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慧萍
摘要:教學中要尊重主體,激發(fā)學生的自信心和學習興趣;組織好教材,創(chuàng)設一定的情景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組織課堂討論,最大限度的提高課堂效率;活躍課堂氣氛,鼓勵學生思考;引導學生大膽質疑。
關鍵詞:歷史教學;課堂設計;課堂效率;歷史思維能力;改革精神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4)19-0275-01
李炳亭高效課堂講,教育即解放,教師即開發(fā),學生即創(chuàng)造,教室即成長,一切以發(fā)展學生為中心。歷史教學,不僅要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智慧和人文素養(yǎng),愛國主義感情和世界意識,更要培養(yǎng)使學生迎接未來社會生活挑戰(zhàn)的本領。所以,歷史課堂上要做開發(fā)學生智慧,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力,提高課題效率。下面就歷史課堂教學設計談談我的幾點看法。
1.尊重主體
在課堂教學中要創(chuàng)設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平等和諧的民主學習氣氛。教學民主性的激勵作用是顯而易見的,許多思維的火花就是在尊重中綻放。尊重主體就是要面向全體學生,平等地關注和平等地尊重每一個學生,給他們以主動參與教學活動的表現(xiàn)、發(fā)展能力的機會。尊重主體就要在課堂上關注學生基礎。智力、愛好和特長不同,使他們都能參與教學活動。教師應因材施教,實行分層教學,不僅在課堂教學中講述、自學、提問等環(huán)節(jié)兼顧不同層次的學生,而且在課前預習、課后輔導、作業(yè)和考核都從層次性出發(fā),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全體學生在不同基礎上都可以取得不同程度的成功。
2.組織教材,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
用教學內容來打動學生,是課堂教學中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主動性的有效方法。作為歷史老師,我精心組織教材,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使學生沉浸在踴躍探索與積極交流的愉悅氣氛中。我巧妙創(chuàng)設引人入勝的問題情境,使枯燥的材料變得富有情趣,從而能輕松地解決在學習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例如,在學習"王安石變法"后,我不是刻板地提問"王安石變法的內容是什么?有什么作用?"這樣只能導致學生死背課本,無助于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我是列出以下四種情況:(1)為了增加政府財政收入,某地方官下令,今后每戶都按土地的多少繳稅,任何人不得例外、不得隱瞞土地。(2)為減輕政府負擔,有人提出今后農民在青黃不接時,一切借貸均有民間自行解決。(3)大地主王力想逃避服役,又不愿繳免役錢,就叫佃戶趙正去頂替。(4)有一保長抽出500名青壯年,作為專職武裝隊伍,不論農閑農忙都進行訓練,軍費開支向國家申請。然后要學生判斷王安石對上述四種情況是贊成還是反對,并講清王安石的態(tài)度是根據哪一條變法內容。這樣,變換情景的提問設計,能推動學生思維的波瀾,加深對王安石變法的理解。
3.組織課堂討論
討論是培養(yǎng)學生探索能力的有效手段,通過討論,能最大限度的活躍學習氣氛,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教師是課堂的組織者和策劃者,精心安排討論過程,巧妙設疑,在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展開討論的基礎上,對各種觀點進行分析、比較、總結,師生一起探討、交流、深化,能最大限度的發(fā)揮學生的潛能,調動學生探索的積極性,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對一些結論性的知識或學生自己能探索出來的東西絕不包辦代替,而讓學生自己解決,將之化為自己的知識,從而使他們真正體驗成功的喜悅,也有利于促進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例如,出來分析"千里長河一旦開,亡隋波浪九天來。錦帆未落干戈起,惆悵龍舟更不回"讓學生結合隋朝大運河的開鑿及隋亡原因史實的認識,分析討論這一觀點,提出此類問題,促使學生找贊成或批駁的理由。
4.活躍課堂氣氛,鼓勵學生思考
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此,考教師應有意識地鼓勵學生勤思考、多探索,敢于向書本挑戰(zhàn),向權威挑戰(zhàn),大膽地提出自己獨特的見解和創(chuàng)新的方法。對學生的質疑給予熱情地鼓勵,使他們產生一個良好的心態(tài),形成善于質疑、勇于創(chuàng)新的習慣。思維是從問題開始的,所以,我在課堂教學的設計中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提出形式多樣,富有啟發(fā)性的問題,用問題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集中學習注意力,誘發(fā)他們積極思考,培養(yǎng)他們的思維能力和習慣。例如,我在教《收復臺灣和抗擊沙俄對黑龍江流域的侵略》過程中提出:教材一方面肯定了鄭成功驅逐荷蘭殖民者收復臺灣的歷史功績說他是我國歷史上一位著名的民族英雄,而另一方面又肯定了清軍進入臺灣,設置臺灣府,加強了臺灣同祖國內地的聯(lián)系,促進了臺灣的開發(fā),鞏固了祖國的海防,這兩者不是矛盾的。這樣巧妙地提出一些自相矛盾的現(xiàn)象,引起學生深入的進行創(chuàng)造性思維。
5.引導學生大膽質疑
思維從問題開始,問題是思維的動力,當學生的思維還沒有啟動時,教師富有藝術性的提問可以使學生開動思維的機器去尋找答案。在進行實踐中,教師的設疑既不是單體練習題式問題,也不等同于現(xiàn)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而應該是因材設疑,要求所設問題既能反應教學內容的主線,富有趣味性和吸引力,又有一定的難度,需要學生運用新知識才能解決。例如,我在教《日本明治維新》一課時,發(fā)現(xiàn)課文教完后沒有一個學生提出問題其實這一課的疑難問題比較多。要注意誘發(fā)學生思維,提出同樣是維新變法,為什么中國的戊戌變法卻以失敗而告終,而日本的明治維新卻能夠成功呢?為什么德川家族擁有重兵卻不得不歸還大政呢?......學生看老師都有那么多疑問,知道自己不理解的東西更多了。于是他們重新看書,回憶、思考,由于把注意力由欣賞歷史故事集中到歷史上的道理上,于是思維開始展開,問題也就提出來了。他們提出了為什么英法美等國的資產階級革命是武裝推翻封建制度或殖民制度,而日本卻依靠天皇采取改革方式呢?明明是在封建帝王支持下的改革,不是和王安石變法一個樣子嗎?為什么卻稱為資產階級的改革等等一系列問題。
總之,在歷史課堂教學中,如何進行課堂設計是根據不同教學內容而進行,不同的老師各有其不同的方法。以上幾點是我本人在教學實踐中的一點體驗。在歷史課堂教學中,如何更進一步進行合理的設計,提高歷史課堂效率,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提高學習效率,還有待于我們歷史教師勇于探索,勇于創(chuàng)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