼通常也以職務相稱,尤其是在正式場合。但在實際生活中,很少有人用職務來稱呼他人而更多是以自我為中心,講求以對等式稱謂來追求說話者與受話者雙方地位平等的關系。
職務稱謂還包括職銜、學銜和軍銜稱謂,漢英職銜和學銜稱謂在用法上有很多相似之處。例如,漢語一般只說“王教授”,而不說“王講師”或者是“王助教”;只說“孫博士”,而不說“孫碩士”或者是“孫學士”。英語也只說“Professor Harry”,而不說“Lecturer Harry”或者是“Assistant Harry”;只說“Doctor Brian”,而不說“Master Brian”或者是“Bachelor Brian”。英漢語言中都只把高級職稱和學位用做稱謂,從以言施事行為來看,英漢社會都是通過高級職稱和學位頭銜稱謂來表示對高學歷和高學位稱謂對象的尊重,體現(xiàn)了彼此雙方都重視知識,尊重人才。另外在軍隊里,漢語習慣用“首長”來稱呼上級,英語中,也習慣用sir(與“首長”同義)來稱呼上級。這種類似的稱謂體現(xiàn)了相似的言語行為。其以言施事行為,也就是稱謂意圖和動機,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共同三點:
第一,軍隊稱謂講究簡潔,體現(xiàn)出軍人語言的干練;第二,體現(xiàn)部隊等級的森嚴,不論稱謂對象官大官小,只要高于自己,一律都是“首長”;第三,軍隊語言的保密性,不隨便泄露長官的身份,尤其是重要長官的身份。所以盡管不同社會有不同的語言和文化背景,但人類社會相同的認知結構使我們在使用職務職業(yè)稱謂時有相同的言語行為動機,因此帶來了相似的職務職業(yè)稱謂內容。
2、以言施事行為下職務職業(yè)稱謂方式及語用對比
漢語的職務職業(yè)稱謂方式主要有以下幾種:一是只有職業(yè)職務稱謂,用于較隨便的場合;二是在前面加姓氏或名字,加姓氏一般用于較正式的場合,加名字的方式一般用在非正式場合;三是在前面加上全名,這是最為正式的用法。四是在職業(yè)職務稱謂前加通用社交稱謂,例如“經理先生”,“門衛(wèi)師傅”等,這種方式也比較正式;五是少數(shù)職務稱謂前還可加上表尊敬和親切的“老”字。例如,“老領導”、“老首長”。有時候,姓氏加職務/職業(yè)的稱謂方式還有縮略形式。例如:“王隊”,“張局”,“張工”等?!巴蹶犻L”縮略為“王隊”其概念意義并沒有發(fā)生變化,只是在語音形式和書寫結構上發(fā)生了變化。但是在具體的語言應用中,其表達的以言施事行為往往隱含著與原式不同的超語言的表達含義。
例如:陳校(陳校長),這個學生經常遲到早退,怎么處理?
此例子中的職務稱謂縮略形式表達的言語行為含義是:
a. 我在對你說話
b. 我們彼此都很熟悉
c. 我很尊重你
d. 我們彼此都認為我們的對話不必拘束,不必拘泥于級別差異
e. 我認為我和你的關系比較親近,是老交情了
漢語職務稱謂縮略形式也是最近這幾年才比較流行的。這一稱謂形式的產生究其原因主要有三方面:語言表達上的(受漢語詞匯雙音化傾向影響),語言交流追求經濟和實效以及語言表達的創(chuàng)新心理(尹曉薇,2008)。除了以上三種原因,我認為職務縮略稱謂產生的另一重要原因是職務職業(yè)稱謂語表達的主要是單一的權勢關系而缺乏同等關系。使用縮略稱謂的話,既能充分表現(xiàn)出對被稱謂人的尊敬,又包含了親近的語義關系,以此緩解權勢帶來的心理壓力,同時表現(xiàn)出權勢和同等關系的變化,為成功的交際打開一個良好的開端。
英語的職業(yè)職務稱謂也有以下幾種方式:一是單獨使用;二是加姓氏或教名,不過英語中的姓氏是加在職業(yè)職務稱謂后面。姓氏加職務的稱謂方式在英語中是沒有縮略形式的;三是Mr.或Madam等通用社交稱謂加職業(yè)職務稱謂。
漢英稱謂方式的不同主要表現(xiàn)在三個方面:第一,漢語職業(yè)職務稱謂的形式比英語要多,例如,漢語職務稱謂前加“老”字,這在英語中是絕對沒有的現(xiàn)象。究其以言施事行為來看,那是因為中國人尊重年齡大、資歷高的人,認為長者代表聲望和權利,同時,“老”字又有拉近彼此親近關系的含義,所以職務前加上“老”字的稱呼既表示出對被稱謂人的尊重,又體現(xiàn)出兩人關系親近。英語里,個人成就重于年齡,而且西方人忌諱別人稱謂自己為“elder person(老人)”他們認為老就代表無用;第二,漢語有職務稱謂縮率詞,而英語沒有。英語中表達權勢的職務稱謂詞原本就不多,而且其使用的場合都比較正式,不需要在表達權勢關系的同時追求同等;第三,在現(xiàn)代漢語中,人們表示職務中的副職,基本上都是使用“副”字來表示。如,“副校長”、“副經理”、“副主任”。在英語中,用于表示副職的詞匯和詞綴數(shù)量卻相當可觀,最常用的有“vice”、“associate”、“deputy”以及“assistant”。如“vice-principle”(副校長),“associate editor”(副主任),“deputy chairman”(副主席/代理主席),“assistant director”(副導演/助理導演)等。由此可見,漢語對副職的稱謂方式比英語要簡單。還有就是漢語職務稱謂中表副職的“副”在實際稱謂中往往都省掉了,這樣的用法一方面是說話人希望抬高對方的社會地位從而博得對方的好感,另一方面稱呼中多了個“副”字,感覺拗口,去掉也絲毫不影響稱謂對方。而在英文中,這種對副職省略掉“副”的稱謂現(xiàn)象是沒有的。其原因也是因為英語職務稱謂的場合比較正式,要求稱謂要準確無誤,不能在稱呼時隨意更改其職務,否則,就是錯誤的言語行為表現(xiàn)。
3、以言施事行為下職務稱謂稱謂感情色彩表達對比
以言施事行為表達的是說話人的意圖,也稱言外之力,即通過用職務或者是頭銜來稱謂對方表達稱謂人對被稱謂者的感情色彩。在漢語中,職務和職業(yè)稱謂有時表達的是尊敬之意,如“郭老師”、 “王醫(yī)生”,而且很多時候,我們會使用抬高對方身份的職業(yè)稱謂來表達尊敬。例如,我們對在學校里工作的非任課教師或者是已經退休了的老師也稱呼“老師”,再比如我們對在醫(yī)院里工作的護士和穿白大褂的工作人員都稱呼為“醫(yī)生”;有時表達的是贊美和戲謔,如我們稱呼護士為“白衣天使”、稱呼媒人為“紅娘”,有時表達的是親切和隨意,如“林工”,“張隊”,有時表達的是倨傲和輕視,如“剃頭匠”、“殺豬匠”。 漢語職業(yè)職務稱謂語感情色彩的豐富和細致還表現(xiàn)在對同一職業(yè)職務稱謂不同的稱謂語變體之間感情色彩的差別。如同樣是對教師,就有下列的稱謂語:“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園丁”、“老師”、“教書匠”、“孩子王”、“臭老九”等。這一系列稱謂表達了各種感情色彩。第一個稱謂語“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和最后一個稱謂語“臭老九”,在感情色彩上的反差是很大的。
而在英語中,職務職業(yè)稱謂基本上都是表達尊敬和嚴肅之意,很少有感性的職業(yè)職務稱謂詞語。因為英語中的職務稱謂多半是在正式場合中使用,正式場合對稱謂語的要求理所當然要嚴肅莊重,因此必然缺乏豐富的感情色彩。漢語職業(yè)職務稱謂語所表達出來的感情色彩遠比英語要豐富多彩得多,這一語用差異是因為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建立在數(shù)千年的封建宗法制基礎上,倫理道德觀念極其濃厚,社會階層等級森嚴。儒家文化中孔子“名不正則言不順”的思想幾千年來對中國的政治、文化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封建帝王靠嚴格的等級制度來保證皇權統(tǒng)治,導致漢語中名目繁多,十分具體的職業(yè)職務稱謂。而復雜繁多的漢語職業(yè)職務稱謂語所表達的感情自然就豐富多彩。
職位的形成及使用反映著一個民族的特征,不僅包含著一個國家的政治、歷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蘊藏著該民族的價值觀和思維方式。職業(yè)職務的稱謂必須通過語言這一載體進行表述,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職業(yè)職務稱謂的語言也是多種多樣的。通過對漢英職業(yè)職務稱謂語的比較分析,我們可以看出漢英的職業(yè)職務稱謂語更為豐富、具體,且表達的感情色彩豐富濃烈。而英語中的職業(yè)職務稱謂語要簡單得多,所表達的情感色彩也比較平和。雖然漢英兩種語言中的稱謂系統(tǒng)都受“權勢”和“等同”語義關系的制約,但畢竟兩者產生于完全不同的文化價值體系。從言語行為理論的視角下來看,漢語的職業(yè)職務稱謂文化強烈地折射著一種等級觀念和尊卑觀念,即受“權勢”語義關系制約要重,而英語的職業(yè)職務稱謂文化更多反映的是“等同”語義關系。
參考文獻:
1.Ralph Fasold. The sociolinguistics of Language M. 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0
2.馬宏基,常慶豐.稱謂語M. 北京:新華出版社,1998
3.田惠剛.中西人際稱謂系統(tǒng)M. 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8
4.胡文仲.英美文化詞典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5
5.鄭玲萍.簡述職務副職的中英文表達及其文化現(xiàn)象J.寧波大學學報學報,2005
6.馬宏基.稱謂語的感情色彩J.淄博師專學報,1996
7.馬宏基.動機與稱謂語J.淄博師專學報,1996
8.易嶸.縮略稱呼語的語義分析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2006
9.鄭玲萍.簡述職務副職的中英文表達及其文化含義J.寧波大學學報,2005
10.秦旭.英漢社會稱謂的對比研究J. 揚州職業(yè)大學學報,2001
11.尹曉薇.現(xiàn)代漢語稱謂語“姓氏+社會職務”形式的縮略研究,大眾文藝(理論),2008
(作者單位:湖北省恩施州廣播電視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