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師范大學教育技術學院,甘肅蘭州 730070)
20世紀80年代,隨著社會的信息化,一些發(fā)達國家意識到信息素養(yǎng)作為信息經濟社會的基本條件,應該從中小學開始培養(yǎng)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因此,在中小學開設了信息技術課程,美國、英國、日本等是開設信息技術課程比較早的國家。
我國在1996年和1997年分別頒布了《計算機教育五年發(fā)展綱要》和《中小學計算機課程指導綱要》(修訂稿)。1999年教育部基礎教育司發(fā)布了《關于加快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指導意見(草案)》的修改意見通知,在草案中涉及到加快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建設的重大意義、實施規(guī)劃,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基本任務、教學目標、課程內容、課時安排、教材編寫原則、教學評價和組織實施,要求各省、自治區(qū)、直轄市教育委員會等對草案中的內容進行研究討論,并將討論后的意見上報教育部基礎教育司。2000年教育部基礎教育司頒布了《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試行)》,其中,明確了信息技術課程的課程任務、教學目標、教學內容、課時安排和教學評價,是我國信息技術課程發(fā)展的革命性文件。為了在中小學推動信息技術課程,提高中小學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和信息技術能力,在2012年,中國教育技術協(xié)會信息技術教育專業(yè)委員會頒布了《基礎教育信息技術課程標準(2012)版》,對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材編寫建議、教學建議和教學評價做了進一步說明,并且對信息技術教師基本能力和專業(yè)發(fā)展也提出了具體要求,表明我國信息技術課程發(fā)展正趨于一體化。
本研究主要以CNKI中國期刊網絡出版總庫、中國博士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和中國優(yōu)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進行檢索。在期刊檢索中,選用高級檢索,檢索選項用篇名,以“信息技術課程”為關鍵詞,來源類別選用核心期刊,共檢索出161篇期刊論文;在博碩士論文檢索中,同樣選用高級檢索,檢索選項用題名,以“信息技術課程”為關鍵詞,共檢索出博碩士論文201篇。在此基礎上篩選出與本研究相關的期刊論文126篇,博碩士論文179篇。
本研究主要采用內容分析法,分析的維度以文獻的數(shù)量、文獻的研究內容兩個方面進行研究,從研究數(shù)量和研究內容全面分析信息技術課程的研究成果和研究現(xiàn)狀。
從表1信息技術課程文獻的分布圖來看,我國從1998年開始研究信息技術課程,1998年的兩篇文獻《美國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和《英國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適應數(shù)字化的社會》研究的是國外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表明我國是在借鑒國外優(yōu)秀課程的基礎上結合本國特色開始信息技術課程的研究。然而,從2000年教育部基礎教育司頒布了《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試行)》之后,我國的信息技術課程研究明顯呈現(xiàn)上升趨勢,而且發(fā)展迅速。通過分析文獻的研究內容,可以知道此領域研究熱點以及發(fā)展現(xiàn)狀。在文獻中,關注較多的是信息技術課程的評價和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方式,其次,就是信息技術課程的目標、教學模式和教學策略的研究。結合《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試行)》和《基礎教育信息技術課程標準(2012)版》可以看出,研究的主要內容是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目標、教學和教學評價。
表1 信息技術課程文獻分布
表2 信息技術課程研究內容表
在《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試行)》中提出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主要任務:培養(yǎng)學生對信息技術的興趣和意識,讓學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術基本知識和技能,了解信息技術的發(fā)展及其應用對人類日常生活和科學技術的深刻影響。[1]表明培養(yǎng)中小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是信息技術課程的核心教育目標。[2][3][4][5][6]隨著數(shù)字社會的到來,數(shù)字化生存已經成為人類的一種重要生存方式,數(shù)字化生存能力成為當代人必備的基本素養(yǎng)[7]?,F(xiàn)在的數(shù)字產品逐漸進入到日常生活中,使人們的工作、學習、生活發(fā)生了很大變化,而在2000年提出的信息素養(yǎng)已經不能滿足當下的信息技術課程的教育目標,因此,提出了數(shù)字化的信息技術課程目標,即信息素養(yǎng)和數(shù)字化生存能力。
在閱讀信息技術課程目標的文獻中,了解到信息技術課程目標大多是依據(jù)布盧姆的教學目標分類理論進行分類:認知領域、動作技能領域和情感態(tài)度領域。[5][8][9]認知領域使學生了解信息技術發(fā)展及其應用對人類日常生活和科學技術的深刻影響。動作技能領域使學生掌握信息技術基本知識與技能。情感態(tài)度領域重點培養(yǎng)學生對信息技術興趣與意識。
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指出:改變課程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tài)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10]情感態(tài)度是課程目標中重要的一部分,因此,各個學科都要注重情感態(tài)度目標的培養(yǎng),信息技術課程中,培養(yǎng)學生對信息技術的興趣和意識就是情感態(tài)度領域的目標。信息技術課程研究情感態(tài)度領域主要是為了使學生更好地學習信息技術,進一步優(yōu)化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11]當前,關于信息技術情感態(tài)度目標的研究在理論和實踐中相對比較薄弱,還需要有更深入的研究。
信息技術課程核心目標主要是培養(yǎng)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但是,從課程的三維目標分析,近幾年,不論是從國家政策還是課程的實踐過程,都比較注重培養(yǎng)學生情感態(tài)度目標,在實踐課程教學中教師較容易避開這方面的內容,只注重學生認知領域和動作技能領域的培養(yǎng),這就需要研究者找到其中的原因,解決一線教師存在的困惑。
信息技術課程相對于其他課程,它具有新穎性、實踐性和可操作性等特點,以教為主的傳統(tǒng)教學方式在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中存在一些問題,因此,需要改變教學方式,尋找適合信息技術課程學科特點的新教學方式。
王向麗在2005年《中職信息技術課程中開展任務驅動教學的研究》中分析了傳統(tǒng)教學模式在中職信息技術教學中存在的不足,從而引入了任務驅動教學方式,不僅提出了任務驅動的優(yōu)化模式,而且也建構了具有中職院校特色的任務驅動教學模式的觀點。在2007年到2012年,這期間有很多人研究了關于高中信息技術課程任務驅動教學方法的應用,不僅對任務驅動教學方法在信息技術課程中的理論進行了深入研究,例如:任務驅動的教學方法的理論基礎、特點、教學過程等,而且通過行動研究將任務驅動教學方法運用到高中信息技術教學實踐中,例如:任務驅動教學方法在信息技術課程教學中的實施過程等。驗證任務驅動教學方法能夠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同時,也是培養(yǎng)學生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的全新教學方式。
合作學習被譽為“近幾十年來最重要最成功的教學改革”。云南大學李四玉《合作學習在民族學校信息技術課程教學中實踐研究》一文中談到通過信息技術課程中運用合作學習來改善民族學生學習的自信心,以及不善與人交流的情況。通過實驗班和對照班的對比研究,發(fā)現(xiàn)合作學習能夠促進學生信息技術課程學習的自信心和學習能力。[12]張麗霞在《走出合作學習的誤區(qū)——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中的合作學習》一文分析了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合作學習存在合作小組組合隨意化,合作學習任務選擇泛化,合作形式分工形式化,合作學習過程組織的自由化,學習機會的非均衡化的問題,并且提出了相應修改意見。[13]福建師范大學的陳瑾《基于問題的協(xié)作學習活動設計研究——以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教學為例》一文中分析了基于問題的協(xié)作學習的特點,構建出基于問題的協(xié)作學習活動設計,流程包括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協(xié)作解決問題和展示結果,并且將構建出的流程進行了個案研究。[14]山東師范大學的王梅《高中信息技術課程網絡協(xié)作學習平臺的研究與設計》一文總結出了高中信息技術課程網絡協(xié)作學習的教學設計,并且通過整合課程特點、學生的心理特征以及網絡協(xié)作學習的要素設計網絡課程平臺。[15]
信息技術課程中應用研究型學習、網絡探究性學習等研究理論和實踐,包括信息技術課程探究的理論基礎、學習評價研究、探究性學習的教學過程、應用研究和策略研究、WebQuest模式應用、探究性學習的設計等。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江西師范大學的龔峰《高中信息技術課程研究型學習探究》,該文談到高中信息技術課程采用探究型學習的必要性、整體實施方案,通過實驗班和對照班進行對比,反思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探究型學習,提出了需要注意的問題,總結出研究型學習能夠促進教師和學生的發(fā)展、彌補傳統(tǒng)教學過程中不足。[16]上海師范大學孫平《基于LAMS的網絡研究性學習活動的設計——以高中信息技術課程為例》一文中談到了LAMS(Learning Activity Management System)學習活動管理系統(tǒng)的網絡研究性學習活動設計的流程和方法,并且進行了實踐研究。[17]東北師范大學的張輝《信息技術課程探究學習設計研究》一文對中學信息技術學習設計的基本趨勢與作用進行了比較深入的研究,了解探究式學習設計后對WebQuest探究式學習進行實際設計,對學習效果進行分析。[18]揚州大學的趙海霞《高中信息技術課程的探究性學習評價研究》一文針對研究型學習評價的理論分析和實踐的應用分析,以發(fā)揮其在教育評價導向和質量監(jiān)控上的作用。[19]揚州大學的楊曉如《網絡探究性學習在中學信息技術課程中的應用》一文中提到網絡探究性教學這一新型教學模式,在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團體合作能力等多方面的綜合能力,符合信息技術課程對學生的培養(yǎng)目標,因此,將其整合進信息技術教學中,在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協(xié)作能力上發(fā)揮了很好的作用。[20]信息技術課程運用探究性學習的重點就是培養(yǎng)學生在現(xiàn)實的學習、生活中發(fā)現(xiàn)問題,從而運用信息技術解決問題。
對于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方式,有些學者還研究了分層次教學方式、有效教學方式、反思性教學、混合學習和游戲化學習等方式,但是,通過研究分析在信息技術課程中研究更多的是任務驅動教學方式、合作學習、協(xié)作學習和探究性學習,這說明我國針對信息技術學科本身的特點,以及結合我國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已經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使得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方式多樣化,更有效地實現(xiàn)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目標。
信息技術課程教學評價主要采用總結性評價方式,主要以會考、期中考試、期末考試等形式考查學生對信息技術知識和技能掌握情況。[21]但是,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明確指出:“改變課程評價過分強調甄別與選拔的功能,發(fā)揮評價促進學生的發(fā)展、教師提高和改進教學實踐的功能”,為新課程的改革指明方向。信息技術教學評價可以促進教師改變傳統(tǒng)教學觀念,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和信息素養(yǎng),促進學生解決問題和創(chuàng)新思維的培養(yǎng)。
閱讀相關信息技術課程評價的文獻之后,發(fā)現(xiàn)很多學者都提到依據(jù)評價注重教學過程、注重評價主體多元性以及評價方法的多樣性等方面改變信息技術課程評價過分強調甄別與選拔的功能。表現(xiàn)性評價是新課程評價首倡的新評價方式,它尊重學生的個體性、創(chuàng)造性和主體性[22]。美國教育測量專家斯蒂更斯(Stinggins)認為,表現(xiàn)性評定是指為測量學習者運用先前所獲得的知識解決新異問題或完成具體任務的能力的一系列嘗試。表現(xiàn)性評價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有利于測量學生的高級思維技能,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實踐技能[22][23]。表現(xiàn)性評價是一種能夠滿足信息技術課程這種既有理論知識又有操作技能、既能完成信息技術課程的三維目標又能提高學生信息素養(yǎng),既能提高信息技術教師的教學熱情又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的評價。
檔案袋評價更多的是為表現(xiàn)評價收集評價信息,也可以作為表現(xiàn)性評價的唯一的評價方式[24]。檔案袋評價在信息技術課程中也是一種應用非常廣泛的評價方式,由于信息技術課程的特殊性,除了要求學生學習基礎知識外,它也是一種操作性非常強的課程。檔案袋評價相對于傳統(tǒng)的紙筆測驗,它將學生的學習過程非常清晰地展現(xiàn)給教師、家長以及學生,方便教師和家長了解學生的學習進度和學習效果。
綜合前述研究,從研究內容來看,信息技術課程評價比較注重過程性評價,由于課程的特殊性以及我國對改變課程評價過分強調甄別與選拔的功能,過程性評價在信息技術課程中占據(jù)了主要位置,但是,也有相關論文強調,應采用多種評價方式,不能單一使用一種評價方式,注重評價主體的多元化,這說明我國在信息技術課程評價理論研究中已經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在實踐應用中還存在很大問題,需要盡快解決。
其一,情感態(tài)度目標成為信息技術課程目標的焦點。注重學生情感態(tài)度價值的培養(yǎng)是新課程教學目標中重點強調的,但是,目前情感態(tài)度目標在實際的信息技術課程教學中存在一些問題還需要進一步解決。比如:教師不重視情感態(tài)度目標的培養(yǎng),只注重操作性知識和基礎知識的學習等,這就需要加強教師在這方面的注意,以及在教師培訓中使受訓教師學習如何更好、更快地培養(yǎng)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目標。
其二,多樣化的教學方式。信息技術課程的可操作性和較強的實踐性使得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不能滿足信息時代的課程需要,這就要求尋找適合的教學方式。針對信息技術課程,運用最好的就是任務驅動的教學方式,這種方式較符合信息技術課程的特點,但是,也存在一些缺陷,比如:設計中的任務是教師設計好的,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性思維和批判性思維的發(fā)展,不能滿足信息技術課程目標中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培養(yǎng)。
其三,過程性評價方式更受歡迎。傳統(tǒng)紙筆評價已不再是評價的主流,在信息技術課程評價中占主導地位的是表現(xiàn)性評價,表現(xiàn)性評價中的檔案袋評價是信息技術課程評價中主要運用的,既方便教師評價學生,也幫助教師時刻調整自己的教學進度,更能幫助家長監(jiān)測學生,了解學生學習動態(tài),有助于學生建立學習積極性和鼓勵學生對信息技術課程保持較高的學習熱情。
[1]《關于印發(fā)<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試行)>的通知》,教育部文件,教基[2000]35號.
[2]李勇帆.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教育目標及學科特點與教學建議[J].中國電化教育,2001,(4).
[3]賈義敏.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目標與教學設計研究[D].廣州:華南師范大學,2002.
[4]畢景剛,趙夢筆.從教師視角看我國信息技術課程目標的定位[J].教育探究,2009,(3).
[5]王保中.普通高中信息技術課程目標的“具象”和“本土”問題探析[J].中國電化教育,2011,(7).
[6]時延矯.基于信息技術課程培養(yǎng)初中生信息素養(yǎng)的教學策略研究——以新疆巴州地區(qū)為例[D].陜西:陜西師范大學,2012.
[7]張麗霞,王麗川.基于數(shù)字化生存能力的信息技術課程目標的重構[J].電化教育研究,2013,(12).
[8]馮學斌.中學信息技術課程中教學目標的分析[J].中國電化教育,2002,(5).
[9]沈復興,陳星火.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問題與思考[J].中國電化教育,2002,(9).
[10]《關于印發(fā)<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的通知》,教育部文件,教基[2001]17號.
[11]倪艷萍.中職信息技術課程情感目標達成策略的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13.
[12]李四玉.合作學習在民族學校信息技術課程教學中實踐研究[D].昆明:云南大學,2009.
[13]張麗霞,續(xù)向黨.走出合作學習的誤區(qū)——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中的合作學習[J].電化教育研究,2007,(8).
[14]陳瑾.基于問題的協(xié)作學習活動設計研究——以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教學為例[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08.
[15]王梅.高中信息技術課程網絡協(xié)作學習平臺的研究與設計[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13.
[16]龔峰.高中信息技術課程研究型學習探究[D].南昌:江西師范大學,2006.
[17]孫平.基于LAMS的網絡研究性學習活動的設計——以高中信息技術課程為例[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08.
[18]張輝.信息技術課程探究學習設計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10.
[19]趙海霞.高中信息技術課程的探究性學習評價研究[D].揚州:揚州大學,2012.
[20]楊曉如.網絡探究性學習在中學信息技術課程中的應用[D].揚州:揚州大學,2004.
[21]張娟.高中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評價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1.
[22]張妍妍.表現(xiàn)評定在信息技術課程中的應用[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04.
[23]李燁,榮芳.表現(xiàn)性評定在信息技術課程中的應用探討[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02,(8).
[24]杜炫杰.高中信息技術課程表現(xiàn)性評價活動支持系統(tǒng)的研究[D].廣州:華南師范大學,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