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作圣
學校是對青少年進行安全教育的重要場所。自1996年起,我國規(guī)定每年三月份最后一周的星期一為全國中學生“安全教育日”。近幾年,中小學生的各類安全事故頻發(fā)。因此,加強學生的安全教育,尤其是生命教育顯得尤為重要。而在加強安全教育過程中,應發(fā)揮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作用。作為一名物理教師,可以根據教學目標的需要,在教學中充分挖掘物理學科對生命教育的價值,適度地滲透安全教育,使學生了解更多的安全知識,學會應對各類突發(fā)事件的技巧,培養(yǎng)學生用科學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和能力。下面筆者就此談談幾點體會。
一、在力學教學中滲透安全教育
力學是研究物質機械運動規(guī)律的科學,而力學知識最早起源于對自然現象的觀察和在生產勞動中的經驗。中學生學習的經典力學理論是以牛頓三大定律為核心構筑的。牛頓定律適用于低速宏觀的物體,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力學是中學物理教學的基礎和重點。遵循力學規(guī)律是保障人們安全的前提。例如,在講授“摩擦力”時,可向學生指明人是依靠靜摩擦力前行的,穿光滑平底的鞋子走在潮濕的澡堂里要防摔倒。在結冰的路面上騎自行車拐彎時,由于路滑無法提供足夠的摩擦力很容易滑倒。北方的冬季降雪后,地面所能提供的最大靜摩擦力減小,若無防滑鏈等設備的保護,極易引發(fā)交通事故;而北方冬季中午積雪融化后在傍晚的二次結冰會極大地減弱公路的摩擦力,此時汽車不宜出行。這樣很好地滲透了安全教育。
二、在熱學教學中滲透安全教育
熱學起源于人類最早觀察和認識的冷熱自然現象,是物理學與日常生活安全有緊密聯(lián)系的分支。在熱學知識的講授中,引入生活中常見的實例,可以很好地滲透安全教育。如在學習蒸發(fā)時,可結合生活現象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剛從開水里取出的熟雞蛋,你用手去拿,為什么不覺得燙手?這是因為剛從開水里拿出來的雞蛋表面還沾著水,水分的蒸發(fā)使蛋殼溫度降低,因此手并不感到很燙。不過,這只是很短的一會兒,雞蛋表面的水分完全蒸發(fā)以后,雞蛋就會燙手了。再結合學生接觸到少量高溫水蒸氣的生活體驗告訴學生,高溫水蒸氣由于在液化的過程中釋放出大量的熱,造成的燙傷更嚴重。而在湯的表面如果由于沸點高的浮油多阻礙了水的蒸發(fā),可能給人造成湯的溫度不高的錯覺,盲目下口有可能造成嚴重的口腔燙傷。
三、在光學教學中滲透安全教育
在光學的教學中,有很多內容都可滲透安全教育,物理教師應好好利用。如在講凹面鏡時,可向學生講述在夜里開遠光燈會使對面的人出現短暫失明,造成極大安全隱患。在學習光的反射規(guī)律時,講述司機夜晚開車時不開內燈的原因。如果開燈,車內的物體就在司機前的擋風玻璃上成像,如若把“像”當成是車前的物體,就會看不清車前的路,那么就會造成交通事故。為保證行車安全,因此汽車在夜間行駛,車內不允許開燈。又如,光的折射規(guī)律告訴我們“潭清疑水淺”的道理,到野外玩耍時,切不可貿然下水中嬉戲。通過凸透鏡對光線的會聚作用規(guī)律的認識,教育學生不可以隨處丟棄透明飲料瓶,防止透明飲料瓶進水后具有了凸透鏡的功能,引發(fā)森林火災,等等。
四、在電學和電磁學教學中滲透安全教育
由于電荷主要分布于尖端,導體尖端電場強度較大,容易造成空氣被擊穿,所以避雷針其實是“引雷針”。平原上,大樹就是尖端,由于易發(fā)生“尖端放電”,所以避雨時應盡量遠離古樹。在平坦的路面上,下雨時撐著有金屬尖的傘,你就是“引雷針”,所以應在地勢低的地方避雨。巧妙的、貼近生活的舉例使學生在欣然一笑的同時掌握了電荷分布的規(guī)律,培養(yǎng)了學生的安全意識。
物聯(lián)網概念正炙手可熱。但物物相聯(lián)時主要是靠電磁波通信互聯(lián),不可避免地產生大量電磁污染。經常使用的手機、電腦是重要的輻射源,接打電話時,手機不要靠得太近,電腦機箱的輻射要遠大于屏幕。在長時間操作電腦后,臉上會吸附電磁輻射的顆粒,睡前要及時用清水洗臉,從而有效減輕電磁輻射。這些生活中信手拈來的例子容易在學生群體的親身體驗中引起學生共鳴,在加深知識記憶的同時培養(yǎng)了學生的安全意識。
五、在原子物理學教學中滲透安全教育
在學習高能射線時,使學生常識性地了解射線的應用,由于高能射線穿透性強,所以其在工業(yè)、農業(yè)、醫(yī)學上有重要應用。但高能射線殺死癌細胞的同時,也會殺死正常細胞,破壞人體免疫力,引起脫發(fā)等,所以要注意對射線的防護。日常生活中裝修所用的瓷磚、大理石等有很多放射性物質超標,這些看不見的污染容易導致不孕等疾病,尤其應該引起人們的關注。
在物理課堂教學中滲透安全教育要求每位教師在備課時做個有心人,使安全教育在“潤物細無聲”中悄然地穿插在物理課堂中,使學生既掌握學習知識的方法,又能在實際生活中提高安全意識,從而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