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晶麗
[摘 要]“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是古代中國維持家族式宗法社會正常運(yùn)轉(zhuǎn)的絕對需要。喪葬行為是儒家孝道思想形成的前提,孝道則是喪葬思想產(chǎn)生的理論根據(jù)。在建設(shè)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今天,人們正在強(qiáng)烈地呼吁著孝道的回歸,這是時代的要求。
[關(guān)鍵詞]先秦儒家;孝道;喪葬儀節(jié)
孝是中國傳統(tǒng)道德的重要內(nèi)容之一,可以說沒有它,中國就沒有倫理道德可言。《左傳·文公十八年》:“孝敬、衷信為吉德,盜賊、藏奸為兇德。”[1,六三五]吉者,美也,孝即是美德。《論語·學(xué)而》:“慎終追遠(yuǎn),民德歸厚矣?!盵2,P6]中國傳統(tǒng)的喪葬禮俗以靈魂不滅的思想及儒家孝道觀為基本理念,從而形成了一套完備溫情但又不失莊嚴(yán)悲憫的喪葬禮儀,這些儀節(jié)也是根據(jù)人的道德情感作出的普遍性的規(guī)定。
一、“孝”的概念
殷商甲骨文卜辭中就已有“孝”字出現(xiàn)。什么是“孝”?《爾雅·釋訓(xùn)》:“善父母為孝,善兄弟為友?!盵3,P112]《說文·老部》:“善事父母者。從老省、從子。子承老也。”[4,P483-P484]可見,“孝”與“老”有關(guān)。而主要闡述孝道的《孝經(jīng)·開宗明義章第一》則說:“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盵5,三]康學(xué)偉在其《先秦孝道研究》中對“孝”作了較為全面的規(guī)范和界定,他指出:所謂孝,就是伴隨人類自身再生產(chǎn)而自然產(chǎn)生的親親之情,在階級社會中,它是表現(xiàn)縱向血緣關(guān)系中晚輩對長輩的行為規(guī)范的觀念體系的總和。[6,P58]
二、先秦喪葬禮儀中的“孝”
“孝”不僅指對父母在世時的供養(yǎng)和撫慰,還包括對死后事宜的處理,這是對死后亡靈的尊重?!墩撜Z·為政》:“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盵2,P13]對在世父母的孝順主要表現(xiàn)在供養(yǎng)敬愛之上,而對離世父母的孝首先便表現(xiàn)在喪葬之事上,通過喪葬之禮來表達(dá)對父母的尊重和哀思?!缎⒔?jīng)·紀(jì)孝行章第十》:“孝子之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yǎng)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yán)。五者備矣,然后能事親。”[5,四五]喪葬繁多的禮節(jié)都表現(xiàn)了儒家的孝義?!缎⒔?jīng)·喪親章第十八》:“孝子之喪親也,哭不偯,禮無容,言不文,服美不安,聞樂不樂,食旨不甘,此哀戚之情也。三日而食,教民無以死傷生。毀不滅性,此圣人之政也。喪不過三年,示民有終也。為之棺槨衣衾而舉之,陳其簠簋而哀戚之;擗踴哭泣,哀以送之;卜其宅兆,而安措之;為之宗廟,以鬼享之;春秋祭祀,以時思之。生事愛敬,死事哀戚,生民之本盡矣,死生之義備矣,孝子之事親終矣?!盵5,六七-七二]
儒家經(jīng)典文本中,喪禮的地位十分重要?!睹献印るx婁章句下》:“養(yǎng)生者不足以當(dāng)大事,惟送死可以當(dāng)大事?!盵7,P145]《儀禮》記載了人在去世后如何處理死者遺體及下葬居喪祭奠的系列流程,《禮記》記載了喪禮的種種儀式與時人的喪禮實踐,并闡發(fā)了喪禮的文化意蘊(yùn)。
先秦的喪葬儀節(jié)大致包括招魂、沐浴、飯含、銘旌、小斂、大斂、出殯、下葬和居喪等諸多環(huán)節(jié)。古人認(rèn)為人的生命由魂和魄組成的,人剛死的時候,通過大聲呼喊或許可以讓魂重歸于體魄中。[8,P215]《儀禮·士喪禮》:“復(fù)者一人,以爵弁服簪裳于衣,左何之,領(lǐng)于帶。升自前東榮中屋,北面招以衣,曰:‘皋!某復(fù)。三,降衣于前。受用篋,升自阼階,以衣尸,復(fù)者降自后西榮。”[9,P343]人死之初,家人不能馬上接受現(xiàn)實,希翼通過招魂來挽留親人的生命?!抖Y記·檀弓下》:“復(fù),盡愛之道也,有禱祠之心焉。”鄭玄注:“復(fù)”,謂招魂。[10,二五二]“愛之道”即“盡愛親之道也”。人死不能復(fù)生,“復(fù)”就是對親人孝敬之情的具體體現(xiàn)。
為死者擦身換衣后,要在其口中放米和貝,這一儀節(jié)稱為“飯含”?!秲x禮·士喪禮》:“主人左扱米實于右,三實一貝。左、中亦如之。又實米,唯盈?!盵9,P351]即用貝將米填入死者口中?!懊住敝杆?,“貝”即貝殼,是“飯含”所用之物?!抖Y記·檀弓下》:“飯用米、貝,弗忍虛也。不以食道,用美焉耳?!盵10,二五三]為死者含飯用米和貝殼,這是因為孝子不忍心親人死后口中空無所實。不用活人吃的飯食,而是用具有天然之美的米和貝殼為死者含飯。飯含禮也是人死后得到奉養(yǎng)的一個體現(xiàn)。
古代喪禮中的“為銘”是因家中有喪事需要讓過往的人周知。《儀禮·士喪禮》:“為銘各以其物,亡則以緇,長半幅,赪末,長終幅,廣三寸,書銘于末,曰:某氏某之柩。”[9,P347]。把死者的名字寫在死者各自生前所用的旗幟上,用作死者棺柩的標(biāo)志?!抖Y記·檀弓下》:“銘,明旌也,以死者為不可別已,故以其旗識之。愛之斯錄之矣,敬之斯盡其道焉耳。”[10,二五三]因為死者不可按形貌來區(qū)別,所以用死者的旗幟來加以識別。因為孝子愛自己的親人,所以把親人的名字寫在旌旗上;因為孝子敬重自己的親人,所以銘旌的大小嚴(yán)格按照尺度而不敢茍且。
《儀禮·士喪禮》:“三日成服杖?!盵9,P367]死者剛死的兩天,孝子只束發(fā)、圍绖帶,從第三日起,則要依規(guī)定服各自應(yīng)服的喪服。《儀禮·喪服》:“斬衰裳,苴绖、杖、絞帶,冠繩纓,菅屨者,[傳曰]斬者何?不緝也?!盵9,P297]用裁后不縫邊的布做衣裳,用苴麻做首绖和腰绖,用竹做哀杖,用麻做絞帶,喪冠用麻繩做纓冠,穿草鞋。這就是我們所謂的“披麻戴孝”。《儀禮·士喪禮》:“苴绖大鬲,下本在左。要绖小焉,散帶垂長三尺。牡麻绖右本在上,亦散帶垂。”[9,P354]“要绖”即腰绖。使用“绖”的含義,《禮記·檀弓上》記載:“绖也者,實也?!编嵭ⅲ骸八员戆荨薄10,二O八]“绖之言實”表明了孝子有忠孝之心。肉袒也可以看作是一種喪服?!秲x禮·士喪禮》:“主人髻發(fā)袒,眾主人免于房?!盵9,P356]人類從赤身裸體進(jìn)入文明社會后,就再也不會輕易袒露肉體,唯痛苦絕望到不能自已的地步,才以此發(fā)泄內(nèi)心的不安。《禮記·檀弓下》:“袒、括發(fā),去飾之甚也?!盵10,二五七]當(dāng)對自身去飾到極端便會袒露肉體,以表達(dá)孝子之悲。
悲哀之情是人的孝悌道德本性在喪禮中的真情流露?!墩撜Z·子張》:“吾聞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親喪乎!”[2,P200]人在父母死亡的時候可以自動充分地發(fā)揮感情。哀到極致處淚傍沱,哭是哀的最淋漓的宣泄,亦是哀的最直接的表達(dá)。《禮記·奔喪》:“始聞親喪,以哭答使者,盡哀;問故,又哭盡哀?!盵10,一三三五]“辟踴”是喪禮中最哀痛的舉動?!抖Y記·檀弓下》:“辟踴,哀之至也。”孔疏曰:“撫心曰辟,跳躍曰踴。孝子喪親,哀慕志懣,男踴女辟,是哀痛之至極也?!盵10,二五六]人在悲傷之極時會情不自禁地捶胸跳足,《儀禮》中涉及“踴”的喪葬儀節(jié)也很多。盡管哀傷本是個人心情,表達(dá)自己的真實感情,但真情實感的流露必須有“節(jié)”和“度”的規(guī)定,以防止過度悲傷奪去生者的生命,導(dǎo)致前喪未了,后喪又起。[8,P225]因而《禮記·檀弓下》曰:“喪禮,哀戚之至也。節(jié)哀,順變也,君子念始之者也。”[10,二五二]哀戚至于其極,乃反而念其始生之艱,故節(jié)哀順變,保重身體,這才是孝道。
《禮記·三年問》:“三年之喪何也?曰:稱情而立文,因以飾群,別親疏、貴賤之節(jié),而弗可損益也?!盵10,一三七二]先秦儒家認(rèn)為,孝子應(yīng)守喪三年,禮祭父母?!墩撜Z·陽貨》宰我問“三年之喪”,子曰:“夫君子之居喪,食旨不甘,聞樂不樂,居處不安,故不為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懷。三年之喪,天下知通喪也。子也有三年之愛于其父母乎?”[2,P186]父母去世后守孝三年,是子女對父母養(yǎng)育之恩的報答,也是對子女孝養(yǎng)、孝敬、孝順行為的肯定?!抖Y記·喪服四制》:“父母之喪,衰冠,繩纓,菅屨。三日而食粥,三月而沐,期十三月而練冠,三年而祥?!盵10,一四七三]可見這三年喪期是極度悲痛,,非常艱苦的,生活、行為都受到嚴(yán)格限制?!秲x禮·既夕禮》:“既殯,主人說髦。三日絞垂。冠六升,外畢,纓條屬厭。衰三升。屨外納。杖下本,竹桐一也。居倚廬,寢苫枕塊,不說绖帶,哭晝夜無時,非喪事不言。歠粥,朝一溢米,夕一溢米,不食菜果?!盵9,P396]《禮記·問喪》:“杖者以何為也?曰:孝子喪親,哭泣無數(shù),服勤三年,身病體羸,以杖扶病也?!盵10,一三五四]病床前的辛勤服侍,卒后悲傷哭泣,加上禁食忍饑,薄衣為寒,形容枯槁,使得孝子只能倚杖而行,目的在于扶持贏弱的身體。
儒家重葬對先秦及至兩漢社會產(chǎn)生巨大影響,厚葬成為那個時代喪葬文化的主要特色?!睹献印す珜O丑章句下》;“古者棺槨無度,中古棺七寸,槨稱之。自天子達(dá)于庶人,非直為觀美也,然后盡于人心。……吾聞之也:君子不以天下儉其親?!盵7,P73]但孔子也提出財物的豐厚并非禮之本?!墩撜Z·八佾》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2,P24]孔子認(rèn)為父母死后,子女應(yīng)有發(fā)自內(nèi)心的悲哀,葬禮的奢與儉不是最重要的,行禮周到就可以了?!抖Y記·檀弓上》記載子游問喪具:“夫子曰:‘稱家之有亡。子游曰:‘有亡惡乎齊?孔子曰:‘有,毋過禮。茍無矣,斂首足形,還葬,縣棺而封。人豈有非之者哉?”[10,二二四]“齊”就是厚薄的劑量。在孔子看來,貧窮并不能妨礙人向父母盡孝和做守禮之人;在艱難困苦的日子里,兒女仍然可以用真誠的關(guān)懷使父母感受到幸福。父母死后,即使家中無錢財而為他們舉辦了最簡陋的喪禮,這也是盡了孝道。無改父道,順應(yīng)繼承先人之志的價值判斷也可稱之為孝?!墩撜Z·學(xué)而》:“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道,可謂孝矣。”[2,P7]父母在世時子女要孝順,父母離世后繼承弘揚(yáng)父道,這也是孝的表現(xiàn)。
三、結(jié)語
先秦喪葬儀節(jié)重禮的內(nèi)容而不過分看重形式,重真情實感而不過分強(qiáng)調(diào)禮物的豐厚。
《中庸·第十九章》:“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盵11,九O]儒家將孝擺在非常重要的地位,他們重喪葬的目的也在于提倡孝道,喪盡其哀。因而《禮記·祭統(tǒng)》曰:“是故孝子之事親也,有三道焉:生則養(yǎng),沒則喪,喪畢則祭。養(yǎng)則觀其順也,喪則觀其哀也,祭則觀其敬而時也。盡此三道者,孝子之行也?!盵10,一二三七-一二三八]
《孟子·梁惠王章句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盵7,P12]“孝”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和顯著特征,在今天仍有很多值得吸取借鑒的地方。孝道文化首先講求的善事父母、尊老孝親,對于提高我們個人的倫理道德修養(yǎng),促進(jìn)家庭的和睦以及構(gòu)建和諧社會秩序,從而推動整個社會的繁榮發(fā)展進(jìn)步,都是大有裨益的。
參考文獻(xiàn):
[1]楊伯峻,春秋左傳注[M],中華書局,北京,1995
[2]楊伯峻,論語譯注[M],中華書局,北京,2011
[3](晉)郭璞注,(宋)刑昺疏,爾雅注疏[M],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北京,1999
[4](漢)許慎,說文解字[M],九州出版社,北京,2001
[5](唐)李隆基注,(宋)刑昺疏,孝經(jīng)注疏[M],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北京,2000
[6]任平,傳統(tǒng)文化研究的新突破-評《先秦孝道研究》,松遼學(xué)刊[J],1999,(4),P57-P59
[7]楊伯峻,孟子譯注[M],中華書局,北京,2012
[8]彭林,中國古代禮儀文明[M],中華書局,北京,2004
[9]楊天宇,儀禮譯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2013
[10](清)孫希旦,禮記集解[M],中華書局,北京,2012
[11]王國軒,大學(xué)·中庸[M],中華書局,北京,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