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西蓮
【摘 要】 在語文教學中進行審美教育,可以使語文教學充滿美的情趣,使學生獲得美的享受,從而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和提高教學質量,使語文教學變成老師和學生一起感受美和創(chuàng)造美的過程,從而提高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奠定他們感知美的能力,使我們的語文教育教學實現(xiàn)其應有的價值,不斷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
【關 鍵 詞】 語文;審美教育;審美情趣;審美能力;審美情境
審美教育就是運用藝術美、自然美、社會美培養(yǎng)被教育者正確的審美觀和感受美、鑒賞美、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的教育。目的在于培養(yǎng)人、發(fā)展人、完美人。我國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說:“凡是學校所有的課程,沒有與美育無關的。”為此,在語文教學中應注重審美教育,加強審美滲透,達到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培養(yǎng)學生完美人格的目的。下面談談我在語文教學中如何加強審美教育的一點體會。
一、引導學生在生活中發(fā)現(xiàn)美、認識美,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興趣
(一)學會觀察
學生對事物,不僅要用眼看,還要用心去體味、感悟,充分調動各種感覺器官,做到眼看、耳聽、鼻聞、手觸、心想、口說,全方位地觀察生活,這樣才能發(fā)現(xiàn)生活中處處皆有美。
(二)抓住閃光點
一個衣衫襤褸的乞丐,為另一個同樣衣衫不整的賣藝盲人投去自己乞討的一元錢,而周圍西裝革履的先生和艷麗無比的小姐們卻無動于衷。我們從乞丐的身上,看到了他的閃光點——靈魂美。與周圍的“文明人”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和強力的反差
二、在課堂教學中感知美、鑒賞美,激發(fā)學生的審美情趣
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中學語文審美教育的對象主要是教材。朱熹在《觀書有感》中寫道:“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如何在語文課堂上開展審美教育,在現(xiàn)行語文教材這“半畝方塘”中,去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培養(yǎng)學生具有一定的審美感受力、鑒賞力呢?關鍵是創(chuàng)設審美情境。
語文審美教育,情感是最關鍵的因素,它是激勵學生學習的起點,是培養(yǎng)審美能力、完善人格的內在動力。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說:“憂心忡忡的窮人甚至對美麗的景色都無動于衷”。所以,教師應根據(jù)審美教育的目標和學生的特點,運用各種教學手段,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創(chuàng)設相應的審美情境,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在語文教學中,可采取以下的嘗試:
(一)教師的課堂引入
有人形象地把一堂課的開頭說成是教師送給學生的第一束鮮花,視為教學的“基調”,此話毫不夸張。著名的教育專家錢夢龍在教《死海不死》時,把盛滿水的大燒杯、一支玻璃棒、一柄塑料勺、一大包食鹽和一只雞蛋帶進教室。同學們覺得非常好奇,眼睛瞪得大大的。接著,錢老師把雞蛋放進盛滿水的大燒杯,蛋沉入了水底。然后老師提出問題:“誰有辦法讓雞蛋浮起來?”同學們帶著問題親手做實驗。經過反復實驗,蛋終于浮起來了。錢老師引人入勝的課堂引入,不但營造了良好的課堂氣氛,而且加深了學生對《死海不死》一文中,“人為什么掉進死海也能自由游弋”這個問題的理解,激發(fā)了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欲望。
筆者在教徐志摩的《再別康橋》(《語文》必1)時,是這樣引導學生進入意境的:一是借助想象理解教材的語言形象,使學生不知不覺中進入境,喚起內心視像;二是分析作品描繪的畫面形象。意境的創(chuàng)造依賴于作品中描繪的生活畫及其形象,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把作品描繪的景物再現(xiàn)出來,還要把那“難寫之景”狀學生面前,把不盡之意給以適當發(fā)揮。播放藍浮云、岸邊垂柳、有水草的潺潺小溪的幻燈片,以輕柔的歐洲田園風情的曲子,在這種美的氛中范讀,并指導學生朗讀。在反復誦讀的基礎上,啟發(fā)引導學生理解詩的意境。在詩中,詩人徐摩將自己多年對母校的感情,濃縮在凝練的詩中,融化到一些富有個性特色的形象和想象中。由于他巧妙地把氣氛、感情、形象三者融合為一,構成一個色彩鮮明、線條清晰、勻稱柔和的境界:你看,在詩人眼里,那河畔夕陽中的柳條被鍍了一層富麗而又嫵媚的金色,在微風里輕輕搖擺婀娜多姿的影子倒映水中,仿佛一位艷美絕倫的新娘,這新娘的艷影,在水中蕩漾,也在詩人中蕩漾。在詩人眼里,那夕陽下波光瀲滟的清泉沉淀著詩人像彩虹一樣絢麗迷人的夢。可謂情入景,把那如水中、鏡中花一般的“彩虹似的夢描繪得多么形象、鮮明,仿佛伸手就可以攬到的。于是,詩人似乎乘著滿載星輝的一葉小舟,著青草萋萋的小河深處,擊拍歡歌,去尋他彩似的……夢能尋到嗎?幾聲浸透著淡淡哀愁笙簫,沉默的夏蟲,沉默的康橋,烘托出一種夢般的惆悵氣氛,詩人只好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悄悄地來又悄悄地走了。整首詩,情因生,景因情活,情景交融,物我一體,構成了詩的深邃意境。
(二)師生抑揚頓挫的朗讀
情感豐富的課文片斷,如果沒有好的朗讀,就不能引起學生的興趣,不會在學生腦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朗讀的方法很多,既有老師富有魅力的范讀,又有學生富有表情的朗讀。我教學毛澤東的《沁園春·雪》一課時,我讓學生閉上眼睛,聽老師的范讀:“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俱往矣,數(shù)風流人物,還看今朝。”教師抑揚頓挫的朗讀節(jié)奏,仿佛把學生帶進那廣闊無際的、冰雪覆蓋的北國,看到了歷史上無數(shù)的英雄豪杰,為中華民族的興衰和發(fā)展而英勇奮斗的雄姿和一位無產階級領袖的凌云壯志?!洞笱吆印业谋D贰罚ò啵┠歉腥酥辽畹睦首x和令人痛徹心扉的母子親情讓每一位讀者都會為之動容流淚,尤其是讀到激動處,語言時而拉長,時而加快,時而顫抖,時而重讀,完全讓讀者的心隨著朗讀者的聲音而飄飛于環(huán)宇。再如《我與地壇》(史鐵生),文章情感充沛,一個癱瘓殘疾的人的感情溢于字里行間,主人公的真情流露,母子之間的相互掛念,一位媽媽的拳拳真愛,這一切,都不需要老師多講,完全可以通過朗讀者的深情流露,是讀者和作者的情感達到共鳴。這種感動,這種真情就是美,通過朗讀,美學意蘊得到了初步的揭示,美學價值也得到了相應的開掘。
(三)對文質兼美的文學作品的欣賞
中學語文教材堅持選用名篇名作。論內容,涉及古今中外,歷來膾炙人口;談形式,詩歌、小說、散文、戲劇,娛人耳目。語文教材通過各類文體,在學生面前展現(xiàn)一個美的世界,文質兼?zhèn)涞奈膶W作品,歌頌真、善、美,鞭撻假、惡、丑,為學生提供了極有價值的審美源泉,為語文審美教育創(chuàng)造了充分的條件。欣賞優(yōu)美的文學作品,可以有以下幾種途徑:
首先,從美句入手。散文的閱讀,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一些精彩的語段及詞句作賞析、揣摩,體味語言豐富的內涵和魅力。劉勰在《文心雕龍·情采》中說:“五情發(fā)而為辭章”。劉成章的散文《安塞腰鼓》就是“為情而選文,為美而造文”的標本,作者通過一系列優(yōu)美的語句,如“黃土高原上,爆出一場多么壯闊、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容不得束縛、容不得羈絆、容不得閉塞,是掙脫了、沖破了、撞開了的那么一股勁!”這些語句,運用多種修辭手法,表現(xiàn)了安塞腰鼓的雄壯美和陽剛美,傳達作者對生活、對時代的審美感受和對生命的詩意的理解。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必修2)樸素典雅、準確生動、貯滿詩意。在教授此課時,筆者指導學生反復朗讀,要求讀出課文的韻味和情調,讓學生選擇自己認為好的語 句,說出好在哪里,并背誦、默寫、仿寫。的確,朱自清不用濃墨重彩,而是淡墨水彩。他適當?shù)剡\用一些有色彩的詞語,但更多的是運用比喻、通感,啟發(fā)讀者的聯(lián)想和想象,使畫面的色彩淡中有濃。如寫靜態(tài)的荷花,連用三個比喻:“正如一粒粒的明珠”,是寫淡月照耀下花朵晶瑩閃光;又如“碧天里的星星”,是寫綠葉襯托下的花朵忽明忽暗;又如“剛出浴的美人”,是寫荷花不染纖塵的美質。這些詞句,全無奇異之處,但是用在本文的語境中,卻有著特殊的藝術魅力,準確生動地表現(xiàn)了此時此境、此景此物的審美特征。本文用了三十多個疊字,不但傳神地描摹出眼前之景,同時有一種音韻美。蓊蓊郁郁、遠遠近近、高高低低的綠樹,隱隱約約的遠山,曲曲折折的荷塘,亭亭玉立的荷花,縷縷的清香,靜靜的花葉,薄薄的青霧,所有這些描寫,既加強了語意,又使文氣舒展,音韻和諧。細細品味這精美的詩一般的語言,會使學生陶醉在美的享受之中。語言的中介使他們感覺出景物中所寄寓的至情至深的意境,激起了活躍的想象,開發(fā)出喜悅和滿足。這正是美的語言產生的奇妙效果。可見,只有以情為本,表現(xiàn)情性,散文、詩歌才會美。
其次,從形象的描寫中領略大自然的美。詩歌、散文中,有許多寫景佳作,很多作品流芳千古,通過優(yōu)美的文字,可以欣賞到大自然的美,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河山的感情。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記》,因聲見潭,再寫潭中魚,襯托水清,然后寫潭上溪,最后寫心境,由聲導境,由近及遠,由景及情,不斷變化觀察點,把小石潭的自然美景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學完這篇優(yōu)美的寫景文言文后,我指導學生觀察鼎湖山的飛水潭,要求學生在深入觀察的基礎上,按照一定的行蹤寫“飛水潭記”,使學生加深對大自然的認識。
葉圣陶說,作者把經驗或想象所得的具體事物翻譯成白紙上的黑字,我們讀者都要倒翻過去,那白紙上的黑字再依舊翻譯為具體事物,這工作完全要靠想象來幫助。如《我的空中樓閣》一文中,作者流露出對大自然的熱愛和對獨立自由寧靜生活的向往,這本身就是一種美好的情感為了激發(fā)同學們的共鳴。教學中,我制作了多媒體課件,通過配置音樂動畫文字,導入以后把課文描繪的內容進行形象的展示,凸現(xiàn)其外在的音像之美,再加上老師和同學聲情并茂的朗讀與賞析,同學們對小屋與山與樹的和諧之美,小屋領土的有限和領空的無限,小屋花園的絢爛和光線的變化之美,空氣的清新和走在山路上的幸??鞓分械鹊扔辛松鷦又庇^的感悟,感受到了作者對美好理想追求的可貴,享受到了美育帶來的幸福。
再次,欣賞人物形象的美。美具有形象性的特點,教師應注意引導學生欣賞文學作品中人物形象的美,尤其是帶有普遍社會意義的典型形象的美。藝術形象能夠在潛移默化中熏陶和塑造學生的心靈,具有啟發(fā)人、感動人、鼓勵人的藝術魅力。如朱自清《背影》中的父子情、魯迅《藤野先生》中的師生情、胡適《我的母親》中的母子情等,都是通過生動而豐滿的人物形象表現(xiàn)出來的。這些都是審美欣賞的關鍵。但是,并非只有美麗的、正面的人物才具有審美因素,而那些丑陋的、反面的人物,雖然并不美,但同樣屬于審美的范疇。法國著名的浪漫主義作家雨果認為:“美丑并列,可以通過否定丑達到對美的肯定?!比纭俄楁湣分械穆吠咴苑蛉?,她愛慕虛榮、醉心于奢華的小資,地位低下,但沉迷于資產階級生活。她盡管出身低微受虛榮心的支配,對資產階級上流社會盡力追求,為了能在上流社會中表現(xiàn)自己,她借來項鏈,參加了燈紅酒綠的晚會。然而卻在歡樂中丟失了項鏈,最后付出了十年艱辛的勞動。在教學中,教師通過對路瓦栽夫人的全面分析,使學生領會作者的美學觀點:在路瓦栽夫人外表美的掩蓋下,卻暴露了她那丑惡的靈魂。這正如魯迅先生所說的:“將那些無價值的東西撕破給人看。”
第四,渲染審美氣氛。運用包括錄音、投影、掛圖、幻燈、電視錄像等多媒體手段來渲染一種審美氣氛,進行審美教育,可以使學生在美的氛圍中得到熏陶。我教朱自清的散文《春》一課時,先放映有關“春草圖”“春花圖”“春雨圖”和“迎春圖”的圖片,一邊播放《春》全文的朗讀,然后再播放音樂《春天的故事》,讓學生全神貫注地投入想象、欣賞、感受、體會之中:“小草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嫩嫩的、綠綠的”“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吹面不寒楊柳風,不錯的,像母親的手撫摸著你”。再配上音樂:“春雷呀,喚醒了長城內外;春暉呀,暖透了大江兩岸;春風呀,吹綠了東方神州;春雨呀,滋潤了華夏故園……”學生如置身于春天美麗的大自然中,獲得無限豐富的審美感受。
從課堂中感受美、鑒賞美是重要的,但還不夠,讓學生在課外閱讀中發(fā)現(xiàn)美、感知美和欣賞美,是語文課堂教學的必要延伸。因此,我上語文課,總會抽3~5分鐘時間,讓學生介紹課外閱讀的情況,在閱讀中發(fā)現(xiàn)好的文章就推薦給老師。如同學們給我推薦的好文章有《那種溫柔戛然而止》,我把它做成ppt形式,以我自己富有磁性美的煽情朗讀,再配以優(yōu)美感人的背景音樂,與文章內容相關的一些圖片,就起到了極好的效果。好的文章還有《唐磊的丁香花》《一個復旦女孩的夢想》等等。這樣,既擴大了學生的閱讀范圍,又豐富了知識,讓學生發(fā)現(xiàn)美、感受美和鑒賞美。
三、準確提示作品美的主題
主題,指的是文章的具體內容所表達的基本思想,是作者主要寫作意圖的體現(xiàn)。而美的主題是作者用美的情感和巧妙的方法感受、提煉生活的結果。如毛澤東所寫的文情并茂、膾炙人口的詞《沁園春長沙》(普通高中人教實驗版《語文》必修1,下面舉例同一版本),教學中,筆者以誦讀貫穿教學的始終,并適當介紹本詞的創(chuàng)作背景。筆者是這樣引導學生理解、把握這首詞的主題的:這首詞上片描繪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機勃勃的湘江寒秋圖,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蒼茫大地,誰主沉浮”的問題;下片回憶往昔的崢嶸歲月,表現(xiàn)了詩人和戰(zhàn)友們?yōu)榱烁脑炫f中國英勇無畏的革命精神和壯志豪情,使人讀后仿佛聽到了一顆愛國愛民的赤心在怦怦躍動,從而感受到一種偉大胸懷所反映出的崇高美?!肚邎@春·長沙》的崇高美,是以情為經線,景為緯線,交織而成的。它不僅使我們得到欣賞壯志秋景的藝術享受,也使我們從詩人昂揚熾熱的革命情懷中,汲取奮發(fā)前進的信心和力量。這個美的主題的提示過程,也是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的過程。
四、在實踐中創(chuàng)造美、表達美,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
上面說的是語文課堂教學,側重于感知美和鑒賞美,培養(yǎng)學生鑒賞美的能力。而要使學生將前人積累下來的審美經驗和審美成果加以遷移、表達,達到創(chuàng)造美的目的,則需要加強作文訓練和口語訓練。為了達到這一目的,本人認為:作文課應將作文基礎訓練與審美能力的訓練相結合。具體方法是:首先,要指導學生觀察,觀察是創(chuàng)造美的前提。創(chuàng)作前,要引導學生到生活中去吸取、捕捉、采擷。其次,在作文教學中應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黑格爾說:“對于藝術家來說,如果說到本領,最杰出的藝術本領就是想象?!笨梢?,作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豐富的想象力也極為重要。
總之,在中學語文教學中,我們需要美育精神,更要重視審美教育,重視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情操和正確的審美觀。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學富五車,非一日之功。不但要教給學生知識和能力以及獲取知識和能力的方法,更要教會學生做人。審美教育,是一種潛移默化的熏陶,我們很有必要喚醒學生的審美意識,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形成一種正確的審美觀,成為人格健全的人。■
【參考文獻】
[1] 吳俊. 語文美育理論與實踐[M]. 成都: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2013.
[2] 楊國清. 高中語文審美教學三法[J]. 語文教學與研究(大眾版),2014(1).
[3] 黃珍蘭. 語文審美教育要重視情感的地位和作用[J]. 課程教育研究,2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