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春艷
摘要:作文難是許多學生的普遍感覺,難在何處?是因為他們?nèi)狈ΜF(xiàn)實生活的觀察與積累,導致作文往往是無米之炊。因此加強觀察培養(yǎng)是提高作文興趣與能力的根本。
關鍵詞:作文教學;觀察;能力;培養(yǎng)
中圖分類號:G633.34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4)19-0130-01
觀察是人們認識事物的一種基本能力,這種能力是提高表達能力的基礎。學生通過觀察能夠獲得寫作材料,豐富寫作內(nèi)容,養(yǎng)成注意觀察的良好習慣。觀察還能夠發(fā)展學生認識事物的基本能力,激發(fā)學生熱愛生活的情感,使學生產(chǎn)生表現(xiàn)生活的強烈欲望。要想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作文教學就應從觀察入手,只有把引導觀察與啟發(fā)想象、訓練語言聯(lián)系起來,才能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
1.要努力激發(fā)學生的觀察動機
心理學家認為,沒有動機任何學習都不能發(fā)生,動機是學習的先決條件。對于作文教學,教師要善于激發(fā) 學生的寫作欲望,調(diào)動他們的寫作積極性,變被動為主動。高中生已具備了較強的是非分辨能力,他們往往有 一種強烈的表現(xiàn)欲望。教師要緊緊抓住這種欲望,引導他們寫出優(yōu)秀的文章來。新課標各個年級的作文教學都有明確的規(guī)定,而且要求有計劃、有步驟地在課內(nèi)落實。我們在作文教學時應采用 "雙管齊下"的辦法:一方面安排必要的課內(nèi)作文,另一方面安排一定數(shù)量的課外練筆。
1.1 寫隨筆。就是讓學生選材自由,命題自由,文體自由,字數(shù)自由。寫自己最熟悉、最感興趣、印象最深的人或事??勺h論,可抒情,可記敘、隨心所欲。洋洋灑灑幾千字,不嫌多;點點滴滴幾十字,不嫌少:有話則長,無話可短,盡興而寫,隨意而止。這樣不自覺地培養(yǎng)了學生的觀察事物的興趣和能力。他們寫的內(nèi)容起初比較簡單,漸漸地,觀察視野不斷擴大,就從身邊的小事寫開去,寫社會、寫人生。內(nèi)容 越來越豐富:班級的生活與風波,家庭的歡樂與憂愁,社會見聞等等,真是大到宇宙,小到自我,盡入筆底。 有個學生對校園常作細致觀察,從景到人,從人到事,連續(xù)寫了校園生活之一、之二、之三。在隨筆里,他們不僅有話可寫,而且更真實,更貼近生活。
1.2 引發(fā)觀察興趣。如,我布置一篇作文《記本班一位最熟悉的同學》,要求大家以班里一位同學為描寫對象,抓住其外貌特征進行描繪、刻畫,看誰觀察得細,寫得像。而絕大多數(shù)學生都能抓住自己所寫的人的特征來寫。寫出了切合實際的優(yōu)秀作品。
2.鼓勵學生主動積累語言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量的積累才有可能導致質的提升。沒有大量的語言積累,學生是無法寫好作文的。而三年級的學生大多缺乏自覺性,只有不斷的鼓勵和督促,才能幫助他們積累語言,提高語言的儲備量??梢圆贾脤W生每天摘抄好詞好句,定期檢查。課外向學生介紹一些名言、古詩詞、兒童詩歌,要求他們熟讀成誦,并學習運用。在班隊課、體活課、放心班時,開展讀書交流會、朗誦比賽、文學知識競賽、成語接龍等有趣有益的活動,提高學生自覺積累的興趣和積極性,加深他們對語言本身及其應用的印象。除了讓學生多進行課外閱讀之外,還應督促他們養(yǎng)成良好的自覺學習習慣,從生活中去領悟、去積累,引導他們掌握更多的學習方法。比如從互聯(lián)網(wǎng)上查閱資料,做實驗,咨詢別人,在旅游或外出時留心觀察并做記錄等,這樣既豐富了學生的見聞,又幫助他們獲取了真實生動、記憶深刻的素材。這樣經(jīng)過長期的積累和內(nèi)化,學生寫作的語言資料庫不斷豐富完善,寫作時遇到的障礙就會大大減少,作文也能生動起來。學生、產(chǎn)生了寫作興趣和寫作愿望之后,如何引導他們寫作文就成了一項至關重要的任務。
3.交給觀察的方法
3.1 要引導學生抓住事物的本質、特征。魯迅不愧是一位出色的觀察家。尤其是在觀察人物方面他實在是獨具慧眼而又細致入微的。他曾說過:"要極儉省地畫出一個人的特點,最好是畫他的眼睛。"我在講《祝?!窌r,著重分析了魯迅對祥林嫂的眼睛的三次描寫。初到魯家時總是"順著眼",表現(xiàn)了她的溫順善良;第二次到魯家時雖還"順著眼",但"眼角上帶著淚痕,眼光也沒有先前那樣精神",表明她精神上受到過巨大的刺激,極度悲傷;在淪為乞丐之后,祥林嫂整個人完全與先前不同了:臉上"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間或一輪,還可以表示她是一個活物" 。說明這時的她已瀕于死亡,精神麻木,內(nèi)心受到極大的摧殘。魯迅正是抓住主人公祥林嫂的眼睛,通過對比 ,寫出了人物的悲慘遭遇和內(nèi)心世界的變化。
3.2 引導學生用健康的思想去觀察。比如,有的學生 看到了我們社會現(xiàn)實中的種種腐敗現(xiàn)象、不正之風,便認為在作文中聯(lián)系實際就是揭露陰暗面,讓他們發(fā)牢騷,這其實是一種誤解。我跟學生分析,周圍的東西是正面的多還是反面的多?但決不能讓丑惡的東西占據(jù)我們的心靈,而應讓充滿陽光的事物進入我們的心靈。使學生認識到,觀察寫出的東西一方面應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另一方面還應是健康的,積極向上的。有一位學生寫了一篇散文《奮斗》,記的是他的一位鄰居,一個由高考落榜到榜上有名的青年。這位青年 去年因兩分之差落榜,看著父親那"佝僂的身軀",母親那"布滿皺紋的臉",還有那上初二的小弟弟,他不 忍心再復習了。盡管父親說要去借錢,但他還是懷著一顆歉疚而苦楚的心,還有一大摞高考復習資料,外出打工了。一年里,他白天苦干,晚上苦讀。第二年回鄉(xiāng)參加高考,考取了省內(nèi)的重點大學。作文中寫道:"他又走了,但這次是全村人送他。在列車啟動時,他又看 到了父親那佝僂的身軀,母親那布滿皺紋的臉,于是他的眼睛模糊了"!后來我問這位學生所寫的是不是真事。他說:"這全是我親眼見的,這位青年就是我的一個堂哥。送他的那天,我還特地請假趕回家與他道別的,我寫的就是真的,我只想把我看到的記下來。"
觀察是知覺的一種特殊形式,它在人的認識中起著重要的作用。觀察與作文有著密切的關系,具有一定的觀察能力、能夠細致地觀察生活的人,才能在生活中獲得作文材料,才能具體地反映生活。人的觀察能力不同,反映在作文上的情況也不一樣。教師在指導學生寫作文時,要教導學生看到什么就寫什么,觀察到一點就寫一點,做到眼看、腦記、手寫。這樣,既可以培養(yǎng)學生仔細觀察的興趣和習慣,又能幫助學生積累寫作素材。實踐證明,沒有觀察就沒有表達,要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就必須從小培養(yǎng)學生觀察事物的能力,教育學生關心生活,做生活中的有心人。