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執(zhí)教與業(yè)余運筆,表象上看,風馬牛不相及,其實,二者巧妙結合,相輔相成,并不矛盾,且能促成高檔次的教學。問題的關鍵不在于寫與不寫,也不在于寫多寫少,而在于筆鋒所指——寫什么,筆力所運——怎樣寫,筆惠所及——能否給教學注入正能量。教師的主業(yè)既然是教學,業(yè)余寫作多涉及教學教育,就是十分自然的。我們大可揮起業(yè)余之筆,圍繞教學教育多方運作,或廊清混沌的思緒,或探討教學的熱點,或化解教中的困惑,或創(chuàng)新有效的教法,或提煉點滴經驗,或創(chuàng)建知識點線,搭建優(yōu)質高效的教學平臺。
求明運筆
教學中,面對混沌,只要敢于切入,深入探究,由山重水復到豁然開朗的境地是常常會有的。教《孔乙己》,文中的主人公出口開言,半文半白,之乎者也,是其語言特征。但細讀全文,就會發(fā)現(xiàn),孔乙己說話并非都是如此。那么孔乙己在什么情況下用白話?什么境況下半文半白?什么情況下之乎者也叫人一點也聽不懂?內中有無規(guī)律可循?隱含什么深意?經過一番探究,我寫成《孔乙己語言四題》,指出:孔乙己在心態(tài)平和的常境中用白話,如教我寫“茴”字;表露得意情感時講半文半白的話,如:“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炫耀身份、賣弄學問時,用文言文;掩飾傷疤、擺脫困境時,或故意咬文嚼字(竊書不能算偷),或“全是之乎者也之類”。這樣,抓住人物在不同境遇中的不同語貌,憑借怪異的語言表演,就入木三分又有層次地展示了孔乙己可悲可笑的性格特征,讓人一窺魯迅先生刻畫人物的獨到匠心與非凡功力。正是,教材吃透了,施教得心應手了,新鮮見地也就不太費勁地出來了。我把這一教學所得寫成短文后,竟引起了學生們的興趣,促進了對魯迅著作的學習。
求深運筆
我們提倡教師深鉆教材,這個“深”是相對于一般與現(xiàn)狀而言,其實,對教材理解之精深、處理之深刻,是沒有止境的。
《揮手之間》有這樣一個句群:“他魁梧的身形,溫和的臉,明凈的額,慈祥的目光,時時出現(xiàn)在會場上,課堂上,楊家?guī)X山下的大道邊?!睆男揶o格的角度分析,大略讀來,會斷為排比,細品,感到是空間層面上的一個層遞。深究,發(fā)覺又不對了,準確的說,應該是一個遞降式層遞(身形——臉——額——目)和一個遞升式層遞(會場上(一般會議室)——課堂上(延安特有的室外大課堂)——山下大道邊的前后套用。我找來教材中其他層遞例子加以比較,寫就《中語課文層遞三型》。為某刊發(fā)表認可。
這種深鉆與運筆,對于準確地把握教材、高妙地處理教材,延伸知識視野,是大有裨益的,雖然,不一定都要教給學生。
求正運筆
求知學文,要破除迷信,堅持真理,即使是專家名人、權威書本,如果持論有誤,所述不實,也要敢于指出。
語文教材知識短文《論證》,這樣下定義:“論證是運用論據(jù)來證明論點的方法,是論點和論據(jù)之間的邏輯聯(lián)系紐帶?!笨磥恚滩氖前选罢撟C”看成名詞,視為方法的?!罢撟C”果真是方法嗎?非也。所謂論證,就是“論述和證明”,或著意指“引用論據(jù)來證明論題的真實性的論述過程”(《現(xiàn)代漢語詞典》)。我們通常也說,“擺事實、講道理,進行論證”,“論證要充分”,都表明,論證是一種分析證明的行為,而不是方式方法。《論證》短文后面又有“具體論證論點”,“根據(jù)事實進行論證”等語,又是把“論證”視為動詞,以致前后矛盾。我將這一質疑寫成文,頗有一種撥亂反正的快意。
求全運筆
厚積才能薄發(fā),兼容方能自如。語文老師教給學生的是一杯一盞,而自己應是滿桶滿缸,對課文涉及的知識要盡量占有,并嘗試有所發(fā)展,有所創(chuàng)造,使新知新覺融會貫通,進而形成新的知識點、鏈。
一般課文,或記敘,或描寫,或說明,往往有一條貫穿全文的線索,或以人為線索,或以物為線索,或以情為線索,或以言為線索,林林總總,各不相同。有的線索鮮明,有的線索隱晦。如《變色龍》,有人以奧楚蔑洛夫處理狗咬人為線索,有人以狗的身份變化為線索,有的以軍大衣的穿——脫——穿為線索,莫衷一是。抓住線索讀講教學,事半功倍,得心應手。那么,究竟什么是線索?中語課文涉及到的線索有哪些種?一篇課文有無幾條線索?怎樣辨析?如何掂選?我匯集教材,條分縷析,整理成文,名之曰《線索種種》。如此,對線索的認識進了一步,自己的思路教學也就步入了一個新的境地。
求異運筆
學貴生疑,教亦貴生疑。鉆則見疑,疑則求解,解則有進,對于語言,尤其如此。有道是“語言是一個多層面,立體式的信息載體”,語言也是多形狀、多內蘊、多變幻的情感橋梁,只有緊扣語言,才能正確的識別與理解語句,成型意象意念,把握語勢、語感。
古典名作《岳陽樓記》有這樣兩處寫景:“沙鷗翔集,錦鱗游泳”、“浮光躍金,靜影沉璧”,對其中的“游泳”,課本視為古今一義的常用詞,不另作注釋,進而把“躍金”解釋為“閃著金色”。這樣處理,不無道理,但難以服人。此“游泳”非現(xiàn)代漢語之“游泳”,在文言文中,它是一個聯(lián)合式短語:游——在水面上浮游,泳——在水里潛游,所謂“游之泳之”。如此解釋,不獨內涵趨豐,且與上句中之“翔集”,形成工整的對仗。同理,“躍金”的“金”不是現(xiàn)代漢語的“黃金”“金色”?!敖稹敝帕x泛指金屬,如“五金”“金柝”。文中的“躍金”意思應為像閃動的金屬,如此,才能與下句的“沉璧”——意思為像沉下的白玉,兩兩設喻,精工而對。我把自己備課中的這一求異之解,寫成《“游泳”、“躍金”別解》,以求教大方。
求法運筆
教師研究的對象不只是教材本身,也包括與之相關的教法、學法。教材吃透了,如果沒有科學的教法、學法,仍然不能施益于學生。
面對同一單元中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最后一課》兩篇課文,如何整體施教?我將兩文揣摩比較,發(fā)現(xiàn)二者的異中之同是,題材迥異對比手法同用;同中之異是,《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大型板塊式的碰撞對比,《最后一課》是小型的條索式的分點對比。遂抓住兩者的同異,采用整體多級對比法,進行教學,獲得了滿意的效果。我將這一實踐上升到認識論、方法論的高度,訴諸文字,衍成論文《對比施教,傳旨揭要》。在人教社《教與學》雜志上頭欄頭條推出,由此感嘆:對新教法的探討,是教學研究中一個永恒的課題。
求純運筆
課堂上下,校園內外,語言現(xiàn)象普遍存在,靈思觸動,訴諸筆墨,不無意趣,一方面強化自己的文化修煉,一方面也是為凈化祖國的語言文字而搖旗吶喊。
下班后,電視前,坐擁品茗,其樂融融。面對熒屏上的一些廣告詞,什么“一旦擁有,別無所求”“食X豐(方便面),萬事通”“只要有X豐(酒名),辦事能成功”,我的確是無恭維茍同之心,有厭惡鄙棄之意。這不是一個夸張失度的修辭問題,而是一種語言污染、心靈褻瀆。我憤而命筆,在《湖北電視報》上寫出了《對廣告辭的微詞》的隨筆,有一種維護祖國語言文字純潔性的快慰與自豪。
從一般人的口頭筆下,從繁多的表格統(tǒng)計直到中央電視臺的新聞,都有“做好人好事多少件”的說法,越聽越覺別扭,“好人”稱“位”,“個”,“好事”稱“件”“起”,二者合起來,稱“位”和“個”,還是稱“件”“起”?況且“好人”做好事,那落后的人、有罪過的人也做好事,又如何表述?我由此發(fā)墨,由語法現(xiàn)象說到社會現(xiàn)象,推出《由“好人好事”稱“件”說開去》,算作大語文小隨筆吧。
時下,語文的教與學已不囿于校園課堂,而推及到社會各個方面,作為語文教育工作者,目力所及,業(yè)余有暇,不妨在格紙上爬爬。
本人課堂打拼四十余年,如上所述,堅持教學,適當寫作,在有限的時間里,實行“短平快”,已在省級以上59家報刊發(fā)表教育教學文章300多篇。如此,覺得自己的教學能力長進了一點,教育的理念變化了一點,受教學生的智能也可能提高了一點,只是還遠遠不夠。
周章軾,高級教師,湖北省中學語文專業(yè)委員會成員。執(zhí)教中學語文五十年,踐行縱橫捭闔、水歡魚躍的大語文教育觀,致力于“三段六步多課型能級遞進式單元教學”研究及多科同步兩法(教法、學法)實驗,總結出“思路追蹤”、“板塊碰撞”、“神游寫作”教學法。在59家省級、國家級報刊上發(fā)表教研文章300多篇,出版文集《徜徉在語文世界里》。責任編校:李發(fā)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