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實話,我的成長完全是被“逼”出來的。盡管用這個字眼似乎有些不雅,但用來形容我的成長之路,我以為還是比較真實和準確的。
一
說老實話,早先我是不大愿意當教師的。在1992年中考之后,家人沒有征得我的同意,就直接給我填報了中師志愿。之所以這樣,一是能讓我早日跳出“農(nóng)門”,變成“定量戶口”;更重要的是爺爺和父親都希望我繼承“祖業(yè)”,和他倆一樣繼續(xù)從事教育工作。就這樣,我跨進了江蘇省如皋師范學校的大門……三年之后,爺爺希望我這個科班畢業(yè)的中師生回家鄉(xiāng)工作,為農(nóng)村教育做點事情。于是,18歲的我又被分配到鄉(xiāng)中心小學,走上了鄉(xiāng)村小學的三尺講臺。
可以說,我是被“逼”著從教的。
二
一開始,我總認為憑著自己的知識積累教小學生一點問題也沒有,可踏上工作崗位才知道教學并非容易事。對于我這個只比他們大五、六歲的大男孩,孩子們似乎不太買賬——不愛上我的課,不喜歡我這個班主任,幾個調(diào)皮鬼甚至跟我對著干。怎么辦呢?中師教育心理學老師的話在耳邊回響起來:教育兒童,首先必須走近兒童,了解兒童??稍鯓硬拍茏哌M兒童的內(nèi)心世界呢?老師并沒有講。但我發(fā)現(xiàn),孩子們都喜歡玩,我想,索性就和孩子們先玩起來試試吧。于是,課間午間,我成了孩子們的“玩伴”,一起下棋,一起跳皮筋,一起玩“老鷹抓小雞”。一段時間后,我覺得孩子們開始喜歡上我了,他們也給我?guī)砹嗽S多歡樂,大家都覺得在學校里玩似乎不大過癮了,決定走出校門,到大自然中盡情玩耍。春天,我們?nèi)ト绾:舆吿で?,感受明媚陽光,呼吸清新空氣;夏天,我們?nèi)バ∠锩~蝦,挖螃蟹,生起土爐灶,品嘗勞動成果;秋天,我們?nèi)タ簇S收的果園,在池塘邊的小樹林里講故事,唱歌謠;冬天,我們在田野里堆雪人、打雪仗……在鄉(xiāng)村這片廣袤的大地上,我以“玩”的方式展開自己的教學。玩著玩著,孩子們都聽我的話了;玩著玩著,孩子們的文章發(fā)表了;玩著玩著,孩子們的成績悄然提高了。
兩年下來,孩子們都喜歡上我的課了,不少家長都愿意把孩子送到我的班級。漸漸地,我在學校、小鎮(zhèn)上也變得小有名氣起來,這引起了學校校長的關(guān)注。校長雖然年輕,但已經(jīng)是全縣有名的語文教師,也許校長認為我這個青年教師還有一定的潛質(zhì),值得培養(yǎng),他特地為我聘請了一名師父。師父名叫唐楚江,已經(jīng)退休,是一名老中師畢業(yè)生,在小語教學方面頗有造詣。新學期開學第一堂課,當我走進教室的時候,發(fā)現(xiàn)校長和唐老師已經(jīng)坐在了教室里。記得那堂課我教的是《桂林山水》,怎么上的已沒有印象了,但課后校長的話我卻記憶猶新:“以后唐老師每周聽你一節(jié)課,我有空也要參加!”這頓時給我增添了無窮的壓力,要知道,不提前通知,每周都要被聽一節(jié)課,這幾乎要我把每一堂課當成公開課來上!校長是說話算數(shù)的,沒辦法,我只能硬著頭皮上!于是,每天晚上,我都會認真研讀教材,精心設(shè)計教案,有時直到深夜;于是,每節(jié)語文課,我都想方設(shè)法,使出渾身解數(shù),力求讓課堂生動有趣而又扎實有效;于是,每次聽課后,我都會向唐老師求教,在教案上記錄下密密麻麻的文字。就這樣,我在“備課”“上課”“評課”中度過了兩年。這兩年,唐老師聽了我近百節(jié)語文課,我也漸漸摸索出一些語文教學的“門道”。在唐老師的指導下,兩年中我十多次執(zhí)教鎮(zhèn)級以上公開課。更讓我高興的是,我寫的教學論文(設(shè)計)連續(xù)兩年獲得南通市一等獎,要知道,那時的學科論文評比是一年一次,獲一等獎的論文更是屈指可數(shù)。
可以說,對于語文教學,我是被“逼”著“入門”的。
三
天有不測風云。正當我的教學之路一帆風順之時,“災難”突然降臨。2003年春,我在課堂上忽然說不出話來,以為休息一段時間就會康復,可一個月之后還是嗓子干澀,疼痛難忍,聲音低啞,發(fā)聲困難,甚至說每個字都覺得特別吃力。我慌了,四處求醫(yī)問藥,兩年下來,跑遍了蘇、浙、滬三地幾十家醫(yī)院,前后聲帶手術(shù)做過三次,病情依然沒能好轉(zhuǎn)。上海復旦大學附屬耳鼻喉醫(yī)院的留德博導給我檢查之后,沒有給我開一粒藥,只對我說了三個字:“改行吧。”嗓子無藥可治,我?guī)缀踅^望了??勺屛腋男?,離開我鐘情的語文課堂,我心有不甘。再說,除了教書,我還能干什么呢?那段時間,病痛折磨著我,失落、焦慮、暴躁、矛盾時刻伴隨著我,讓我寢食難安,度日如年。不過,倔強的我還是勇敢地站了起來,決心憑一個破嗓子也要把語文教好。
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剛開始,我能講就講,不能講話的時候就打啞語上課,一段時間下來,孩子們基本讀懂了我的獨創(chuàng)“啞語”,甚至我的一個眼神、一個動作,都能讓孩子們準確理解意圖。
可教師沒有一個好嗓子,老是用啞語上課也不是個辦法啊。我逼著自己想辦法。我能想到的第一個辦法是培養(yǎng)“小老師”。班上的優(yōu)秀生被我請到辦公室,學著我寫教案,學著我講課,等我滿意之后再給全班學生上課,再后來,很多學生都走上了講臺,當起了小老師。很多時候,我就坐在學生的座位上“聽課”,遇到小老師實在無法解決的問題,我才出手相助。
可學生畢竟是學生,想到哪兒講到哪兒,有時課還上不下去,怎么辦?我想到設(shè)計一份指引學生自主學習的“課堂學習單”,“學習單”由三個部分組成:第一部分為課堂學習要點,羅列出學生需要掌握的知識點;第二部分為課堂學習步驟,一般依據(jù)課文內(nèi)容精選三到五個問題,指向?qū)W生聽說讀寫能力的提高;第三部分為隨堂課課練,用來檢測學生一堂課的學習效果。就這樣,課前,我總會精心設(shè)計一份學習單;課中,我就帶著孩子圍繞幾個重點問題展開學習、討論;課后,我認真批閱學生的隨堂練,及時反饋,讓孩子們修改完善。
一段時間下來,學生的基礎(chǔ)知識掌握得很扎實,教學效果也還不錯,但我總覺得這樣教學有些機械,孩子們的語言還不夠豐富,習作總顯得不夠靈動,怎么辦呢?蘇霍姆林斯基告誡我們:“凡是那些除了教科書以外什么也不閱讀的學生,他們在課堂上掌握的知識就非常膚淺?!薄安还苣憬痰氖悄囊婚T學科,你都應當使書籍成為學生的第一愛好?!庇谑?,我決定帶孩子們一起讀書。每個清晨,我和孩子們大聲朗讀課外書籍;每個午間,我和孩子們一起做讀書筆記;每個晚讀,我們盡情交流讀書心得。一個學年下來,我和孩子們讀了四五十本圖書,除此之外,我還翻遍了學校圖書館里所有的教育教學雜志。
嗓子不好,逼著我動腦筋、想辦法,尋找屬于自己的教學方式。欣慰的是,每年交班考試我班學生的成績總是名列前茅。更讓大家沒想到的是,失去“說話”資本的我有了更多的時間去閱讀、思考和寫作,在患病的六年時間里,我竟發(fā)表了30多篇教學論文和教育隨筆。
可以說,是一個壞嗓子“逼”著我真正走上了語文教學的研究之路。
四
堅持就會創(chuàng)造奇跡,奇跡總在不經(jīng)意間發(fā)生。課堂讓我失聲,但讓我康復的還是課堂,而且是三次賽課。
2009年4月,一年一度的縣小語課堂教學競賽又開始了。由于學校教師參加競賽成績總是不太理想,學校語文組全體教師一致推薦我去參賽。一個破嗓子還經(jīng)常鬧“罷工”,我堅決不答應參加比賽,可大家還是瞞著我報了名,硬是趕鴨子上架,把我“逼”進了賽場。讓我意想不到的是,第一次參加比賽卻獲得了一等獎第一名,盡管課堂上我偷偷地喝光了一杯水。
縣級賽課第一名將參加市級小語課堂教學競賽。當教研員劉國慶老師把這個任務交給我時,我心里又打起了退堂鼓。不僅是因為聲帶問題,更讓我擔心的是,自己多年不能“正?!鄙险n,怕在市級比賽中不能取得理想的成績。劉國慶老師聽出了我的意思,讓我先上一課給他聽,然后再做決定。試教之后,劉老師當即表示仍然由我參賽,他鼓勵我說:“就這樣上,就是一等獎!”在劉國慶、陳蘭兩位教研員幫我三次磨課之后,我忐忑不安地站上了市級比賽的課堂。說來也真怪,上課鈴響后,我卻一點兒也不緊張,課上得非常輕松,歡聲笑語不斷,不知不覺就結(jié)束了比賽。課畢,我才意識到,六年來沒能上過一節(jié)囫圇課的我竟然可以用嗓子堅持40分鐘不休息。沒過幾天,好消息傳來,我的課獲得了南通市一等獎,并得到了特級教師、南通市小語教研員王愛華老師的充分肯定。這次比賽,讓我感到病情似乎正在好轉(zhuǎn),也讓我找回了公開教學的信心。
2010年,教育部基礎(chǔ)教育課程教材發(fā)展中心在江蘇南京舉辦全國蘇教版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大賽。歷經(jīng)縣、市課堂教學比賽均獲一等獎的我,被作為南通市唯一的代表推薦參賽。市縣兩級教研部門十分重視這次比賽,王愛華、劉國慶、陳蘭三位教研員全程參與了整個備賽過程,和我確定課題,聽我一輪輪試教,陪我一次次打磨,幫我一遍遍修改,整整準備了一個月。12月2日,面對來自全國各地的40位參賽代表,作為唯一的鄉(xiāng)村學校參賽教師,我自信地走上了講臺。課畢,專家評委現(xiàn)場打分,我獲得了當天比賽選手中的最高分,贏得了聽課教師的一致好評。最終,我以優(yōu)異的成績榮獲全國特等獎,并獲得了江蘇鳳凰母語研究會5000元的現(xiàn)金獎勵。賽后,一位特級教師說:“李老師執(zhí)教的《鳥語》一課妙趣橫生、言意兼得,孩子徜徉在鳥語的世界,獲得了學習的快樂、生活的情趣、言語的生長?!眲鴳c老師這樣評價:“李繼東老師發(fā)揮出了自己的最高水平,這個特等獎是如皋小語十年來課堂教學競賽中最為正規(guī)的最高獎項?!边@次比賽,我獲得了全國大獎,更讓我覺得不可思議的是,比賽之后,我的咽喉疾病竟然在不知不覺中神奇地康復了!
可以說,是學校語文組的老師們,特別是王愛華、劉國慶、陳蘭三位教研員一步一步地把我“逼”上了全國比賽的最高領(lǐng)獎臺。
五
獲得全國賽課特等獎之后,我卻漸漸發(fā)現(xiàn)自己迷失了教學研究的方向,似乎進入了個人專業(yè)成長的“高原期”,怎么辦?慶幸的是,我遇到了江蘇省首批名教師、特級教師許友蘭。2012年5月,我和六位年輕教師經(jīng)過選拔跨進了“雉水名師許友蘭工作室”,成了她的徒弟。
想拜許友蘭為師,不容易;當好許友蘭的徒弟,似乎更難!
師父和我們一起研讀,要求每個月必讀一本教育專著,撰寫讀書筆記。兩年來,我們共閱讀《給教師的建議》《民主主義與教育》《靜悄悄的革命》《學生第二》《教育哲學》《語文表現(xiàn)與存在》《母語特點與母語教育》等三十多本教育書籍,開展了四次讀書沙龍研討活動。
師父陪我們一起研修,要求每一次專家報告之后,都要及時整理成詳細的研修紀錄,撰寫研修心得。我們兩次參加南通市特級教師后備班封閉式培訓,聆聽講座二十多場。此外,師父還邀請成尚榮、李慶明、馮衛(wèi)東、楊曙明來工作室開設(shè)講座,和我們面對面交流研討。
師父帶我們一起研課,要求每學期必須推出一節(jié)新課,發(fā)表一篇與課例相關(guān)的研究論文。先是自己獨立試教,然后兩次集中打磨,邀請如皋師范胡海舟教授、本市小語教研員、特級教師聽課指導,最后面向全市語文教師展示課例,匯報心得,最終形成教研論文。
師父帶徒,主要就是“個人讀書+團隊沙龍”“集體磨課+教學展示”“研修培訓+反思寫作”這三種模式,看起來好像并沒有什么特別之處。但在師父的作業(yè)里,從來沒有“彈性任務”,有的就是“剛性指標”。每一項目都要根據(jù)計劃準點完成,一以貫之的要求是讓優(yōu)秀成為習慣,不斷刷新自己,執(zhí)行時沒有任何借口,一點也馬虎不得。盡管我早有思想準備,但已擔任學校行政工作的我還是感覺到力不從心,有時甚至手忙腳亂。不過師父好像對我格外關(guān)照:“任命”我為“團長”,學號定為1號,暗示我給其他學員當好榜樣;經(jīng)常電話通知,短信督促,提醒我莫偷懶,抓緊完成;一有機會就叮囑我認真思考,及時總結(jié),提出自己的教學主張,形成鮮明的教學風格。
師父無論做什么工作總要落到實處,務求實效,無論干什么事情都追求完美,有時近乎苛刻。但師父“嚴格”,不僅僅體現(xiàn)在她的嚴謹治學和對我們的嚴厲要求之中,她的身上還時刻散發(fā)著一種“逼人”的氣息——德高望重,一身正氣,胸懷坦蕩,光明磊落,無私奉獻,甘為人梯。和她在一起,你會自然而然地受到感染和熏陶,悟到許多做人的道理,如果你用心體會,幾乎可以聽到自己拔節(jié)提高的聲響。
就這樣,兩年多來,在師父的“緊逼”下,我取得了喜人的成績:執(zhí)教縣級以上公開課(講座)12節(jié),在省級以上刊物發(fā)表論文15篇,提出了“語文教學即游戲”的教學主張,被評為中學高級教師,獲得了“南通市小學語文學科帶頭人”“南通市優(yōu)秀教育工作者”“南通好青年”“如皋市第一屆德育雙馨十佳教師”“如皋市優(yōu)秀校長”“如皋市十大創(chuàng)業(yè)標兵”“如皋市十大藏書家”等榮譽稱號。
可以說,是師父許友蘭“逼”著我不斷地自我修煉,自我超越,找到了語文教學的研究方向,邁入了個人專業(yè)成長的“快車道”。
彈指一揮間,我的教學生涯已經(jīng)20年。一路走來,感慨萬千。我很慶幸,也更感恩,是生命中遇到的那些人、那些事“逼”著我走到了今天。前路漫漫,我一定會向著目標,勇往直前……
(作者單位:江蘇如皋市吳窯鎮(zhèn)江中小學)
(責任編輯 郝 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