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奕繪(1799-1838),清宗室,高宗弘歷曾孫,字子章,號妙蓮居士、幻園居士、太素道人。襲貝勒累官至正白旗漢軍都統(tǒng),兼鑲紅旗總族長。篤好風雅,博覽群書,著有《子章子》、《妙蓮集》、《明善堂文集》,集中詩名《流水編》,詞名《南谷樵唱》。又與王引之合著《康熙字典考證》。善篆書、精算法,因曾攝欽天監(jiān)事務(wù),又通拉體諾(拉?。┪?。
▲奕誴(1831-1889),清道光帝第5子。道光二十六年(1846)正月奉旨出繼惇恪親王綿愷為嗣,咸豐初年封郡王,十年晉為親王,光緒五年(1879)奉旨食親王雙俸。其人在親郡王中以不重儀節(jié)著稱,能與商肆小販攀談,京人時稱“老五爺”。卒謚勤。
▲奕賡(1809-1848),自號長白愛蓮居士、墨香書屋主人、鶴侶主人、天下第一廢物東西等,清宗室,莊親王綿課之子。道光二十四年(1844)后,居沈而終。清代滿族文學家,擅長散文及子弟書。著作有《佳夢軒叢著》21卷及《借靴》、《黨太尉》、《鶴侶自嘆》等子弟書15種。
▲奕譓(1845-1877),清宣宗第9子,母為莊順皇貴妃烏雅氏。道光三十年(1850)封為多羅孚郡王,同治十一年(1872)加親王銜,謚曰“敬”,史稱“親王銜多羅孚敬郡王”。無子,以圣祖第15房支下輔國公奕棟第6子載沛于光緒三年(1877)承繼為嗣,襲多羅貝勒。
▲奕讠瞏(1840-1891),號樸庵,清道光帝第7子、咸豐帝異母弟、光緒帝之生父。咸豐初封醇郡王,咸豐十一年(1861)參予慈禧與奕讠瞏發(fā)動之北京政變,后握京旗神機營。同治十一年(1872)晉醇親王。同治年間屢奉令督練京師旗綠各營,對外恥言和,然議論多守舊。光緒十年(1884),以其嫡福晉為慈禧太后親妹之故,得信任之專,取代奕訴而秉大政,次年設(shè)海軍衙門,即以親王總理之。以挪海軍經(jīng)費供慈禧太后筑頤和園招人物議。其本人于外官饋贈拒不收受,故亦有稱其自持謙謹,操守為諸王冠者。謚為賢。著有《九思堂詩稿》、《退潛別墅存稿》、《樸庵四稿》、《竹窗筆記》及《巡閱海防日記》等。
▲奕顥(?-1844),清宗室。鑲藍旗滿洲人。嘉慶六年(1801)襲鎮(zhèn)國公爵,在散秩大臣上行走。歷任鑲黃旗蒙古副都統(tǒng)、宗人府右宗人、黑龍江將軍、烏里雅蘇臺將軍、盛京將軍、都察院左都御史、兵部尚書等職。曾上奏陳請墾田事宜。道光十八年(1838)以為子請讬革任,發(fā)往盛京效力贖罪,二十年始回京,任理藩院右侍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