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為一種非常規(guī)化的語言現(xiàn)象,英語無靈主語句的廣泛存在使其具有理論和實踐意義上的研究價值,從隱喻投射機制角度分析英語無靈主語句,對其生成機制進行探討,研究其與認知構式之間的一致性,為語言認知機制的研究提供新的切入點,給二語學習者在英語無靈主語句的理解和翻譯上提供幫助帶來啟示。通過對英語無靈主語句認知機制的研究,也進一步地認識到媒介概念網(wǎng)絡(有靈人的特征)和對象域(無靈事物和抽象概念)之間通過投射過程而實現(xiàn)的認知關系就是隱喻關系,這一關系廣泛存在于語言現(xiàn)象里。
關鍵詞: 英語無靈主語句;非常規(guī)化;隱喻;投射機制
一、引言
根據(jù)Langacker(1991:398)對典型主語定義,其同時具備施事性、人類性、確定性以及過程側面關系中的圖形特性,這種高度主題性暗含認知凸顯性,所以主語極易成為語法結構的參與者。在實際語言現(xiàn)象中,并非所有的主語描述都具備這些典型和理想的特征,非典型性、非常規(guī)化的主語也大量存在于語言之中,無靈主語句就是其中之一。英漢兩種語言中,英語的無靈主語句較多,原因之一是其語言體系特征和文化特征。英語屬“形合”,如果缺少主語,則不成句,而漢語中,“意合”的特征導致句子缺少主語成分,但整體表達的意義連貫,是屬于常規(guī)化的被社會認可的語言。
長期以來,英語無靈主語句這一語言現(xiàn)象引發(fā)了學者們的興趣,從英語無靈主語句的名稱到定義,從無靈主語的產(chǎn)生機制到英漢對比,國內(nèi)外學者從不同角度對英語無靈主語句進行分析,如何明珠(2003: 51-55/2009: 37-39)從認知凸顯、隱喻性和生命性對英語無靈主語句的理解和生成機制進行探討。首先從這一語言現(xiàn)象的定義就能反映出其獨特性,近年來隨著研究的推進,英語無靈主語句逐漸被定義為用不具備生命意義的實體(如客觀實物、抽象概念及動作名詞)作主語,用表達物質過程、心理過程及描述人所特有行為的動詞作謂語的句子。在以往的研究中,有些研究集中于英漢對比和翻譯,以更好地理解和翻譯英語無靈主語句,但對其生成機制沒有較多的討論。本文從隱喻的投射機制對英語無靈主語句的非常規(guī)化進行分析,進而對其生成機制進行討論,旨在通過對其隱喻關系的分析進一步揭示這一語言現(xiàn)象的特征。
二、隱喻的非常規(guī)化機制
符號、大腦和世界三者之間緊密相聯(lián)系。語言作為符號,屬于表層系統(tǒng),其次是人的大腦,作為一種可以加工信息、思考的器官,大腦比語言系統(tǒng)更能體現(xiàn)主動性,但是大腦仍然受外界事物的制約,沒有客觀世界的存在,人不能夠感知認識世界。人在客觀世界中的體驗經(jīng)驗同時反映在語言符號上,因此,部分語言學家認為語言現(xiàn)象歸根結底是認知現(xiàn)象。從狹義上來說,隱喻是指語言詞匯和句法運用的一種特殊方式;從廣義上講,它是用于認知上的概念化過程(謝之君,2007)。Lakoff與Johnson(1980:3-6)對隱喻的定義為“隱喻的實質就是通過另一類事物來理解和經(jīng)歷某一類事物”,這也反映了“隱喻不僅是一種語言現(xiàn)象,更是一種認知方式”。
不管從何種角度、理論分析語言,都可以把語言現(xiàn)象分為常規(guī)和非常規(guī),如隱喻就可以看作是認知主體通過概念網(wǎng)絡對一個認知對象的非常規(guī)描寫,而這種描寫是建立在相似性基礎上。英德克亞(1992)將隱喻的特征歸結為:隱喻是用非常規(guī)概念對客體或事件的描寫。被描寫的客體或事件被稱為對象,不能用常規(guī)方式用于其描寫的概念叫媒介,媒介不但包括描寫中提及的概念,還包括其他相關概念,是一套成結構的符號系統(tǒng),用于對對象進行非常規(guī)的解釋,然后產(chǎn)生意義。隱喻的意義是通過媒介在對象中得到非常規(guī)解釋而建立起來的。非常規(guī)解釋以媒介概念與對象之間的相似性為基礎。如果不能取得解釋,則表述被認為是怪異的。
在隱喻中,有兩種不同的概念網(wǎng)絡。一類是對對象域做常規(guī)解釋時所激發(fā)的概念,如Jerry is crying for food中“cry”概念的常規(guī)激發(fā)。對象域通常有常規(guī)解釋的概念網(wǎng)絡,稱之為對象概念網(wǎng)絡;另一類概念網(wǎng)絡是對對象域作非常規(guī)解釋所激發(fā)的概念,如My stomach is crying for food,Ambition knows no farther中,“cry”概念對“stomach”的解釋,以及“know”對“ambition”的解釋,這一類概念網(wǎng)絡我們稱之為媒介概念網(wǎng)絡。
媒介概念網(wǎng)絡中的概念在對象域中得以實現(xiàn)的依據(jù)是媒介概念網(wǎng)絡與對象概念網(wǎng)絡之間的相似性,這也是非常規(guī)解釋的基礎。這種相似性可能是在隱喻之前兩者之間就具有的,也可能是在隱喻之后兩個概念網(wǎng)絡建立的相似性。在世界生活當中,這兩種隱喻都是廣泛存在的。并且在隱喻的投射過程中,并不是所有媒介中的特征全都映射到對象域中,而是選取一部分特征在對象域中得到實現(xiàn)。
三、英語無靈主語句的非常規(guī)解釋
用詞語的常規(guī)意義(即詞典意義)來描寫現(xiàn)實中的客體是字面常規(guī)表達,將人的特征賦予到事物上使之具有施事性而形成的英語無靈主語句則是一種非常規(guī)化的語言現(xiàn)象。在此類語言現(xiàn)象中,主語是“無靈”客體(包括時間、地點、工具、抽象名詞等),借助“有靈”主體的各個媒介概念網(wǎng)絡(人所具有的特征,如身體動作、情感、心理活動等)描寫解釋對象域。如下兩個例句:
1. Jerry is crying for food.
2. My stomach is crying for food.
在這兩個例子中,“Jerry is crying for food”用“cry”的常規(guī)意義來描寫客觀世界中的客體“人”的哭泣和呼喊。而在“My stomach is crying for food”中“cry”是對客體進行非常規(guī)化描寫,因為“胃”不能和人一樣哭泣和叫喊。但是,人們還是能夠理解這句話的意思是“我很餓,肚子叫得震天響”。因此,認知主體通過媒介“cry”對“stomach”進行非常規(guī)描寫,并賦予了“stomach”一部分非常規(guī)意義的特征。
在所選例句中,認知主體通過相似性基礎用媒介“cry”概念網(wǎng)絡中的特征對對象域“胃”進行認知,媒介將部分特征投射到對象域中。這種投射的產(chǎn)生是由于兩者具有相似性基礎,“cry”的概念網(wǎng)絡中包括“大聲呼喊”,而“stomach”作為器官,在饑餓狀態(tài)下會發(fā)出咕咕地叫聲。媒介中的一組概念網(wǎng)絡(即產(chǎn)生聲音)就可以在對象中得以實現(xiàn)。除此之外,媒介中的其他概念網(wǎng)絡也可以得到實現(xiàn),如“cry”的概念網(wǎng)絡中“傷心難過”的概念,映射到對象域中,認知主體就可以認識到這個人現(xiàn)在非常饑餓,甚至感到很痛苦。
四、英語無靈主語句和認知構式的非常規(guī)化共性
認知語言學理論主要強調(diào)概念語義對語言研究的重要性,構式語法和詞匯語法的主要區(qū)別也在于此。構式不是單純的語法、句法結構,而是義形的符號關系單位,它既涉及概念內(nèi)容和語言表達,又涉及兩者之間的關系(程琪龍,2011)。根據(jù)葛德博格(Goldberg,1995)的研究,論元結構構式主要由小句的概念語義和形式表達的連接而成。構式的概念語義由動詞框架和論元結構融合連接(fusion)而成,構式語法同時強調(diào)和論元結構融合的動詞語義不是簡單的詞典語義,而是菲爾墨所提出的語義框架,它含豐富的百科語義,概念語義再連接句法結構。
英語無靈主語句本身也是一種構式,是動詞框架和論元結構之間的融合關系。例如,The fifth day saw them at the summit.其中動詞see的語義框架含兩個參與者,看者和被看者。分別與論元結構中的施事和受事融合。而看者通常是具有視力的人或動物,“the fifth day”被識解為看者并不是動詞語義派生的,而是由論元結構本身所解釋。作為附屬語,“the fifth day”由狀語位置“on the fifth day”到主語位置被凸顯,被賦予典型主語所具備的語義特征。聲響動詞不僅能夠表示移動結果,也可以表示移動途徑的手段。動詞仍然和表示移動途徑的構式融合,構成小句,一路的警笛聲能夠判斷警車駛過的路徑,聲音成為標示途徑的手段。作為無靈主語“the police car”在行駛過程中警笛的聲音和尖叫聲的相似性,使得媒介“scream”對主語進行非常規(guī)化描寫,并賦予了對象域一部分非常規(guī)化的特征。英語無靈主語句作為一種構式,同樣涉及到概念內(nèi)容和語言表達的關系,強調(diào)構式的概念語義,與構式語法相對應。
五、結語
英語無靈主語句,作為一種認知構式,根據(jù)媒介域概念網(wǎng)絡和對象域概念網(wǎng)絡的相似性,將媒介域概念語義中的一部分特征投射到對象域中,其中這些特征大多是有靈“人”所具備的,認知主體賦予客體事件新的特征(對對象域進行非常規(guī)化描述),其概念語義是動詞框架和構式結構融合的結果。作為一種非常規(guī)化的語言現(xiàn)象,其具有理論和實踐意義上的研究價值。英語無靈主語句廣泛存在語言現(xiàn)象當中,而且其處于主語范疇的邊緣化,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通過對其生成機制的研究有助于進一步了解語言認知機制,人們認識事物和聯(lián)系事物的特點,以及英語使用人群的思維特征。通過分析,可以進一步擴展隱喻投射機制的解釋范圍,同樣是對該理論的驗證。從實踐角度上,對該語言現(xiàn)象的分析可以幫助譯者更好地翻譯英語無靈主語句。
參考文獻:
[1]程琪龍. 概念語義研究的新視角[M].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1
[2]何明珠. 英語無靈主語句的理解與翻譯 [J]. 外語教學, 2003(9):51-55.
[3]何明珠. 英語無靈主語句的認知突顯分析 [J]. 外語教學, 2009b(5):37-39.
[4]謝之君. 隱喻認知功能探索 [M]. 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2007.
[5]Lakoff, G. & Johnson, M., Metaphor We Live by [M], Chicago: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 1980.
[6]Langacker, R., 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 Vol II: Descriptive Application. Stanford/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1.
作者簡介:張珂銘(1988.05-),女,滿族,河南商丘人,上海大學11級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碩士,研究方向:認知語言學與應用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