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紅,陳小剛,張婷婷,呂春燕
(廣西中醫(yī)藥研究院,廣西 南寧 530022)
痧病為嶺南氣候濕熱地區(qū)的一種常見病、多發(fā)病,主要表現(xiàn)為毒邪侵入身體的癥狀,其特有的臨床癥狀、體征為:脹累感,麻栗感,皮膚干枯粗澀,痧斑、痧疹或痧點,痧筋,噯灰堿氣,惡聞食氣,舌質色灰藍,放惡臭屁或解大便惡臭難聞,痧毛,手足冷,痧腫塊,痧痛點,痧惡寒,痧發(fā)熱,惡化迅速,脈象與癥情不符或相反。此十七主癥,有并病或合病者,都是其它常見病所沒有的。該病在廣大嶺南地區(qū)發(fā)病率較高,嚴重影響著人們的身心健康、生活質量和工作效率,并且大多病人呈現(xiàn)虛實夾雜的體征,單用一種方法難以解決此病,西醫(yī)亦無特效藥。壯醫(yī)外治法的壯醫(yī)刺血療法加腹針治療脾虛型痧病在臨床應用中有顯著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2012年3月-2013年6月我院門診部針灸推拿科收治的46例脾虛型痧病患者,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壯醫(yī)刺血加腹針治療組23例,其中男13例,女10例;刮痧療法加刺絡放血對照組23例,其中男12例,女11例。兩組性別、年齡構成、病程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診斷符合我國衛(wèi)生部制定發(fā)布的《中藥新藥治療脾虛證的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脾虛證診斷標準,脾虛證主癥按輕、中、重程度分為輕(+)、中(++)、重(+++)3級。計分法根據(jù)食欲減退、神疲懶言、肢體倦怠、食后腹脹、大便溏瀉等將5項脾虛證主癥分為無、輕、中、重計分,分別記為0、1、2、3分。根據(jù)《中國壯醫(yī)病癥診療規(guī)范》中痧病診斷標準:全身脹累,頭昏腦脹,胸腹煩悶,惡心倦怠,胸背部透發(fā)痧點,其中將主癥的全身脹累、胸背部透發(fā)痧點分為無、輕、中、重計分,分別記為0、1、2、3分。排除標準:不符合納入標準或未按規(guī)定治療,無法判斷療效或資料不全等影響療效判斷者。
1.3.1 壯醫(yī)刺血加腹針治療組 患者取俯臥位,先行壯醫(yī)刺血療法。①處方:百會、風府、大椎、太陽穴、肩井、天宗、肺俞、委中、曲池、合谷、背部近脊柱處反應點(紅色、暗紅色、褐色斑點),除百會、大椎為單穴外其余均取雙穴。操作方法:患者取俯臥位,常規(guī)消毒,戴一次性消毒乳膠手套,用一次性注射針頭迅速刺進皮膚0.1~0.2寸深,擠出1~2滴血。如是暗紅色血,可以擠至見稍鮮紅血為止;如果血色鮮紅淡稀,則擠1滴即可。刺血后用消毒棉簽壓針孔。每3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②壯醫(yī)刺血療法結束后接著做腹針療法,患者取仰臥位,腹針經(jīng)典“引氣歸元”穴組:中脘、下脘、氣海、關元,患者取仰臥位,露出腹部,用薄氏同身寸度量法定位這四個穴位,用薄氏特有腹針(管針)在任脈(以人體腹白線為準)上深刺以上四個穴位,留針40min。本套療法3天1次,連續(xù)治療10次為1個療程。
1.3.2 刮痧療法加刺絡放血對照組 患者俯臥于治療床上,暴露整個背部,先刮督脈,后刮膀胱經(jīng)的經(jīng)絡循行路線。首先將刮痧油涂抹在背部,然后用牛角刮痧板與皮膚呈45°從上向下刮試,用力宜先輕后重,至皮下呈溢血狀態(tài),病者自覺皮膚變厚,感覺遲鈍時,則用勁沉刮至皮下溢血變紫黑色,皮膚微隆起為度。刮痧結束后,在背部陽性反應點以及明顯的痧點,進行常規(guī)消毒后,用一次性注射針頭迅速刺進皮膚0.1~0.2寸深,擠出1~2滴血。如果是暗紅色血,可以擠至見稍鮮紅血為止;如果血色鮮紅淡稀,則擠1滴即可。刺血后用消毒棉簽壓針孔。每5日1次,6次為1個療程。
觀察治療前后各組癥狀積分值變化、舌象脈象變化情況。
采用SPSS12.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分析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分析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A組為壯醫(yī)刺血加腹針治療組,B組為刮痧療法加刺絡放血對照組。觀察結果表明,①對臨床癥狀的影響:治療后各組臨床癥狀均有明顯好轉(P<0.05),但以A組效果最好,明顯優(yōu)于B組 (P<0.05),見表1;②對舌象、脈象的影響:治療后各組舌體胖或齒印均有所改善或消失,脈細弱有所改善或消失,見表2。治療前46例均為薄白苔,治療后均無變化;③治療結果:治療后A組總有效率為95.65%,B組為73.91%,A組痊愈、顯效例數(shù)雖多于B組,兩組統(tǒng)計學差異有顯著性(P <0.05),見表3。
表1 兩組臨床癥狀改善情況比較 ()
表1 兩組臨床癥狀改善情況比較 ()
注:①與治療前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②治療后與體針對照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
食欲減退 2.5 ±0.21 0.5 ±0.63①② 2.3 ±1.54 1.0 ±0.41②神疲懶言 2.4 ±0.31 0.3 ±0.40①② 2.3 ±0.78 1.3 ±0.28②肢體倦怠 2.6 ±0.18 0.5 ±0.81①② 2.4 ±1.23 1.9 ±0.28②食后腹脹 1.43 ±0.40.76 ±0.89①② 1.39 ±1.39 0.98 ±0.24②大便溏泄 2.3 ±0.65 0.3 ±0.28①② 2.47 ±1.56 1.91 ±0.61②全身脹累 2.9 ±0.34 0.3 ±0.55①② 2.7 ±1.29 0.9 ±0.17②胸背部痧點 2.3 ±0.88 0.3 ±0.15①② 2.6 ±1.35 0.6 ±0.68②
表2 治療后各組舌、脈變化比較 (n)
表3 各組治療結果比較 (n)
壯醫(yī)刺血療法是用刺血的針具刺入人體的一定穴位、病灶處、病理反應點或淺表血絡,運用擠壓或拔罐等方法放出適量血液,從而達到治病目的的一種壯醫(yī)外治法,具有調理氣血、清熱瀉實、通絡止痛、活血消腫的作用。壯醫(yī)病因為“毒虛致百病”,背為一身之陽,痧毒易集聚于此以致閉阻氣血,窒塞臟腑。督脈之百會、風府、大椎以疏導頭部經(jīng)氣養(yǎng)腦髓;足少陽膽經(jīng)之風池、肩井和手少陽小腸經(jīng)之天宗以活血通經(jīng),祛瘀排毒;足太陽膀胱經(jīng)之肺俞清泄肺熱,委中通調足太陽經(jīng)氣,通絡活血止痛;手陽明大腸經(jīng)的曲池為手陽明合穴,清熱解表,合谷為手陽明原穴,宣肺利竅,透痧邪于外;反應點為痧毒積聚的表現(xiàn),故刺絡放血反應點可起解瘀排痧毒、活血通絡的作用。
腹針療法是以神闕為核心的全身高級調控系統(tǒng)即神闕經(jīng)絡系統(tǒng),采用多層次空間結構取穴定位,著重調理臟腑,腹針經(jīng)典“引氣歸元”穴組“以后天補先天”,其穴位中脘、下脘、氣海、關元均在任脈上,有調脾胃、補肝腎之功?;颊咴谥委熯^程中,可感覺明顯腸蠕動聲或聞明顯腸鳴音并有肛門排氣,腹脹癥狀減輕,唾液量增多,說明腹針經(jīng)典“引氣歸元”穴組可起行氣健脾的作用,對治療脾虛證效果非常明顯,故治療要做到標本兼顧,表里同治,先天與后天同補,從而達到調和氣血、扶助正氣、補虛益損的目的,使脾虛之癥得以康復,而且遠期效果較好。故壯醫(yī)刺血療法加腹針療法治療脾虛型痧病既能清熱瀉實、通絡活血、排毒解痧,又能益氣健脾、扶正補虛,有患者甚至一次就能減輕癥狀。該方法在臨床治療脾虛型痧病中很實用,療效確切,可作為民族醫(yī)藥適宜技術進一步研究和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