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乎所有的關(guān)于“背影”的教學設計都著力于分析父親過鐵路、爬月臺時的艱難。似乎惟其艱難,才能體現(xiàn)出父親對“我”的愛。于是,教師們在課堂上不遺余力地渲染彼時彼境中的“背影”,在課堂上從不同的角度側(cè)面詳細分析父親背影的含義:如分析父親的穿戴,黑、深青──家境不好,心情憂傷(黑色給人壓抑沉重的感覺,這是一個沉重的背影);如分析父親走路的姿勢,蹣跚──年紀較大,腿腳不便(這是一個蹣跚的背影);如分析父親爬月臺的動作,探、攀、縮、傾──行動不便,步履艱難(動作描寫,“探”,體胖動作不靈便,下鐵道小心翼翼;“攀”,既寫出月臺的高度,又可以想象父親爬月臺的吃力;“縮”,兩腳無處可蹬,把怎樣爬寫得更細致;“傾”,爬上月臺雖然十分艱難,但又十分努力的樣子。──這是一個艱難的背影)。老師可能語重心長地告訴學生,父親的這個爬月臺買橘子的背影實在太感人了,走路姿勢和爬月臺的細節(jié)描寫細致而富有深意,它深沉地表現(xiàn)了父親對“我”深摯的愛。可憐天下父母心啊。老師可能循循善誘地啟發(fā)學生,至愛親情是我們擁有的無上的財富。一桌準備好的飯菜,一件放在床頭的衣服,一個鼓勵的微笑,一句體貼的話語,都凝聚著親人對我們的期望和關(guān)懷。正像父親的背影一樣,永遠感動著我們。于細微處見精神。抓住特征刻畫好細節(jié),這樣才能感動人,才能引起人們的共鳴。
老師們的分析引導,是有道理的。但是細細品味,過鐵路、爬月臺,為兒子買橘子這樣的事是任何一個父親都能做到的,它不值得朱自清為此而流淚,也不值得我們?yōu)榇硕袆?。試想,如果一個胖子吃力地攀爬月臺的背影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我們可能不會感動,反而覺得滑稽可笑,覺得這個胖子表達父愛的方式有點費解。
那么這個背影為何使朱自清幾次流淚,使得我們感動呢?
“背影”的感人之處到底在哪里呢?《背影》一文蘊含著怎樣一種復雜情感呢?
我們認為,這是一個特定背景、特定情境下的背影。如果忽略這個“特定的”背景,“背影”還不至于如此的動人動情;如果忽略這個“特定的”背景,這只不過是一篇單純平常的表達“父愛”的文章。
朱自清在答《文藝知識》編者關(guān)于散文寫作問題時就說過:“我寫《背影》,就因為文中所引的父親的來信里那句話。當時讀了父親的信,真的淚如泉涌。我父親待我的許多好處,特別是《背影》里所敘的那一回,想起來跟在眼前一般無二?!焙茱@然,這封信不僅激發(fā)了“我”內(nèi)心的波瀾,也喚起了無數(shù)讀者共鳴。父親寫這封信時,已是老境頹唐,心情郁悶,孤獨無依。而且,“我”和父親的隔膜由來已久,父子間向來缺乏溝通。文中的“我那時真是聰明過分”“真是太聰明”等詞句,則是作者不理解當年父親的郁結(jié)于心之情感的注腳。文章結(jié)尾“終于忘卻我的不好”“待我漸漸不同往日”等文字,則隱晦地說出了他們父子原先關(guān)系很僵,矛盾很深。但現(xiàn)在,父親卻“惦記著我,惦記著我的兒子”,主動寫了一封信給“我”??蓙硇诺膬?nèi)容竟然是“大約大去之期不遠矣”,這怎能不讓“我”動容?
一封無助無奈的家信,一下子撥動了他的心弦。于是,記憶中“車站分別”的一幕,便在腦海中蘇生;那時的一舉一動、那時的一言一語,便在作者心中重現(xiàn)。作者憶起了“望父買橘”時父親的背影,不禁潸然淚下。由此,從情緒上說,“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馬褂的背影”,寄寓著“我”對父親的情感變化和復雜情感,寄托著“我”的慚愧內(nèi)疚,寄托著“我”的感動和對父親的憐惜。
那么,作者為什么單單會對“車站分別”的一幕記憶猶新呢?換句話說,爬月臺買橘子時的背影,是發(fā)生在怎樣的特殊情境之中呢?
從文中可看出,這個背影是在一個家境慘淡、禍不單行的特定環(huán)境下發(fā)生的。祖母去世,滿院狼藉,變賣典質(zhì),父親失業(yè)。失去親人,父親的內(nèi)心是悲痛的;失業(yè)、借債等境況又使他的內(nèi)心充滿了憂愁。日漸蒼老的父親,還要承擔家庭的重擔。然而在這慘淡的光景中,父親并不怨天尤人,一如既往地愛護著自己的兒子。父親擔心兒子看到家庭的變故影響學業(yè),還寬慰兒子,并親自送兒子上火車。這些事有的不是他非做不可,如送兒子上火車;有的既不是他非做不可,又不是他所能勝任的,如過鐵道買桔子。但他不做便心中不安。為照顧兒子,什么災禍,什么勞累,他都置之度外。父親在千辛萬苦中為兒子所做的一切,比平常特別是順境中所做的一切不知可貴多少倍。所以作為兒子的朱自清當然會感動得多次掉下眼淚。
于是,作者對父親的感情像火山一樣噴發(fā),千言萬語便凝結(jié)成一句話:“我讀到此處,在晶瑩的淚光中,又看到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馬褂的背影?!焙茱@然,在作者的眼里,這“背影”濃縮了父親老境的頹唐、心情的憂郁、父親對兒子的真摯感情;這背影是浸透“我”對父親的理解、尊敬、感激和懷念的。
我想,這才是背影的動人之處。因為那是一個不可復制的獨特的背影。
基于此,執(zhí)教《背影》時,我認為,對學生很容易讀出的“父愛”,大可不必過多地渲染,而應該著重探究“我”的情感變化的歷程(即“我”對“父親”、對“父愛”的理解上),著重理解“背影”出現(xiàn)的特定的情境。只有這樣,才能深刻理解“背影”所蘊含的父愛,才能深刻領悟“背影”的感動之處。
無獨有偶,初中階段有篇魯迅的散文《藤野先生》。一些老師在教學時,往往把重點放在文中藤野先生和魯迅直接交往的四五件事情上,據(jù)此來理解藤野先生教學嚴謹、工作認真負責、對學生嚴格要求、熱情誠懇、求實探索等等形象品質(zhì)。筆者認為,這是有所偏頗的。文中的幾件事情,確實能體現(xiàn)出藤野先生對魯迅的關(guān)心和藤野先生的品質(zhì)。但,這幾件事情不能全部體現(xiàn)藤野先生的品質(zhì),不能很好地表現(xiàn)出他的高尚偉大。因為,像藤野先生這樣的對工作認真負責、對學生熱情關(guān)心的老師,在一般學校里在學生周圍,好像很普遍。從一個老師關(guān)心學生的角度看,這種關(guān)心這種品質(zhì)沒有什么特殊之處。那么魯迅為什么會對藤野先生的關(guān)心刻骨銘心呢?為什么會認為“在我所認為我?guī)煹闹?,他是最使我感激,給我鼓勵的一個……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偉大的,雖然他的姓名并不為許多人所知道”?
原來,魯迅在東京在仙臺遭遇了某種特殊的情境,藤野先生對魯迅的關(guān)心是發(fā)生在特定的背景之下的。魯迅在東京極度失望,去仙臺時的情緒是又失落又苦悶,他感覺自己的、國家的前途十分渺茫。到了仙臺,匿名信事件和看電影事件,又深深地傷害了他的民族自尊心。可喜的是,在那種情況下,他遇到了藤野先生。藤野先生就在那樣一種氛圍情境之中關(guān)心著魯迅。
在日本學生這個群體歧視中國人歧視魯迅先生的大環(huán)境下,藤野先生卻能滿腔熱情地關(guān)懷著魯迅??梢?,對處在異國的一個“失望、苦悶”的中國學生魯迅來說,藤野的關(guān)心是足夠“重量”的!從社會背景看,日本人在歧視中國人;從人物自身情緒看,當時的魯迅失望苦悶頹唐失落;而藤野先生胸懷博大,沒有民族偏見,對來自弱國的學生魯迅施以更多的關(guān)懷。在這種情況下,這種關(guān)懷,就顯得極不平常,就顯得難能可貴!
基于此,教學《藤野先生》,要著重分析魯迅到仙臺的情緒狀態(tài),要著重分析藤野對魯迅的關(guān)心是在怎樣的背景和情形之下的。這樣,藤野先生不偏見不歧視、沒有狹隘的民族偏見的高貴品質(zhì),就呼之欲出,也就更好地理解了藤野先生的偉大之處。
在你吃過飯后,人家給你一塊面包,你不屑一顧;在你饑腸咕嚕時,人家給你一塊面包,你千恩萬謝!背影是普通的,藤野的關(guān)心是平常的,但在特定的背景和特定的情境中就有著非凡的不一般的內(nèi)涵意味。同樣,在《呼蘭河傳》里,蕭紅的童年后花園因為特殊情境而特別珍貴;在《享受生活》里,海倫凱勒的言行舉動因為特殊的遭遇而特別令人肅然起敬。
因而,課文教學,應該引導學生通過對描寫對象的把握,走進作者的心靈深處,理解文中事、物的特定情境,這樣就能深刻領悟文中作者獨特的深沉的情感,就能使教學找到一個進入文本的最佳切入點;也使得我們的語文教學和語文課堂不僅有了溫度,更有了深度、高度、廣度和厚度。
金坤榮,語文教師,現(xiàn)居江蘇吳江。責任編校:洪 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