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記者:許老師,您好!您的“雉水名師許友蘭工作室”已經(jīng)成功培養(yǎng)了兩期學員,當初成立工作室的源起是什么呢?
許友蘭:名師是一個地區(qū)、一所學校的品牌和資源,是一個地區(qū)、一所學校的特色和風格。區(qū)域教育的健康、持續(xù)、全面的發(fā)展離不開名師的打造和培育,離不開名師的支撐與引領。培養(yǎng)新一代名師,將優(yōu)秀青年教師中的杰出者逐步培養(yǎng)成學科領軍人、教育家和教學名家,是振興區(qū)域教育事業(yè)的重要戰(zhàn)略舉措。2008年,如皋市教育局率先籌建了第一個以個人名字命名的“雉水名師許友蘭工作室”,制定了章程。幾年來,我們努力探索構建學習型組織的各種途徑,建立培養(yǎng)機制,精心策劃系列活動,傾心打造一個新的學習共同體,希望在工作室的推動下能促進培養(yǎng)對象迅速成長。
記者:許老師,您的工作室被評為全國百佳名師工作室,能否先簡要介紹一下您的工
作室?
許友蘭:我們的工作室是一個培植根系、豐足養(yǎng)分的基地,是一個夯實厚度、升華氣度的教育修煉家園。這里集聚了一群懷揣教育夢想的老師,他們?nèi)虢逃T,煉教學之術,開教學之智,悟教育之道,在不斷修煉中逐步完善自我、超越自我。
記者:近年來,您已成功培養(yǎng)了兩名特級教師,其他成員也已分別成為南通市、如皋市學科帶頭人、骨干教師。可以說,您的工作室已成為名師成長的搖籃,您能談談具體的做法嗎?
許友蘭:好的。我們工作室的兩批學員,分別從全市報名應考的四十多位青年教師中選拔,他們有的是市骨干教師,有的擔任了一定的行政工作,有的曾在省、市、縣教學比賽中獲過獎,但他們紛紛遭遇著成長的“高原期”。于是,導師與學員首要進行的是一起尋找突破瓶頸的路徑,實現(xiàn)“心靈的轉(zhuǎn)換”,走上自我發(fā)展的新境界。我們首先做的是共建美麗愿景。
第一,修煉人格。萬事德為先,大德才有大成。我要求學員注重人格修煉,銘守師德,做一名既有國際視野又有民族氣質(zhì)的母語教育人,做一名既有良知又有德行的大寫之人、大愛之人。做一名有方向感的教師,“志大則才大,事業(yè)大;志久則氣久,德行久”。做一名語文的朝圣者,擁有宗教般的教育情懷,既仰望星空,又腳踏大地,永遠向著明亮的方向,不竭求索,前行不息。
第二,共建愿景。《第五項修煉》中對“共同愿景”這樣表述:“組織中人們所共同持有的意象或景象,它創(chuàng)造出眾人是一體的感覺,并遍布到組織全面的活動,而使各種不同的活動融匯起來?!币粋€缺少共同發(fā)展目標、價值觀與使命感的組織,是缺乏戰(zhàn)斗力的。我們通過反復研討、論證,確立了工作室宗旨:打造學習共同體,培養(yǎng)學科領軍人,著力構建百花齊放,和而不同,自主、生態(tài)、智慧的語文課堂。共同的意愿、明確的發(fā)展方向,使工作室成為了開放的學習研究型的組織、互學互促的精神家園。
第三,整合目標。工作室的學員來自不同層次的學校,教學經(jīng)歷、教學個性、專業(yè)背景等均有所不同。針對不同的教師,我們有著不同的成長期待、不同的衡量尺規(guī)。要求他們從長遠目標著眼,從近期目標著手,認真剖析自己的發(fā)展現(xiàn)狀,準確定位,從讀書為學、課堂教學、教育科研等方面設計自己的三年發(fā)展規(guī)劃,將個人意愿與共同愿景進行對接,從而增強個人發(fā)展的內(nèi)驅(qū)力和團隊發(fā)展的內(nèi)動力。
為了使共同愿景、個人規(guī)劃落到實處,工作室建立了過程量化、考核評價等制度,編制了工作室學員年度考核表,清晰地記錄了每位學員專業(yè)化發(fā)展的成長軌跡。每學期末,將學員個人成長檔案進行歸類,量化考核,用科學的管理激勵每一個學員快速成長。
記者:這個辦法好。那么,在“共建美麗愿景”之后還有哪些具體措施呢?
許友蘭:“宏闊文化視野”也是我們的一項重要舉措。與書為伴,掌握深厚的專業(yè)理論,熟悉教育教學規(guī)律和人才成長規(guī)律,擁有開闊的人文視野和豐厚的文化功底,這是教師走向優(yōu)秀、卓越的重要路徑。我要求學員們廣聞博覽,不斷豐厚教育學、心理學、學科教學的理論功底,潛讀經(jīng)典,把握學科潮流的發(fā)展脈搏,使讀書成為日常的生活方式、自然的行走姿態(tài),從而走向積聚思想、積淀文化的大家境界。工作室規(guī)定學員按一月一本的保底閱讀速度推進,其中每學期閱讀教育科學專著、學科理論書籍5本以上,每周讀書筆記不少于1500字,宏闊文化視野的同時,讓他們從日常的瑣碎生活中突圍出來,創(chuàng)造出一種別樣的教育生活。
其一,規(guī)定共同閱讀篇目。每年初,工作室都會列出詳細的閱讀書目,學員按要求完成讀書筆記。幾年來,我們以“走近教育大師”為主題,先后細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多爾先生的《后現(xiàn)代課程觀》等百余本教育經(jīng)典名著,學員們從中了解了教育大師們的教育主張和歷史貢獻,吸收了他們的思想精髓;以“活動教學”為主題,閱讀了日本佐藤學著的《學校的挑戰(zhàn)——創(chuàng)建學習共同體》、帕克·帕爾默的《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對“活動單導學教學模式”的理論進一步溯源,實踐進一步深化;為了更準確地把握語文教育,我們讀了《母語特點與母語教育》《人文 語感 對話》《民主主義與教育》《學生第二》《第五十六號教室的奇跡》等;我們還讀了《人間詞話》、柴靜的《看見》等非教育類書籍,以提升文學鑒賞力,跳出教育看教育……閱讀中,讓作者聲音與學員們的心靈對話。我們先后圍繞“我曾這樣閱讀”,交流各自的個人閱讀史,在喧囂中享受一份恬靜,并且還舉行讀后感評比活動,參加各級讀書征文競賽。比如工作室一期培養(yǎng)對象姜樹華,二期的李繼東、王志剛先后被評為市“十大藏書家”,學員們撰寫的《余秋雨散文對中小學教育的啟示》《我一直在“功利”地讀書》《尊重,教學的基點》《閱讀:呼吸一樣自由》《情境視域下的“兒童觀”》等讀書筆記獲得市級以上一等獎或在省刊發(fā)表。
其二,倡導個性價值取向閱讀。工作室鼓勵每位學員根據(jù)自身研究興趣和專業(yè)發(fā)展方向,自主選擇閱讀相關書籍,豐厚自身的積淀。如李繼東老師讀胡伊青加的《人,游戲者》、赫伊津哈的《游戲的人:文化中游戲成分的研究》、石中英的《教育哲學》等,提出了“游戲著教語文”的教學主張;王志剛老師讀《道德教育的哲學》《民主主義與教育》等,思考著開發(fā)語文教育的道德價值;徐丹陽老師讀小威廉姆·E·多爾的《后現(xiàn)代課程觀》,探尋著通往兒童未來可能性王國的多種途徑;朱圣宏老師讀《兒童哲學》《教兒童學會思考》等,探尋著兒童語文的哲學意蘊;鞠僖格老師讀《語文的原點——本色語文的主張與實踐》《有效教學》等,對“真學”課堂展開了深入研究;張瑞芬老師讀《中華人文經(jīng)典與漢語文化教育》,開始了漢語文化與小語教學的研究;陳培娟老師讀羅伯特·V·卡爾的《兒童與兒童發(fā)展》《學生第一》等,探尋著兒童學習語文的“最佳路徑”……他們均摘錄了數(shù)萬字的讀書筆記,并靈活運用到各自的教育教學實踐中,逐漸形成了自身獨特的教學風格。
記者:工作室學員的研究方向可謂是百花齊放。那么,您
是如何促使學員們思考與研究
的呢?
許友蘭:工作室的培養(yǎng)宗旨是著力構建“百花齊放,和而不同,自主、生態(tài)、智慧”的語文課堂。我一直著力研究的是培養(yǎng)學生“自學自創(chuàng)”的能力,并已形成了“自我學習—自我質(zhì)疑—自我釋疑—自我創(chuàng)造”的教學模式,但我不要求工作室的學員求同。要培養(yǎng)有個性的學生,就必須培養(yǎng)有個性的教師。大家的文化背景不同、成長軌跡不同、個性不同,研究的興趣各有側重,我要求學員們結合自己的興趣、個性、研究的空白點等,選擇研究方向,只要符合教育規(guī)律,能促進兒童健康、快樂發(fā)展的教學主張、教學風格,都給予積極的支持。所以在我的工作室,學員們都能得以自由地發(fā)展。
但是,研究方向的前瞻性與教學主張的科學性至關重要。我們主要抓了兩個環(huán)節(jié):一是走近教育大師。幾年來,工作室積極創(chuàng)造條件,“走出去”“請進來”,引領學員走上專業(yè)成長的“高速公路路口”。我們沿著教育大師指引的方向一路攀登,先后兩度邀請著名教育專家、國家督學成尚榮先生對學員進行一對一的指導,幫助學員分析目標定位,勉勵大家堅定方向、走向名師;聘請嚴清、楊曙明、馮衛(wèi)東等學者作《中國古今教育思想舉隅》《西方古今教育思想述略》等專題讀書報告;參加南通市名師培養(yǎng)一梯隊的暑期研修等,聆聽湖南師大劉鐵芳、南京師大楊啟亮、華師大博導張華教授、國家教育部課程發(fā)展中心主任劉堅教授等數(shù)十位專家學者的專題報告,不斷更新理念,堅定信念,向新的高度與深度不斷邁進。二是融合名師風格。我們以“欣賞名師風格,暢談教學主張”為主題展開對話,每位學員潛心觀摩研究于永正、薛法根、竇桂梅、王崧舟等大師的教學課堂,對他們的教學主張、教學風格、經(jīng)典課例展開研討。學員們在學習、借鑒、反思中梳理自己的教學歷程,融合個人教學特點與課程理解,提出個人語文教學的追求、主張與策略。
記者:學員們的成長有了這些教育專家的引領,思考一定能到達一個相對的高度。課堂,是教書育人的主陣地,也是教師專業(yè)化成長的主平臺,您是怎樣帶領學員擊楫教海,磨礪教學內(nèi)功的?
許友蘭:名師的成長根基在課堂,首要的是課堂打磨。工作室要求學員每月在校內(nèi)開設一節(jié)公開課,每學期在全市開設一節(jié)研究課,將課堂作為我們學習型團隊打造的著力點。磨課的過程,是提升教學理念、提高教學技藝的過程,也是課堂觀察者和課堂執(zhí)教者之間深層思考與對話的過程,由此構建和催生新的教學理念,實現(xiàn)共同成長。我們是分三步進行的:(1)內(nèi)部打磨。學員的磨課先分別在各自的學?;蚬ぷ魇覂?nèi)部進行,每一次磨課都力求全程錄像,以便回放總結,發(fā)掘閃光點,修正不足。(2)專家指導。我們以每學期一次面向全市大型教學觀摩研討活動為契機,邀請市教研員、高校專家一同參與,多角度、有針對性地研討,促使每一次的打磨都是對前一次的刷新。(3)與名師同臺會課。我們邀請?zhí)丶壗處煛鴥?nèi)知名的新生代青年名師與學員同臺會課,在不斷的比照中取長補短,在共性中生成個性,共性與個性相生相成。
我們還十分注重在輻射展示中完善教學。工作室精心設計了校內(nèi)展示、鎮(zhèn)際交流、送教下鄉(xiāng)、與名師同臺會課,以及跨區(qū)域交流切磋等不同層次、不同范圍的教學展示活動。我們以“活動單導學教學模式”為抓手,以小學語文文體系列研究為載體,圍繞自己的研究課題,不斷反思、總結,提升自己的教育思想、教學主張,努力追求百花齊放、和而不同的教學風格。如朱愛華赴貴州執(zhí)教《慈母情深》,生動地展示了她主題閱讀的獨特課堂風格與魅力;姜樹華先后赴四川廣漢、江蘇南京執(zhí)教《竊讀記》,充分展現(xiàn)了其“言意共生”的教學主張;李繼東先后赴山西太原、四川成都、廣東廣州等地執(zhí)教公開課,展示“游戲著教語文”的教學主張;徐丹陽先后受邀到山東濟南、河南鄭州、浙江寧波等地執(zhí)教公開課,展示“指向兒童:積極語用的應有立場”的教育主張。
記者:名師的成長應以教育科研為先導,您在培植工作室學員的教科研能力方面有哪些行之有效的做法呢?
許友蘭:教而不研則淺,研而不教則空。在培養(yǎng)期內(nèi),學員主持研究的市級微型課題不少于3項,或至少主持、參與1項省市級教育科學規(guī)劃課題的研究,每年在省級以上刊物發(fā)表的文章不少于3篇。工作室每一次研課采用主題研究的方式,一次一主題。每次研討活動,團隊首先是組織大家學習全國各級刊物、網(wǎng)絡報道,進行課堂調(diào)研,了解小學語文最新的研究動向、課堂中帶普遍性的問題,確保研究話題的前瞻性、針對性。僅以二期團隊為例,兩年多來,我們進行了主題閱讀,“活動單導學”視域下小語文體系列研究——寓言、記敘文、詩詞等教學研討,分別以“本體性教學內(nèi)容與教學設計”“真語文”等為研究重點,借助“限時講授、合作學習、踴躍展示”課堂教學12字方針,探求學生主動學習、主動發(fā)展的新路徑。在課堂上,力求體現(xiàn)課標意識、文體意識、年段意識、整體意識、主體意識、語用意識等,積極提升學科教學質(zhì)量與效率。幾年來,工作室組織了不同層面的沙龍研討活動40余次。或主題演講,或答疑解惑,或?qū)υ捙鲎?,每一次的話題研討著力解決一個個帶有普遍性的問題。每次沙龍研討學員們都是思緒飛翔,意猶未盡,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進行深入探討,有效地推動著學生的發(fā)展,促進了小學語文學科教學質(zhì)量的提升。
工作室還要求學員以課題研究為抓手,深入開展校本課程研究,切實解決教育教學中遭遇的現(xiàn)實問題。我們通過“壓、推、引、促”等形式,引導學員互相切磋琢磨,形成了良性競爭的氛圍,每位學員都分別承擔了省、市、縣級教科、教研課題,積極進行課題研究。朱愛華、陳培娟、徐丹陽老師主持或參加主持了江蘇省“十一五”教育科學規(guī)劃青年專項課題《“小學語文教材二度開發(fā)”的研究和胡瑗“活動學習”思想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實踐研究》;姜樹華老師主持了江蘇省“十二五”規(guī)劃課題《“言意共生”語文教學觀的理論與實踐研究》;李繼東作為核心組成員參加了省級教研課題《小學生觀察與描述技能形成與發(fā)展的研究》,主持了市級規(guī)劃課題《活動單導學模式下小學語文生成性資源的研究》,這些課題有的已順利結題,有的通過了中期評估。張瑞芬老師主持的南通市重點課題獲2014年南通市優(yōu)秀教科研成果一等獎,朱圣宏老師主持的南通市“十二五”青年專項課題《“小學傾聽語文實踐研究”》也已取得階段性成果。
記者:通過今天的這次對話,我覺得您的工作室以“打造學習共同體,培養(yǎng)學科領軍人,著力于構建百花齊放,和而不同,自主、生態(tài)、智慧的語文課堂”這一培養(yǎng)新生代名師的做法,非常值得推廣,很值得大家借鑒。非常感謝您能夠接受我們的采訪。
(責任編輯 郝 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