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吉偉
[摘 要]九一八事變后,東北成為日本的殖民地,為達到奴化東北民眾,鞏固殖民統(tǒng)治的目的,日偽對東北民間傳統(tǒng)的廟會活動采取了改造與利用的策略。滿鐵與協(xié)和會采取多種措施擴大廟會規(guī)模,舉辦各式各樣的娛樂活動吸引鄉(xiāng)間百姓,借機開展以“王道政治,民族協(xié)和”為中心的殖民思想宣傳。同時,日偽借助關帝廟、中元節(jié)等民間祭祀活動,祭奠在侵華戰(zhàn)爭中死亡的日本戰(zhàn)犯,并將日本化的“國家祭祀”與中國民間傳統(tǒng)信仰相結合,企圖從思想上鏟斷東北人民的民族觀念與國家認同。廣大民眾在日偽當局的鼓動下,紛紛參與廟會活動,東北各地的廟會活動經過民國初年的短暫沉寂后,再次興旺并呈現出畸形發(fā)展的態(tài)勢。
[關鍵詞]偽滿;東北廟會;殖民統(tǒng)治
1931年日本占領東北后,日偽各機關積極推動廟會的發(fā)展,偽國務院、滿鐵與協(xié)和會等機構為參與廟會的民眾提供一切便利,并給予物質上的獎勵。近年來,關于廟會的研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但對于偽滿時期東北廟會的繁榮及其原因的分析有待深入。有鑒于此,本文以偽滿時期東北廟會活動的異化為題進行考察,揭示1931年后日偽在東北推動廟會發(fā)展的真實動機。
一、東北廟會活動的改造
近代以來,隨著清王朝對東北地區(qū)的開放,大量移民涌入,民間的廟會活動也漸成繁盛之勢,寺廟遍及鄉(xiāng)村城鎮(zhèn)。日本占領東北后,頒布了《關于廟祭調查之件》:“查我國各地佛宇道觀為數極眾,每逢祭會民眾參請頂禮者絡繹不絕。為整飭宗教行政及善導國民精神起見,對所有各地廟祭有通盤檢討利用之必要”[1]165。由此可見,日偽對東北寺廟采取了改造與利用的手段,奉行這一原則的目的在于“暫時維系東北民眾長期習慣的生存狀態(tài),盡量不觸動其根本,以免在民間四面樹敵”。[2]200
偽滿成立之初,負責掌管各地廟會祭祀與宣傳活動的是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為落實殖民政策,滿鐵控制了各地的廟會活動,協(xié)同關東軍,協(xié)和會等機構積極謀劃,在廟會期間燃放煙火、抓彩票、放映電影,通過擴大廟會規(guī)模、組織娛樂活動、為游客提供交通便利等方工吸引百姓參與其中。利用廟會在民間社會的影響力,借舉辦廟會之機,大肆宣傳“王道精神,民族共和”的殖民思想,為其侵略活動辯護。為了更好的利用廟會進行宣傳活動,成立了專門針對廟會活動的“宣撫委員會”協(xié)助地方籌辦廟會活動,西安、拜泉、東豐等縣的娘娘廟會上,“宣撫委員會”協(xié)同各地漢奸組織,寺廟主持組織各種娛樂活動。在寺廟前的空地上建彩樓、搭戲臺、組織秧歌、雜耍等表演活動。在會場上組織演講、散發(fā)印有“民族協(xié)和、王道政治”的宣傳單,以達到借廟會之機實施“以華制華”,從思想上奴役廣大民眾的殖民策略。1934年春季娘娘廟會,偽國務院為紀念“實施帝制后之第一次祭典,制定宣傳畫片三十五萬牧,傳單五十萬張分送各地”[3]。1937年五月,日偽在長春召開了規(guī)模盛大的娘娘廟祭祀儀式,為達到預期目的,協(xié)和會中央本部攜同長春縣本部、長春縣公署、大屯警備署、大屯警察派出所共同商討“廟會如何繁榮”并最終確定組織召開為期五天的廟會活動,明確指出辦會宗旨“對于民眾大祭典之娘娘廟會,期培養(yǎng)國民敬神之念,并為國民教育之一助”。為保證廟會順利召開,協(xié)和會與滿鐵作了許多準備工作,包括:第一,進行大張旗鼓的廟會宣傳。印刷宣傳冊、傳單分發(fā)至市區(qū)鄉(xiāng)村或選擇車站等人流量大的地點張貼;利用廣播、報紙等媒體擴大宣揚。第二、滿鐵會同軍政部、民政部、協(xié)和黨等機構為廟會的召開提供一切便利。為提高民眾的積極性,南滿鐵路局特意在長春公主嶺、大屯等地增設臨時車站,并于上午八點,十點增開臨時列車,降低票價。第三、在寺廟周圍增加警力、添設無線電裝備以便隨時調遣警察維持會場秩序。由于各機構的密切配合加之滿鐵與協(xié)和會的精心策劃,此次廟會較以往更加隆重。當天參加廟會的機關有大屯小學、偽國務院情報處、協(xié)和會中央本部、文教部禮教司、國防婦女會、另有維持廟會治安的工作人員以及“前往游玩者,人數達三十萬以上”[4]。
五月二十八日,長春大屯娘娘廟會正式舉行,整個祭祀活動共分“祭典—講演—文化表演”三部份,先由寺廟主持焚香拜祭,然后由協(xié)和會作“娘娘廟典與滿洲國王道政治之現狀及國民之自覺”為主題的演講,最后燃放煙火、放映電演、雜耍等娛樂表演。文娛表演是整個祭祀活動的重要一環(huán),電演放映是各地廟會中不可缺少的一項活動。1933年日本關東軍與南滿鐵道株式會社,偽國務院及協(xié)和會共同成立“滿洲國電影國策研究會”,把電影作為“向滿洲國普及日本情況及日本精神”的重要宣傳工具。廟會活動正好為電影放映提供了有利平臺,寺廟場地寬闊,屆時大量百姓云集,正是偽滿當局利用影視進行奴化教育的有利時機。這一時期東北的“寺廟不單單是宗教信仰場所,也成了奴役東北人民思想的殖民據點”[5]。于是,各地的娘娘廟、藥王廟、關帝廟等,凡有廟會活動時都少不了影片的放映。就在偽滿政府在長春舉行娘娘廟祭祀當天,海城、旅順、西豐、海倫等縣在當地各機關團體的積極籌措下,娘娘廟會也如期舉辦,并共同奉行“王道政治、東亞共榮、滿漢一體”的精神,向東北人民灌輸亡國奴思想,以期達到借廟會奴化民眾的目的。
吉林省北山寺廟群素負盛名,頗具影響,享有“千山寺廟甲東北,北山廟會盛千山”的盛譽。北山寺廟經歷幾度興衰之后,諸神混雜,神道相交,形成了佛、道、儒三教圓融共處的特點。每年進入四月廟會便接連而來,“四月初八佛誕節(jié)、四月十八娘娘廟會、四月二十八藥王廟會、五月十三日關帝廟會”[6]329,其中尤以藥王孫思邈香火最盛,每逢四月二十八日的藥王廟會鄉(xiāng)間百姓扶老攜幼,紛紛上廟進香。1932年的北山廟會經偽滿各機構的謀劃,廟會活動盛況空前,“北山上下游人平均在二十萬以上”滿鐵與協(xié)和會為“發(fā)揚王道之精神起見,乘游覽之時,開始施講演講,講題為王道主義”[7]。并且動用飛機“散放傳單于空際,宣傳品遍貼市街及北山廟壁”[8]。為呈現出一派安定祥和的景象,偽警察署嚴格控制會場制序,防止任何東北民眾針對殖民統(tǒng)治的反抗活動。偽吉林省警察廳事前特意召開大會,制定應對措施并與憲兵隊聯(lián)合行動,抽派若干名警士組成巡查隊在北山上下會場巡查。在寺廟周圍及偏僻處設立臨時駐所以方便隨時聯(lián)絡,應對可能發(fā)生的突發(fā)事件。丹東鳳凰山廟會期間,協(xié)和會與警察隊協(xié)同作戰(zhàn)并且分工明確,協(xié)和會負責“散發(fā)傳單以闡發(fā)王道主義為要旨,使人民深印腦海。警察隊真槍實彈,維持會場秩序,命令騎兵隊不間斷地在寺廟上下巡邏”。在偽警察署的彈壓指揮下,會場“秩序井然而不紊,男女出入有序”,東北民眾在日本殖民者的導演下上演著“地方安益,氣象興隆升平的熱鬧場景”。正如1934年盛京時報對近年廟會情況的評論“三年來,日滿各機關有統(tǒng)系之辦法,屆時點綴其間,尤覺出色”。日本侵占東北后在日偽當局有預謀的策劃下,廟會活動在經歷了清末民初的短暫消沉后再次復興并大行其道。日偽以武力鎮(zhèn)壓的方式強行向百姓灌輸所謂的“王道精神”“其目的就是要使東北地區(qū)不僅在疆域上而且在思想文化上撤離脫離中國”[9]568。
為了利用廟會達到既定的殖民目的,日本占領東北后,對寺廟采取利用與保護的政策,對各地廟宇進行調查、修繕或新建。
經歷清末的改寺廟為學堂以及民初破除迷信、提倡科學的變革運動,東北寺廟受到了很大打擊,廟會活動也逐漸消沉。1908年遼陽境內“寺廟由141座減少到102座,到1913年為97座”[10]177,寬甸地區(qū)民國四年“有20座廟宇被學校、預警所、商務會議和議事會半占或全部占用”[11]737。根據《東北年鑒》1931年的調查,當時“全東北地區(qū)共有佛,道寺廟共3508座”[12]1447。而到了1934年僅“佛教寺廟達到2465座,道教寺廟1962座,無僧管理的寺廟也達1917座”[13]41。這一時期,寺廟增長的數量很快,“東北各地陸續(xù)增多的佛教寺院,都是在日偽統(tǒng)治者的直接捐助下修建或重建的”[14]。這樣做的目的就是讓廟會活動成為統(tǒng)治東北人民的工具。
二、寺廟祭祀儀式的異化
在民間信仰中,陰歷七月被稱為“鬼月”,于七月十五日舉辦的中元節(jié)則被稱作“鬼節(jié)”也叫“孟蘭盆會”。不過,如果是陽壽未盡,死得不甘心就會逃出陰間復仇。所以,中元節(jié)這一日,人間百姓為了免除邪魔的干擾傷害,進行中元普渡,舉辦“設祭、誦經、放水燈、焚法船”[15]130等活動,其目的就是超度鬼魂,使他們不在為害人間,佛教徒把這一活動稱為“盂蘭盆會”。東北各地都有舉辦孟蘭盆會的習俗,每逢陰歷七月十五日各地百姓“放河燈、扎彩船、頌經念佛并請僧道設壇誦經來超渡枉死的鬼魂”[16]9,并被認為是行善積德之舉。日本占領東北后,軍方勢力囂張跋扈,軍政部長張景惠提議“為建國捐軀者,開會追悼以慰英靈”[17]。為紀念在侵略戰(zhàn)爭中犧牲的日本軍人,軍政部、民政部共同籌辦組織成立“慰靈大會”,借民間七月十五日的孟蘭節(jié)舉行祭奠活動。1933年7月15日中元節(jié),日偽在長春舉行了聲勢浩大的“慰靈大祭儀式”,祭奠九一八事變以來及熱河戰(zhàn)役中戰(zhàn)死的日軍。首先,在軍政部設立慰靈委員會,由軍政部、民政部、首都警察廳、憲兵司令部、新京市政公署、長春縣公署抽派人員組成委員會負責此次的祭祀活動,由軍政部督飭進行。同時調查自事變以來“為國損軀的英靈”,起初只調查各軍隊死亡人數,后擴大到軍政各部的公務人員,日俄籍人以及服務于日本的軍國主義者統(tǒng)統(tǒng)包括在內。據統(tǒng)計列入此次慰靈大祭的殉職總人數,“共計一千四百五十七名,其中包括軍隊方面九百余人、行政人員五百余人、日藉者六十三人”[18]。
是日,偽滿皇帝溥儀攜偽滿高官、軍政部總長、關東軍代表、政府院部長、民政部次長出席,氣焰囂張。會場上設置坐北朝南之廣大祭棚一座,其中靈位擺設成梯扇形面,三臺式供桌陳列香花五供,設備酒菜豬羊周置花圈,上懸挽聯(lián),東南角高懸滿洲國旗,西面角高設銘旌牌文曰“大滿洲國建國捐軀為官吏之銘旌”,場中南北分軍隊警察、樂隊、學生等列式”。上午九時“祭靈儀式”正式開始;首先鳴放禮炮并奏樂,由慰靈委員會執(zhí)政官致開幕詞,隨后偽滿皇帝溥儀由侍從武官長引導至陵前拜祭,“會場千余人,均恭致敬禮?!彪S后,關東軍、外交團體、國務院、立法院、外交部、交通部以及亡者家屬依次進至靈前拜祭,同時執(zhí)政官高聲朗讀祭文:“予惟建國以來,慷慨捐軀、即危授命、執(zhí)干戈以衛(wèi)社稷雖死者猶生”,“惟殉難諸士,超越民族人種,欣然以殉于滿洲建國大業(yè),其崇高之精神與其壯烈之期許,可謂具有光輝爛燦之榮譽者也”。在長春慰靈大會的影響下,各地方也紛紛仿效并組織規(guī)模不等的“慰靈小祭”,朝陽鎮(zhèn)、西安縣、法庫縣等地均在七月十五日辦理盂蘭盆會,超渡“為國捐軀的日滿陣亡將士”。由于偽滿成立之初,“地方不靖”常有人員傷亡,慰靈委員會除了在中元節(jié)組織超渡外,常借關帝廟、姜公祠等寺廟祭奠死去的戰(zhàn)犯。日偽當局決定,以每年陰歷二月及八月上戌日為“關岳祭”,由偽軍政部各軍管區(qū)司令部分別擔任中央和地方駐軍的司祭,同時規(guī)定關岳祭祈之日,全國放假一天。為培養(yǎng)青少年的“國民意識”,日偽要求當地學校學生必須參加關岳祭祀儀式并聆聽關于“王道建國”的政治演說。由此可見,廟會祭祀在偽滿時期不僅僅是一個推行殖民統(tǒng)治的載體,也成了日偽當局對青少年進行“順民”教育的重要基地。日偽聲稱聲設立“關岳祭禮”的目的是“政府為有助于崇敬烈士,尊重忠勇,振興軍警以及一般軍風”[19]729,而究其實質是日偽政府出于維護殖民統(tǒng)治和穩(wěn)固偽滿傀儡政權的實際需要。在日本殖民者的組織下祭靈儀式沉渣泛起,慰靈祭祀之風“波靡”整個東北淪陷區(qū)。
偽滿時期,東北各地的關帝廟雖然保留著傳統(tǒng)廟宇的建筑形式,但其紀念儀式、內部陳設、祭祀含義都發(fā)生了異化:將關岳祭祀與日本式的“神道祭祀”融為一體,并逐步走上日本化國家祭祀的道路。日偽對寺廟祭祀空間的改造,“推行日式的“國家祭祀”,樹立以神道為特征的“國家信仰”企途徹底根除東北人民思想中的中國文化、民族和國家意識”[20],實現將整個東北在文化上與中國徹底剝離的政治目的。
三、結論
20世紀三十年代日本對中國東北實行“以華治華”的殖民政策,除了在政治上扶植傀儡政權作為代理人之外,還包括利用民間傳統(tǒng)的社會文化活動進行思想上的殖民。集祭祀、娛樂、經濟功能于一體的廟會活動由于在民間百姓生活中有著巨大的影響力,成為了日本當局殖民侵略的政治工具。為了擴大廟會規(guī)模,充分發(fā)揮社會影響力,滿鐵、協(xié)和會、關東軍等機構精心謀化,不遺余力地推動廟會的發(fā)展并在廟上宣揚所謂的“王道政治,民族協(xié)和”等殖民思想。各地的娘娘廟、藥王廟、關帝廟等廟宇一時間煙霧繚繞,廟會祭祀活動經過民初的短暫消沉后再度興旺。與此同時,東北民間的傳統(tǒng)宗教信仰也逐步發(fā)生變異,日偽將日本軍國主義的神道祭祀與中國民間信仰相融合,意圖從根本上改變東北民眾的民族觀念。綜觀這一時期的東北廟會,雖然呈現出繁榮的廟會景觀,但實質上已經成了日本占領東北推行殖民政策的政治工具。
參考文獻:
[1]楊家樂.內外控制的交合:日偽統(tǒng)制下的東北教育研究1935—1945[M].安徽:安徽大學出版社,2005.
[2]孫繼武,鄭敏主編.九一八事變資料:日本外交文書選擇(第二卷)[Z].吉林省內部資料.
[3]娘娘廟會國務院大宣傳[N].盛京時報,1937-5-18.
[4]大屯娘娘廟會本年盛大舉行[N].盛京時報,1937-5-7.
[5]劉揚.近代東北寺廟社會功能分析[J].史學月刊,2011(5)
[6]中國民俗游編寫組.中國民俗游[M].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2004.
[7]廟會中宣傳王道[N].盛京時報,1934-6-7.
[8]北山廟會宣傳王道政治盛況[N].盛京時報,1934-6-12.
[9]中國社科院近代史所.日本侵華七十年史[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
[10]遼陽縣志編纂委員會:遼陽縣志[M].北京:新華出版社,1994.
[11]寬甸縣志編纂委員會:寬甸縣志[M].沈陽: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1993.
[12]東北文化社年鑒編印處:東北年鑒[M.]東北文化社年鑒編印處,1931.
[13]滿洲現勢[M].轉引自劉揚:《近代遼寧地域社會視野下的寺廟文化研究》,吉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1年,第41頁。
[14]郭振興.偽滿洲國佛教概說[J].社會科學戰(zhàn)線,1982(2).
[15]郭立城.中國民史話[M].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5.
[16]胡樸安.中華全國風俗志[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
[17]隆重慰靈大祭舉行前之形形色色[N].盛京時報,1933-9-2.
[18]隆重慰靈大祭舉行前之形形色色[N].盛京時報,1933-9-2.
[19]“滿洲國”編纂刊行會編:《滿洲國史·分論》下[M.]
[20]智利疆.偽滿洲國的“國家祭祀”及其日本化[J].抗日戰(zhàn)爭研究,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